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29565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井道内的上部配置有驱动装置的电梯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电梯装置中,为了实现驱动装置的小型化,大多采用将悬吊轿厢和对重的主绳索的绕绳方式设定为2∶1绕绳方式的类型的电梯装置。在这样的现有的电梯装置中,轿厢吊轮设置在轿厢上,对重吊轮设置在对重上。主绳索绕挂在轿厢吊轮、对重吊轮以及驱动装置的驱动绳轮上,主绳索的一端部和另一端部与井道的上部连接。由此,作用于驱动装置的轴向载荷变小,从而可以实现驱动装置的小型化(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0-139321号但是,在主绳索的绕绳方式为2∶1绕绳方式的情况下,由于驱动绳轮的旋转速度与1∶1绕绳方式相比变大,因此,会产生很大的噪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其能够减小作用于驱动装置的轴向载荷,并且可以降低噪声。
本发明的电梯装置包括驱动装置,其配置在井道内的上部,并具有驱动装置主体和驱动绳轮,所述驱动绳轮通过驱动装置主体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轿厢,其通过驱动装置的驱动力在井道内升降;对重,其上设置有第一对重绳索连接部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该对重通过驱动装置的驱动力在井道内升降;轿厢吊轮,其设置于轿厢;第一轿厢侧反绳轮和第二轿厢侧反绳轮,它们配置在井道内的上部,并且配置在轿厢的上方;第一对重侧反绳轮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它们配置在井道内的上部,并且配置在对重的上方;以及主绳索,其用于将轿厢和对重悬吊在井道内,并具有第一绳索端部,其与第一对重绳索连接部连接;和第二绳索端部,其与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连接,该主绳索从第一绳索端部到第二绳索端部依次绕挂在第一对重侧反绳轮、驱动绳轮、第一轿厢侧反绳轮、轿厢吊轮、第二轿厢侧反绳轮、以及第二对重侧反绳轮上。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其它示例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图2是表示图1中的电梯装置的俯视图。在图中,在井道1内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轿厢导轨2;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一对对重导轨3(图2)。各轿厢导轨2和各对重导轨3在井道1内配置成在垂直投影井道1时,连接各轿厢导轨2之间的直线与连接各对重导轨3之间的直线垂直。
在各轿厢导轨2之间配置有轿厢4。此外,在各对重导轨3之间配置有对重5。轿厢4由各轿厢导轨2引导着在井道1内升降。对重5由各对重导轨3引导着在井道1内升降。并且,轿厢4和对重5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在井道1的宽度方向(沿连接各轿厢导轨2之间的直线的方向)上相互并列地配置。即,对重5配置在轿厢4的侧方。
在井道1内的上部水平设置有驱动装置6,该驱动装置6产生用于使轿厢4和对重5升降的驱动力。驱动装置6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轿厢4的区域内。此外,驱动装置6具有驱动装置主体7和驱动绳轮8,该驱动绳轮8通过驱动装置主体7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并且,驱动装置6为薄型曳引机,其沿轴线方向(沿驱动绳轮8的旋转轴的方向)的尺寸小于沿径向(垂直于轴线方向的方向)的尺寸。在该示例中,驱动装置6配置成使驱动绳轮8位于驱动装置主体7的上方。
在轿厢4的下部的两侧设置有一对轿厢吊轮9、10。各轿厢吊轮9、10配置成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相对于连接各轿厢导轨2之间的线段的中心点对称(图2)。
在井道1内的上部,并且在轿厢4的上方,设置有第一轿厢侧反绳轮11和第二轿厢侧反绳轮12。第一和第二轿厢侧反绳轮11、12分别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第一轿厢侧反绳轮11配置在一个轿厢吊轮9的上方。并且,第二轿厢侧反绳轮12配置在另一个轿厢吊轮10的上方。
在对重5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对重绳索连接部13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4,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3、14沿对重5的宽度方向相互并列地配置。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3、14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配置在连接各对重导轨3之间的直线上(图2)。此外,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3、14配置成相对于通过对重5的重心的铅垂线相互对称。
