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42749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接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监控电梯设备中的承载机构的接触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一些运送装置比如电梯设备、移动步道、自动扶梯、起重葫芦或吊车中采用皮带状的承载机构。该承载机构一般包括多个由钢丝绳构成的拉力载体,其容纳由承载机构接收的拉力。该拉力载体一般由塑料制成的外皮包围。外皮至少部分地防止拉力载体受到力学影响。此外外皮改善了承载机构在换向轮或驱动轮上的牵引,并且固定拉力载体之间的布置方式。承载机构是运送装置内的安全上关键的构件。其失效或断裂会在极端情况下比如导致轿厢连同位于轿厢中的乘客坠落。这会导致巨大的财产损失和人员伤害。出于该原因在运送装置中采用检测单元,其特别是检测拉力载体的力学状态。由此可以早期识别接纳力的拉力载体受损,从而可以在承载机构受损的情况下将其更换,用以防止运送装置出现故障。拉力载体被由塑料制成的电绝缘的外皮包裹。为了实施拉力载体状态的检测,在一些方法中需要接触元件与拉力载体的接触。在已知的方法中借助于接触元件通过拉力载体传导电流,该电流用作检测电流,用于确定拉力载体的状态。此外也考虑其它的检测方法,其不是利用电流工作,而是比如利用超声波工作。DE3934654A1展示了一种此类的承载机构。这里拉力载体的端部成对地利用桥接件导电连接,从而使承载机构的拉力载体电串联。承载机构的拉力载体通过电表连接到电压源上,从而能够借助于检测电流(其通过所有的电串联的拉力载体传导)评价拉力载体的状态。DE2330038展示了一种用于接触扁平缆线的系统。在所示的扁平缆线中多个绞合线并排地布置在一个平面内并且被外皮包裹。为了电接触绞合线将扁平缆线由上部的和下部的夹紧件夹紧。在下部的夹紧件上设置凹部,通过凹部可以穿引在接触载体上构建的锐齿。锐齿由此穿透扁平缆线的外皮且因此与绞合线接触。这样借助于锐齿的绞合线的接触垂直于绞合线的纵轴线实现。缺点在于在接触时需要锐齿穿透承载机构的外皮。但通过锐齿穿透外皮会导致锐齿在穿透外皮时偏离预设的尖锐方向且由此无法产生与绞合线的接触。锐齿可能会接触其它的、不希望的绞合线或也可能在穿透外皮时完全不接触绞合线。W02005/094249A2和W02006/127059A2展示了一种用于接触承载机构的系统,其中,接触元件垂直于拉力载体的纵轴线首先穿透承载机构的外皮然后伸入拉力载体中。缺点在于接触元件由于所需的穿过外皮的穿透过程会错过拉力载体。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于接触承载机构的接触装置,其中,承载皮带的拉力载体能够可靠地以及以准确的方式被接触元件接触,以便能够确定拉力载体的状
4态。该接触装置应易于操作且可靠以及具有极小的制造成本且仅须使用少量的工具。为了实现该目的建议一种用于电接触电梯设备中的承载机构的拉力载体的接触装置。该接触装置包括具有空隙的壳体,在该空隙中可容纳承载机构的一个分段,从而使壳体基本上包封承载机构的该分段。该接触装置包括至少一个接触元件,其优选布置在壳体的凹陷中。该接触装置包括隆起和凹陷,它们在一种实施例中交替地并排地布置在壳体的内侧面上并且在使用状态中相互突入。通过隆起和凹陷的相互突入将承载机构的拉力载体保持在壳体中,并且拉力载体被带入与接触元件的电接触中。此外建议一种具有轿厢和对重的电梯设备,其中,轿厢和对重可借助于承载机构行驶,承载机构可通过驱动装置驱动,并且接触装置如上所述布置在承载机构上。此外建议一种用于电接触电梯设备的承载机构中的拉力载体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将壳体布置在承载机构的暴露分段上,从而使该分段基本上被壳体包封。该方法包括将至少一个拉力载体借助于至少一个设置在壳体的内侧面上的隆起从其初始位置挤压出来,从而在至少一个拉力载体和布置在壳体中的接触元件之间产生电接触。


