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感应加热模块及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6984发布日期:2019-03-05 18:06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电磁感应加热模块及散热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磁感应加热模块及散热结构。



背景技术:

电控主板(通常以PCB为形式)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通常会在电控主板上安装风槽式散热器,并设置一朝向散热器槽底的风扇,来实现电控主板的散热。在这一方案中,风扇所形成的气流仅能实现对电控主板的散热;若某一设备除具有电控主板外,还具有其他发热部件时,这里的其他发热部件就需要采用另外的散热结构进行散热。

例如,电磁感应加热模块利用电感线圈盘所产生的交变磁场,以使置于该磁场中的导磁性物体产生涡流,从而发热。在电磁感应加热模块工作时,被通电的电感线圈盘以及电控主板(尤其是功率器件,如IGBT)会产生大量的热;这些热量若不能及时有效地排出到电磁感应加热模块之外,会导致设备内温度过高,进而影响设备元器件的正常工作,甚至损坏元器件。现有电磁感应加热模块中,通常会在电控主板上安装散热器,并采用风扇主吹该散热器,实现电控主板的散热;同时,在现有技术中,电感线圈盘通常采用自然散热,散热效率不高;风扇所产生的气流也不会流经电感线圈盘,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电磁感应加热模块及散热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散热结构,包括用于对电控主板上的功率器件散热的风槽式散热器;电控主板竖向支撑安装在散热器上,并与散热器配合构成L型结构;散热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散热器的侧面的风扇;该风扇侧面正对散热器风槽的端口。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散热结构中,散热器包括与电控主板垂直安装的吸热基板以及多片垂直形成于吸热基板上的鳍片;邻近的两片鳍片与吸热基板配合形成所述风槽;散热器的风槽延伸方向与风扇的一径向平行。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散热结构中,散热结构还包括L型支架,L型支架包括水平支架部以及与其连接的竖向支架部;L型结构轮廓对应地安装在该L型支架上,并使散热器安装在水平支架部上,还使电控主板靠设在竖向支架部上。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散热结构中,L型结构轮廓对应地安装在该L型支架内侧;电控主板上的功率器件位于电控主板板体背向竖向支架部的侧面上。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散热结构中,L型结构轮廓对应地安装在该L型支架外侧;电控主板上的功率器件位于电控主板板体朝向竖向支架部的侧面上。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散热结构中,散热结构还包括L型支架,L型支架包括水平支架部以及与其连接的竖向支架部;电控主板靠设在竖向支架部上,以使L型结构与L型支架配合构成T型;电控主板上的功率器件位于电控主板板体背向竖向支架部的侧面上;

水平支架部上开设有安装孔,风扇安装在该安装孔中。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散热结构中,L型支架还包括围设在水平支架部周围的支架围骨;竖向支架部包括与支架围骨垂直连接的支架限位骨以及设置在该支架限位骨内部的窗口框架。

本实用新型上述的散热结构中,散热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水平支架部上并半包围风扇、用于引导风扇所产生的气流朝向散热器的风道壁结构;

风道壁结构包括分别设置在风扇的两侧的第一风道壁和第二风道壁,还包括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风道壁和第二风道壁的弧形第三风道壁;第一风道壁和第二风道壁还分别延伸至散热器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电磁感应加热模块,包括如所上所述的散热结构。

本实用新型上述电磁感应加热模块中,还包括呈内凹形的加热线盘,该加热线盘位于风扇的正上方;加热线盘的外底面和外侧面通过弧状筋骨构成的绕线槽,电感线圈盘绕制于绕线槽上;风扇所形成的一部分气流沿着加热线盘流动。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感应加热模块及散热结构通过对电磁感应加热模块的散热结构进行创造性设计,从而使得风扇所产生的气流既用于电控主板的散热,还能用于其他发热部件(如电感线圈盘)的散热;巧妙构造散热风道,使风扇所产生的气流既用于电控主板的散热,还能用于电感线圈盘的散热。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感应加热模块及散热结构设计巧妙,实用性强,适用于各种煲类产品。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散热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散热结构的L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1所示的散热结构的电感线圈盘、支撑结构以及L型支架的组合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1所示的散热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电控主板在工作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通常会在电控主板上安装风槽式散热器,并设置一朝向散热器槽底的风扇,来实现电控主板的散热。在这一方案中,风扇所形成的气流仅能实现对电控主板的散热;若某一设备除具有电控主板外,还具有其他发热部件时,这里的其他发热部件就需要采用另外的散热结构进行散热。本实用新型就该技术问题而提出的技术思路是:对散热结构进行创造性设计,将风扇设置在散热器的侧面;并使该风扇侧面正对散热器风槽的端口,从而使得风扇所产生的气流既用于电控主板的散热,还能用于其他发热部件(如电感线圈盘)的散热。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技术方案以及技术效果更为清楚,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和实施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该散热结构包括用于对电控主板100上的功率器件散热的风槽式散热器300,电控主板100竖向支撑安装在散热器300上,并与散热器300配合构成L型结构;散热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散热器300的侧面的风扇200;该风扇200侧面正对散热器300风槽的端口。具体地,该散热结构用于电磁感应加热模块,该电磁感应加热模块包括电感线圈盘400以及所述电控主板100;电感线圈盘400位于风扇200的上方;电感线圈盘400以螺旋上升绕制方式形成凹形结构,以用于依靠该凹形结构的轮廓引导风扇200所产生的气流流向电控主板100。在本实施例中,电磁感应加热模块还包括呈内凹形的加热线盘420,该加热线盘420位于风扇200的正上方;加热线盘420的外底面和外侧面通过弧状筋骨构成的绕线槽421,电感线圈盘400绕制于绕线槽421上;风扇200所形成的一部分气流沿着加热线盘420流动,如图1中气流路线1。这样,风扇200所产生的气流不仅能够带走电感线圈盘400上的热量,还能够顺便带走电控主板100上的热量,从而实现散热效果的优化。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图2示出了图1所示的散热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散热器300包括与电控主板100垂直安装的吸热基板310以及多片垂直形成于吸热基板310上的鳍片320;邻近的两片鳍片320与吸热基板310配合形成风槽。散热器300的风槽延伸方向与风扇200的一径向平行。这样,风扇200所产生的侧面气流能够直接流经散热器300的风槽,从而快速带走散热器300上的热量。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散热结构的L型支架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结构还包括L型支架600,L型支架600包括水平支架部610以及与其连接的竖向支架部620;L型结构轮廓对应地安装在该L型支架600上,并使散热器300安装在水平支架部610上,还使电控主板100靠设在竖向支架部620上;进一步地,水平支架部610上开设有安装孔611,风扇200安装在该安装孔611中。这样,通过L型支架600便实现了风扇200、散热器300以及电控主板100之间相对位置的固定。在本实施例中,L型结构轮廓对应地安装在该L型支架600内侧;电控主板100上的功率器件位于电控主板100板体背向竖向支架部620的侧面上。

