一种多层水冷散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23604阅读:6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层水冷散热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层水冷散热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业的迅速发展,大功率元器件越来越多的应用与电子产业上。由于大功率元器件在工作的过程当中会发热产生热量,如果不能及时将热量散发出去的话,就会直接影响大功率元器件的正常工作,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到大功率元器件的使用寿命。

在现有技术当中,有通过水盒对大功率元器件进行散热,虽然水盒相对散热性能较好,但是由于水盒较高,现有技术只能控制水流横向的流动,并不能控制水流竖向流动,所以不能起到充分散热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层水冷散热器,该散热器采用竖直散热的方法,能够控制冷却水的进行竖向流动。首先冷却散热器最热的底部,再逐渐往散热器上端流动进行冷却散热,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层水冷散热器,包括底座和密封盖,所述底座上设有容置腔,所述密封盖覆盖于所述容置腔上端,所述容置腔内部设有多根散热柱,所述容置腔内部设有多块用于控制水流流向的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容置腔分为多层,所述容置腔侧壁上设有入水口和出水口,其中所述入水口的高度低于所述出水口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隔板与所述容置腔内壁三面密封固定连接,与所述容置腔的另一面留有供水流动的间隙。

进一步地,相邻所述隔板与所述容置腔之间的间隙交错排列。

更进一步地,所述入水口设于最底层所述隔板的下侧,位于最底层所述隔板与所述容置腔所形成间隙的对立面。

更进一步地,所述出水口设于最上层所述隔板的上侧,位于最上层所述隔板与所述容置腔所形成间隙的对立面。

进一步地,所述入水口和所述出水孔的内侧壁上均设有内螺纹。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柱从多块所述隔板中穿过,所述散热柱与所述隔板密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腔上端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盖下端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容置腔上端四周设有多个第一通孔,所述密封盖上设有与所述第一通孔相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密封盖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容置腔上端。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多层水冷散热器,通过在底座的竖直方向加设多层隔板,使得冷却水先流过热量最大的底层,然后再冷却次热层,采用控制冷却水竖直流动散热的方法,提高散热器的散热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无密封盖的立体示意图;

附图2为附图1的侧视图;

附图3为附图1的俯视图;

附图4为附图3沿A-A方向的剖视图;

附图5为本实用新型带有密封盖的剖视图。

其中:1、底座;2、密封盖;

3、容置腔;31、第一容置空间;32、第二容置空间;33、第三容置空间;

4、散热柱;5、隔板;51、最底层隔板;52、最上层隔板;6、入水口;7、出水口;8、第一通孔;9、第二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阐述。

参见图1至5所示,一种多层水冷散热器,包括底座1和密封盖2,底座1为长方体。底座1上设有容置腔3,密封盖2覆盖于容置腔3的上端,可将容置腔3从上端密封。容置腔3内部设有多根阵列排布的散热柱4,优选的,散热柱4与容置腔3底部相垂直,散热柱4可选用纯铜或铝合金制成,且散热柱4的高度小于容置腔3的深度。因为需要将密封盖2和底座1密封,防止冷却水溢出,所以在容置腔3上端设有环形凹槽(图中未表示出),环形槽凹内设有密封圈(图中未表示出),同时密封盖2的下端也设有环形凹槽(图中未表示出),环形槽凹内设有密封圈(图中未表示出)。这样就可以通过密封圈使密封盖2和底座1达到密封的效果。

为了可以不间断地更换冷却水,容置腔3侧壁设有供冷却水进出的入水口6和出水口7,其中入水口6的高度低于出水口7。为了使热量交换的更加充分,使得散热器的散热效果达到最佳,容置腔3内部设有多块用于控制水流的隔板5,隔板5将容置腔3在竖向分隔为多层,隔板5和容置腔3的三个侧壁密封固定连接,和一个侧壁留有间隙。并且相邻隔板5与容置腔3所形成的间隙交错排列。入水口6则设于最底层隔板51的下侧,位于最底层隔板51与容置腔3所形成间隙的对立面;出水口7则设于最上层隔板52的上侧,位于最上层隔板52与容置腔3所形成间隙的对立面。

本实施例选用设有2块隔板5来举例说明,通过隔板5可以将容置腔3在竖向分隔为3层,即第一容置空间31、第二容置空间32、第三容置空间33。隔板5与容置腔3所成的间隙分别位于容置腔3的两侧。入水口6则设于最底层隔板51的下侧,位于最底层隔板51与容置腔3所成间隙的对立面;出水口7则设于最上层隔板52的上侧,位于最上层隔板52与容置腔3所成间隙的对立面。入水口6和出水口7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冷却水从入水口6不间断地流入最底层隔板51与容置腔3所形成的第一容置空间31内,然后经由最底层隔板51与容置腔3所成间隙向上流入最底层隔板51与最上层隔板52所形成的第二容置空间32内;然后再经由最上层隔板52与容置腔3所成间隙向上流入由最上层隔板52与容置腔3、密封盖2所形成的第三容置空间33内,在冷却水的流动过程中,利用冷却水将热量带出散热器。而为了方便的将水管连接到入水口6和出水孔7上,所以入水口6和出水孔7内侧壁上均设有内螺纹(图中未表示出)。这样不仅方便连接和拆卸水管,而且可以实现良好紧密的连接。而为了将密封盖2和容置腔3连接,在密封盖2和容置腔3上端设置了多组相对应的通孔,通过螺栓即可将密封盖2固定到容置腔3上。

为了可以增大散热面积,散热柱4设置为圆柱形,而且圆柱形的散热柱4阻力小,对冷却水的流动阻力也变小,交换速度快,而且圆柱形的散热柱4各个点的受力都是均匀的,因此散热柱4的稳定性和机械强度都比较好,不易变形。同时,散热柱4从隔板5中穿过,散热柱4与隔板5密封连接,防止冷却水从其缝隙中流过,达不到隔板5导流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原理为:元器件的热量会先通过底座1传递到散热器上,底座1上的热量再传递到散热柱4和底座1的底面上。冷却水从入水口6首先从散热器最底层流入容置腔3的第一容置空间31内,因为第一容置空间31的热量最大,所以先使最冷的冷却水与散热器最热的地方进行热交换,加快其散热效率。然后冷却水再流入第二容置空间32和第三容置空间33,最后被加热后的冷却水从出水口7流出,实现了散热器快速散热的效果。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