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43514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
背景技术
在以往的电梯中,为了进行电梯的轿厢所需的门开闭用电力、照明用电力和向轿厢具备的其他各装置的电力供给,以及控制信号的传输,一般通过移动电缆对机房的控制装置和轿厢进行电连接。但是,在设置有该电梯的楼宇高度较高的超高层楼宇用电梯中,该移动电缆变长,因此可能会产生由于移动电缆自身的重量或摆动的影响等而切断移动电缆等的不良情况。 此外,电压降低也由于移动电缆变长而变大,因此,需要增粗移动电缆的芯线或增多使用根数。因此,考虑不依赖移动电缆地进行向轿厢的电力供给(供电)和信号传输。其中关于信号传输,能够通过设为无线或光传输比较容易地实现。并且,关于向轿厢的供电,以往公知有如下方法在轿厢设置电池等电力蓄积装置,根据需要从该电力蓄积装置经由逆变器等电力转换装置向轿厢具备的各装置蓄积电力,并且,关于向电力蓄积装置的充电,在电梯的停止楼层设置供电装置,在电梯停止时根据需要从该供电装置经由转换器等电力转换装置向电力蓄积装置充电。此外,作为其他结构,在以往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中,公知有设为如下结构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在井道内经由卷绕在其上部的绳轮而垂下的主绳索分别沿着导轨吊桶式地可升降地悬吊轿厢和对重,并且,在轿厢和对重中的任意一方或两方设置升降用驱动单元而成的电梯中,在所述主绳索中贯通设置能够在所述轿厢和对重之间进行输电的输电线,并且,设置仅向所述轿厢和对重中的任意一方提供电源的电源供给线,使用该电源供给线和所述主绳索中的输电线向所述升降用驱动单元以及轿厢侧的照明等的电气设备进行供电(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并且,作为在向轿厢和对重供电时非接触地进行从电力供给单元向受电单元的供电的轿厢供电装置,例如公知有如下的轿厢供电装置在井道的轿厢停止于基准楼层时与对重的位置相对的位置设置电力供给装置,在对重搭载非接触地接收该电力供给装置的电力的受电单元、逆变器和上下驱动对重的电机,根据由检测所述电力供给装置和所述受电单元的位置的单元检测到的位置,驱动对重使得所述受电单元与所述供电装置相对(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平11-079574号公报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1-16353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但是,在专利文献I所示的以往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中,仅向轿厢和对重中的任意一方进行供电,因此,存在需要在轿厢或对重的升降行程的整个范围内配置电源供给线(供电线),比较麻烦且安装性和布局性较差的问题,由于仅在轿厢和对重中的任意一方中设置受电单元,因此存在如下问题平衡性较差,例如仅在轿厢侧设置受电单元的情况下,需要将与该受电单元的重量相当的重量追加到对重,导致作为装置整体多余的重量增大。此外,在专利文献2所示的以往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中,存在如下问题仅在轿厢停止于特定的基准楼层时能够进行向电力蓄积装置的充电(向轿厢的充电),必然需要进行急速充电,根据情况有可能充电未完成从而不能得到所需电力。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这种问题而完成的,得到一种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不使用移动电缆而使用专利文献I中记载的设置在井道内的电源供给线(供电线)进行向轿厢的供 电,而且不需要在升降行程的整个范围内配置供电线,安装性和布局性良好,并且还考虑到轿厢和对重的重量平衡。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在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中,设为如下结构,在使升降自如地配置在电梯的井道内的轿厢和对重吊桶式地升降的电梯中,具有供电线,其沿着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的升降行程配设在所述井道内;以及受电装置,其分别设置于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用于从所述供电线接受电力供给,所述轿厢的所述受电装置和所述对重的所述受电装置从同一所述供电线接受电力供给。发明效果在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中,起到如下效果不使用移动电缆而使用设置在井道内的供电线进行向轿厢的供电,与供电线相关的安装性和布局性良好,并且轿厢和对重的重量平衡良好。


