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管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79549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热管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装置,特别关于一种用于冷却电子元件的热管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中央处理器等电子元件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热,若不及时排除其产生的热量,将导致热量聚积引起温度升高,从而严重影响电子元件的正常运行。为此,业界通常于电子元件表面安装一散热装置,以对其进行散热。
穿设有热管的散热器是目前常用的散热装置的一种,此种散热方式无须额外的复杂配件,且散热效率较高。如图1,揭示现有技术中此种散热装置的基本构造,其包括一底座100、一U型导热管120、多个平行的散热鳍片121及一固定于散热鳍片121一侧的风扇。该导热管120底部与底座100热性接触,以吸收底座100的热量。各散热鳍片121设有一对通孔,用于收容导热管120端部。电子元件产生的热量首先传递至底座100,然后被导热管120底部吸收,导热管120通过其内工作流体的相变化将热量传递至其端部,导热管120端部的热量再经由散热鳍片121散热至周围空气中。风扇可提高散热鳍片121的热交换速度,从而提高散热效率。相关技术请进一步参考中国专利公告第2514400Y号、台湾专利公告第471657号及第528179号。
上述散热装置中,风扇吹送的气流沿着散热片121之间的间隔流动,在极短的时间内即离开该散热片121,冷空气利用率较低,从而使散热效率较低;且上述散热装置仅利用底座100的导热性将热量传递给导热管120,并仅利用一组散热片散热,因而导热性及散热性不佳。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散热效果较好的热管散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热管散热装置包括一与发热电子元件热性接触的基座、一热管、一散热片组及一风扇,该热管包括蒸发部及冷凝部,该蒸发部与该基座热性结合,该冷凝部与该散热片组热性结合,该散热片组包括多个与基座平行的散热片,该风扇安装于该散热片组一侧,该散热片组于该风扇的风道上设置一导风结构,该导风结构包括多条形成于上述散热片上的折缘,这些折缘与风扇的气流方向呈一夹角。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热管散热装置设有导风结构,可以增加风阻,增大风压,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图1是现有技术散热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热管散热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3是图2的立体组合图,其视角与图2相反。
图4是本实用新型热管散热装置的正视图,风扇未示出。
图5是本实用新型热管散热装置的第二散热片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热管散热装置的第二散热片组又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请参阅图2,本实用新型热管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10、一对与该基座10热性接触的热管20、第一及第二散热片组30、40、一固定框50及一风扇60。
基座10底面紧贴发热电子元件,用以吸收发热电子元件的热量。基座10顶面开设两道用以安装热管20的切槽12。基座10两侧各设一对用以安装固定框50的锁固孔14。
热管20呈U型,具有一水平的蒸发部22及两垂直冷凝部24。该蒸发部22可通过焊接或胶黏等方式固定于基座10的切槽12内。该蒸发部22吸收电子元件传递至基座10的热量后,利用热管20内的工作流体的相变化将热量传递至冷凝部24。
第一散热片组30与基座10顶面热性接触,如焊接或胶黏等,其包括多个与基座10垂直且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散热片(图未标号)。第一散热片组30靠近两侧各设一供热管20的冷凝部24穿设的空间32。该两空间32之间的散热片底部与热管20的蒸发部22热性接触。
第二散热片组40置于第一散热片组30上,其包括多个与基座10平行且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散热片(图未标号)。第二散热片组40开设两对通孔42,用于收容热管20的冷凝端24。第二散热片组40的每一散热片一侧开设一缺口43,该缺口呈V型,并于缺口43边缘冲压形成一对折缘44,且所有折缘44堆叠从而形成一截面呈V型的导风结构46。该导风结构位于该风扇60的风道上,当风扇60吹送的冷空气沿散热片流动时,在该导风结构46处改变方向,向两侧扩散,从而增加风阻,增大风压,并且增加冷风的利用率。
