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驾驶系统及辅助驾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97593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一种辅助驾驶系统及辅助驾驶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汽车电子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辅助驾驶系统及辅助驾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科技不断的发展,汽车已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为了保证汽车行驶安全,出现了各种辅助驾驶系统,如车道保持辅助系统、自动泊车辅助系统、刹车辅助系统;为了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近期出现了的高级辅助驾驶系统(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 System,简称“ADAS”),ADAS是利用安装在车上的各式各样传感器,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随时来感应周围的环境,收集数据,进行静态、动态物体的辨识、侦测与追踪,并结合导航仪地图数据,进行系统的运算与分析,从而预先让驾驶者察觉到可能发生的危险,有效增加汽车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发明人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在汽车上使用的ADAS设备,价格高昂,安装复杂,一般需要专业人士进行安装;通常ADAS设备安装位置为汽车挡风玻璃,而目前汽车挡风玻璃上黏贴的东西较多,例如,年检标、尾气合格标、环保标志等,在汽车挡风玻璃上安装ADAS设备后,会减小用户行车时的视线范围,不利于用户安全驾驶汽车。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辅助驾驶系统及辅助驾驶方法,无需专用设备,实现对汽车的辅助驾驶,减小了辅助驾驶系统的成本,简化了辅助驾驶系统的安装使用,增强了行车的安全性,利于推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辅助驾驶系统,包括:图像采集器和移动终端;图像采集器,用于采集车头周边的图像,并传送给所述移动终端;移动终端,用于处理所述图像,在所述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预警信息。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辅助驾驶方法,包括:图像采集器采集车头周边的图像;将图像传送给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处理图像;在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预警信息。

本发明实施方式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通过图像采集器,采集车头周围的图像,并传送给移动终端,由移动终端根据采集到的图像输出预警信息,由于图像采集器和移动终端较为常见,可以直接利用用户已有的设备,安装位置也更为灵活,无需另设专用设备即可使用,减少了辅助驾驶系统的硬件成本,同时图像采集器在汽车上安装简单,简化了辅助驾驶系统的安装,使得辅助驾驶系统在低成本的情况下使用更加简单安全。

另外,图像采集器包括:无线传输模组;无线传输模组,用于将图像无线传送给所述移动终端。通过无线传输的方式传送图像,减少了辅助驾驶系统的实体连接,使得辅助驾驶系统布线简洁,增强了辅助驾驶系统设置位置的灵活性。

另外,无线传输模组为WIFI传输模组。通过WIFI传输模组,使得无线连接简单易实现。

另外,图像采集器和所述移动终端利用数据线连接;图像采集器,利用所述数据线将所述图像传送给移动终端。通过数据线连接图像采集器和移动终端,提供了另一种图像采集器和移动终端的连接方式,通过数据线传送图像的速度快,同时使用数据线传送,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传输更加稳定。

另外,图像采集器为行车记录仪。行车记录仪一般为车辆的常用配备,利用行车记录仪作为图像采集器可以简便快捷地实现图像采集功能,进一步降低了辅助驾驶系统使用的成本。

另外,移动终端为手机。手机为用户生活常用移动终端,利用手机处理采集的图像并输出预警信息,无需增加专用的图像处理设备,进一步降低了辅助驾驶系统的使用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辅助驾驶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一种辅助驾驶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一种辅助驾驶系统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四实施方式的一种辅助驾驶系统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发明各实施方式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方式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辅助驾驶系统。具体如图1所示,包括但不限于:图像采集器101和移动终端102。

图像采集器101,用于采集车头周边的图像,并传送给移动终端。

本实施方式中,以图像采集器是行车记录仪,移动终端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具体的说,图像采集器101通过摄像头采集汽车车头周围的图像,将图像采集器101放置在汽车的前方不遮挡用户视线的位置,保证图像采集器采集图像的范围大,例如,汽车后视镜的位置。

