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吊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64360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吊具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起重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吊具。
背景技术
目前,吊装重物时大多采用起吊点位于重物的重心位置附近,但实际当中,有时从安装角度考虑,起吊点不在重物的重心会方便安装。而现有吊具在偏心起吊(即起吊点不在重心位置)的时候容易发生偏转,并且在起吊时需要使用配重,导致吊具整体重量和体积较大,当起重物的重量发生较大变化时,需要改变配重的位置和重量,具体操作很复杂。因此,需要一种吊具,能够在偏心起吊时不发生偏转,而且不需要配重调节平衡,使起重操作和设备得到简化。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正是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吊具,能够在偏心起吊时不发生偏转,而且不需要配重调节平衡,使起重操作和设备得到简化。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吊具,包括第一吊耳,设置在所述吊具上的第一起吊点,用于连接至对应的起吊设备;第二吊耳,设置在所述吊具上的第二起吊点,用于连接至对应的起吊设备。在该技术方案中,吊具包含两个吊耳,设第一吊耳负责起重,当起吊物体时,若起吊点不在物体的重心位置,将导致吊具发生偏转,这时则可以通过第二吊耳,调整吊具角度,使吊具重新达到平衡,从而达到安全起吊的目的。这里对应于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的起吊设备可以为同一个起吊设备,也可以为不同的起吊设备,均可以实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夹具,固定连接至所述吊具,能够在使用所述吊具进行重物的吊装时,夹紧所述重物,以使所述重物在被吊装的过程中,与所述吊具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在该技术方案中,重物被吊起后进行安装时,其需要的姿态往往与吊装时的姿态不相同,则在重物被吊装至目标位置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浪费时间;而通过夹具的夹持,使得重物在被吊装的过程中,即可处于安装姿态,从而缩短施工时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吊具呈L型,包括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所述第一吊耳和所述第二吊耳设置在所述第一吊臂上,以及所述夹具设置在所述第二吊臂上。在该技术方案中,因为吊具呈L型,所以分为两根吊臂,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当第一吊臂上安装两个吊耳时,则夹具安装在第二吊臂上,反之亦然。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所述吊具呈L型,包括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且所述第二吊臂上远离所述第一吊臂的一端设置有弯管;所述第一吊耳和所述第二吊耳设置在所述吊具的第一吊臂上,以及所述夹具设置在所述弯管上远离所述第二吊臂的一端。在该技术方案中,比如当两个吊耳安装在第一吊臂上时,则弯管设置在第二吊臂上和第一吊臂不相连的一端,夹具则设置在弯管上和第二吊臂不相连的一端。由于该吊具经常用于起吊长轴型的重物,并使重物处于水平方向,因而在第二吊臂上设置弯管时,便于夹具的设置,也有利于增强夹具夹持重物时的稳定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一加固板,设置在所述弯管处。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使得所加弯管能承受更大重力,加大吊具的起重重量范围、安全系数及使用寿命。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第二加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吊臂和所述第二吊臂的连接处。在该技术方案中,使得L型吊具能够承受更大应力,加大吊具的起重重量范围、安全系数及使用寿命。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所述吊具为一体式结构。·[0018]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吊具采用成型工艺折弯成一体式结构,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吊具的承受重力,承受应力的能力,进而提高操作安全吸收以及吊具的使用寿命。如果各部分采取的是组装式结构,那么在承受以外冲击或者超重物体时,吊具很有可能解体,安全系数远远不如一体式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手动葫芦,连接在所述第一吊耳与对应于所述第一吊耳的起吊设备之间或所述第二吊耳与对应于所述第二吊耳的起吊设备之间。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吊耳上连接手动葫芦可以在起吊重物时方便地对吊具进行平衡调节或改变重物的姿态,避免了使用大功率机械牵拉吊具导致操作复杂度和操作成本的增加,且手动葫芦构造简单,容易安装,较之直接控制起吊设备,在对重物进行调节时更容易调节、精度更闻。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还包括重心检测装置,用于分别单独使用所述第一吊耳和所述第二吊耳对所述重物进行预吊装时,检测所述重物的重心位置,以确定所述手动葫芦的安装位置。在该技术方案中,在起吊重物前先对重物的重心进行测量,然后根据重心位置确定合适的吊装方式,使起吊效果更加理想。