在井道1内的上部,并且在对重5的上方设置有第一对重侧反绳轮15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16。第一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15、16分别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第一对重侧反绳轮15配置在第一对重绳索连接部13的上方。此外,第二对重侧反绳轮16配置在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4的上方。
轿厢4和对重5通过多根(在图中,为简单起见只示出一根)主绳索17悬吊在井道1内。各主绳索17具有第一绳索端部17a,其与第一对重绳索连接部13连接;第二绳索端部17b,其与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4连接。另外,各主绳索17从第一绳索端部17a到第二绳索端部17b依次绕挂在第一对重侧反绳轮15、驱动绳轮8、第一轿厢侧反绳轮11、一个轿厢吊轮9、另一个轿厢吊轮10、第二轿厢侧反绳轮12、以及第二对重侧反绳轮16上。即,各主绳索17的绕绳方式为各主绳索17的移动距离即为轿厢4和对重5的移动距离的1∶1绕绳方式。
各主绳索17通过捻合多根钢制的线材而制成。各线材的直径比通常的线材直径小。从而,各主绳索17的挠性得以很高。并且,为了进一步提高挠性,也可以使各主绳索17为合成纤维绳索。
下面,对动作进行说明。当通过驱动装置主体7使驱动绳轮8转动时,各主绳索17对应于驱动绳轮8的旋转而移动。由此,轿厢4和对重5分别由各轿厢导轨2和各对重导轨3引导着在井道1内升降。
接下来,对施加在驱动绳轮8上的轴向载荷进行说明。由于轿厢4和对重5由主绳索17悬吊,因此,主绳索17的、从驱动绳轮8向第一绳索端部17a侧的部分,被施加了第一绳索张力T1,主绳索17的、从驱动绳轮8向第二绳索端部17b侧的部分,被施加了第二绳索张力T2。
由于对重5的重量W1与第一绳索张力T1和第二绳索张力T2之和平衡,因此,下式成立T1+T2=W1 …(1)由于施加在驱动绳轮8上的轴向载荷MT是第一绳索张力T1和第二绳索张力T2之和,因此,根据式(1),以下关系式成立MT=T1+T2=W1 …(2)即,轴向载荷MT等于对重5的重量W1。
并且,由于轿厢4侧的总重量(轿厢4自身的轿厢重量Wa和轿厢4内的装载物的载重量Wb的合计重量)W2,与一个轿厢吊轮9侧的第二绳索张力T2和另一个轿厢吊轮10侧的第二绳索张力T2之和平衡,因此,第二绳索张力T2由下式表示T2=(W2)/2 …(3)此外,根据式(1)和式(3),第一绳索张力T1可由下式表示T1=W1-(W2)/2 …(4)在本示例中,在载重量Wb是最大载重量Wbmax的一半时,轿厢4侧的总重量W2与对重5的重量W1平衡。
这里,由式(3)和式(4)可知,第一绳索张力T1和第二绳索张力T2各自的大小有时会互不相同。所以,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3、14之间的间隔越大,作用在对重5上的不平衡载荷就越大,作用在各对重导轨3上的反作用力也就越大。因此,根据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3、14之间的间隔,因对重5与各对重导轨3的接触而产生的噪声可能变大,或者对重导轨3的寿命因磨损而可能缩短。
因此,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3、14之间的间隔被设定在预定的范围内,在该预定范围内,能够容许由于作用于对重5的不平衡载荷所产生的不良影响,例如噪声和对重导轨3的磨损等。并且,在本示例中,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3、14与通过对重5的重心的铅垂线接近地配置在对重5上。
在这样的电梯装置中,驱动装置6水平地设置在井道1内的上部,将轿厢4和对重5悬吊在井道1内的主绳索17,从与对重5连接的第一绳索端部17a到与对重5连接的第二绳索端部17b依次绕挂在第一对重侧反绳轮15、驱动装置6的驱动绳轮8、第一轿厢侧反绳轮11、一个轿厢吊轮9、另一个轿厢吊轮10、第二轿厢侧反绳轮12、以及第二对重侧反绳轮16上,因此,可以使作用在驱动绳轮8上的轴向载荷只是对重5的重量,并且可以使主绳索17的移动距离即为轿厢4和对重5的移动距离。即,可以避免轿厢4侧的总重量W2和对重5的重量W1这两个重量直接作用于驱动绳轮8,同时,通过使主绳索17的绕绳方式为1∶1绕绳方式,能够减小驱动绳轮8的旋转速度。从而,可以使驱动装置6小型化,可以缩小井道1。此外,可以降低因驱动绳轮8旋转而产生的噪声。
此外,由于各轿厢吊轮9、10配置成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相对于连接各轿厢导轨2之间的线段的中心点对称,因此,通过主绳索17能够稳定地悬吊轿厢4。
此外,由于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3、14相对于通过对重5的重心的铅垂线对称地配置,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3、14之间的间隔被设定在预定的范围内,因此,可以使作用于对重5的不平衡载荷的大小在容许范围内,从而能够例如抑制因对重5与对重导轨3接触而产生的噪声,或抑制对重导轨3因磨损而造成的寿命的缩短。