图像采集器101中还包括无线传输模组1011,如图1所示。

具体的说,无线传输模组1011在图像采集器101采集到车头周围的图像时,将采集到的图像通过无线传输模组1011传送给移动终端102。无线传输模组101可以通过蓝牙,紫峰(ZigBee),WIFI的方式将图像采集器101和移动终端102建立连接并传送图像。本实施方式中以传输模组为WIFI传输模组为例说明。WIFI是一种允许电子设备连接到一个无线局域网(WLAN)的技术,WIFI是通过无线电波来连网的。使用WIFI传输图像,传输速度比蓝牙传输快,可以达到54Mbps,且传输距离可达100米,用户在传输距离内即可查看车头周围环境,同时并不会消耗流量。例如,WIFI行车记录仪作为图像采集器,手机作为移动终端。在手机上设置WIFI热点,将WIFI行车记录仪连接至该WIFI热点上,此时,在传输距离内,WIFI行车记录仪即可与手机进行数据传输了。

移动终端102,用于处理图像,在该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预警信息。

具体的说,预先在移动终端中安装图像处理软件,其中,软件预先设置输出预警信息的图像条件,当移动终端102在接收到图像采集器发送的车头周围的图像后,移动终端通过软件对图像进行处理计算,并根据预设的图像条件判断当前行驶是否安全,若满足图像的预设条件时,终端输出预警信息,其中,输出方式可以为语音播报或移动终端震动;预警信息可以为碰撞预警、车道偏离预警。

例如,具有WIFI行车记录仪A,可以进行WIFI传输文件。将WIFI行车记录仪A固定在汽车后视镜上,WIFI行车记录仪A在汽车行驶中,采集汽车周围的图像,并通过WIFI,将采集到的图像快速传给移动终端B上,移动终端B安装图像处理软件,软件中的预设条件为,有障碍物时,输出预警信息。当采集到图像中有与物体发生碰撞的危险时,满足图像的有障碍物报警的条件,移动终端102通过震动和语音播报的方式输出预警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图像采集器101除了本实施方式中的行车记录仪以外,还可以是包含摄像或照相功能的镜头,例如,相机、摄影机等。移动终端102除了本实施方式中的手机外,还可以是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

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辅助驾驶系统通过图像采集器采集车头与周围的图像,并通过WIFI传输模组将图像实时传送给移动终端,使用无线传输,辅助驾驶系统不受布线的限制,使得辅助驾驶系统的安装位置更为简单灵活,同时WIFI传输的方式,传输速率快,且无需使用流量,保证了移动终端能快速接收采集到的图像,通过移动终端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处理计算,在图像满足条件时,输出预警信息,使得辅助驾驶系统无需另设专用设备,通过常见的移动终端即可实现辅助驾驶功能,而图像采集器可以是车辆上一般使用行车记录仪,图像采集更为简便快捷,且不会因增加新的设备而阻挡行车视线,使得行车更加安全,同时降低了辅助驾驶系统的使用成本。

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辅助驾驶系统。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一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主要区别之处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图像采用无线传输的方式。而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图像采集器和移动终端利用数据线连接。

如图2所示,辅助驾驶系统包括但不限于图像采集器101、移动终端102和数据连接线403。

具体的说,图像采集器101利用数据连接线403同移动终端102连接。当图像采集器101采集车头的图像时,通过数据线将图像传送给移动终端,其中,数据线一端的公头用来连接图像采集器的母座,另一端的公头用来连接移动终端的母座。移动终端102接收采集到的图像数据,通过移动终端中的软件对图像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当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时,移动终端102输出预警信息。例如,图像采集器为行车记录仪,移动终端为安卓手机,行车记录仪使用Mini-USB母座,安卓手机使用Micro-USB母座,数据线一端为Mini-USB公头,另一端为Micro-USB公头,数据线的Mini-USB的公头连接行车记录仪的Mini-USB母座,数据线的Micro-USB的公头连接安卓手的Mini-USB母座,行车记录仪同安卓手机建立连接。此时,行车记录仪采集到汽车前方有路障的图像,该图像将通过数据线传送给手机。安卓手机通过软件对采集到的图像进行处理计算,其中,前方有障碍物的图像作为图像的预设条件,此时,采集到的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手机触发震动并对应播报预警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像采集器和移动终端利用数据线连接,并通过数据线传送图像,使得图像传送速度快,数据线连接不受环境的影响,使得图像采集器和移动终端连接更加稳定且数据线成本低,便于推广。

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辅助驾驶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图像采集器为行车记录仪,无线传输以WIFI传输方式为例进行说明。具体流程如图3所示,包括:

