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壳电磁感应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734927发布日期:2020-05-12 19:39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机壳电磁感应加热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壳加热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机壳电磁感应加热设备。



背景技术:

电机壳中频感应加热设备的工作原理是把一根金属圆柱体放在有交变中频电流的感应圈里,金属圆柱体没有与感应线圈直接接触,通电线圈本身温度已很低,可是圆柱体表面被加热到发红,甚至熔化,而且这种发红和熔化的速度只要调节频率大小和电流的强弱就能实现。

现有公开号为cn209120016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电机壳加热装置,包括工作台、电磁加热器、加热棒和用于输送电机壳的输送部件,电磁加热器包括两个,分别为相对设置在工作台上的第一电磁加热器和第二电磁加热器,第一电磁加热器底端固定在传动装置上,加热棒一端固定在第一电磁加热器顶端,加热棒的另一端能够搭接在第二电磁加热器顶端,传动装置能够使第一电磁加热器向远离或靠近第二电磁加热器的方向移动,在与加热棒轴心线垂直方向的工作台上设置输送部件,输送部件能够将电机壳从工作台的一端运输到加热位并通过加热棒处进行加热。

但是,上述的这种电机壳加热装置在使用时还需要使用者手动来推动支撑块带动电机壳到加热的位置,由于是人工进行定位,很容易导致定位不够准确而导致加热棒不能正常的进行均匀加热,并且在加热完成收也是采用手动将电机壳脱离加热位,此时电机壳还处于高温的状态,使用者近距离拖动很容易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机壳电磁感应加热设备,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电机壳电磁感应加热设备,包括冷却箱、夹持机构和加热机构,所述冷却箱包括箱体和侧盖,所述箱体中部设置为空腔结构,所述侧盖安装在箱体的前端面上,且侧盖与箱体转动连接,所述夹持机构包括连接架、升降机构和滑动机构,所述连接架固定安装在箱体底面的内侧,所述升降机构固定安装在连接架的上端面,所述滑动机构设置在升降机构的头部,且滑动机构与升降机构水平滑动连接,所述加热机构包括电磁加热器和加热棒,所述电磁加热器固定设置在箱体的上端面,所述加热棒安装在电磁加热器的上端面,且加热棒与电磁加热器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对冷却箱的结构设置来方便使用者可以在将物体加热过后可以通过夹持机构来将电机壳带入到冷却箱内部,然后将其在冷却箱的内进行下一步操作或者在位置较低的地方进行拿取也可以大大地降低烫伤的风险,通过对夹持机构的结构设置来方便使用者可以间接的控制需要加热的物品,保证物品可以精确的进行定位加热使用,通过对加热机构的结构设置来配合夹持机构进行准确的加热使用。

较佳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液压缸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水平设置在液压缸的头部,且支撑板中部开设有梯形滑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来便于使用者可以通过控制液压缸的升降来调节支撑板的高度便于使用者将物品通过支撑板来收缩在箱体的内部,也可以将其定出,进行定位加热使用,通过梯形滑槽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推动滑动机构进行移动的目的。

较佳的,所述支撑板上还设置有限位条,所述限位条对称安装在支撑板的上端面,且限位条与支撑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使用者可以直接进行定位操作,在将物品推动到与加热棒对齐的时候只需要将滑块推到右侧的限位条处即可,不需要每次都进行对位的操作,在加热完成后将滑块拉到最左侧的时候即可进行上下的位置移动。

较佳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滑块和电机套卡板,所述滑块安装在支撑板上,且滑块与支撑板滑动连接,所述电机套卡板设置在滑块的侧面,且电机套卡板与滑块一体成形,所述电机套卡板还安装有紧固螺钉。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使用者手动推滑块即可带动电机套卡板来横向移动物品的位置使用,不需要使用者直接接触物品,避免受伤。

较佳的,所述电磁加热器后端面上还安装有第二液压缸,所述第二液压缸的输出端与加热棒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便于使用者可以通过控制第二液压缸来控制加热棒的位置,保证使用者更好的控制加热物品使用。