固定框50呈倒U型,包括一顶板52及两侧板54。顶板52与两侧板54合围形成一容置基座10、热管20及第一及第二散热片组30、40的空间。两侧板54下部对应基座10的锁固孔14开设多个穿孔544,以使用螺丝等固定元件将固定框50固定在基座10上。两侧板54一端各形成一用于安装风扇60的安装部58,每一安装部58设有一对用于固定风扇60的安装孔581。
风扇60外框上设有四个与固定框50的安装孔581对应的穿孔62,该风扇60通过该安装部58固定于第二散热片组40的与导风结构46相对的一侧,进行强制对流换热,提高散热效率。
电子元件工作时,其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基座10上,基座10将热量传递至第一散热片组30及热管20的蒸发部22上,通过第一散热片组30将部分热量散发至空气中;然后,热管20通过内部工作流体的相变化将热量传递至冷凝部24,再通过第二散热片组40及风扇60将热量迅速散热到四周。
请参考图5,为第二散热片组的另一实施方式,该图中仅示出第二散热片组的一个散热片。在每个散热片上利用前述实施例的方式设置两对呈一定夹角的折缘442,即首先形成两个V形缺口432,每一V形缺口432边缘冲压形成一对折缘442。当所有散热片的折缘对应堆叠时,即可形成一截面大致呈W形的导风结构(图未示)。
从以上说明中可知,无论导风结构截面呈V形,还是W形,其均包括多条折缘44、442,而这些折缘均与冷空气流动方向呈一定夹角。本实用新型正是利用这些折缘44、442将流经该处的冷空气改变方向,向两边扩散,从而增加风阻及冷空气的利用率。在以上介绍中,这些折缘都呈直线。可以理解地,这些折缘呈弧线也可达到目的。
另外,前述实施例中的折缘44、442是形成于缺口43、432的边缘。但该缺口43、432并不是必须的。参考图6,为第二散热片组的又一实施方式,该图中仅示出第二散热片组的一个散热片。每一散热片于适当地方冲设形成一对折缘443,该对折缘443形成一V形结构。每一条折缘443都与冷空气的流动方向呈一夹角,这样,可将流经该处的冷空气改变方向,增加风阻及冷空气的利用率。同样,这些折缘443可为直线,也可为弧线。
权利要求1.一种热管散热装置,包括基座、热管、散热片组及风扇,该散热片组包括多个与基座平行且相互间隔一定距离的散热片,该热管包括一蒸发部及至少一冷凝部,该蒸发部与该基座热性结合,该散热片组与该冷凝部热性结合,该风扇安装于该散热片组一侧,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片组于该风扇的风道上设置一导风结构,该导风结构包括多条形成于上述散热片上的折缘,这些折缘与风扇的气流方向呈一夹角。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散热片上的折缘形成至少一个将气流向两边扩散的V形结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散热片于形成V形结构的折缘之间形成一V形缺口。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折缘呈直线。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折缘呈弧线。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管散热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夹设于该散热片组及该基座之间的另一散热片组,该另一散热片组包括若干与该基座垂直并与该基座热性结合的散热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另一散热片组设有两个供热管冷凝部穿设的空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两空间之间的散热片底部与热管蒸发部热性结合。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热管散热装置进一步包括一固定框,该固定框包括一顶板及两侧板,该顶板及两侧板之间形成一收容该基座、热管及散热片组的空间。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管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风扇与该导风结构分别位于该散热片组的两相对侧。
专利摘要一热管散热装置,包括一与发热电子元件热性接触的基座、一热管、一散热片组及一风扇,该热管包括蒸发部及冷凝部,该蒸发部与该基座热性结合,该冷凝部与该散热片组热性结合,该散热片组包括多个与基座平行的散热片,该风扇安装于该散热片组一侧,该散热片组于该风扇的风道上设置一导风结构,该导风结构包括多条形成于上述散热片上的折缘,这些折缘与风扇的气流方向呈一夹角。本实用新型的热管散热装置设有导风结构,可以增加风阻,增大风压,从而提高散热效率。
文档编号H05K7/20GK2691054SQ200420015430
公开日2005年4月6日 申请日期2004年2月7日 优先权日2004年2月7日
发明者吴宜强, 陈俊吉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