步骤301:图像采集器采集车头周边图像。

具体的说,图像采集器包含具有摄像或拍照功能的镜头,将图像采集器放置在车头位置,让图像采集器的拍摄范围尽可能的大,同时能先于用户检测到车头周围的环境。其中,车头位置为不遮挡用户视线的位置,例如,后视镜的位置。

步骤302:将该图像利用无线传输方式传送给移动终端。

具体的说,汽车内部空间有限,图像采集器通过无线网络通移动终端连接,当图像采集器采集到车头周围的图像时,利用无线传输方式,将该图像传送给移动终端,其中,无线传输方式为WIFI,WIFI是一种允许电子设备连接到一个无线局域网(WLAN)的技术,使用WIFI传输图像,传输速度比蓝牙传输快,传输距离达100米,且不需上网流量下进行数据传输。

步骤303:移动终端处理该图像。

具体的说,移动终端接收到该图像,通过移动终端中的软件对该图像进行处理计算。

步骤304:在该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预警信息。

具体的说,移动终端通过软件预设图像条件,预设条件可以是危险行驶条件,例如,车道偏离,碰撞危险等。当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时,移动终端输出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可以为碰撞信息,车道偏移信息等。例如,手机通过软件处理图像,并且该图像满足预设的碰撞信息时,手机以震动和语音播报的方式输出预警信息。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图像采集器采集汽车车头周围的图像,其中,图像采集器为行车记录仪,行车记录仪为汽车常用设备,使得辅助驾驶系统无需增加专用设备即可采集图像,通过WIFI传输方式将图像传送给移动终端,使得辅助驾驶系统的安装位置更加灵活简单,同时使用WIFI传输,速度快,且无需消耗流量,移动终端可以快速接收图片,对图片进行处理,加快预警速度。同时移动终端为常用设备,且携带方便,降低了辅助驾驶系统的使用成本,更利于推广。

不难发现,本实施方式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对应的系统实施例,本实施方式可与第一实施方式互相配合实施。第一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一实施方式中。

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辅助驾驶系统。第四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大致相同,主要区别之处在于: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图像采用无线传输的方式。而在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中,图像采集器和移动终端利用数据线连接。

步骤401:图像采集器采集车头周边图像。

步骤402:将该图像通过数据线传送给移动终端。

具体的说,图像采集器和移动终端利用数据线连接,数据线的一端连接图像采集器,另一端连接移动终端。图像采集器通过数据线将采集到的图像传送给移动终端。例如,图像采集器为行车记录仪,移动终端为手机,数据线一端使用USB公头连接在行车记录仪USB母座上,另一端USB公头连接手机的USB母座,当行车记录仪采集到图像时,将该图像通过数据线传送给移动终端

步骤403:移动终端处理该图像

步骤404:在该图像满足预设条件时,输出预警信息。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步骤401、步骤403和步骤404与第一实施例中的步骤101、步骤103和步骤104大致相同,为了减少重复,不在赘述步骤401、步骤403和步骤404。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数据线连接图像采集器和移动终端,并通过数据线将采集到图像传送给移动终端,使得图像采集器和移动终端的连接稳定,不受周围环境的影响,数据传输稳定。同时,图像采集器和移动终端可以为汽车常用设备,辅助驾驶系统无需另外增加设备,即可使用,减少了使用成本,简化了辅助驾驶系统的安装。

不难发现,本实施方式为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对应的系统实施例,本实施方式可与第二实施方式互相配合实施。第二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在本实施方式中依然有效,为了减少重复,这里不再赘述。相应地,本实施方式中提到的相关技术细节也可应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

上面各种方法的步骤划分,只是为了描述清楚,实现时可以合并为一个步骤或者对某些步骤进行拆分,分解为多个步骤,只要包含相同的逻辑关系,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对算法中或者流程中添加无关紧要的修改或者引入无关紧要的设计,但不改变其算法和流程的核心设计都在该专利的保护范围内。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涉及到的各模块均为逻辑模块,在实际应用中,一个逻辑单元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也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的一部分,还可以以多个物理单元的组合实现。此外,为了突出本发明的创新部分,本实施方式中并没有将与解决本发明所提出的技术问题关系不太密切的单元引入,但这并不表明本实施方式中不存在其它的单元。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该程序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