具体地,重物重心可能位于第一吊耳的一侧、第二吊耳的一侧或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之间,在不同情况下,需要使用不同的安装方式,才能够实现对重物的平衡、姿态的调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重心检测装置包括倾角传感器,用于在所述预吊装过程中,检测所述第一吊臂的倾斜角度,并将相应的角度信号发送至处理装置;所述处理装置,连接至所述倾角传感器,用于根据来自所述倾角传感器的所述角度信号,判断所述重物的重心与所述第一起吊点、所述第二起吊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以确定所述手动葫芦的安装位置。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倾角传感器可以使得重心测量结果更加精确,从而起吊效果也更加理想。如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设置第一吊臂上,当分别用第一吊耳和第二吊耳单独起吊重物时,若第一吊臂均向第一吊耳的方向倾斜,则重物重心位于第一吊耳一侧,需要将手动葫芦安装在第一吊耳与相应的起吊设备之间;若第一吊臂均向第二吊耳的方向倾斜,则重物重心位于第二吊耳一侧,需要将手动葫芦安装在第二吊耳与相应的起吊设备之间;若第一吊臂一次向第一吊耳方向倾斜,一次向第二吊耳方向倾斜,则重物重心位于第一吊耳与第二吊耳之间的位置,手动葫芦可以安装在第一吊耳或第二吊耳与相应的起吊设备之间。通过在吊具上设置两个吊耳,使得吊具可以在偏心起吊时不发生偏转,而且不需要配重调节平衡,使起重操作和设备得到简化;并通过设置用于夹持重物的夹具,使得重物在被吊装时保持安装姿态,便于后续安装。

图I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吊具的示意图; 图2A示出了相关技术中对重物竖直起吊的示意图;图2B示出了相关技术中对重物水平起吊的示意图;图2C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对重物进行任意方向起吊的示意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吊具起吊重物的示意图;图4A至4D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通过重心检测装置确定手动葫芦安装位置的示意图。其中,图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吊具100第一吊耳102第一起吊设备103第二吊耳104第二起吊设备105第一吊臂106第二吊臂108夹具110弯管112第一加固板114第二加固板116手动葫芦118重心检测装置120倾角传感器122处理装置124重物13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图I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吊具的示意图。如图I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吊具100包括第一吊耳102,设置在吊具100上的第一起吊点,用于连接至第一起吊设备103 ;第二吊耳104,设置在吊具100上的第二起吊点,用于连接至第二起吊设备105。在该技术方案中,吊具100包含两个吊耳,设第一吊耳102连接第一起吊设备103,第二吊耳104连接第二起吊设备105,第一起吊设备103负责起重,当起吊物体时,若起吊点不在物体的重心位置,将导致吊具100发生偏转,这时则可以通过第二起吊点,调整吊具100的角度,使吊具100重新达到平衡,从而达到安全起吊的目的。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这里及下文中使用了“第一起吊设备103”和“第二起吊设备105”的说法,但该说法只是为了与连接点(即第一吊耳102和第二吊耳104)的不同进行对应,实际上,这里的“第一起吊设备103”和“第二起吊设备105”可以为两个不同的起吊设备,但也可以为同一台起吊设备,这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是显而易见的。[0043]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夹具110,固定连接至吊具100,能够在使用吊具100进行重物的吊装时,夹紧重物130,以使重物130在被吊装的过程中,与吊具100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在该技术方案中,重物130被吊起后进行安装时,其需要的姿态往往与吊装时的姿态不相同,则在重物130被吊装至目标位置后,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调整,浪费时间;而通过夹具110的夹持,使得重物130在被吊装的过程中,即可处于安装姿态,从而缩短施工时间。特别地,对于如图I所示的长轴型的重物130,往往在进行安装时,需要与水平方向平行,若不使用夹具110,则要么如图2A所示,将重物130呈竖直向下的方式吊起,然后到达目标位置后,再对重物130进行姿态调整,十分不便;要么如图2B所示,在重物130的重心处起吊,虽然能够保持水平姿态,但在起吊过程中,容易受到外力影响,比如风力较大时,重物130将发生晃动,具有较大的危险性和不稳定性。同时,如图2C所示,通过采用吊具110,还可以使得重物130呈除水平方向外的其他任意姿态,以适应不同的施工环境。·[004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吊具100呈L型,包括第一吊臂106和第二吊臂108 ;第一吊耳102和第二吊耳104设置在第一吊臂106上,以及夹具110设置在第二吊臂108上。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二加固板116,设置在第一吊臂106和第二吊臂108的连接处,使得L型吊具100能够承受更大应力,加大吊具100的起重重量范围、安全系数及使用寿命。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吊具100为一体式结构。