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062530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特别是指一种具有良好热传导及快速散热效果的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
背景技术
为了有效将电子产品运转时所产生的热量加以导流排除,提供一有效的散热装置进行散热,已成为使电子产品正常运作,维持整体系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传统散热装置包括一导热座及多个散热鳍片,该导热座贴接于发热组件以传导其产生的热量,并通过该多个散热鳍片相互间隔排列所形成的气流通道来带走热量;但是,此种散热装置通过空气动流带走热量热传导力有限。因此,本创作人提出改良且取得中国台湾证书号数M339716号「组合式散热片结构」新型专利,包括一基座体部及多个连接于该基座体部上的散热鳍片,该基座体部由一上盖及一下盖组合而成,使该基座体部内部形成一密闭式腔体,该密闭式腔体内放置一毛细装置,并在该密闭式腔体内灌注散热用工作液体,以达到散热的功效。又,本创作人更提出中国台湾省证书号数M396426号「散热器结购改良」新型专利,包括一散热基座,该散热基座为一上盖及一下盖组合的板体,该上盖具有一上凸部,该上凸部内部形成一供容置一毛细结构的容室,该上盖与该下盖对应叠合,该上盖的该容室内壁及该下盖的一上表面分别设有一沟槽结构,该毛细结构的上、下表面分别固接于该容室内壁与该下盖的该上表面,该散热基座内部注入工作液体,该散热基座的一上表面固接多个散热鳍片,通过热传导及空气对流,有效达到较佳散热效率。上述两项实用新型虽然皆可提升散热功效,然而,因该工作液体流动传导路径有限,进而使其散热效率受到限制,因此,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申请号96106879. 5号「由带有纵向孔道金属带构成的传热装置」发明专利,揭示一金属带1(请参阅图1),该金属带1为使工作液体增加流动传导路径,设有多个从该金属带1 一端延伸到另一端的纵向孔道2,由于该多个孔道2的内表面面积小,当该工作液体与该多个孔道2的内表面接触时,散热效能不佳。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该散热装置包括该散热板、一固接于该散热板的第一套件,及一固接于该散热板的第二套件。该散热板,具有一第一侧端、一第二侧端、一位于该第一侧端的第一端面、一位于该第二侧端的第二端面,及至少一自该第一端面贯穿至该第二端面的通孔。该至少一通孔具有一内表面、多个形成于该内表面的凸出部,及多个形成于该内表面且与该多个凸出部间隔设置的凹入部。[0010]该第一套件,是固接于该散热板的该第一侧端,使该第一套件与该第一端面之间形成一与该至少一通孔连通的第一通道。该第二套件,是固接于该散热板的该第二侧端,使该第二套件与该第二端面之间形成一与该至少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道。该散热装置更包括一固接于该散热板的一顶面的上板,及一固接于该散热板的一底面的下板。该第一通道、该至少一通孔及该第二通道共同形成一封闭式区域,该封闭式区域注入散热用的工作液体,该工作液体能够于该封闭式区域内任意流动。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散热板,该散热板具有一第一端面、一第二端面,及至少一自该第一端面贯穿至该第二端面的通孔;该至少一通孔具有一内表面、 多个形成于该内表面的凸出部,及多个形成于该内表面且与该多个凸出部间隔设置的凹入部。通过上述技术手段,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的优点及功效在于,利用该多个凸出部及该多个凹入部,增加该至少一通孔的该内表面的面积,当该工作液体与该至少一通孔的该内表面接触时,达到有效热传导及快速散热的实用功效。

图1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申请号96106879. 5号「由带有纵向孔道金属带构成的传热装置」发明专利的一热交换器立体外观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立体分解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散热板、一上板、一下板,及一第二套件的组合平面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组合平面图,显示至少一通孔的一内表面形成多个凸出部与多个凹入部;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组合剖面图,显示一散热装置固接于一发热组件上;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组合剖面图,显示一第一信道、该至少一通孔及一第二通道共同形成一封闭式区域;图7是本实用新型该散热板的一部分平面图,显示该多个凸出部、该多个凹入部为另外的形状;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组合平面图,显示该散热装置固接多个散热鳍片;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组合平面图,显示该散热装置弯折成U型;及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组合平面图,显示该散热装置弯折成L型。