下面参照实施例以及参考示意性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细节和优点。其中图1示出了具有接触装置的电梯设备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图2示出了承载机构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截面图;图3示出了承载机构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图4示出了接触装置的壳体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图fe示出了接触装置和拉力装置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分解图;图恥示出了接触装置和拉力载体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图6a示出了接触装置和拉力载体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示例图;图6b示出了图6a的接触装置沿截面A-A的截面图;图6c示出了图6a的接触装置沿截面B-B的截面图;以及图7示出了接触元件的示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中在电梯设备40中构建了两个用于接触承载机构1的接触装置2。该示意性和示例性的电梯设备40包括至少一个电梯轿厢41、对重42和承载机构1以及带有配设的驱动马达44的驱动轮43。驱动轮43驱动承载机构1且因此使电梯轿厢41和对重42反向运动。驱动马达44由电梯控制装置45控制。轿厢41设计用于容纳并且在建筑物楼层之间运送人和/或货物。轿厢41和对重42沿导向装置引导。在该示例中轿厢41和对重42 分别悬挂在承载轮46上。此外承载机构1固定在承载机构固定装置47上,且这样首先围绕对重的承载轮46引导。之后承载机构1放置驱动轮43上,围绕轿厢41的承载轮46引导,且最后通过另一个承载机构固定装置48与固定点连接。这意味着,承载机构1以对应于悬挂系数的更高的速度经过驱动装置43、44运行。在该示例中悬挂系数为2 1。承载机构1借助于承载机构固定装置47、48固定在建筑物中。承载机构固定装置 47,48将承载机构1的拉力导入建筑物中。承载机构1的松弛端部1. 1设有用于暂时地或持久地接触承载机构1的接触装置2。在所示的例子中在承载机构1的两个端部上布置这种接触装置2。承载机构端部1. 1不再受载于承载机构1中的拉力,这是因为该拉力已经事先通过承载机构固定装置47、48导入建筑物中。所示的电梯设备40是示例性的。其它的悬挂系数和布置也是可以的。用于接触承载机构1的接触装置2将会对应于承载机构固定装置47、48的定位进行布置。图2展示了穿过承载机构1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截面。承载机构1具有拉力载体 11,其布置在外皮12中。此外拉力载体11优选相互平行地布置在一个平面中。外皮12包封拉力载体11。拉力载体11典型地是钢绞线。但也可以采用其它的导电材料,或者具有由导电材料制成的一个个股的塑料绞线。在有利的实施方式中承载机构1具有背面和牵引面。在承载机构1的背面上可以布置背层14,其具有与外皮体15不同或相同的特性。背层14优选由比外皮体15更硬的和 /或更防撕裂的材料构成,这提高了承载机构1的寿命。在与背面对置的牵引面上可以布置肋13,其布置成在承载机构1的纵向上延伸。 这种肋13改善了承载机构1的牵引。此外可以通过与肋适配的结构在换向轮46和驱动轮 43上更好地侧部引导具有纵向肋13的承载机构1。肋13可以由与外皮体15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构成。图3示出了承载机构1,其在一个分段16上不具有外皮12。拉力载体11暴露于该分段16上且因此可以由接触装置接触,无须穿透外皮12。分段16可以布置在承载机构 1的端部1. 1附近或布置在承载机构1的另一位置上。比如分段16可以直接布置在承载机构1的端部1.1处(未示出)。适合于暴露的方法比如是采用钢刷或其它机械方法。此外可以将外皮12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借助于回转的钢刷刷掉。在可替换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将外皮12以回转的研磨石磨除。可替换的是也可以运用化学物质或热。也可以将用于暴露的不同的方法相互组合,并且这些方法可以优选被自动化。承载机构1可以比如预处理地运输到电梯的安装地点,从而使装配工人无须再将拉力载体11暴露出来。图4示出了示例性的接触装置的示例性的壳体3、4。所示的壳体3、4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由第一壳体部件3和第二壳体部件4构成,它们可以通过壳体固定元件10结合。通过壳体3、4的两件式配置简化了接触装置2的安装,特别是如果要将接触装置2安装成距离承载机构1的端部1. 1很远(图1)。接触装置2的壳体3、4优选由刚性的材料比如刚性塑料、以金属结构增强的塑料或刚性金属构成。