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行传送带的自动运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38524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人行传送带的自动运转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具有检测乘客是否接近的第1检测器和对乘客的通过进行检测的第2检测器的人行传送带、根据所述检测器的检测状态而进行自动运转的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将自动扶梯、移动人行道等的人行传送带作成使对接近于乘入口的乘客进行检测并起动而进行自动运转、当无乘客时使上述运转自动停止的装置。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平6-87592号公报、日本专利特开平10-182050号公报中揭示了使用反射型乘客检测器的装置。
但是,使用能量波反射的反射型乘客检测器,由于检测对象物及环境条件而其检测距离容易变动、且容易发生故障,故存在以下的问题。
(1)在一方的乘降口检测器发生故障而失去检测功能的场合在待机时台阶停止的形式中,在与行进方向相反的乘降口的检测器发生故障时,有可能发生乘客从反方向的乘降口乘入的情况。该场合,当检测有从正规方向的乘降口乘入的乘客时,由使从反方向来的乘客在台阶上的步行中向反方向使台阶起动、而使乘客跌到的可能。另外,即使在检测器发生故障而不能对从正规方向乘入的乘客进行检测的场合,也存在对乘客在台阶上步行中从反方向来的乘客进行检测使台阶突然起动的问题。
在待机时台阶以低速度进行运转的形式中,考虑了未发生从反方向来的乘客乘入的情况,但由于不能对在乘降口的乘客进行检测,继续保持低速度的运转,故存在便利性降低的问题。另外,在该状态下,人向反方向的乘降口接近或从正规方向乘入的乘客在下降口进行检测时,存在着使乘客乘上台阶上的状态下开始加速的问题。
尤其,反射型乘客检测器不是仅对人行传送带使用者进行检测的装置,由于对通过周围的人也进行检测,故容易产生上述的问题。
(2)在一方的乘降口处检测器的检测距离产生变动使检测变得不稳定的场合作为检测变得不稳定的主要原因,可以举出乘客的服装及动作、检测器寿命等。
在该场合,在待机时台阶停止的形式中,由于检测变慢,故在乘客乘入至台阶上为止不产生足够的加速,便利性降低。另外,在检测极端慢的场合,与乘入台阶的同时,有可能产生台阶起动、乘客跌到之虞。
在待机时台阶以低速度进行运转的形式中,由于当检测变慢时因低速度引起的加速也变慢,故仍然存在便利性降低的问题。
另一方面,在日本专利特开平11-292447号公报记载着作为对乘客是否接近进行检测的第1检测器,使用利用能量波反射的反射型乘客检测器,作为对通过人行传送带的台阶正前方位置的乘客进行检测的第2检测器,使用投射光束的透过型乘客检测器。但是,即使在该公报中,也未考虑反射型乘客检测器发生故障、或检测变得不稳定时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作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即使检测器发生故障等情况、在乘客乘入时也不会发生故障、且能提高便利性及维修保养性的人行传送带的自动运转装置。
本发明的人行传送带的自动运转装置,是作成在人行传送带待机(停止)中,在第1检测器未检测有乘客、而第2检测器检测有乘客时阻止踏板起动的装置。
另外,本发明的人行传送带的自动运转装置,是作成在人行传送带待机(低速运转)中,在第1检测器未检测有乘客、而第2检测器检测有乘客时以额定速度使踏板连续运转的装置。
另外,是作成作为第1检测器使用由能量波的反射波对乘客进行检测的形式的检测器、作为第2检测器使用由能量线的遮断对乘客进行检测的形式的检测器的装置。
另外,是作成在通过第1检测器对乘客进行检测而起动的踏板移动速度到达规定速度之前、当第2检测器检测有乘客的状态连续为规定次数以上时、以额定速度使踏板连续运转的装置。
另外,是作成在踏板向连续运转转移后、当第1检测器检测有乘客时再次回复至自动运转的装置。
另外,是作成在第1检测器未检测有乘客、而第2检测器检测有乘客时、或在第1检测器检测有乘客后踏板到达规定速度之前,第2检测器检测有乘客的状态连续为规定次数以上时将异常信号向外部输出、并对异常判定信息的经历予以记录的装置。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带自动运转功能的人行传送带的上部乘入口部分的侧剖视图。
图2是图1的人行传送带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功能结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待机时带有停止型带自动运转功能的人行传送带的动作流程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待机时带有低速运转型自动运转功能的人行传送带的动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了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根据附图对其上部乘降口进行说明。