附图标记说明10-散热板;11-第一侧端;12-第二侧端;13-第一端面;14-第二端面;15-通孔;16-内表面;17-凸出部;18-凹入部;20-上板;30-下板;40-第一套件;41-第一通道; 50-第二套件;51-第二信道;60-封闭式区域;70-发热组件;80-散热鳍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上述及其它目的、特征和进步性能更易于了解,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所示加以详细说明。[0029]首先,请参阅图2、3及4,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包括一散热板10、一固接于该散热板10的一顶面的上板20、一固接于该散热板10的一底面的下板30、一固接于该散热板10 的第一套件40,及一固接于该散热板10的第二套件50。该散热板10,具有一第一侧端11、一第二侧端12、一位于该第一侧端11的第一端面13、一位于该第二侧端12的第二端面14、至少一自该第一端面13贯穿至该第二端面14 的通孔15。该至少一通孔15具有一内表面16、多个形成于该内表面16的凸出部17,及多个形成于该内表面16且与该多个凸出部17间隔设置的凹入部18。该第一套件40,是固接于该散热板10的该第一侧端11,使该第一套件40与该第一端面13之间形成一与该至少一通孔15连通的第一通道41。该第二套件50,是固接于该散热板10的该第二侧端12,使该第二套件50与该第二端面14之间形成一与该至少一通孔15连通的第二通道51。请参阅图5、6,该散热板10与该第一套件40、该第二套件50固接后,该第一通道 41、该至少一通孔15及该第二通道51共同形成一封闭式区域60,该封闭式区域60供注入散热用的工作液体(例如水、冷煤,于图中未显示),该工作液体能够于该封闭式区域60内任意流动,该散热装置固接于一发热组件70上,该发热组件70运作产生热量时,通过该多个凸出部17与该多个凹入部18增加该内表面16的面积,使该工作液体与该至少一通孔15 的该内表面16的接触面积增加,将该发热组件70的热量快速传导散出。请参阅图7,其是显示该多个凸出部17、该多个凹入部18为另外形状。特别要说明的是,该多个凸出部17及该多个凹入部18,是形成于该至少一通孔15的该内表面16,图 4及图7所揭示该多个凸出部17、该多个凹入部18的形状仅为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以限制该多个凸出部17及该多个凹入部18的形状,该多个凸出部17及该多个凹入部18也能为其它形状。请参阅图8,本实用新型该上板20更能够固接多个散热鳍片80,利用该多个散热鳍片80相互间隔排列所形成的气流通道来带走热量,提升整体散热的效能。在图5中揭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为一平直型态。请参阅图9、10,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能够配合该发热组件70的形状,加以弯折成U型或L型形状,使用上更具方便性。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进步性在于该散热装置的该散热板10具有该至少一通孔15,该至少一通孔15的该内表面16形成有多个凸出部17及与该多个凸出部17间隔设置的多个凹入部18,通过该多个凸出部17及该多个凹入部18,增加该至少一通孔15的该内表面16的面积,当该工作液体于该至少一通孔15、该第一通道41及该第二通道51所形成的该封闭式区域60内流动时,该工作液体与该至少一通孔15的该内表面16的接触面积增加,达到良好热传导及快速散热效果。以上说明对本实用新型而言只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理解,在不脱离以下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做出许多修改,变化, 或等效,但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散热板,具有一第一侧端、一第二侧端、一位于该第一侧端的第一端面、一位于该第二侧端的第二端面,及至少一自该第一端面贯穿至该第二端面的通孔;该至少一通孔具有一内表面、多个形成于该内表面的凸出部,及多个形成于该内表面且与该多个凸出部间隔设置的凹入部;一第一套件,是固接于该散热板的该第一侧端,使该第一套件与该第一端面之间形成一与该至少一通孔连通的第一通道;及一第二套件,是固接于该散热板的该第二侧端,使该第二套件与该第二端面之间形成一与该至少一通孔连通的第二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固接于该散热板的一顶面的上板,及一固接于该散热板的一底面的下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至少一通孔、该第一信道与该第二信道共同形成一封闭式区域。
4.一种散热板,其特征在于,该散热板具有一第一端面、一第二端面,及至少一自该第一端面贯穿至该第二端面的通孔;该至少一通孔具有一内表面、多个形成于该内表面的凸出部,及多个形成于该内表面且与该多个凸出部间隔设置的凹入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及其散热板,该散热装置包括一散热板、一固接于该散热板的第一套件,及一固接于该散热板的第二套件。该散热板具有至少一通孔,该至少一通孔的一内表面形成多个凸出部及多个与该多个凸出部间隔设置的凹入部,该散热板与该第一套件、该第二套件固接后内部共同形成一封闭式区域,该封闭式区域内注入工作液体,通过该多个凸出部及该多个凹入部增加该至少一通孔的该内表面的面积,而能够增加该工作液体与该至少一通孔接触的面积,达到有效热传导及快速散热的实用功效。
文档编号H05K7/20GK202143339SQ20112026823
公开日2012年2月8日 申请日期2011年7月27日 优先权日2011年7月27日
发明者刘义明 申请人:兆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