壳体3、4优选抗弯地构建,由此可以由壳体3、4将更大的力施加到拉力载体11上,而不会改变壳体3、4的形状。壳体3、4具有两个内侧面5、9。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壳体部件3具有第一内侧面5,以及第二壳体部件4具有第二内侧面9。内侧面5、9在使用状态下相对指向。在壳体3、4的内侧面5、9上以交替的方式并排地设置隆起7和凹陷8。此外第一内侧面5上的隆起7的数量对应于第二内侧面9上的凹陷8的数量。在每个内侧面5、9上的隆起7的数量优选对应于凹陷的数量。在图4示出的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在每个内侧面5、9上分别设置六个隆起7和六个凹陷8。隆起7优选呈弧形,且凹陷8优选同样成弧形,其中,隆起7和凹陷8的弧形形状相互匹配。在图4中隆起7和凹陷8具有朝容纳在其中的拉力载体11的方向连续弯曲的弧形形状。在未示出的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隆起7和凹陷8也可以以其他形式成形,比如梯级式或具有其间的笔直分段的弧形。隆起应适合于在使用状态下将拉力载体11在某一分段上相互分开并且挤压到各相面对的凹陷8中。隆起7优选由不导电材料构成。由此隆起7无法将两个相邻的拉力体11相互导电连接。两个相邻的拉力载体11的电桥接可能会导致在评价信号时错误的推论。隆起7 也可以由导电材料制成,其至少部分地覆上不导电层。在图fe和恥以及在图6a、6b和6c中展示了接触装置2的另一个示例性实施方式。在图fe中示出了接触装置2和拉力载体11的分解示图,以及在图恥中展示了在使用状态中的接触装置2。在图6a中示出了带有嵌入其中的、承载机构1的拉力载体11的接触装置2。在图6b中展示了图6a中沿截面线A-A的接触装置2,以及在图6c中展示了图6a 中沿截面线B-B的接触装置2。下面的描述基于图如至6c。在使用状态中承载机构1的分段16的暴露的拉力载体11 (图3)至少部分地被壳体3、4包封。此外暴露的分段16可以如此确定尺寸,即壳体3、4在使用状态中基本上遮盖整个分段16。每个拉力载体11被隆起7挤压到相面对的内侧面5、9上的凹陷8中。由此隆起 7将拉力载体11相互分开,并且将它们分别引向一个接触元件6。隆起7可以具有导向沟槽,从而使拉力载体11在合并第一壳体部件3和第二壳体部件14时不从隆起7上滑落(未示出。)如在图6b中所示,各相面对的内侧面5、9的隆起7和凹陷8在使用状态中相互突入。此外壳体部件3、4封闭且在第一壳体部件3和第二壳体部件4之间出现蜿蜒形的空腔, 拉力载体11位于该空腔中。此外可以如此设计隆起7和凹陷8的尺寸,使得隆起7不会被不同的壳体部件接触。在未示出的实施方式中隆起7较宽地以及凹陷8较窄地构建,从而使壳体部件3、4齐平地相互嵌入,不会出现贯穿的空腔。隆起7的高度和凹陷8的深度相互以如下方式匹配,即在使用状态中在相面对的隆起7和凹陷8之间出现空隙,其基本上共同对应于拉力载体11的直径和接触元件6的高度。在图6b中所示的实施例中两个壳体部件3、4的隆起7重叠。但隆起7也可以以更小的高度构建,从而在使用状态中两个壳体部件3、4的隆起7不相互重叠。这样隆起7 和凹陷8同样相互突入,而壳体部件3、4的隆起7不会相互重叠。相互突入指的是,隆起7 和凹陷8在使用状态中分别如此相面对,使得隆起7将拉力载体11引向各相面对的凹陷8。 此外不同的壳体部件3、4的隆起可以重叠或不重叠。固定元件10将第一壳体部件3和第二壳体部件4保持在一起。第一壳体部件3 和第二壳体部件4可松开地相互连接。作为固定元件10可以比如设置螺栓和相应的螺纹, 或设置其它的固定机构比如具有阳部和阴部的卡紧系统。但接触装置2的壳体3、4也可以一件式地构建。在这种情况下第二壳体部件4和第一壳体部件3可以在一侧通过合页相互连接(未示出)。在该实施方式中仅需这样一种固定元件10,其布置在与合页相对立的一侧上。
在凹陷8中分别布置一个接触元件6。此外,接触元件6和凹陷8优选以如下方式设计尺寸,即拉力载体11在完全封闭的壳体3、4的情况下齐平地朝接触元件6挤压。为了确保拉力载体11和接触元件6之间的稳定的电接触,可以将接触元件6设计成弹性的。为此可以比如在接触元件6和壳体3、4之间布置弹簧,或接触元件6本身可以设计成弹性元件。在使用状态中拉力载体11由隆起7交替地挤压到第一和第二平面上(图6b)。此外第一平面上的拉力载体11的数量对应于第二平面上的拉力载体11的数量,其中,两个相邻的拉力载体11位于不同的平面上。接触元件6在一个实施例中布置在壳体3、4的插入狭缝21中。优选接触元件6 从壳体3、4内部中的具有拉力载体11的接触位置延伸到壳体3、4以外(图6c)。由此可以以相同的方式和方法接触接触元件6,用以连接到评价单元上。