在本实施例中,L型支架600还包括围设在水平支架部610周围的支架围骨630;支架围骨630侧面设置有安装耳631;竖向支架部620包括与支架围骨630垂直连接的支架限位骨621以及设置在该支架限位骨621内部的窗口框架622。这样,风扇200所产生的气流经过电控主板100后,能够从窗口框架622穿过。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结构还包括安装在L型支架600上、用于支撑电感线圈盘400的支撑结构410。与电感线圈盘400对应地,支撑结构410也呈凹形。进一步地,散热结构还包括安装在水平支架部610上并半包围风扇200、用于引导风扇200所产生的气流朝向散热器300的风道壁结构700,具体地,该风道壁结构700包括分别设置在风扇200的两侧并互相平行的第一风道壁710和第二风道壁720,还包括两端分别连接第一风道壁710和第二风道壁720的弧形第三风道壁730;第一风道壁710和第二风道壁720还分别延伸至散热器300的两侧。风扇200所产生的气流会通过第一风道壁710和第二风道壁720以及第三风道壁730进行集聚。进一步地,在本实施例中,支撑结构410包括安装在风道壁结构700顶部的镂空支撑桥411以及安装在该支撑桥411上的支撑件412,具体地,该支撑桥411跨设在第一风道壁710和第二风道壁720上。同时,如图4所示,图4示出了图1所示的散热结构的电感线圈盘、支撑结构以及L型支架的组合示意图。支撑结构410还包括围绕支撑件412设置的环筒形镂空支撑壁413。这样,电感线圈盘400与支撑壁413之间形成气流通道,支撑壁413与L型结构之间也形成气流通道;通过这种多通道设置,使得风扇所产生的气流的流动更为稳定。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图5示出了图1所示的散热结构的另一结构示意图。散热结构还包括外壳500,该外壳500底部开设有开孔510,该外壳500的侧面开设有朝向散热器300风槽的出口520;L型支架600安装在外壳500上,以使安装孔611与开孔510同轴设置,并且还使竖向支架部620与外壳500具有出口520的侧面隔出间隙。进一步地,开孔510处设置有第一栅栏511,出口520处设置有第二栅栏521。

如图1所示,通过采用本实施例的散热结构,风扇200所产生的气流会采用三种路线进行流动。其中,气流路线1为沿着电感线圈盘400与支撑壁413之间的气流通道,然后流经电控主板100,最后从出口520流出的路径;气流路线2为沿着支撑壁413与L型结构之间的气流通道,然后流经电控主板100,最后从出口520流出的路径;气流路线3为沿着散热器300的风槽,然后从出口520流出的路径。

如图6所示,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散热结构与前述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的区别仅在于:L型结构与L型支架600之间的相对安装位置。具体地,电控主板100靠设在竖向支架部620上,以使L型结构与L型支架600配合构成T型;电控主板100上的功率器件位于电控主板100板体背向竖向支架部620的侧面上。

如图7所示,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散热结构与前述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的区别仅在于:L型结构轮廓对应地安装在该L型支架600外侧;电控主板100上的功率器件位于电控主板100板体朝向竖向支架部620的侧面上。

如图8所示,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的散热结构的结构示意图。该实施例的散热结构与前述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的区别仅在于:风扇200没有与L型支架600固定连接,而是另外独立固定。

进一步地,在其他实施例中,L型支架600可以与外壳500配合形成风道壁结构700的结构,从而降低散热结构的复杂度,降低装配难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电磁感应加热模块,其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述的散热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感应加热模块及散热结构通过对电磁感应加热模块的散热结构进行创造性设计,从而使得风扇所产生的气流既用于电控主板的散热,还能用于其他发热部件(如电感线圈盘)的散热;巧妙构造散热风道,使风扇所产生的气流既用于电控主板的散热,还能用于电感线圈盘的散热。本实用新型的电磁感应加热模块及散热结构设计巧妙,实用性强,适用于各种煲类产品。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