图I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的基本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供电线和受电端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补偿绳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轿厢与对重交错时的状况的图。图7是放大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图6的主要部分的图。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的图7的(b)的状态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按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通过各图用相同标号示出相同部分或者相应部分,并适当简化或省略其重复说明。实施方式I
图I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I涉及的图,图I是示出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的俯视图,图3是示出供电线和受电端的立体图,图4是补偿绳的截面图,图5是示出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的整体结构的侧视图,图6是示出轿厢与对重交错时的状况的图,图7是放大说明图6的主要部分的图,图8是图7的(b)的状态下的俯视图。另外,在图2和图8的俯视图中,为了容易明确地进行区分,用虚线显示出对重侧的部件。在图中,I是电梯的井道,在该井道I内升降自如地配置有搭载乘客等进行升降的轿厢2。此外,在井道I内,还升降自如地配置有用于补偿施加给该轿厢2的负荷的对重3。这些轿厢2和对重3分别滑动自如地与在井道I内分别成对且竖立设置的导轨4卡合,分别被这些导轨4引导在井道I内升降。 在设置于井道I的顶部的机房中,配设有用于驱动轿厢2和对重3的升降的曳引机5。并且,在轿厢2的上部连接主绳索6的一端,将该主绳索6的中间卷绕到曳引机5的驱动绳轮,然后将主绳索6的另一端连接到对重3的上部,由此,在井道I内吊桶状地悬吊轿厢2和对重3。为了防止主绳索6的负荷偏向轿厢2侧或对重3侧,在轿厢2的下部连接补偿绳7的一端,在对重3的下部连接该补偿绳7的另一端。该补偿绳7的中间在靠近井道I的底部附近被卷绕到上下移动自如地设置的补偿绳轮8。此外,在井道I顶部的机房内,设置有进行包含向轿厢2的供电的该电梯的整个运转的控制的控制板9。从该控制板9起,在井道I内的轿厢2和对重3的整个升降行程范围内,配设有用于向轿厢2和对重3进行供电的供电线10。如图2所示,该供电线10以位于轿厢2的升降路径和对重3的升降路径之间的方式进行配置。在轿厢2的上部,从供电线10的一方侧起与供电线10相对地安装有轿厢侧受电端11a,该轿厢侧受电端Ila通过轿厢2的升降沿着供电线10移动。
此外,在对重3的上部,相对于供电线10从轿厢侧受电端Ila的相反侧起与供电线10相对地安装有对重侧受电端11b,该对重侧受电端Ilb通过对重3的升降沿着供电线10移动。这些轿厢侧受电端Ila和对重侧受电端Ilb构成从同一供电线10非接触地接收电力供给的受电装置。具体而言,例如图3所示,轿厢侧受电端Ila和对重侧受电端Ilb主要由俯视为大致E字型的铁芯12和线圈13构成,线圈13由卷绕在该铁芯12的中央凸部的导电线构成。并且,供电线10由两根一对导线构成,以这两根供电线10分别不与铁芯12接触且通过铁芯12的两个凹部的方式,配置供电线10以及轿厢侧受电端Ila和对重侧受电端 lib。在这样构成的供电线10以及轿厢侧受电端Ila和对重侧受电端Ilb中,交流电流从控制板9流向供电线10,从而供电线10与受电端电磁地卡合形成电磁电路,在受电端的线圈13中产生电动势,从供电线10非接触地向受电端进行供电。
经由供电线10由对重侧受电端Ilb接收到的电力例如经由具有图4所示的截面结构的可进行电力传输的补偿绳7传输到轿厢2。该可进行电力传输的补偿绳7由多根股线7a构成。股线7a在中心部具有导电性的导体7b,由不通电的绝缘体7c覆盖该导体7b的周围,然后在该绝缘体7c的外侧设置由钢线等构成的芯线7d而构成。并且,如上所述,通过捆束多根该股线7a构成补偿绳7,这样构成的补偿绳7能够通过导体7b进行电力传输,构成从对重3侧向轿厢2侧传输电力的电力传输装置。由此,由对重侧受电端Ilb接收到的电力经由作为电力传输装置的补偿绳7被传输到轿厢2,在此,在从对重3侧传输到轿厢2侧的电力较大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将多根补偿绳7设为如前所述的可进行电力传输的结构,用平行线输送电力。
