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盘刹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38369阅读:32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绞盘刹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绞盘,是一种绞盘刹车装置。
背景技术
绞盘是运用于汽车的一种辅助设备,可用于自救或作为牵引装置。现有的绞 盘大都设有自动刹车装置,其目的就是当绞盘工作中电机停转时,能够自动锁住绞盘的 牵引绳,保证自救或牵引时的安全性。现有技术中,如中国专利文献刊载的授权公告号 CN200951940Y,授权公告日2007年9月沈日,实用新型名称“电动绞盘”,该专利是利用自 刹车单元的弹簧与鼓轮的摩擦接触,使得在收回缆线时不发生倒转,如果发生倒转也会及 时自动刹车。该结构虽然能够实现自刹功能,但是结构较为复杂。
发明内容为克服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向本领域提供一种绞盘刹车装置,使其解 决现有同类产品结构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其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绞盘刹车装置,该绞盘刹车装置包括制动座、制动叉、制动弹簧、制动套、定位 圈,制动座通过制动弹簧连接制动叉,定位圈通过螺栓连接制动套外侧一端,制动座、制动 叉、制动弹簧置于由定位圈、制动套所构成的腔室内。其要点在于所述制动座一端中部为圆 柱,圆柱侧面集成扇形块,由扇形块和圆柱构成扇形槽,所述制动叉一端设有与所述扇形槽 滑动配合的扇形滑块,制动叉另一端设有轮齿,该轮齿依次穿过制动套和定位圈;所述制动 座与制动叉之间设有制动弹簧,所述制动弹簧一端卡于所述扇形块,另一端的卡于所述扇 形滑块。由制动叉、制动座转动带动弹簧缩紧,使弹簧与制动套之间解除摩擦状态,即解除 刹车,实现绞盘的牵引作用。当电机停止转动时,弹簧自动复位,即弹簧与制动套再次摩擦, 实现刹车。所述扇形块中的其中一个设有连接制动弹簧一端卡勾的缺口,所述扇形滑块中的 其中一个设有连接制动弹簧另一端卡勾的缺口。设置缺口,防止制动弹簧的卡勾出现打滑 的现象。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较为简单,操作较为方便,适合作为现有同类产品的结构改 进。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爆炸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剖视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制动叉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制动座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制动弹簧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H形绞盘刹车装置作进一步描述,图中序号的名称为 制动座1,扇形块101,扇形槽102,制动弹簧2,卡勾201,制动叉3,轮齿301,扇形滑块302, 制动套4,定位圈5。如图1 图6所示,该绞盘刹车装置由制动座1、制动弹簧2、制动叉3、制动套4、 定位圈5组合而成,制动座一端中部为圆柱,圆柱侧面集成扇形块101,由扇形块与圆柱构 成扇形槽102,制动弹簧两端设有卡勾201,制动座一端设有与扇形槽配合的扇形滑块302, 制动座另一端设有轮齿301。制动弹簧一端的卡勾与制动座其中一扇形块上的缺口相勾,制 动弹簧另一端的卡勾与制动叉其中一个扇形滑块上的缺口相勾。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为当电机带动制动叉转动时,由于制动座是作为牵引端, 所述制动叉与制动座之间产生相对旋转,收紧制动弹簧,制动弹簧与制动套的壁面之间解 除摩擦,从而实现牵引;当电机停转时,由于制动座与制动叉之间不产生相对旋转,所以弹 簧不产生缩紧,故制动弹簧与制动套的壁面产生摩擦,起到刹车效果。
权利要求1.一种绞盘刹车装置,该绞盘刹车装置包括制动座(1)、制动叉(3)、制动弹簧(2)、制 动套(4)、定位圈(5),制动座通过制动弹簧连接制动叉,定位圈通过螺栓连接制动套外侧 一端,制动座、制动叉、制动弹簧置于由定位圈、制动套所构成的腔室内;其特征在于所述 制动座一端中部为圆柱,圆柱侧面集成扇形块(102),由扇形块和圆柱构成扇形槽(103), 所述制动叉(3) —端设有与所述扇形槽滑动配合的扇形滑块(302),制动叉另一端设有轮 齿(301),该轮齿依次穿过制动套(4)和定位圈(5);所述制动座与制动叉之间设有制动弹 簧(2),所述制动弹簧一端卡于所述扇形块,另一端的卡于所述扇形滑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绞盘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块(102)中的其中一个设 有连接制动弹簧一端卡勾(201)的缺口,所述扇形滑块(302)中的其中一个设有连接制动 弹簧另一端卡勾的缺口。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绞盘的一种绞盘刹车装置,该绞盘刹车装置包括制动座、制动叉、制动弹簧、制动套、定位圈。其设计要点在于制动座一端中部为圆柱,圆柱侧面集成扇形块,由扇形块和圆柱构成扇形槽,制动叉一端设有与所述扇形槽滑动配合的扇形滑块,制动叉另一端设有轮齿,该轮齿依次穿过制动套和定位圈;制动座与制动叉之间设有制动弹簧,制动弹簧一端卡于扇形块,另一端的卡于扇形滑块。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较为简单,操作较为方便,适合作为现有同类产品的结构改进。
文档编号B66D5/06GK201873484SQ20102058714
公开日2011年6月22日 申请日期2010年11月1日 优先权日2010年11月1日
发明者崔晓君 申请人:崔晓君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