此外,由于驱动装置6是薄型曳引机,其沿轴线方向的尺寸小于沿径向的尺寸,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小井道1在高度方向上的尺寸。
并且,在上述示例中,轿厢吊轮9、10设置在轿厢4的下部,但也可以将轿厢吊轮9、10设置在轿厢4的上部。这样也可以通过主绳索17将轿厢4悬吊在井道1内。
此外,在上述例中,本发明应用于将对重5配置在轿厢4的侧方的对重侧置式电梯装置,但也可以如图3所示,使本发明应用于将对重5配置在轿厢4的后方的对重后置式电梯装置。在这样的情况下,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连接各轿厢导轨2之间的直线,与连接各对重导轨3之间的直线相互平行。
实施方式2图4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2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在图中,在轿厢4下部的两侧设置有第一轿厢绳索连接部21和第二轿厢绳索连接部22。第一和第二轿厢绳索连接部21、22配置成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相对于连接各轿厢导轨2之间的线段的中心点对称。在第一对轿厢轮连接部21的上方配置有第一轿厢侧反绳轮11,在第二轿厢绳索连接部22的上方配置有第二轿厢侧反绳轮12。
在对重5的上部设置有对重吊轮23。第一对重侧反绳轮15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16配置在对重吊轮23的上方。
轿厢4和对重5通过各主绳索17悬吊在井道1内。各主绳索17具有第一绳索端部17a,其与第一轿厢绳索连接部21连接;第二绳索端部17b,其与第二轿厢绳索连接部22连接。此外,各主绳索17从第一绳索端部17a到第二绳索端部17b依次绕挂在第一轿厢侧反绳轮11、驱动绳轮8、第一对重侧反绳轮15、对重吊轮23、第二对重侧反绳轮16、以及第二轿厢侧反绳轮12上。其它结构及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
下面,对施加在驱动绳轮8上的轴向载荷进行说明。主绳索17的、从驱动绳轮8向第二绳索端部17b侧的部分,被施加了第一绳索张力T3,主绳索17的、从驱动绳轮8向第一绳索端部17a侧的部分,被施加了第二绳索张力T4。
由于轿厢4侧的总重量W2与第一绳索张力T3和第二绳索张力T4之和平衡,因此下式成立T3+T4=W2 …(5)由于施加在驱动绳轮8上的轴向载荷MT,是第一绳索张力T3和第二绳索张力T4之和,因此,根据式(5),有以下关系成立MT=T3+T4=W2 …(6)即,轴向载荷MT等于轿厢4侧的总重量W2。
并且,与实施方式1相同,第一绳索张力T3和第二绳索张力T4分别用下式表示T3=(W1)/2 …(7)T4=W2-(W1)/2 …(8)如上所述,第一和第二轿厢绳索连接部21、22设置在轿厢4上,对重吊轮23设置在对重5上,并且悬吊轿厢4和对重5的主绳索17,从与第一轿厢绳索连接部21连接的第一绳索端部17a到与第二轿厢绳索连接部22连接的第二绳索端部17b依次绕挂在第一轿厢侧反绳轮11、驱动绳轮8、第一对重侧反绳轮15、对重吊轮23、第二对重侧反绳轮16、以及第二轿厢侧反绳轮12上,因此,与实施方式1相同,可以避免轿厢4侧的总重量W2和对重5的重量W1这两个重量直接作用于驱动绳轮8上,同时,通过使主绳索17的绕绳方式为1∶1绕绳方式,可以减小驱动绳轮8的旋转速度。由此,可以减小作用于驱动装置6的轴向载荷,并且能够降低噪声。
另外,由于第一和第二轿厢绳索连接部21、22配置成在井道1的垂直投影面内,相对于连接各轿厢导轨2之间的线段的中心点对称,因此,通过主绳索17能够稳定地悬吊轿厢4。
实施方式3图5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3的电梯装置的侧视图。在图中,在对重5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对重绳索连接部13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4,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3、14沿对重5的宽度方向相互并列地配置。轿厢4和对重5通过具有第一主绳索32和第二主绳索33的主绳索体31悬吊在井道1内。
第一主绳索32具有第一绳索端部32a,其与第一轿厢绳索连接部21连接;第二绳索端部32b,其与第一对重绳索连接部13连接。此外,第一主绳索32从第一绳索端部32a到第二绳索端部32b依次绕挂在第一轿厢侧反绳轮11、驱动绳轮8、以及第一对重侧反绳轮15上。
第二主绳索33具有第三绳索端部33a,其与第二轿厢绳索连接部22连接;第四绳索端部33b,其与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4连接。此外,第二主绳索33从第三绳索端部33a到第四绳索端部33b依次绕挂在第二轿厢侧反绳轮12、以及第二对重侧反绳轮16上。即,第二主绳索33避开驱动绳轮8绕挂在第二轿厢侧反绳轮12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16上。其它结构及动作与实施方式2相同。
主绳索体31通过第一和第二主绳索32、33来分担悬吊对重5的重量W1和轿厢4侧的总重量W2的合计重量。并且,作用在驱动绳轮8上的轴向载荷只通过第一主绳索32的张力来施加。即,作用在驱动绳轮8上的轴向载荷,是对重5的重量W1和轿厢4侧的总重量W2的合计重量中由第一主绳索32所负担的那部分的重量。
