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冷散热装置及其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37625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冷散热装置及其热交换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散热装置,尤指一种用于电子发热元件的液冷散热装置及 其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许多电子元件的性能与功率日益增强,连带地其操作时所 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多;倘若不即时将电子元件所产生的热量散选出去的话,这些热量将 累积于电子元件内部而使电子元件的温度逐渐升高,最终将影响其性能且甚至降低使用寿 命或导致电子元件失效。因此,在诸如电脑主机、液晶萤幕、电视、电浆电视等电子设备的运作过程中,经常 加装散热装置来强迫散热;早期的散热装置是以风扇为主,但由于其散热效果不理想,因此 为了提高散热效果,近年来业界已研发出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其主要包括一基座、罩盖于基 座的一盖体、及容置于基座与盖体之间的一热交换器;基座热接触欲冷却的一电子元件,而 将电子元件的热量传导至热交换器上;基座与盖体之间形成供冷却用液体流过的一容置空 间,盖体则开设有一进水管及一出水管,冷却用的液体从进水管流入容置空间中与热交换 器进行热交换之后再从出水管离开,藉由液体的循环而不断地将基座底下的电子元件的热 量陆续传导离开,而达到液冷散热的效果。然而,此种液冷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的好坏端视热交换器与冷却用液体之间的热 交换效率如何,倘若能够增加热交换器与冷却用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与接触时间的话,则 可大幅增加热交换器与冷却用液体之间的热交换效率。因此,如何解决上述的问题点,即成为本创作人所改良的目标。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其能够增加热交换器与冷却 用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与接触时间,而大幅增加热交换效率及散热效果。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包括一基座;一盖体,罩盖于该基座并于两者之间形成供所述液体容置的一容置空间,该盖体 成型有与该容置空间相通的一进水管及一出水管;一热交换器,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且包含相互堆叠的多散热板,每一该散热板的 周缘呈封闭状且由多隔条所构成,相邻两该隔条之间共同围设出一通孔,每一该散热板的 端部处分别开设有两封闭状开口;其中任一该散热板与相邻一该散热板为首末端相互叠接,以使该两封闭状开口分 别形成有一进水开口流道及一出水开口流道,任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隔条与相邻一该散热板 的该多隔条相互错位叠接而使该多隔条分别形成于邻近的该多通孔上,并于该多隔条和该 多通孔之间共同形成有供所述液体通过的多微流道,所述液体能够从该进水开口流道流入该多微通道内并从该出水开口流道流出。实施时,该两封闭状开口开设于每一该散热板的相向两端部处,而使该进水开口 流道和该出水开口流道彼此对称配置。实施时,该进水开口流道和该出水开口流道彼此不对称配置。实施时,每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隔条包含多第一隔条及多第二隔条,该多第二隔条 分别相交于该多第一隔条。实施时,每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通孔分别被相邻一该散热板的该多第一隔条及该多 第二隔条的相交部位分隔成该多微流道。实施时,每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隔条包含多第一隔条及多第二隔条,该多第二隔条 分别垂直相交于该多第一隔条。实施时,每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通孔分别被相邻一该散热板的该多第一隔条及该多 第二隔条的垂直相交部位分隔成该多微流道。实施时,每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隔条相互平行,并与该两封闭状开口的一连接线形 成一角度。