(由于下部乘降口也是同样的,故省略其说明。)实施形态1(权利要求1、3、4、6、图1~4)在图1和图2中,1是自动扶梯等的人行传送带的本体;2是与踏板(未图示)同步移动的移动扶手;3是铺设在自动扶梯乘降口的地板4是设置在桁架内的控制盘;5是乘降口的地面;6是由具有设置在乘降口下部的放射近红外线、超声波等的能量线的、利用其反射波检测乘客是否接近的检测区域6a的反射型乘客检测器构成的上部第1检测器;7是由在乘降口下部横穿乘客的通路并投射光束7a、通过乘客将其遮断而对乘客的通过进行检测的透过型乘客检测器构成的上部第2检测器。
图3中,8是设置在下部乘降口的、具有与上部第1检测器6同样功能的下部第1检测器;9是设置在下部乘降口的、具有与上部第2检测器7同样功能的下部第2检测器;10是通过由上述各检测器6~9所检测有乘客的有无、而对人行传送带的起动·停止发出指令的起动判定装置;11是通过由起动判定装置10的指令对人行传送带的运转·停止进行控制的驱动装置;12是对各检测器6~9的故障进行判定的乘客检测故障判定装置;13是对检测器6~9的故障进行报警的警报器;14是对检测器6~9的故障的经历进行存储的经历存储器;15是检测人行传送带的驱动机(未图示)的速度、即踏板的移动速度的速度检测器;16是对在乘客通过第2检测器7、9时的踏板的移动速度是否比规定值低进行判定的乘入时速度判定装置;17是在踏板的移动速度为低速时对乘客乘入次数进行计数的低速乘入计数器。
接着,参照图4对该实施形态的动作进行说明。
该人行传送带具有待机时停止型自动运转功能。也就是说,是在无乘客时使踏板停止而待机、当检测有乘客时就开始运转而能实现静音且节能的装置。
在步骤S1,将低速乘入计数器17的计数次数N设定为0。在步骤S2,人行传送带成为待机(停止)状态。在步骤S3,乘客检测故障判定装置12对上部第1检测器6是否检测有乘客进行判定,在未检测有的场合进入步骤S4,对上部第2检测器7是否检测有乘客进行判定。在未检测有的场合,判定为无乘客而返回步骤S2。在上部第2检测器7检测有乘客的场合,进入步骤S5,起动判定装置10输出阻止起动指令,通过驱动装置11对踏板的起动予以阻止。而且,在步骤S6,乘客检测器故障判定装置12向监视盘、遥控监视中心、故障显示装置等的报警器13输出异常信号,并将异常判定信息记录在经历存储器14中。这里,步骤S2~S5构成起动判定装置10。
这样,在人行传送带的停止中,当第1检测器6不对乘客进行检测、而第2检测器7检测有乘客时,由于对人行传送带的起动予以阻止,故在因第1检测器6故障等原因而不能对乘客进行检测的场合,能防止在乘客乘入停止中的人行传送带后产生起动的情况。
接着,当在步骤S3判定为第1检测器6检测有乘客时,在步骤S7使定时器(未图示)起动,在步骤S8输出人行传送带的待机解除指令。在步骤S9对第2检测器7是否检测有乘客进行判定。在未检测有的场合,在步骤S10等待经过设定时间,当经过设定时间时,在步骤S11输出人行传送带的停止指令并返回步骤S2。
接着,在步骤S9,当第2检测器7检测有乘客时,进入步骤S12,乘入时速度判定装置16从速度检测器15的输出来判定踏板的速度是否在规定速度以上。如果小于规定速度,则进入步骤S13,对低速乘入计数器17的计数次数N是否为5以上进行判定。如为小于5次,对次数N加上1,在步骤S16中移行至自动运转并返回步骤S2。另外,如计数次数N为5以上,则在步骤S17中以额定速度使人行传送带进行连续运转,在步骤S18输出异常信号,由报警器13进行报警,并将异常判定信息记录在经历存储器14中。这里,步骤S3、S7~S9、S12、S13构成乘客检测器故障判定装置12,步骤S17构成起动判定装置10。
这样,在步骤S8,起动的踏板的移动速度到达规定速度以上之前,在第2检测器7检测有乘客的次数为规定次数以上连续的场合,由于以额定速度进行连续运转,利用第1检测器6的检测距离的缩小等,在未对踏板进行足够加速的状态下,能防止乘客乘入踏板上的情况。
另外,在第1检测器6未检测有乘客、而第2检测器7检测有乘客的场合,或在第1检测器6检测有乘客后、在踏板到达规定速度之前第2检测器7检测有乘客的状态为规定次数以上连续的场合,将异常信号向例如监视盘、遥控监视中心、故障显示装置等进行输出,并由于留有异常判定的经历,故能将第1检测器的故障及检测能力的降低尽快地告知,能提高保养维修性,并在回复至自动运转后,也就能在保养维修时等对上述经历进行确认。
另外,当在步骤S12判定为踏板的速度在规定速度以上时,在步骤S15使计数器17的计数N返回至0,在步骤S16进行自动运转。
另外,这里,将第2检测器7检测有乘客时的踏板的速度成为规定速度以上作为条件,对此也就能将从第1检测器6检测有乘客时、至第2检测器7检测有乘客的经过时间作为条件。
实施形态2(权利要求2~6、图1~3、图5)实施形态2的人行传送带具有待机时低速运转型自动运转功能。也就是说,无乘客时以低速度使踏板移动地待机,当检测有乘客时,开始自动运转,实现静音且节能。
接着,参照图5对该实施形态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基本动作是与图4同样的,故主要对与图4不同的点进行说明。
在步骤S1,将低速乘入计数器17的计数次数N设定为0。在步骤S21,人行传送带成为待机(低速)状态。在步骤S3对第1检测器6是否检测有乘客进行判定,在未检测有的场合进入步骤S4,对第2检测器7是否检测有乘客进行判定。如检测有乘客,进入步骤S22,以额定速度使人行传送带进行连续运转,在步骤S23输出异常信号,由报警器13进行报警并将异常判定信息记录在经历存储器中。而且,在步骤S24等待第1检测器6检测有乘客,如检测有乘客之后在步骤S25中回复至自动运转,并返回至步骤S21。这里,步骤S22、S24、S25构成自动运转回复装置。另外,在步骤S26,输出人行传送带的待机指令。