如上所述,第一和第二轿厢绳索连接部21、22设置在轿厢4上,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3、14设置在对重5上,并且悬吊轿厢4和对重5的主绳索体31具有第一主绳索32,其绕挂在驱动绳轮8上,并与第一轿厢绳索连接部21和第一对重绳索连接部13连接;第二主绳索33,其避开驱动绳轮8,与第二轿厢绳索连接部22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4连接,因此,可以通过第一和第二主绳索32、33分担悬吊轿厢4和对重5,从而可以避免轿厢4侧的总重量W2和对重5的重量W1这两个重量直接作用在驱动绳轮8上。此外,通过使主绳索17的绕绳方式1∶1绕绳方式,能够减小驱动绳轮8的旋转速度。由此,可以减小作用在驱动装置6上的轴向载荷,并且能够降低噪声。
另外,在实施方式1和2中,使本发明应用于将对重5配置在轿厢4的侧方的对重侧置式电梯装置,但也可以使本发明应用于将对重5配置在轿厢4的后方的对重后置式电梯装置。
此外,在实施方式1和3中,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3、14沿对重5的宽度方向相互并列地配置,但也可以使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3、14沿对重5的厚度方向并列配置。在该情况下,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3、14配置成相对于通过对重5的重心的铅垂线相互对称。此外,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3、14之间的间隔被设定在预定的范围内。这样也可以使作用于对重5的不平衡载荷的大小在容许的范围内。
另外,在实施方式1和3中,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3、14沿对重5的宽度方向相互并列地配置,但也可以配置多个(偶数个)第一对重绳索连接部13,使它们相对于通过对重5的重心的铅垂线对称,并且,配置多个(偶数个)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14,使它们相对于通过对重5的重心的铅垂线对称。这样,即使在第一绳索张力T1和第二绳索张力T2各自的大小互不相同时,也可以防止作用在对重5上的不平衡载荷的产生。
权利要求
1.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装置包括驱动装置,其配置在井道内的上部,并具有驱动装置主体和驱动绳轮,所述驱动绳轮通过所述驱动装置主体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轿厢,其通过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力在所述井道内升降;对重,其上设置有第一对重绳索连接部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该对重通过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力在所述井道内升降;轿厢吊轮,其设置于所述轿厢;第一轿厢侧反绳轮和第二轿厢侧反绳轮,它们配置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并且配置在所述轿厢的上方;第一对重侧反绳轮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它们配置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并且配置在所述对重的上方;以及主绳索,其用于将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悬吊在所述井道内,并具有第一绳索端部,其与所述第一对重绳索连接部连接;和第二绳索端部,其与所述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连接,该主绳索从所述第一绳索端部到所述第二绳索端部依次绕挂在所述第一对重侧反绳轮、所述驱动绳轮、所述第一轿厢侧反绳轮、所述轿厢吊轮、所述第二轿厢侧反绳轮、以及所述第二对重侧反绳轮上。
2.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装置包括驱动装置,其配置在井道内的上部,并具有驱动装置主体和驱动绳轮,所述驱动绳轮通过所述驱动装置主体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轿厢,其上设置有第一轿厢绳索连接部和第二轿厢绳索连接部,该轿厢通过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力在所述井道内升降;对重,其通过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力在所述井道内升降;对重吊轮,其设置于所述对重;第一轿厢侧反绳轮和第二轿厢侧反绳轮,它们配置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并且配置在所述轿厢的上方;第一对重侧反绳轮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它们配置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并且配置在所述对重的上方;以及主绳索,其用于将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悬吊在所述井道内,并具有第一绳索端部,其与所述第一轿厢绳索连接部连接;和第二绳索端部,其与所述第二轿厢绳索连接部连接,该主绳索从所述第一绳索端部到所述第二绳索端部依次绕挂在所述第一轿厢侧反绳轮、所述驱动绳轮、所述第一对重侧反绳轮、所述对重吊轮、所述第二对重侧反绳轮、以及所述第二轿厢侧反绳轮上。