较佳的,所述箱体上端面开设有进出口,所述进出口的形状与支撑板的横截面相同。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物品在夹持机构的带动下来进行上下的位置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解决了现有的电机壳加热装置在使用时还需要使用者手动来推动支撑块带动电机壳到加热的位置,由于是人工进行定位,很容易导致定位不够准确而导致加热棒不能正常的进行均匀加热,并且在加热完成收也是采用手动将电机壳脱离加热位,此时电机壳还处于高温的状态,使用者近距离拖动很容易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的问题,通过对冷却箱的结构设置来方便使用者可以在将物体加热过后可以通过夹持机构来将电机壳带入到冷却箱内部,然后将其在冷却箱的内进行下一步操作或者在位置较低的地方进行拿取也可以大大地降低烫伤的风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装置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未安装夹持机构时候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所示加热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冷却箱;11、箱体;111、进出口;12、侧盖;2、夹持机构;21、连接架;22、升降机构;221、液压缸;222、支撑板;223、梯形滑槽;224、限位条;23、滑动机构;231、滑块;232、电机套卡板;233、紧固螺钉;3、加热机构;31、电磁加热器;311、第二液压缸;32、加热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图2、图3和图4,一种电机壳电磁感应加热设备,包括冷却箱1、夹持机构2和加热机构3,冷却箱1包括箱体11和侧盖12,箱体11中部设置为空腔结构,侧盖12安装在箱体11的前端面上,且侧盖12与箱体11转动连接,有效的解决了现有的电机壳加热装置在使用时还需要使用者手动来推动支撑块带动电机壳到加热的位置,由于是人工进行定位,很容易导致定位不够准确而导致加热棒32不能正常的进行均匀加热,并且在加热完成收也是采用手动将电机壳脱离加热位,此时电机壳还处于高温的状态,使用者近距离拖动很容易对操作人员造成伤害的问题,通过对冷却箱1的结构设置来方便使用者可以在将物体加热过后可以通过夹持机构2来将电机壳带入到冷却箱1内部,然后将其在冷却箱1的内进行下一步操作或者在位置较低的地方进行拿取也可以大大地降低烫伤的风险,箱体11上端面开设有进出口111,进出口111的形状与支撑板222的横截面相同,方便物品在夹持机构的带动下来进行上下的位置移动;

夹持机构2包括连接架21、升降机构22和滑动机构23,连接架21固定安装在箱体11底面的内侧,升降机构22固定安装在连接架21的上端面,滑动机构23设置在升降机构22的头部,且滑动机构23与升降机构22水平滑动连接,通过对夹持机构2的结构设置来方便使用者可以间接的控制需要加热的物品,保证物品可以精确的进行定位加热使用,升降机构22包括液压缸221和支撑板222,支撑板222水平设置在液压缸221的头部,且支撑板222中部开设有梯形滑槽223,来便于使用者可以通过控制液压缸221的升降来调节支撑板222的高度便于使用者将物品通过支撑板222来收缩在箱体11的内部,也可以将其定出,进行定位加热使用,通过梯形滑槽223的设置来便于使用者推动滑动机构23进行移动的目的;

支撑板222上还设置有限位条224,限位条224对称安装在支撑板222的上端面,且限位条224与支撑板222固定连接,便于使用者可以直接进行定位操作,在将物品推动到与加热棒32对齐的时候只需要将滑块231推到右侧的限位条224处即可,不需要每次都进行对位的操作,在加热完成后将滑块231拉到最左侧的时候即可进行上下的位置移动,滑动机构23包括滑块231和电机套卡板232,滑块231安装在支撑板222上,且滑块231与支撑板222滑动连接,电机套卡板232设置在滑块231的侧面,且电机套卡板232与滑块231一体成形,电机套卡板232还安装有紧固螺钉233,便于使用者手动推滑块231即可带动电机套卡板232来横向移动物品的位置使用,不需要使用者直接接触物品,避免受伤;

加热机构3包括电磁加热器31和加热棒32,电磁加热器31固定设置在箱体11的上端面,加热棒32安装在电磁加热器31的上端面,且加热棒32与电磁加热器31滑动连接,通过对加热机构3的结构设置来配合夹持机构2进行准确的加热使用,电磁加热器31后端面上还安装有第二液压缸311,第二液压缸311的输出端与加热棒32相连接,便于使用者可以通过控制第二液压缸311来控制加热棒32的位置,保证使用者更好的控制加热物品使用。

使用方法:当需要对物品进行加热的时候首先将物品安装在电机套卡板232上并通过紧固螺钉233将其夹紧,然后开启液压缸221将支撑板222从进出口中顶出来,当物品刚好达到与加热棒32同一水平高度的时候停止,然后使用者推动滑块231到最左侧即可,由于限位条224的位置设置可以刚好让物品可以被加热棒32穿过,开启第二液压缸311穿过加热棒32以后启动电磁加热器31对物品进行加热,加热完成后收缩第二液压缸311将加热棒从物品上抽出来,移动滑块231到支撑板222的上端,通过液压杆221将物品收缩到箱体11的内部,便于物品的下一步操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