通过将吊具100采用成型工艺折弯成一体式结构,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吊具100的承受重力,承受应力的能力,进而提高操作安全吸收以及吊具100的使用寿命。如果各部分采取的是组装式结构,那么在承受以外冲击或者超重物体时,吊具100很有可能解体,安全系数远远不如一体式结构。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手动葫芦118,连接在第一吊耳102与第一起吊设备103之间或第二吊耳104与第二起吊设备105之间。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吊耳上连接手动葫芦118可以在起吊重物时方便地对吊具100进行平衡调节或改变重物的姿态,避免了使用大功率机械牵拉吊具100导致操作复杂度和操作成本的增加,且手动葫芦118构造简单,容易安装,较之直接控制起吊设备,在对重物进行调节时更容易调节、精度更高。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重心检测装置120,用于分别单独使用第一吊耳102和第二吊耳104对重物进行预吊装时,检测重物的重心位置,以确定手动葫芦118的安装位置。在该技术方案中,在起吊重物前先对重物的重心进行测量,然后根据重心位置确定吊装方式,使起吊效果更加理想。具体地,重物重心可能位于第一吊耳102的一侧、第二吊耳104的一侧或第一吊耳102和第二吊耳104之间,在不同情况下,需要使用不同的安装方式,才能够实现对重物的平衡、姿态的调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重心检测装置120包括倾角传感器122,用于在预吊装过程中,检测第一吊臂106的倾斜角度,并将相应的角度信号发送至处理装置124 ;处理装置124,连接至倾角传感器122,用于根据来自倾角传感器122的角度信号,判断重物的重心与第一起吊点、第二起吊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以确定手动葫芦118的安装位置。[0054]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倾角传感器122可以使得重心测量结果更加精确,从而起吊效果也更加理想。如第一吊耳102和第二吊耳104设置第一吊臂106上,当分别用第一吊耳102和第二吊耳104单独起吊重物时,若第一吊臂106均向第一吊耳102的方向倾斜,则重物重心位于第一吊耳102 —侧,需要将手动葫芦118安装在第一吊耳102与相应的第一起吊设备103之间;若第一吊臂106均向第二吊耳104的方向倾斜,则重物重心位于第二吊耳104 —侧,需要将手动葫芦118安装在第二吊耳104与相应的第二起吊设备105之间;若第一吊臂106 —次向第一吊耳102方向倾斜,一次向第二吊耳104方向倾斜,则重物重心位于第一吊耳102与第二吊耳104之间的位置,手动葫芦118可以安装在第一吊耳102与第一起吊设备103之间、或第二吊耳104与第二起吊设备105之间。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吊具起吊重物的示意图。如图3所示,除了图I所示的各个结构,吊具100还包括弯管112,设置在第二吊臂108上远离第一吊臂106的一端设置有弯管112。此时,第一吊耳102和第二吊耳104设置在吊具100的第一吊臂106上,以及夹具110设置在弯管112上远离第二吊臂108的一端。在该技术方案中,比如当两个吊耳安装在第一吊臂106上时,则弯管112设置在第二吊臂108上和第一吊臂106不相连的一端,夹具110则设置在弯管112上和第二吊臂108不相连的一端。由于该吊具100经常用于起吊长轴型的重物,并使重物处于水平方向,因而在第二吊臂108上设置弯管112时,便于夹具110的设置,也有利于增强夹具110夹持重物时的稳定性。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还包括第一加固板114,设置在弯管112处,可以使得所加弯管112能承受更大重力,加大吊具100的起重重量范围、安全系数及使用寿命。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吊臂106、第二吊臂108以及弯管112等部分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以增加受力强度。另外,由于图I或图3中的手动葫芦118的安装位置与重物重心的位置有关系,那么,在起吊重物之前,首先需要对重物重心的位置进行检测,下面结合图4A至图4D对具体的检测过程进行说明,其中,图4A至图4D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通过重心检测装置确定手动葫芦安装位置的示意图。如图所示,可以将吊具100抽象成两条线段构成的L型折线,第一吊耳102与第二吊耳104设置在第一吊臂106上,夹具设置在第二吊臂108上以夹持重物130,重心检测装置120包括倾角传感器122和处理装置124,其中,倾角传感器122可以对第一吊臂106的倾斜情况进行检测。如图4A所示,是一种情况下单独用第一吊耳102对重物130进行预吊装时,吊具与重物130的实际位置示意图。由重心检测装置120对此时重物重心的位置进行检测,具体地,由倾角传感器122对第一吊臂106的倾斜情况进行检测,比如此时向第二吊耳104的一侧进行倾斜,则处理装置124可以判断出,此时的重物重心处于偏向第二吊耳104 —侧,即图示的第一吊耳102的“右侧”。如图4B所示,是与图4A所示的相同情况下,单独用第二吊耳104对重物130进行预吊装时,吊具与重物130的实际位置示意图。由重心检测装置120对此时重物重心的位置进行检测,具体地,由倾角传感器122对第一吊臂106的倾斜情况进行检测,比如此时向第一吊耳102的一侧进行倾斜,则处理装置124可以判断出,此时的重物重心处于偏向第一吊耳102 一侧,即图示的第二吊耳104的“左侧”。结合图4A和图4B所示的情况,可见此时的重物重心处于第一吊耳102与第二吊耳104 “之间”(具体地,是指该重心在第一吊臂106上的投影处于第一吊耳102与第二吊耳104之间),则此时可以任意选择第一吊耳102或第二吊耳104,用于对重物406的承重,而在另一个吊耳及对应的起吊设备之间设置手动葫芦,以调整平衡及重物130的姿态。