实施时,该基座及该盖体都是由导热性金属材料制成,该基座及该盖体的连接处 装设有一垫圈,该容置空间形成于该基座内。实施时,该基座及该盖体都是由导热性金属材料制成,该基座及该盖体的连接处 装设有一垫圈,该容置空间形成于该盖体内。实施时,该进水管及该出水管分别设置于该盖体的顶端。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散热装置的热交换器,其中增加该热 交换器与冷却用液体之间的接触面积与接触时间,而大幅增加热交换效率及散热效果。为了达成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冷散热装置的热交换器,设置于所 述液冷散热装置内且供一液体流过,该热交换器包括相互堆叠的多散热板,每一该散热板的周缘呈封闭状且由多隔条所构成,相邻两 该隔条之间共同围设出一通孔,每一该散热板的端部处分别开设有两封闭状开口 ;其中任一该散热板与相邻一该散热板为首末端相互叠接,以使该两封闭状开口分 别形成有一进水开口流道及一出水开口流道,任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隔条与相邻一该散热板 的该多隔条相互错位叠接而使该多隔条分别形成于邻近的该多通孔上,并于该多隔条和该 多通孔之间共同形成有供所述液体通过的多微流道,所述液体能够从该进水开口流道流入 该多微通道内并从该出水开口流道流出。实施时,该两封闭状开口开设于每一该散热板的相向两端部处,而使该进水开口 流道和该出水开口流道彼此对称配置。实施时,该进水开口流道和该出水开口流道彼此不对称配置。实施时,每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隔条包含多第一隔条及多第二隔条,该多第二隔条 分别相交于该多第一隔条。实施时,每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通孔分别被相邻一该散热板的该多第一隔条及该多 第二隔条的相交部位分隔成该多微流道。实施时,每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隔条包含多第一隔条及多第二隔条,该多第二隔条 分别垂直相交于该多第一隔条。[0031]实施时,每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通孔分别被相邻一该散热板的该多第一隔条及该多 第二隔条的垂直相交部位分隔成该多微流道。实施时,每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隔条相互平行,并与该两封闭状开口的一连接线形 成一角度。实施时,该基座及该盖体都是由导热性金属材料制成,该基座及该盖体的连接处 装设有一垫圈,该容置空间形成于该基座内。实施时,该基座及该盖体都是由导热性金属材料制成,该基座及该盖体的连接处 装设有一垫圈,该容置空间形成于该盖体内。实施时,该进水管及该出水管分别设置于该盖体的顶端。相较于先前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功效根据本实用新型,由于任一该散热板与相邻一该散热板为首末端相互叠接,以使 该两封闭状开口分别形成有一进水开口流道及一出水开口流道,任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隔条 与相邻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隔条相互错位叠接而使该多隔条形成于邻近的该多通孔上,并于 该多隔条和该多通孔之间共同形成有供所述液体通过的多微流道,所述液体能够从该进水 开口流道流入该多微通道内并从该出水开口流道流出;所以,冷却液体从进水管流入进水 开口流道之后,会进入每一层散热板的第一封闭状开口而陆续通过该层散热板及其相邻 上、下层散热板之间因错位叠接所产生的空隙,而流入邻近通孔内,且该多通孔又被相邻一 层散热板的隔条分隔成多微流道,致使冷却液体在流入每一通道之后,都受到隔条的引导 而改朝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流动于每一层散热板之间的通孔所产生的多微流道内,故此 大幅增加冷却用液体与这些散热板之间的接触面积及接触时间,因而提升整体的散热效^ ο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组合立体图;图3是沿着图2的直线3-3所作的剖面图;图4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板的分解立体图;图5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板的剖面立体图;图6是图5的侧视剖面图;图7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板的另一剖面立体图;图8是图7的侧视剖面图,显示冷却液体在散热板之间流动的情形;图9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散热板的另一剖面立体图;图10是图7的上视图,显示冷却液体在散热板之间流动的情形;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散热板的分解立体图;图13是显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散热板的组合俯视图;图14是沿着第十三图的直线14-14所作的剖面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液冷散热装置;10-基座;11-垫圈;20-盖体;21-进水管; 22-出水管;30-热交换器;31-散热板;311、311,-第一隔条;311a’ -隔条;312、312’ -第二隔条;313-第一封闭状开口 ;314-第二封闭状开口 ;315、315a’ -通孔;316-进水开口流 道;317-出水开口流道;S-容置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及技术内容,将配合图式说明如下,然而所附图式仅 作为说明用途,并非用于局限本实用新型。请参考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液冷散 热装置1,包括一基座10、一盖体20及一热交换器30。基座10可为具有高导热性的铝、铜等金属材料制成,其可以被制作成任何适当的 形状,在第一实施例中,基座10被制作成类似一圆盘,其中央呈凹陷状以供盖体20罩盖结 合后在两者之间形成容纳液体及热交换器30的一容置空间S,基座10的底面用以热接触一 个欲冷却的热源(未显示),并将热源所产生的热量热传导至热交换器30上。盖体20也可为具高导热性的铝、铜等金属材料所制成,盖体20对应基座10而呈 圆板状并罩盖于基座10。当然,可想而知,基座10也可以被制作成一圆盘状,盖体呈圆板 状,而盖体20的侧缘朝下弯折成侧板与基座10的周缘相连,如此同样可以在基座10与盖 体20之间围设出一容置空间S。盖体20的顶部成型有与容置空间S相通的一进水管21及一出水管22,进水管21 及出水管22可以利用切削加工方式成型于盖体20上,或者利用焊接方式粘着于盖体20 上。图2为整个液冷散热装置1的组合透视图。为了防止液体从基座10与盖体20的连接处外漏,所以可以在基座10与盖体20 之间装设一垫圈11,从图3可以清楚看出,当垫圈11设置于基座10及盖体20的连接处,可 达密封效果而防止冷却用液体外漏。当然,可想而知,防止液体从基座10与盖体20的连接 处外漏的方式,并非局限于利用垫圈11而已;也可以利用焊接的方式,将基座10与盖体20 的连接处气密焊接在一起,而达到防漏效果。热交换器30设置于容置空间S内且包含相互堆叠的多散热板31,每一散热板31 均可由具有高导热性的铝、铜等金属材料制成,用以充分吸收与基底10进行热接触的热源 (未显示)的热量;在第一实施例中,每一散热板31均为圆形,其周缘呈封闭状而毫无封闭 状开口,如此一来,很明显地,整体散热板31的周缘形成一挡墙,而使冷却用液体不易从散 热板31的周缘漏出。如图4所示,每一散热板31具有多第一隔条311及与各第一隔条311彼此相交 的多第二隔条312 ;要特别说明的是,第二图显示第一隔条311与第二隔条312彼此垂直相 交,此为一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可想而知,第一隔条311与第二隔条312只要彼此相交就 能达到等同的效果;在每一散热板31的端部处对应进水管21及出水管22的位置分别开设 有一第一封闭状开口 313及一第二封闭状开口 314,而在每一散热板31的其余部位中,相 邻第一隔条311及第二隔条312之间共同围设出一通孔315 ;在第一实施例中,每一散热板 31的第一封闭状开口 313及第二封闭状开口 314大致位于径向两端,且第一隔条311的两 端对应于第一封闭状开口 313及第二封闭状开口 314,而第二隔条312的两端对应于非第一 封闭状开口 313及第二封闭状开口 314的两侧。因此,在第一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隔条311 与第二隔条312相交的缘故,所以大部分的通孔315均呈四方形,而接近散热板31周缘的其他通孔315则呈不规则状。当欲堆叠数个散热板31以构成本实用新型的热交换器30时,任一散热板31与相 邻一散热板31’为首末端相互叠接,以使每一散热板31的第一封闭状开口 313及第二封闭 状开口 314分别对应相邻另一散热板31’的第二封闭状开口 314’及第一封闭状开口 313’, 藉此分别形成有一进水开口流道316及一出水开口流道317,换句话说,每一散热板31与相 邻一散热板31’以大致180度的角度交错排列,且在第四图所显示的实施例中,进水开口流 道316及出水开口流道317大致上彼此对称配置。