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机电池用PI电热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54297发布日期:2018-12-21 20:30阅读:872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机电池用PI电热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手机电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手机电池用PI电热膜。



背景技术:

手机电池是为手机提供电力的储能工具,由三部分组成:电芯、保护电路和外壳,手机电池一般用的是锂电池和镍氢电池,控制手机电池温度的是电热膜,而电热膜分为高温、低温电热膜,高温电热膜一般用于电子电器、军事等,如今科技生产的电热膜,电热膜供暖系统是区别于以散热器、空调、暖气片为代表的点式供暖系统、以发热电缆为代表的线式供暖系统,在面式供暖领域采用现代宇航技术研发的低碳供暖高科技产品,电热膜发展潜力巨大,符合低碳经济发展趋势,电热膜采暖方式不耗水、不占地、开关自主,节能节材,符合减排低碳的政策导向,发展前景广阔。

现有的手机电池用PI电热膜,电池接触面与电热膜之间的导热能力不足,不能覆盖住微观不平整的表面,从而降低了热传导的效率,电热膜的导电片正负两极容易相连,使某一区域骤然升温,电池的温度不容易控制,电池工作时产生的高热量难以散掉,影响电池的使用时长和寿命,加热时容易产生灼热点,产生一定的安全隐患。

所以,如何设计一种手机电池用PI电热膜,成为我们当前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机电池用PI电热膜,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导热能力差、温度不易控制、结构落后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手机电池用PI电热膜,包括装置主体和电热膜,所述装置主体的顶端设置有电热膜,所述电热膜与装置主体电性连接,所述电热膜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发热体,所述发热体与电热膜紧密贴合,所述发热体的顶端设置有正极导电片,所述正极导电片与发热体电性连接,所述正极导电片的底端设置有负极导电片,所述负极导电片与正极导电片电性连接,所述装置主体的左侧设置有电源接头,所述电源接头与装置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电热膜的顶端设置有上导热膜,所述上导热膜与电热膜紧密贴合,所述上导热膜的底端设置绝缘粘贴层,所述绝缘粘贴层与上导热膜紧密贴合,所述发热体的底端设置有下粘贴层,所述下粘贴层与发热体紧密贴合,所述电源接头的左侧和右侧设置有额定电源,所述额定电源与电源接头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主体的中间部位设置有温度监测条,所述温度监测条与装置主体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主体的中间部位设置有散热小孔,所述散热小孔与装置主体贯穿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发热体的底端设置有下导热膜,所述下导热膜与发热体紧密贴合。

进一步的,所述电源接头的中间部位设置有绝缘垫,所述绝缘垫与电源接头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上导热膜采用的是美国GE公司推出的一款绝缘阻燃PC薄膜。

进一步的,所述装置主体的底端采用的是散热橡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种手机电池用PI电热膜的装置主体的底端采用的是散热橡胶,与电池的一面贴合,是一种低热阻及高导热性能、高柔软性的导热材料,可以提高电池接触面与电热膜之间的导热能力,同时覆盖住微观不平整的表面从而提高热传导的效率,特别适合手机电这种空间受限的热传导需求,该种手机电池用PI电热膜的上导热膜采用的是美国GE公司推出的一款绝缘阻燃PC薄膜,一面磨砂,一面哑光,具有易折叠、弯曲、易加工成型等特性,印刷效果好,颜色是半透明,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到电热膜内部的导电片的状态,保证电热膜的发热效率,该种手机电池用PI电热膜的电源接头的中间部位设置有绝缘垫,避免电热膜的导电片正负两极连接,使某一区域骤然升温,提高电热膜的使用安全,该种手机电池用PI电热膜的装置主体的中间部位设置有温度监测条,放置在最具代表性、温度变化幅度最大的中间区域,特别是最高温和最低温处,以及电池热量累积较厉害的区域,温度太低会影响电池里的化学反应效率,增大电池内阻,使电池不能正常工作,通过温度监测条控制电热膜的加热状态,有助于将电池的温度控制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避免过热和过冷对电池造成危害,该种手机电池用PI电热膜的装置主体的中间部位设置有散热小孔,电池在工作的时候内部环境温度上升,而如果出现热失控,情况将十分危险,散热小孔可以有效的带走电池工作时产生的高热量,提高散热的效率和电池电量的使用时长与寿命,该种手机电池用PI电热膜的发热体的底端设置有下导热膜,发热体的空间结构均匀有序的分布在下导热膜上,通过导热膜固定在电池上,可以让电池均匀受热,避免产生灼热点,不光提高了导热的效率,还提高了导热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电热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电源接头正面示意图。

