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电声致动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7829655阅读:231来源:国知局
电极电声致动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电极电声致动器,将一上电极板、一上隔板、一上振膜、一下振膜、一下隔板及一下电极板依序堆栈而形成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耳机及扬声器之电极电声致动器,其中所述上电极板上若干通孔可使得外部空气进入所述通孔而进入所述电极电声致动器。因为所述上隔板的穿孔在组合后可涵盖上电极板的通孔,所以空气可以直接接触所述上振膜。同样的作用也产生在所述下电极板与所述下振膜之间。使用时将来自同一音源的两电极分别连接所述上电极板及所述下电极板。因为音源的电压快速的变动使得所述上振膜及所述下振膜的感应电场也快速变动,因此耗电量仅为动圈喇叭的20%。而且也与相邻接的上电极板及所述下电极板因为电性相吸产生反复动作,其作用如一喇叭。
【专利说明】电极电声致动器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电声致动器,尤其是一种电极电声致动器。

【背景技术】
[0002]现有的电声致动器,主要由两电极板中间间隔配置两偏振膜,将来自音源的两电极分别接到所述两电极板,所述两电极板由于电压的交互作用会使得中间间隔配置两偏振膜也跟着产生振动,而致动在偏振膜附近的空气所以产生声音。
[0003]在现有技术中,所述两偏振膜必须偏压以使其带有电性,因此,利用偏振膜与相邻的电极板中电性互相吸引及排斥的方式,使偏振膜产生机械式的震动。但此现有技术必须将所述偏振膜另外施以偏压,所以在制作上程序较为复杂,而且,售价也相对昂贵。
[0004]由于实际情况中存在的上述些问题,而且目前还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的产品或者方法出现,因此确有作出改进的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0005]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极电声致动器,不须在上振膜及下振膜加入电极偏压,成本与现有电声致动器降低很多,而且制造方式也相对简易。
[000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种电极电声致动器,包括:
[0008]一上电极板,为板状的导电材质所构成,其上布满若干通孔,可使所述上电极板上下两端的空气经由这些通孔流通;所述上电极板可连接一电极,经由电极通电而使所述上电极板成为导电状态;
[0009]一上隔板,其具有一外框与该外框中心的穿孔,所述外框与所述上电极板外形相同,所述穿孔的位置在组合后可涵盖所述上电极板的通孔,所述上隔板为不导电材质所构成,贴附在所述上电极板的下方;
[0010]一上振膜,贴附在所述上隔板的下方,所述上振膜为极薄的韧性材质所构成,可沿着膜表面产生极快速的震动;其中该上振膜并没有由外界施以电性偏压;
[0011]一下振膜,贴附在所述上振膜的下方,所述下振膜为极薄的韧性材质所构成;可沿着膜表面产生极快速的震动;其中所述下振膜并没有由外界施以电性偏压;
[0012]一下隔板,其具有一外框与该外框中心的穿孔,所述外框与所述上电极板外形相同,所述穿孔的位置在组合后可涵盖上电极板的通孔;所述下隔板为不导电材质所构成,贴附在所述下振膜的下方;以及
[0013]一下电极板,为板状的导电材质所构成,其上布满若干通孔,可使所述下电极板上下两端的空气经由这些通孔流通;所述下电极板为导电材质所构成,所以可连接另一电极,经由电极通电而使所述下电极板成为导电状态;所述下电极板的各通孔涵盖的位置在组合后上与所述上电极板的各通孔涵盖的位置一致。
[0014]上述的电极电声致动器,组装时,将所述上隔板黏附在所述上电极板的下方;然后再将上振膜黏附在上隔板的下方;然后再将下振膜黏附在上振膜的下方;然后再将下隔板黏附在下振膜的下方;最后将下电极板黏附在所述下隔板的下方,而形成所述电极电声致动器;
[0015]其中所述上电极板上若干通孔可使得外部空气进入所述通孔而进入所述电极电声致动器;因为所述上隔板的穿孔在组合后可涵盖上电极板的通孔;同样地,所述下电极板上若干通孔可使得外部空气进入所述通孔而进入所述电极电声致动器;所述下隔板的穿孔在组合后可涵盖下电极板的通孔,以使空气可以直接接触所述下振膜;使用状态下将来自同一音源的两电极分别连接所述上电极板及所述下电极板,音源的电流可以经由电极而传到所述上电极板及所述下电极板;两电极板在导通后于两电极板之间形成电场,所述电场将会使在中间的所述上振膜及所述下振膜产生电场感应而具有短暂的电性;音源的电压快速的变动使得所述上振膜及所述下振膜的感应电场也快速变动,且与相邻接的所述上电极板及所述下电极板因为电性相吸产生反复的动作;此反复的动作会使得所述电极电声致动器内部的空气快速的扰动而形成声波。