如上那样构成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能够在轿厢2侧和对重3侧的双方中从同一供电线接受供电,并将在对重3侧接受的电力经由补偿绳7传输到轿厢2侦U。因此,在轿厢侧受电端Ila与供电线10电磁卡合的情况下,由该轿厢侧受电端Ila向轿厢2供电,在对重侧受电端Ilb与供电线10电磁卡合的情况下,能够通过经由补偿绳7将对重侧受电端Ilb接受的电力从对重3侧传输到轿厢2侧,向轿厢2供电。即,在轿厢2升降的过程中,只要仅轿厢侧受电端Ila和对重侧受电端Ilb中的至少任意一方与供电线10电磁卡合,就能够向轿厢2供电。因此,该电梯吊桶式地升降轿厢2和对重3 (即在使一方上升时另一方对应下降),因此,即使如图5所示,将供电线10设为仅轿厢2和对重3的升降行程的大致上半侧的长度,也能够在轿厢2的升降的整个行程中从供电线10向轿厢2供电,该长度使得轿厢侧受电端I Ia和对重侧受电端Ilb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能够与供电线10电磁卡合,且能够从供电线10接受电力供给(在侧面视图中供电线10与受电端重叠)。另外,在此,靠近上侧配置供电线10是基于如下理由将与该供电线10连接的控制板9配设在井道I的顶部比较方便。因此,尤其在将向供电线10提供电力的控制板9等装置配置在井道I的底部(例如地坎等)的情况下,也可以靠近下侧配置供电线10。在轿厢2与对重3交错的升降行程中间部的与供电线10相邻的附近设置有受电端干涉防止用凸轮轨14,对应于此,将轿厢侧受电端Ila和对重侧受电端Ilb中的任意一方设为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在此,假定将对重侧受电端Ilb设为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进行说明。该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经由设置于受电端的铁芯12 —侧的由螺旋弹簧构成的减震器15a安装在对重3上,设置成受电端的铁芯12能够相对于由两根供电线10形成的面在垂直方向上移动。减震器15a利用其弹性力朝使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的铁芯12接近供电线10的方向施力。并且,在减震器15a的供电线10侧的端部安装有辊15b,在轿厢2与对重3交错的升降行程中间部的与供电线10相邻的附近,且与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的辊15b相对的位置,配置有大致梯形形状的受电端干涉防止用凸轮轨14,使其凸部朝向对重3侦U。由此,受电端干涉防止用凸轮轨14和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构成在轿厢2和对重3交错时防止它们的受电端相互干涉的干涉防止装置。
在轿厢2升降从而与对重3交错时,对重3侧的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的辊15b与受电端干涉防止用凸轮轨14抵接,在该受电端干涉防止用凸轮轨14的凸侧转动(图7 的(a))。于是,通过该受电端干涉防止用凸轮轨14朝远离供电线10的方向按压辊15b,即,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抵抗减震器15a的作用力而被朝远离供电线10的方向按压,移动到不与轿厢侧受电端Ila接触的位置,因此防止与轿厢侧受电端Ila干涉(图7的(b)和图8)。并且,在交错完成时,辊15b不与受电端干涉防止用凸轮轨14抵接,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借助减震器15a的作用力朝接近供电线10的方向恢复。因此,在对重3处于升降行程的上半侧的情况下,供电线10通过铁芯12的凹部,供电线10与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电磁卡合,从而能够进行供电。 在这样构成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中,在轿厢2例如从最上楼层下降到最下楼层的情况下,首先,轿厢2处于升降行程的上半侧且对重3处于升降行程的下半侧,因此轿厢侧受电端Ila与供电线10电磁卡合,经由该轿厢侧受电端Ila向轿厢2供电。并且,在轿厢2逐渐下降时,对重3吊桶式地上升,在轿厢2接近升降行程中间部的与对重3交错的位置时,轿厢侧受电端Ila即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的辊15b与受电端干涉防止用凸轮轨14抵接。于是,辊15b在受电端干涉防止用凸轮轨14的凸侧转动,由此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朝远离供电线10的方向移动,不与轿厢侧受电端Ila干涉地交错。