3.一种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梯装置包括驱动装置,其配置在井道内的上部,并具有驱动装置主体和驱动绳轮,所述驱动绳轮通过所述驱动装置主体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轿厢,其上设置有第一轿厢绳索连接部和第二轿厢绳索连接部,该轿厢通过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力在所述井道内升降;对重,其上设置有第一对重绳索连接部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该对重通过所述驱动装置的驱动力在所述井道内升降;第一轿厢侧反绳轮和第二轿厢侧反绳轮,它们配置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并且配置在所述轿厢的上方;第一对重侧反绳轮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它们配置在所述井道内的上部,并且配置在所述对重的上方;以及主绳索体,其用于将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悬吊在所述井道内,并包括第一主绳索,其具有与所述第一轿厢绳索连接部连接的第一绳索端部,和与所述第一对重绳索连接部连接的第二绳索端部,该第一主绳索从所述第一绳索端部到所述第二绳索端部依次绕挂在所述第一轿厢侧反绳轮、所述驱动绳轮、以及所述第一对重侧反绳轮上;和第二主绳索,其具有与所述第二轿厢绳索连接部连接的第三绳索端部,和与所述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连接的第四绳索端部,该第二主绳索从所述第三绳索端部到所述第四绳索端部依次绕挂在所述第二轿厢侧反绳轮和所述第二对重侧反绳轮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井道内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轿厢的一对轿厢导轨,在所述轿厢上设置有一对所述轿厢吊轮,各所述轿厢吊轮配置成在所述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相对于将各所述轿厢导轨彼此连接的线段的中心点对称。
5.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井道内设置有用于引导所述轿厢的一对轿厢导轨,所述第一和第二轿厢绳索连接部配置成在所述井道的垂直投影面内,相对于将各所述轿厢导轨彼此连接的线段的中心点对称。
6.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配置成相对于通过所述对重的重心的铅垂线对称,所述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之间的间隔被设定在预定的范围内。
7.如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对重上设置有偶数个所述第一对重绳索连接部,以及偶数个所述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各所述第一对重绳索连接部配置成相对于通过所述对重的重心的铅垂线对称,并且,各所述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配置成相对于所述铅垂线对称。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是薄型曳引机,其沿所述旋转轴的轴线方向的尺寸小于沿与所述旋转轴垂直的径向的尺寸。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梯装置,在该电梯装置中,驱动装置水平地配置在井道内的上部。驱动装置具有驱动装置主体;驱动绳轮,其通过驱动装置主体以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在轿厢上设置有轿厢吊轮,在对重上设置有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在井道内的上部,配置有第一和第二轿厢侧反绳轮、以及第一和第二对重侧反绳轮。轿厢和对重通过主绳索悬吊在井道内,所述主绳索具有第一和第二绳索端部,它们分别与第一和第二对重绳索连接部。主绳索从第一绳索端部到第二绳索端部依次绕挂在第一对重侧反绳轮、驱动绳轮、第一轿厢侧反绳轮、轿厢吊轮、第二轿厢侧反绳轮、以及第二对重侧反绳轮上。
文档编号B66B11/08GK1960934SQ20058001777
公开日2007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05年3月4日
发明者肥田政彦, 光井厚, 佐久间洋一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