从图5可以看出,由于每一散热板31中通孔315的位置并非左右对称,所以下一 层散热板31’的第一隔条311’及第二隔条312’相交于上一层的散热板31的通孔315内, 而此相交部位将每一通孔315分隔成供所述液体通过的多微流道。每一层的散热板31的 第一隔条311与第二隔条312与相邻上、下层的散热板31’的第一隔条311’与第二隔条 312’会产生一些交叉点,而这些交叉点正好堆叠而形成挡墙;配合参考图6,这些交叉点所 堆叠成的挡墙及每个散热板31、31’的周缘所堆叠成的挡墙均是从最下面一层的散热板31 或31’堆叠延伸至最上面一层的散热板31,所以,这些挡墙除了改变冷却液体的流动方向 之外,其另一项重要的功用在于将基座10底下的热源所产生的热量快速传导至每一层散 热板31或31,上,然后再利用每一层散热板31、31,的第一隔条311、311,及第二隔条312、 312’将热量均勻分散至整个散热板31、31’,然后与冷却液体进行充分的热交换作用。图7与图5的差异在于剖面的位置不同,第五图选择从上层散热板31与下层散热 板31’的隔条的交叉点垂直剖视,而第七图则是从通孔中所隔开的流道垂直剖视;从图7配 合图8可以看出,在第一实施例中,位于散热板31中间处的通孔315被上、下相邻的散热板 31’的第一隔条311’与第二隔条312’分隔成四个微流道,而较接近散热板31边缘处的通 孔315则被分隔成多个微流道。参考图8,其是从平行于连接第一封闭状开口 313及第二封闭状开口 314的直线的 方向(亦即平行于第一隔条311的方向)所作的剖面图,请一并参考第一图,冷却液体从 进水管21 (未显示)流入进水通道316之后会陆续通过每一层散热板31、31’的第一封闭 状开口 313与313’,由于相邻上、下各层散热板31、31’之间呈错位叠接,所以液体会陆续通 过相邻上、下两层散热板31、31’之间的空隙,且被每一层散热板31、31’的第二隔条312或 312’阻隔而改朝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流动于每一层散热板31、31’之间的通孔315、315’ 所构成的多微流道内,最后从每一层散热板31、31’的第二封闭状开口 314、314’汇入出水 开口流道317,而离开出水管22 (未显示)。参考图9,其是从垂直于连接第一封闭状开口 313及第二封闭状开口 314的直线 的方向(亦即平行于第二隔条312的方向)所作的剖面图,请一并参考第一图,冷却液体 从进水管21 (未显示)流入进水通道316而陆续通过每一层散热板31、31’的第一封闭状 开口 313与313’,由于相邻上、下各层散热板31、31’之间呈错位叠接,所以液体会陆续通 过相邻上、下两层散热板31、31’之间的空隙,且被每一层散热板31、31’的第一隔条311或 311’阻隔而改朝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流动于每一层散热板31、31’之间的通孔315、315’ 所构成的多微流道内,最后从每一层散热板31、31’的第二封闭状开口 314与314’汇入出 水开口流道317而离开出水管22(未显示),但由于图9的剖面方向是垂直于进水开口流道 316及出水开口流道317的连接线,所以在图9内无法显示出缺口 313与314、进水开口流道316及出水开口流道317。为了便于理解冷却液体在整个散热器30中的立体导流效果,参考第十图的上视 图,从整个热交换器30的结构看来,由于上一层散热板31的通孔315被下一层散热板31’ 的第一隔条311’及第二隔条312’的相交部位分隔成多微流道,所以液体流入通孔315内 时将被下一层散热板31’第一隔条311’及第二隔条312’阻隔而朝向上、下、左、右四个方 向流动,以此类推,故此大幅增加冷却用液体与这些散热板31、31’之间的接触面积及接触 时间,因而提升整体的散热效果。参考图11-图14,其显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类似于第一实施例中,基座10 呈圆板状,盖体20呈中空盖体,盖体20罩盖于基座10上并在两者之间形成一容置空间S。 当然,可想而知,第二实施例中的基座10与盖体20的结构也可以被制作成等于第一实施例 的基座10与盖体20的结构,亦即,基座10为一凹陷圆盘而盖体20为一圆板。在第二实施 例中的每一散热板31a的周缘亦呈封闭状且在对应进水管21及出水管22的位置分别开设 有一第一封闭状开口 313a及一第二封闭状开口 314a。同样地,基座10与盖体20之间的连 接处设有一垫圈11,以防止液体外漏。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的差异主要在于第一实施例中具有第一隔条311及 相交于第一隔条311的第二隔条312,但是在第二实施例中每一散热板31a仅具有多隔条 311a,且这些隔条311a相对于第一封闭状开口 311a及第二封闭状开口 31 的连接线呈一 倾斜角度排列,相邻两隔条311a之间围设出一通孔31fe。