在轿厢2进一步继续下降,轿厢侧受电端Ila与对重侧受电端Ilb即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的交错完成时,辊15b不与受电端干涉防止用凸轮轨14抵接,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借助减震器15a的作用力朝接近供电线10的方向恢复。此次,轿厢2处于升降行程的下半侧且对重3处于升降行程的上半侧,因此,受电端干涉防止用凸轮轨14不与辊15b抵接,恢复到通常位置的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与供电线10电磁卡合而接受供电。并且,之后在轿厢2到达最下楼层之前,将对重侧受电端Ilb即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接受的电力经由可进行电力传输的补偿绳7传输到轿厢2,向轿厢2供电。此外,反之在轿厢2例如从最下楼层上升到最上楼层的情况下,首先轿厢2处于升降行程的下半侧且对重3处于升降行程的上半侧,因此对重侧受电端Ilb即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与供电线10电磁卡合而接受供电。并且,将该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接受的电力经由可进行电力传输的补偿绳7传输到轿厢2,向轿厢2供电。在轿厢2逐渐上升时,对重3吊桶式地下降,在轿厢2接近升降行程中间部的与对重3交错的位置时,轿厢侧受电端Ila即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的辊15b与受电端干涉防止用凸轮轨14抵接。于是,辊15b在受电端干涉防止用凸轮轨14的凸侧转动,由此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朝远离供电线10的方向移动,不与轿厢侧受电端Ila干涉地交错。此外,此时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远离供电线10,由此,解除供电线10与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的电磁卡合,但是调整供电线10的长度,使得在辊15b开始与受电端干涉防止用凸轮轨14抵接的位置,将供电线10配置到轿厢侧受电端Ila的铁芯12的凹部且轿厢侧受电端Ila与供电线10电磁卡合。因此,在安装在下降的对重3上的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的辊15b开始与受电端干涉防止用凸轮轨14抵接时,此次轿厢侧受电端Ila与供电线10电磁卡合,经由该轿厢侧受电端Ila向轿厢2供电。并且,之后在轿厢2到达最上楼层之前,经由轿厢侧受电端Ila向轿厢2供电。另外,在此,作为将通过对重的受电端从供电线接受的电力传输到轿厢的电力传输装置,使用了在内部内置导体的可进行电力传输的补偿绳,但是还能够使用其他的手段和方法构成,例如在悬吊轿厢和对重的主绳索内内置导体等。此外,设为受电装置从供电线非接触地接受供电的结构,但例如还能够设为使用供电轨和电刷的接触型的供电/受电装置。 如上那样构成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在使升降自如地配置在电梯的井道内的轿厢和对重吊桶式地升降的电梯中,具有在井道内,沿着轿厢和对重的升降行程配设的供电线;以及分别设置在轿厢和对重,用于从供电线接受电力的供给的受电装置,轿厢的受电装置和对重的受电装置从同一供电线接受电力的供给。因此,不使用移动电缆而使用设置在井道内的供电线进行向轿厢的供电,与供电线相关的安装性和平面的布局性良好,并且,轿厢和对重的重量平衡良好。此外,还具有将通过对重的受电装置从供电线接受的电力传输到轿厢的电力传输装置,由此,能够将在对重侧接受的电力用于轿厢供电,能够容易地使向轿厢的供电二重化。并且,该电力传输装置能够通过利用在原先设置在电梯的补偿绳的内部内置导体而可进行电力传输的补偿绳,不增加电梯整体的设备重量地从对重侧向轿厢侧输送电力。而且,通过在轿厢和对重的升降行程中的大致上半侧或大致下半侧的范围内配设供电线,使得轿厢的受电装置和对重的受电装置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能够接受来自供电线的电力供给,由此,只要将供电线设置成升降行程的一半左右即可,因此井道布局性优异,能够节省安装和保养作业的电力,并且,输送电力的供电线的长度变短,能够减少电线的电阻和阻抗引起的电力损失。此外,还具有在轿厢和对重交错时防止轿厢的受电装置和对重的受电装置的干涉的干涉防止装置,由此,在轿厢侧和对重侧的受电装置从同一供电线接受电力时,能够将这些受电装置彼此干涉、碰撞或破损等的情况防患于未然来可靠地进行供电。此外,受电装置从供电线非接触地接受电力供给,由此,不会产生设备之间的摩擦,因此不需要保养,能够实现保养作业的高效化和费用削减,并且,不存在摩擦造成的接触阻力,因此,能够将电梯整体的能量损失抑制得较低。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能够用于如下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在使升降自如地配置在电梯的井道内的轿厢和对重吊桶式地升降的电梯中,为了驱动设置在轿厢的各种设备,向轿厢提供电力。标号说明I :井道