由于拉力载体11是至少部分暴露的,拉力载体11和7的暴露分段或接触装置2 的接触元件会被潮湿的周围空气腐蚀。为了防止这种腐蚀可以将暴露的拉力载体分段和/ 或接触元件和/或壳体3、4的部件或整个壳体3、4以质量块密封,从而使周围空气无法再到达易腐蚀的元件。为此可以比如围绕易腐蚀的元件设置粘接质量块、浇铸质量块或密封质量块,从而使其气密地相对于周围空气密封。图7展示了单个示例性的接触元件6。在接触元件6的端部具有连接位置19。在使用状态中将连接位置19与另一个电气和电子单元连接用于信号传递和信号处理。在与连接位置19相对立的端部设置突起18。该突起18在使用状态下位于拉力载体11和壳体3、4的开孔22之间(图如至6(3)。突起18优选是柔韧的,从而使其被拉力载体11挤压到开孔22中一小段。由此突起18在应力下贴靠在拉力载体11上,这导致了更加可靠的接触。在振动中突起18遵循拉力载体11,从而保留接触元件6和拉力载体11之间的电接触。接触元件6优选与评价单元电连接(未示出)。此外可以接触每个接触元件6,或者仅接触一个个、比如与承载机构1的最外部的拉力载体11电接触的接触元件6。如果不是接触所有的接触元件6,则它们可以相互电接触。通过这种在承载机构1的拉力载体11 之间的桥式连接可以将多个拉力载体11汇总成电回路,这减少了所需的测量进程的数量。在图1中示意性示出的电梯设备40中优选仅第一接触装置2与评价单元连接。第二接触装置2优选用作桥接装置。为此将第二接触装置2的接触元件相互电连接,从而将两个或多个拉力载体11共同形成电回路。在第一接触装置2上每个接触元件都可以与评价单元连接,或可以两个或多个拉力载体相互电连接。以这种方式和方法可以形成具有两个或多个拉力载体11的电回路。比如承载机构1的所有拉力载体11可以串联成唯一一个电回路。或者可以由各两个相邻的拉力载体 11闭合成一个电回路。形成的电回路越少,则需要的测量进程越少。当然在具有多个拉力载体11的电回路中无法立即确定,在哪个拉力载体11中出现故障。在将接触装置2布置到承载机构1上之前,将承载机构1的分带16上的外皮12 去除(图3)。这可以比如通过机械方法如采用钢刷和/或化学方法和/或运用热实现。暴露的分段16的长度优选略大于壳体3、4的宽度,从而通过接触装置2中的拉力载体11的弯曲将分段16基本上通过接触装置2遮盖。
8
在将接触装置2布置到承载机构1上时,在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壳体部件3 和第二壳体部件4布置在承载机构1的各一个侧面上。借助于固定元件10将第一壳体部件3和第二壳体部件4可松开地相互连接。为此比如可以采用螺栓和相应的螺纹。在合并第一壳体部件3和第二壳体部件4时由隆起7容纳拉力载体11。由此使拉力载体11经过弧形的隆起7弯曲。相邻的拉力载体11相互分开,因为拉力载体11以交替的方式由第一壳体部件3的隆起7和第二壳体部件4的隆起7容纳。这样拉力载体11从其初始的平面被挤压到两个新的、不同的平面上。拉力载体11的第一半部被挤压到第一平面上,以及拉力载体11的第二半部被挤压到第二平面上,从而使相邻的拉力载体11在使用状态中位于不同的平面上(图6b)。拉力载体11从其初始的位置的挤压优选在合并第一壳体部件3和第二壳体部件 4期间发生。如果采用螺栓作为固定元件10,则通过拉伸螺栓将拉力载体11从隆起7挤压到各相对立的凹陷8中并且引向布置在凹陷8中的接触元件6。但该进程也可以利用其它形式的固定元件10实施。当然必须注意,在合并第一壳体部件3和第二壳体部件4时可以施加足够的力,以将拉力载体11经过隆起7弯曲。在通过接触元件6完成拉力载体11的接触之后施加应力,从而使测试电流经过拉力载体11或经过连接成回路的拉力载体11流动,用以确定拉力载体11的状态。在拉力载体11受损的情况下拉力载体11中的电阻变大,则可以通过评价测试电流确定。在实施例中针对由一个或多个拉力载体11构成的电回路借助于测试电流确定电阻。之后将测量到的电阻与阈值比较,并且确定,是否测量到的电阻大于或小于阈值。阈值优选如此选择,即测量到的大于阈值的电阻可以推断出断裂的、撕裂的或有裂纹的拉力载体11。
权利要求