参考图12,当欲堆叠多个散热板31a以构成本实用新型的散热器30a时,任一散 热板31a与相邻一散热板31a’为首末端相互叠接,以使每一散热板31a的第一封闭状开口 313a及第二封闭状开口 31 分别对应相邻另一散热板31a’的第二封闭状开口 314a’及第 一封闭状开口 313a’,换句话说,每一散热板31与相邻一散热板31’以大致180度的角度交 错排列,藉此形成一进水开口流道316a及一出水开口流道317a ;由于每一散热板31a的隔 条311a及通孔31 均是以一倾斜角度交错排列,所以交错堆叠之后,如第图13所示,下一 层的散热板31a’的隔条311a’会将上一层相邻的散热板31a的通孔31 分隔成供液体通 过的多微流道。参考图14,其是从连接第一封闭状开口 313与第二封闭状开口 314的直线14_14 方向看来,冷却液体从进水管21 (未显示)流入进水开口流道316a之后会陆续通过每一层 散热板31a、31a’的第一封闭状开口 313a与313a’,由于相邻上、下各层散热板31a、31a’之 间呈错位叠接,所以液体会陆续通过相邻上、下两层散热板31a、31a’之间的空隙,且被每一 层散热板31a、31a’的隔条311a或311a’阻隔而改朝上、下、左、右四个方向流动于每一层 散热板31a、31a’之间的通孔31fe、315a’所构成的多微流道内,最后从每一层散热板31a、 31a’的第二封闭状开口 31 与314a’汇入出水开口流道317a而离开出水管22 (未显示); 故此大幅增加冷却用液体与这些散热板31a、31a’之间的接触面积及接触时间,因而提升整 体的散热效果。虽然已经以上述较佳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然而,散热板31、31a的轮廓以及隔 条311、311a与通孔315、31fe的形状仍可以有其他等效变化,举例来说,第二实施例中的隔 条311、311a与通孔315、31fe相对于连接第一封闭状开口 313与第二封闭状开口 314的一 直线呈平行斜线配置,但是,隔条311、311a与通孔315、31fe相对于连接第一封闭状开口313与第二封闭状开口 314的一直线也可以呈圆弧配置,只要隔条311、311a之间能够彼此 相交或垂直而将下一层的散热板31、31a的通孔315、31fe分隔成多微流道即可。 综上所述,当知本实用新型已具有产业利用性、新颖性与进步性,又本实用新型的 构造亦未曾见于同类产品及公开使用,完全符合新型专利申请要件,爰依专利法提出申请。
权利要求1.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基座;一盖体,罩盖于该基座并于该盖体和该基座之间形成供所述液体容置的一容置空间, 该盖体成型有与该容置空间相通的一进水管及一出水管;一热交换器,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且包含相互堆叠的多散热板,每一该散热板的周缘 呈封闭状且由多隔条所构成,相邻两该隔条之间共同围设出一通孔,每一该散热板的端部 处分别开设有两封闭状开口;其中任一该散热板与相邻一该散热板为首末端相互叠接,以使该两封闭状开口分别形 成有一进水开口流道及一出水开口流道,任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隔条与相邻一该散热板的该 多隔条相互错位叠接而使该多隔条分别形成于邻近的该多通孔上,并于该多隔条和该多通 孔之间共同形成有供所述液体通过的多微流道,所述液体能够从该进水开口流道流入该多 微通道内并从该出水开口流道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两封闭状开口开设于每一该散 热板的相向两端部处,而使该进水开口流道和该出水开口流道彼此对称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进水开口流道和该出水开口流 道彼此不对称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隔条包含多 第一隔条及多第二隔条,该多第二隔条分别相交于该多第一隔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通孔分别被 相邻一该散热板的该多第一隔条及该多第二隔条的相交部位分隔成该多微流道。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隔条包含多 第一隔条及多第二隔条,该多第二隔条分别垂直相交于该多第一隔条。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通孔分别被 相邻一该散热板的该多第一隔条及该多第二隔条的垂直相交部位分隔成该多微流道。