2 :轿厢3 :对重4:导轨5:曳引机6 :主绳索7 :补偿绳7a :股线
7b :导体7c :绝缘体7d:芯线8 :补偿绳轮9 :控制板10:供电线Ila:轿厢侧受电端Ilb:对重侧受电端12 :铁芯13 :线圈14 :受电端干涉防止用凸轮轨15 :带干涉防止机构的受电端15a:减震器15b :辊
权利要求
1.ー种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该电梯使升降自如地配置在电梯的井道内的轿厢和对重吊桶式地升降,其特征在于,该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具有 供电线,其沿着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的升降行程配设在所述井道内;以及 受电装置,其分别设置于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用于从所述供电线接受电カ供给, 所述轿厢的所述受电装置和所述对重的所述受电装置从同一所述供电线接受电カ供i ロ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其特征在干, 该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还具有电カ传输装置,该电カ传输装置将通过所述对重的所述受电装置从所述供电线接受的电カ传输到所述轿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电カ传输装置具有内部内置有导体的可进行电力传输的补偿绳,该补偿绳是连接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而设置的,以防止悬吊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的主绳索的负荷偏移。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中的任意ー项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其特征在干, 在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的升降行程中的大致上半侧或大致下半侧的范围内配设所述供电线,使得所述轿厢的所述受电装置和所述对重的所述受电装置中的至少任意一方能够接受来自所述供电线的电カ供给。
5.根据权利要求I 4中的任意ー项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其特征在干, 该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还具有干渉防止装置,该干涉防止装置在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交错时防止所述轿厢的所述受电装置和所述对重的所述受电装置之间的干渉。
6.根据权利要求I 5中的任意ー项所述的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其特征在干, 所述受电装置从所述供电线非接触地接受电カ供给。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电梯的轿厢供电装置,在不使用移动电缆的情况下向轿厢供电,而且不需要在升降行程的整个范围内配置供电线,安装性和布局性良好,并且还考虑到轿厢和对重的重量平衡。为此,在使升降自如地配置在电梯的井道(1)内的轿厢(2)和对重(3)吊桶式地升降的电梯中,具有供电线(10),其沿着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的升降行程配设在所述井道内;以及受电装置(11a、11b),其分别设置于所述轿厢和所述对重,用于从所述供电线接受电力供给,所述轿厢的所述受电装置和所述对重的所述受电装置从同一所述供电线接受电力供给。
文档编号B66B1/34GK102712443SQ20108006222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29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29日
发明者坂野裕一 申请人: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