[0016]上述的电极电声致动器,所述上振膜为不透气的振膜。
[0017]上述的电极电声致动器,所述下振膜为不透气的振膜。
[0018]上述的电极电声致动器,适用于耳机及扬声器。
[001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不须在上振膜及下振膜加入电极偏压,成本与现有电声致动器降低很多,而且制造方式也相对简易。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组件分解图。
[0021]图2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组件组合图。
[0022]图3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图。
[0023]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实际测试的结果图。
[0024]其中:
[0025]10-上电极板
[0026]20-上隔板
[0027]30-上振膜
[0028]40-下振膜
[0029]50-下隔板
[0030]60-下电极板
[0031]15-通孔
[0032]25-穿孔
[0033]55-穿孔
[0034]65-通孔
[0035]70-音源。

【具体实施方式】
[0036]请参考图1至图3所示,显示本实用新型之电极电声致动器,包括下列组件:
[0037]—上电极板10,为板状之导电材质所构成,其上布满若干(其数量较多)通孔15,可使所述上电极板10上下两端的空气可经由这些通孔15流通。所述上电极板10为导电材质所构成,可连接一电极,经由电极通电而使所述上电极板10成为导电状态。
[0038]一上隔板20,其具有一外框与该外框中心的穿孔,所述外框与所述上电极板外形相同,至少为近似所述上电极板外形,所述上隔板20具有的穿孔25,优选地所述穿孔25的位置在组合后可涵盖上电极板10的通孔15。所述上隔板20为不导电材质所构成,贴附在所述上电极板10的下方,主要是将所述上电极板10与所述上隔板20下方的物件间隔开。
[0039]一上振膜30,贴附在所述上隔板20的下方,所述上振膜30为极薄的韧性材质所构成。可沿着膜表面产生极快速的震动。其中所述上振膜并没有由外界施以电性偏压,且所述上振膜为不透气的振膜。
[0040]一下振膜40,贴附在所述上振膜30的下方,所述下振膜40为极薄的韧性材质所构成。可沿着膜表面产生极快速的震动。其中所述下振膜并没有由外界施以电性偏压,且所述下振膜为不透气的振膜。
[0041]一下隔板50,其具有一外框与该外框中心的穿孔55,所述外框与所述上电极板外形相同,至少为近似所述上电极板外形,所述下隔板50具有的穿孔55,优选地所述穿孔55的位置在组合后可涵盖上电极板10的通孔15。所述下隔板50为不导电材质所构成,贴附在所述下振膜40的下方,主要是将所述下振膜40与所述下隔板50下方的物件间隔开。
[0042]一下电极板60,为板状的导电材质所构成,其上布满若干通孔65,可使所述下电极板60上下两端的空气可经由这些通孔65流通。所述下电极板60为导电材质所构成,所以可连接另一电极,经由电极通电而使所述下电极板60成为导电状态。所述下电极板60的众多通孔65涵盖的位置在组合后上与所述上电极板10的众多通孔15涵盖的位置一致。
[0043]组装时,将所述上隔板20黏附在所述上电极板10的下方;然后再将上振膜30黏附在上隔板20的下方;然后再将下振膜40黏附在上振膜30的下方;然后再将下隔板50黏附在下振膜40的下方;最后将下电极板60黏附在所述下隔板50的下方,而形成本实用新型的适用于耳机及扬声器之电极电声致动器。其中所述上电极板10上若干通孔15可使得外部空气进入所述通孔15而进入所述电极电声致动器。因为所述上隔板20的穿孔25在组合后可涵盖上电极板10的通孔15,所以空气可以直接接触所述上振膜30。同样地,所述下电极板60上若干通孔65可使得外部空气进入所述通孔65而进入所述电极电声致动器。因为所述下隔板50的穿孔55在组合后可涵盖下电极板60的通孔65,所以空气可以直接接触所述下振膜40。使用时将来自同一音源70的两电极分别连接所述上电极板10及所述下电极板60,音源70的电流可以经由电极而传到所述上电极板10及所述下电极板60。两电极板在导通后于两电极板之间形成电场,所述电场将会使得为在中间的所述上振膜30及所述下振膜40产生电场感应而具有短暂的电性。因为音源70的电压快速的变动使得所述上振膜30及所述下振膜40的感应电场也快速变动,因此耗电量仅动圈喇叭的20%。而且也与相邻接的所述上电极板10及所述下电极板60因为电性相吸产生反复的动作。此反复的动作会使得所述电极电声致动器内部的空气快速的扰动而形成声波,此声波将经由所述电极板上的通孔向外传递,所以作用如一喇叭。