图中:1、装置主体,2、电热膜,201、上导热膜,202、绝缘粘贴层,203、下粘贴层,204、下导热膜,3、发热体,4、正极导电片,5、负极导电片,6、温度监测条,7、电源接头,701、额定电源,702、绝缘垫,8、散热小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手机电池用PI电热膜,包括装置主体1和电热膜2,装置主体1的顶端设置有电热膜2,电热膜2与装置主体1电性连接,电热膜2的中间部位设置有发热体3,发热体3与电热膜2紧密贴合,发热体3的顶端设置有正极导电片4,正极导电片4与发热体3电性连接,正极导电片4的底端设置有负极导电片5,负极导电片5与正极导电片4电性连接,装置主体1的左侧设置有电源接头7,电源接头7与装置主体1固定连接,电热膜2的顶端设置有上导热膜201,上导热膜201与电热膜2紧密贴合,上导热膜201的底端设置绝缘粘贴层202,绝缘粘贴层202与上导热膜201紧密贴合,发热体3的底端设置有下粘贴层203,下粘贴层203与发热体3紧密贴合,电源接头7的左侧和右侧设置有额定电源701,额定电源701与电源接头7电性连接。

进一步的,装置主体1的中间部位设置有温度监测条6,温度监测条6与装置主体1电性连接,放置在最具代表性、温度变化幅度最大的中间区域,特别是最高温和最低温处,以及电池热量累积较厉害的区域,温度太低会影响电池里的化学反应效率,增大电池内阻,使电池不能正常工作,通过温度监测条控制电热膜的加热状态,有助于将电池的温度控制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避免过热和过冷对电池造成危害。

进一步的,装置主体1的中间部位设置有散热小孔8,散热小孔8与装置主体1贯穿连接,电池在工作的时候内部环境温度上升,而如果出现热失控,情况将十分危险,散热小孔可以有效的带走电池工作时产生的高热量,提高散热的效率和电池电量的使用时长与寿命。

进一步的,发热体3的底端设置有下导热膜204,下导热膜204与发热体3紧密贴合,发热体的空间结构均匀有序的分布在下导热膜上,通过导热膜固定在电池上,可以让电池均匀受热,避免产生灼热点,不光提高了导热的效率,还提高了导热的安全性。

进一步的,电源接头7的中间部位设置有绝缘垫702,绝缘垫702与电源接头7固定连接,避免电热膜的导电片正负两极连接,使某一区域骤然升温,提高电热膜的使用安全。

进一步的,上导热膜201采用的是美国GE公司推出的一款绝缘阻燃PC薄膜,一面磨砂,一面哑光,具有易折叠、弯曲、易加工成型等特性,印刷效果好,颜色是半透明,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到电热膜内部的导电片的状态,保证电热膜的发热效率。

进一步的,装置主体1的底端采用的是散热橡胶,与电池的一面贴合,是一种低热阻及高导热性能、高柔软性的导热材料,可以提高电池接触面与电热膜之间的导热能力,同时覆盖住微观不平整的表面从而提高热传导的效率,特别适合手机电这种空间受限的热传导需求。

工作原理:首先装置主体1的底端采用的是散热橡胶,与电池的一面贴合,是一种低热阻及高导热性能、高柔软性的导热材料,可以提高电池接触面与电热膜之间的导热能力,同时覆盖住微观不平整的表面从而提高热传导的效率,特别适合手机电这种空间受限的热传导需求,然后上导热膜201采用的是美国GE公司推出的一款绝缘阻燃PC薄膜,一面磨砂,一面哑光,具有易折叠、弯曲、易加工成型等特性,印刷效果好,颜色是半透明,可以用肉眼就能看到电热膜内部的导电片的状态,保证电热膜的发热效率,随后电源接头7的中间部位设置有绝缘垫702,避免电热膜的导电片正负两极连接,使某一区域骤然升温,提高电热膜的使用安全,接着装置主体1的中间部位设置有温度监测条6,放置在最具代表性、温度变化幅度最大的中间区域,特别是最高温和最低温处,以及电池热量累积较厉害的区域,温度太低会影响电池里的化学反应效率,增大电池内阻,使电池不能正常工作,通过温度监测条控制电热膜的加热状态,有助于将电池的温度控制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避免过热和过冷对电池造成危害,紧接着装置主体1的中间部位设置有散热小孔8,电池在工作的时候内部环境温度上升,而如果出现热失控,情况将十分危险,散热小孔8可以有效的带走电池工作时产生的高热量,提高散热的效率和电池电量的使用时长与寿命,最后发热体3的底端设置有下导热膜204,发热体3的空间结构均匀有序的分布在下导热膜204上,通过导热膜固定在电池上,可以让电池均匀受热,避免产生灼热点,不光提高了导热的效率,还提高了导热的安全性。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