1.一种接触装置,用于电接触电梯设备中的承载机构的拉力载体,所述接触装置包括壳体(3、4),在所述壳体中能够容纳承载机构(1)的暴露的分段(16),从而使壳体(3、 4)在使用状态中至少部分地包封承载机构(1)的暴露的分段(16); 接触元件(6),其布置在壳体(3、4)中;以及隆起⑵和凹陷(8),其设置在壳体(3、4)的内侧面(5、9)上,并且在使用状态中相互突入,用以将承载机构(1)的拉力载体(11)保持在壳体(3、4)中并且将拉力载体(11)带入与接触元件(6)的电接触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装置,其中,所述隆起(7)呈弧形且所述凹陷⑶同样呈弧形,其中,隆起(7)和凹陷(8)的弧形形状相互匹配。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装置,其中,所述隆起(7)由不导电的材料构成或至少部分地以不导电的材料包覆。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装置,其中,所述壳体(3、4)由第一壳体部件(3)和第二壳体部件(4)构成,其中,第一壳体部件C3)和第二壳体部件(4)能够可松开地相互连接。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装置,其中,在第一壳体部件(3)以及在第二壳体部件(4)上分别设置同样多的隆起(7)。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装置,其中,隆起(7)的数量与拉力载体 (11)的数量相同。
7.一种电梯设备,具有轿厢(41)和对重(42),其中,轿厢(41)和对重(42)能够借助于承载机构(1)行驶,所述承载机构能够通过驱动装置G4)驱动,并且在承载机构(1)上设置按照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接触装置(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各有一个接触装置( 布置在承载机构固定装置G7)和承载机构端部(1. 1)之间,其中,两个接触装置O)中的一个将至少两个拉力载体(11)相互电连接,以及另一个接触装置( 与评价单元连接。
9.一种用于电接触电梯设备的承载机构中的拉力载体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将壳体(3、4)布置在承载机构(1)的暴露的分段(16)上,从而使所述分段(16)至少部分地被壳体(3、4)包封;借助于至少一个设置在壳体(3、4)的内侧面上的隆起(7)将至少一个拉力载体(11) 从其初始位置挤压出来,从而在至少一个拉力载体(11)和布置在壳体(3、4)中的接触元件之间产生电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中,除去承载机构(1)的分段(16)上的外皮(12), 其中,为了除去外皮(1 采用热量和/或机械方法和/或化学物质。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方法,其中,承载机构(1)的各一个拉力载体(11)被各一个隆起(7)挤压到各一个凹陷(8)中。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至少一个拉力载体(11)和接触元件(6)之间产生电接触之后施加电压,从而使检测电流流经至少一个拉力载体(11)。
13.根据权利要求9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至少一个拉力载体(11)通过合并第一壳体部件C3)和第二壳体部件(4)从其初始位置中被挤压出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中,在合并第一壳体部件C3)和第二壳体部件时所述拉力载体(11)由设置在隆起上的导向沟槽引导。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方法,其中,第一壳体部件C3)和第二壳体部件通过固定元件(10)能够松开地相互连接。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接触装置,用于电接触电梯设备中的承载机构的拉力载体,所述接触装置包括带空隙的壳体(3、4),在所述空隙中能够容纳承载机构(1)的暴露的分段(16),从而使壳体(3、4)在使用状态中至少部分地包封承载机构(1)的暴露的分段(16);隆起(7)和凹陷(8),其交替地并排设置在壳体(3、4)的内侧面(5)上,并且在使用状态中一个隆起(7)和一个凹陷(8)对置;至少一个接触元件(6),其设置在壳体(3、4)的凹陷(8)中;其中,至少一个隆起(7)能够以如下方式压到承载机构(1)的拉力载体(11)上,从而使拉力载体(11)能够被带入与接触元件(6)的电接触中。
文档编号B66B7/12GK102471025SQ201080030574
公开日2012年5月23日 申请日期2010年6月30日 优先权日2009年7月6日
发明者克里斯多夫·比西克, 汉斯·科赫尔, 阿诺德·奥德马特 申请人: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