这样,在踏板向连续运转转移后,当第1检测器6检测有乘客时,由于再次回复至自动运转,故即使因环境及乘客的服装等原因而引起暂时的第1检测器6的检测能力的降低,也能进行向自动运转的回复,而能提高便利性。
另外,在第1检测器6未检测有乘客、而第2检测器7检测有乘客的场合,输出异常信号并对此报警,且由于留有异常判定的经历,故能尽早地告知第1检测器6的故障及检测能力的降低,并能提高保养维修性,且在回复至自动运转后,还能在保养维修时等对转移到连续运转的经历进行确认。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形态中,第1检测器6是使用反射型乘客检测器,这是由于能从远离乘降口的位置对乘客是否接近进行检测的缘故。但是,第1检测器6不限于反射型乘客检测器,只要能检测有乘客向乘降口接近的情况就可以,即使其它形式的检测器也足以使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如以上的说明,本发明的人行传送带的自动运转装置,作为在设有对向人行传送带的乘降口接近的乘客进行检测的第1检测器和对刚通过踏板的乘客进行检测的第2检测器的场合、在第1检测器的检测产生故障的场合等的对策是有用的。尤其,适合于第1检测器使用反射型乘客检测器的场合,反射型乘客检测器考虑到因环境及对象物的条件使检测距离变动情况。
权利要求
1.一种人行传送带的自动运转装置,是设有具有对与人行传送带的乘降口接近的乘客进行检测的检测区域的第1检测器和对设在接近所述检测区域的所述乘降口位置而对所述乘客的通过进行检测的第2检测器、所述人行传送带的踏板在停止状态下的待机中、当所述第1检测器动作时将所述踏板切换成自动运转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在所述第1检测器未检测有所述乘客、而所述第2检测器检测有所述乘客时、对阻止所述踏板起动的指令予以输出的起动判定装置。
2.一种人行传送带的自动运转装置,是设有具有对与人行传送带的乘降口接近的乘客进行检测的检测区域的第1检测器和对设在接近所述检测区域的所述乘降口的位置而对所述乘客的通过进行检测的第2检测器、所述人行传送带的踏板在低速运转状态下的待机中、当所述第1检测器动作时将所述踏板切换成自动运转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在所述第1检测器未检测有所述乘客、而所述第2检测器检测有所述乘客时、对以额定速度使上述踏板连续运转的指令予以输出的起动判定装置。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人行传送带的自动运转装置,其特征在于,第1检测器,作成将能量波放射、利用其反射波对乘客的接近进行检测的反射型检测器,第2检测器,作成当投射横穿乘降口的能量线并遮断该能量线时对所述乘客的通过进行检测的透过型检测器。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人行传送带的自动运转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对踏板的移动速度进行检测的速度检测器;通过第1检测器检测有乘客,而在已起动的所述踏板的移动速度到达规定速度之前,对第2检测器检测有所述乘客的状态是否连续为规定次数以上的情况进行判定的乘客检测器故障判定装置;当所述乘客检测器故障判定装置对利用第2检测器检测有所述乘客的状态连续为规定次数以上的情况进行判定时,对以额定速度使所述踏板连续运转的指令予以输出的起动判定装置。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人行传送带的自动运转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在踏板向连续运转移转移后、当第1检测器检测有乘客时再次回复至自动运转的自动运转回复装置。
6.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人行传送带的自动运转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有经历存储器;在第1检测器未检测有乘客、而第2检测器检测有乘客的场合,或所述第1检测器检测有所述乘客后的踏板在到达规定速度之前、所述第2检测器检测有所述乘客的状态连续为规定次数以上的场合,将异常信号向外部输出,并将异常判定信息的经历记录在所述经历存储器中的乘客检测器故障判定装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人行传送带的自动运转装置,设有对向人行传送带的乘降口接近的乘客进行检测的第1检测器(6)和对刚通过踏板的乘客进行检测的第2检测器(7)而进行自动运转,在第1检测器(6)未检测有乘客、而第2检测器(7)检测有乘客的场合,用待机时停止型的人行传送带阻止踏板的起动。另外,当用待机时低速运转型的人行传送带使踏板向额定速度的连续运转转移、然后第1检测器(6)检测有乘客时,再次回复至自动运转。
文档编号B66B25/00GK1533358SQ0281450
公开日2004年9月29日 申请日期2002年5月17日 优先权日2002年5月17日
发明者吉田浩二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