[0044]图4显示本实用新型的实际作用图,其中在一相当广的音域中,本实用新型能显示相当良好的效果而且噪声也变低。
[0045]所以本实用新型并不须在所述上振膜及所述下振膜加入电极偏压,成本与现有电声致动器降低很多,而且制造方式也相对简易。
[0046]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创造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创造【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引伸出的任何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中。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极电声致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上电极板,为板状的导电材质所构成,其上布满若干通孔,可使所述上电极板上下两端的空气经由这些通孔流通;所述上电极板可连接一电极,经由电极通电而使所述上电极板成为导电状态; 一上隔板,其具有一外框与该外框中心的穿孔,所述外框与所述上电极板外形相同,所述穿孔的位置在组合后可涵盖所述上电极板的通孔,所述上隔板为不导电材质所构成,贴附在所述上电极板的下方; 一上振膜,贴附在所述上隔板的下方,所述上振膜为极薄的韧性材质所构成,可沿着膜表面产生极快速的震动;其中该上振膜并没有由外界施以电性偏压; 一下振膜,贴附在所述上振膜的下方,所述下振膜为极薄的韧性材质所构成;可沿着膜表面产生极快速的震动;其中所述下振膜并没有由外界施以电性偏压; 一下隔板,其具有一外框与该外框中心的穿孔,所述外框与所述上电极板外形相同,所述穿孔的位置在组合后可涵盖上电极板的通孔;所述下隔板为不导电材质所构成,贴附在所述下振膜的下方;以及 一下电极板,为板状的导电材质所构成,其上布满若干通孔,可使所述下电极板上下两端的空气经由这些通孔流通;所述下电极板为导电材质所构成,所以可连接另一电极,经由电极通电而使所述下电极板成为导电状态;所述下电极板的各通孔涵盖的位置在组合后上与所述上电极板的各通孔涵盖的位置一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电声致动器,其特征在于,组装时,将所述上隔板黏附在所述上电极板的下方;然后再将上振膜黏附在上隔板的下方;然后再将下振膜黏附在上振膜的下方;然后再将下隔板黏附在下振膜的下方;最后将下电极板黏附在所述下隔板的下方,而形成所述电极电声致动器; 其中所述上电极板上若干通孔可使得外部空气进入所述通孔而进入所述电极电声致动器;因为所述上隔板的穿孔在组合后可涵盖上电极板的通孔;同样地,所述下电极板上若干通孔可使得外部空气进入所述通孔而进入所述电极电声致动器;所述下隔板的穿孔在组合后可涵盖下电极板的通孔,以使空气可以直接接触所述下振膜;使用状态下将来自同一音源的两电极分别连接所述上电极板及所述下电极板,音源的电流可以经由电极而传到所述上电极板及所述下电极板;两电极板在导通后于两电极板之间形成电场,所述电场将会使在中间的所述上振膜及所述下振膜产生电场感应而具有短暂的电性;音源的电压快速的变动使得所述上振膜及所述下振膜的感应电场也快速变动,且与相邻接的所述上电极板及所述下电极板因为电性相吸产生反复的动作;此反复的动作会使得所述电极电声致动器内部的空气快速的扰动而形成声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电声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振膜为不透气的振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电声致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振膜为不透气的振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电声致动器,其特征在于,适用于耳机及扬声器。
【文档编号】H04R9/06GK203942642SQ201420359614
【公开日】2014年11月12日 申请日期:2014年7月1日 优先权日:2014年7月1日
【发明者】黎妮仁, 曾秀慧 申请人:黎妮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