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式机械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49075阅读:89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卧式机械千斤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千斤顶,具体地说是一种应用于各种汽车维修方面的卧式机械千斤顶。
背景技术
目前,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推进,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汽车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公路运输用车,家庭轿车及单位用的小型汽车或轿车的拥有量越来越多,这样随之而来的汽车修理行业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千斤顶是汽车修理中常用的一种工具,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千斤顶不外乎液压或机械两种形式,它们又分为立式和卧式,对于立式液压或机械千斤顶来说不适合底盘较低的轿车和微型车;液压卧式千斤顶尽管适用于底盘较低的轿车和微型车,但受到相当多的条件的限制,存在很多的缺点和不足,具体表现在制造、销售价格高、体积大、寿命短、易漏油、难修复,液压油受温度的影响大,从而使卧式液压千斤顶适应性差,不便于轿车和微型车等底盘较低的车辆携带;当前普遍使用的机械卧式千斤顶虽然体积小、易于携带,但是受路况影响支车时易悠车,稳定性不好,给支车带来不安全隐患。当悠车时,车辆会使千斤顶发生变形,使其无法正常使用。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安全省力、稳定性好、使用时不受路面的限制、成本低的卧式机械千斤顶。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该千斤顶包括机体、平面连杆机构、螺旋推进机构,其平面连杆机构和螺旋推进机构设置在机体上。
所述的平面连杆机构包括主支架、主支架拉杆、托杯座,主支架和主支架拉杆一端和机体铰接固定在一起,另一端和托杯座铰接,在托杯座上面设置有托杯。
所述的螺旋推进机构包括丝杠、移动副支架、转动摇把,其丝杠被设置在机体的内部,一端和转动摇把相连并通过机体上相应一端的连接轴固定,另一端同移动副支架顶端的转动轴螺纹连接,当丝杠转动时,移动副支架可通过其下面的转动轴移动。移动副支架的另一端和主支架铰接。
所述的移动副支架顶端的转动轴两侧带有导向轮。
所述的机体的下面设置有两个前支撑轮和两个万向后支撑轮。
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的结构具有安全稳定性好、结构简单合理、省力、无污染、体积小、携带方便、价格低、适应性强等优点。


图1为卧式机械千斤顶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卧式机械千斤顶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由图1、2所示该千斤顶包括机体1、平面连杆机构、螺旋推进机构,其平面连杆机构和螺旋推进机构设置在机体1上。
所述的平面连杆机构包括主支架2、主支架拉杆3、托杯座5,主支架2和主支架拉杆3一端和机体1铰接固定在一起,另一端和托杯座5铰接,在托杯座5上面设置有托杯6。
所述的螺旋推进机构包括移动副支架4、转动摇把9、丝杠10,其丝杠10被设置在机体1的内部,一端和转动摇把9相连并通过机体1上相应一端的连接轴11固定,另一端同移动副支架4顶端的转动轴12螺纹连接,当丝杠10转动时,移动副支架4可通过其下面的转动轴12移动。移动副支架4的另一端和主支架2铰接。
所述的移动副支架4顶端的转动轴12两侧带有导向轮13。
所述的机体1的下面设置有两个前支撑轮7和两个万向后支撑轮8。
使用时,首先找好支车的位置,使千斤顶摆放平稳,转动摇把9使得丝杠10转动,这时移动副支架4将向右移动推动由主支架2、主支架拉杆3和托杯座5构成的平面连杆机构转动(在平面连杆机构转动时托杯座5和托杯6的工作面始终保持和地面平行),产生向上的推力把汽车顶起。
权利要求1.一种卧式机械千斤顶,其特征在于该千斤顶包括机体(1)、平面连杆机构、螺旋推进机构,其平面连杆机构和螺旋推进机构设置在机体(1)上;所述平面连杆机构包括主支架(2)、主支架拉杆(3)、托杯座(5),主支架(2)和主支架拉杆(3)一端和机体(1)铰接固定在一起,另一端和托杯座(5)铰接,在托杯座(5)上面设置有托杯(6);所述螺旋推进机构包括移动副支架(4)、转动摇把(9)、丝杠(10),其丝杠(10)被设置在机体(1)的内部,一端和转动摇把(9)相连并通过机体(1)上相应一端的连接轴(11)固定,另一端同移动副支架(4)顶端的转动轴(12)螺纹连接,移动副支架(4)的另一端和主支架(2)铰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机械千斤顶,其特征在于移动副支架(4)顶端的转动轴(12)两侧带有导向轮(13)。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卧式机械千斤顶,其特征在于机体(1)的下面设置有两个前支撑轮(7)和两个万向后支撑轮(8)。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应用于各种汽车维修方面的卧式机械千斤顶,该千斤顶包括机体、平面连杆机构、螺旋推进机构三个主要部分,其平面连杆机构和螺旋推进机构设置在机体上;本实用新型具有安全稳定性好、结构简单合理、省力、无污染、体积小、携带方便、价格低、适应性强等优点。
文档编号B66F5/00GK2652907SQ0325211
公开日2004年11月3日 申请日期2003年8月28日 优先权日2003年8月28日
发明者张贵昌 申请人:张贵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