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隔条相互平 行,并与该两封闭状开口的一连接线形成一角度。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座及该盖体都是由导热性金 属材料制成,该基座及该盖体的连接处装设有一垫圈,该容置空间形成于该基座内。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基座及该盖体都是由导热性金 属材料制成,该基座及该盖体的连接处装设有一垫圈,该容置空间形成于该盖体内。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进水管及该出水管分别设置于 该盖体的顶端。
12.—种液冷散热装置的热交换器,设置于所述液冷散热装置内且供一液体流过,该热 交换器包括相互堆叠的多散热板,每一该散热板的周缘呈封闭状且由多隔条所构成,相邻两该多 隔条之间共同围设出一通孔,每一该散热板的端部处分别开设有两封闭状开口 ;其中任一该散热板与相邻一该散热板为首末端相互叠接,以使该两封闭状开口分别形 成有一进水开口流道及一出水开口流道,任一该散热板的该多隔条与相邻一该散热板的该 多隔条相互错位叠接而使该多隔条分别形成于邻近的该多通孔上,并于该多隔条和该多通孔之间共同形成有供所述液体通过的多微流道,所述液体能够从该进水开口流道流入该多 微通道内并从该出水开口流道流出。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两封闭状开口开 设于每一该散热板的相向两端部处,而使该进水开口流道和该出水开口流道彼此对称配置。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进水开口流道和 该出水开口流道彼此不对称配置。
15.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散热板的该 多隔条包含多第一隔条及多第二隔条,该多第二隔条分别相交于该多第一隔条。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散热板的该 多通孔分别被相邻一该散热板的该多第一隔条及该多第二隔条的相交部位分隔成该多微 流道。
17.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散热板的该 多隔条包含多第一隔条及多第二隔条,该多第二隔条分别垂直相交于该多第一隔条。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散热板的该 多通孔分别被相邻一该散热板的该多第一隔条及该多第二隔条的垂直相交部位分隔成该 多微流道。
19.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每一该散热板的该 多隔条相互平行,并与该两封闭状开口的一连接线形成一角度。
20.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基座及该盖体都 是由导热性金属材料制成,该基座及该盖体的连接处装设有一垫圈,该容置空间形成于该 基座内。
21.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基座及该盖体都 是由导热性金属材料制成,该基座及该盖体的连接处装设有一垫圈,该容置空间形成于该 盖体内。
22.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冷散热装置的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该进水管及该出水 管分别设置于该盖体的顶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液冷散热装置及其热交换器,该液冷散热装置包括基座、盖体及热交换器,盖体成型有进水管及出水管,热交换器包含堆叠的多散热板,每一散热板的周缘呈封闭状且由多隔条所构成,相邻两隔条之间围设出一通孔,每一散热板的端部处分别开设有两封闭状开口,任一散热板与相邻一散热板首末端相互叠接,以使该两封闭状开口分别形成进水开口流道及出水开口流道,任一散热板的隔条与相邻一散热板的隔条相互错位叠接而形成在邻近通孔上,并于该多隔条和该多通孔之间共同形成有供液体通过的多微流道,液体能够从进水开口流道流入多微流道内并从出水开口流道流出。
文档编号H05K7/20GK201830605SQ20102055970
公开日2011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2010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0年10月12日
发明者蒋余糧 申请人:讯凯国际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