如图4C所示,为重物重心的第二种位置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单独使用第一吊耳102或第二吊耳104对重物130进行吊装时,倾角传感器122均能够检测到第一吊臂106向第二吊耳104的方向倾斜,则处理装置124将可以判断,重物重心处于第二吊耳104一侧,即图示的第二吊耳104的右侧。此时,若利用第二吊耳104进行承重吊装,则无法通过在第一吊耳102及其对应的起吊设备之间设置手动葫芦以进行重物130的姿态调整,而必须是通过第一吊耳102进行承重吊装,而通过设置在第二吊耳104及其对应的起吊设备之间的手动葫芦完成对重物130的姿态调整。·[0066]类似地,如图4D所示,为重物重心的第三种位置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单独使用第一吊耳102或第二吊耳104对重物130进行吊装时,倾角传感器122均能够检测到第一吊臂106向第一吊耳102的方向倾斜,则处理装置124将可以判断,重物重心处于第一吊耳102—侧,即图示的第一吊耳102的左侧。此时,若利用第一吊耳102进行承重吊装,则无法通过第二吊耳104在及其对应的起吊设备之间设置手动葫芦以进行重物130的姿态调整,而必须是通过第二吊耳104进行承重吊装,而通过设置在第一吊耳102及其对应的起吊设备之间的手动葫芦完成对重物130的姿态调整。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考虑到相关技术中,吊装重物在偏心起吊的时候容易发生偏转,并且在起吊时需要使用配重,导致吊具整体重量和体积较大,当起重物重量发生较大变化时,需要改变配重的位置和重量,具体操作很复杂,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吊具,能够在偏心起吊时不发生偏转,而且不需要配重调节平衡,使起重操作和设备得到简化。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吊耳,设置在所述吊具上的第一起吊点,用于连接至对应的起吊设备; 第二吊耳,设置在所述吊具上的第二起吊点,用于连接至对应的起吊设备; 夹具,固定连接至所述吊具,能够在使用所述吊具进行重物的吊装时,夹紧所述重物,以使所述重物在被吊装的过程中,与所述吊具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吊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吊具呈L型,包括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 所述第一吊耳和所述第二吊耳设置在所述第一吊臂上,以及所述夹具设置在所述第二吊臂上。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吊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吊具呈L型,包括第一吊臂和第二吊臂,且所述第二吊臂上远离所述第一吊臂的一端设置有弯管; 所述第一吊耳和所述第二吊耳设置在所述吊具的第一吊臂上,以及所述夹具设置在所述弯管上远离所述第二吊臂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吊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加固板,设置在所述弯管处。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吊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加固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吊臂和所述第二吊臂的连接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吊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吊具为一体式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I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吊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手动葫芦,连接在所述第一吊耳与对应于所述第一吊耳的起吊设备之间或所述第二吊耳与对应于所述第二吊耳的起吊设备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吊具,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重心检测装置,用于分别单独使用所述第一吊耳和所述第二吊耳对所述重物进行预吊装时,检测所述重物的重心位置,以确定所述手动葫芦的安装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吊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重心检测装置包括 倾角传感器,用于在所述预吊装过程中,检测所述第一吊臂的倾斜角度,并将相应的角度信号发送至处理装置; 所述处理装置,连接至所述倾角传感器,用于根据来自所述倾角传感器的所述角度信号,判断所述重物的重心与所述第一起吊点、所述第二起吊点之间的位置关系,以确定所述手动葫芦的安装位置。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吊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吊耳,设置在所述吊具上的第一起吊点,用于连接至对应的起吊设备;第二吊耳,设置在所述吊具上的第二起吊点,用于连接至对应的起吊设备。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在偏心起吊时不发生偏转,而且不需要配重调节平衡,使起重操作和设备得到简化。
文档编号B66C13/08GK202704791SQ201220226289
公开日2013年1月30日 申请日期2012年5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5月18日
发明者张金春, 李旭, 易先国 申请人:三一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