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丙烯系聚合物‑乙烯系聚合物多层复合膜、其制备方法、用途及其制品与流程

文档序号:13842003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丙烯系聚合物‑乙烯系聚合物多层复合膜、其制备方法、用途及其制品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丙烯系聚合物-乙烯系聚合物多层复合膜,其制备方法、用途及包含该复合膜的制品,属于复合材料领域。



背景技术:

双向拉伸聚丙烯(BOPP)薄膜有效利用其优良的质轻、透明性、机械强度、无毒、防潮、透气性低、刚性等特性,用于以包装材料为代表的广泛领域。例如广泛用于食品、医药、日用轻工、香烟等产品的包装和层压复合。BOPP薄膜的一种用途是贴合于纸张表面,如书本,包装纸盒等,起防潮和增加表面光泽度的作用。

BOPP薄膜一般为3-5层的共挤出结构,分步拉伸生产工艺主要由以下工序组成:配料混料、挤出机挤出、通过T型模头挤出厚片、厚片急冷、对厚片通过加热辊预热、厚片纵向拉伸、热定型、再预热、横向拉伸、热定型、冷却、电晕处理、收卷、分切和入库。CN101160209A(王子制纸株式会社)中公开了一种双向拉伸层压聚丙烯薄膜,其在由丙烯系聚合物中添加无机化合物粉末而成的丙烯系聚合物组合物得到的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基材层的两面,具备含有丙烯系聚合物的A层及背面层,所述基材层中的丙烯系聚合物与表/背面层中的丙烯系聚合物可以相同或不同。其通过在基材层中添加无机化合物粉末,得到均匀隐蔽力和白色度优良的、几乎没有表面凹凸的优选厚度为25-55μm的薄膜。所述薄膜通过以下方法得到:将形成基材层的丙烯系聚合物通过其本身公知的方法共挤出成型而得到多层片材,采用同时双向拉伸法或顺次双向拉伸法等双向拉伸薄膜成型方法拉伸至面倍率(纵向×横向)45~65倍而得到。以采用顺次双向拉伸法为例,可通过在纵向70~140℃的温度下以4.5~7.5倍的范围拉伸后,然后在横向120~190℃的温度范围下在7~12倍下且面倍率(纵向×横向)拉伸至45~65倍后,在110~180℃的温度范围热固定而得到。

BOPP薄膜有许多理想的性能,如高拉伸强度,高挺度,高透明度等。然而,BOPP薄膜的使用周期短,一般为几个月到一年,一些物理性能如耐低温性能、跌落强度、撕裂强度等较差,不适合用于长期使用的印刷品、包装材料等。另外,现有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的厚度一般小于50μm,其挺度不能满足高端的需求。因此制约了它的一些应用范围。

拉伸的高密度聚乙烯膜已被用于塑料包装领域。在英国专利第1287527号中介绍了这样的一些薄膜,它们在加工方向(MD)和横向(TD)两个方向上被双轴拉伸到大于6.5倍的程度。美国专利第4680207号涉及线性低密度聚乙烯的双轴不平衡拉伸薄膜,它在加工方向上拉伸不超过6倍,在横向上取向不超过3倍而且小于在加工方向上的拉伸。

目前,工业界在一些对物理性能要求高的应用上,一般使用双向拉伸聚酯(BOPET)薄膜或双向拉伸尼龙(BOPA)薄膜。但BOPET薄膜和BOPA薄膜比重大,成本高,耐溶剂性能差。

因此,工业界需要一种具有传统BOPP薄膜的高透明性和高挺度但同时又具有耐低温性能、高撕裂强度的新型薄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为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丙烯系聚合物-乙烯系聚合物多层复合膜,具有高挺度、高透明性、耐低温及高撕裂强度等性能。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多层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上述多层复合膜的用途。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包括上述多层复合膜的制品。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多层复合膜,其包括n个AXBXC层结构彼此之间通过X复合而成的层结构,n大于等于2,各个A相同或不同,各个B相同或不同,各个C相同或不同,各个X相同或不同,所述层结构中的A层和C层各自独立地包括相同或不同的丙烯系聚合物,B层各自独立地包括相同或不同的乙烯系聚合物,X为粘结剂层,所述A层和C层各自独立地为单向拉伸的或双向拉伸的。

根据本发明,所述多层复合膜中n个AXBXC层结构是通过X顺序复合的,即按照AXBXCXAXBXC的顺序复合。

根据本发明,所述多层复合膜中n个AXBXC层结构是通过X交替复合的,即按照AXBXCXCXBXA的顺序复合。

根据本发明,所述多层复合膜中n个AXBXC层结构是通过X无序复合的。

根据本发明,所述多层复合膜中A层的丙烯系聚合物与C层的丙烯系聚合物相同。

根据本发明,所述层结构还包括一层A层,通过X复合于最外层的C层的外层,优选其结构为(AXBXCX)nA,n大于等于2;或通过X复合于最外层的A层的外层,优选其结构为A(XAXBXC)n,n大于等于2。

根据本发明,所述层结构还包括一层B层,通过X复合于最外层的C层的外层,优选其结构为(AXBXCX)nB,n大于等于2;或通过X复合于最外层的A层的外层,优选其结构为B(XAXBXC)n,n大于等于2。

根据本发明,所述层结构还包括一层C层,通过X复合于最外层的C层的外层,优选其结构为(AXBXCX)nC,n大于等于2;或通过X复合于最外层的A层的外层,优选其结构为C(XAXBXC)n,n大于等于2。

根据本发明,所述多层复合膜中的A层为单层结构或多层共挤出结构。

根据本发明,所述多层复合膜中的B层为单层结构或多层共挤出结构。

根据本发明,所述多层复合膜中的C层为单层结构或多层共挤出结构。

根据本发明,所述A层或B层或C层的多层共挤出结构至少为2层,例如为2-15层,优选3-11层,更优选5-9层,还更优选6-8层。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所述B层是不拉伸的或单向拉伸的或双向拉伸的。

根据本发明,当所述B层是不拉伸的时,所述A层或C层为双向拉伸的。

根据本发明,当所述B层是不拉伸的时,所述A层的横向拉伸倍率和纵向拉伸倍率相同或相近。所述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和纵向拉伸倍率相同或相近。或者,所述A层的纵横向拉伸比与C层的纵横向拉伸比成反比。

根据本发明,优选地,当所述B层是不拉伸的且n为偶数时,所述A层两两成对组合,所述C层两两成对组合。其中,一个A层(或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大于横向拉伸倍率,另一个A层(或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小于横向拉伸倍率;更优选地,所述一个A层(或C层)的纵横向拉伸比与另一个A层(或C层)的纵横向拉伸比成反比,即所述一个A层(或C层)的纵向拉伸与横向拉伸的比值等于另一个A层(或C层)的横向拉伸与纵向拉伸的比值;更优选地,所述一个A层(或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与另一个A层(或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相同或相近,而所述一个A层(或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与另一个A层(或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相同或相近;还更优选地,所述一个A层(或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与另一个A层(或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相同,而所述一个A层(或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与另一个A层(或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相同。

根据本发明,当所述B层是不拉伸的且n为奇数时,所述A层两两成对组合后剩余的A层单独组合,所述C层两两成对组合后剩余的C层单独组合。其中,成对的两层中一个A层(或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大于横向拉伸倍率,另一个A层(或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小于横向拉伸倍率,单独组合的A层(或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和纵向拉伸倍率相同或相近;更优选地,其中成对的两层中一个A层(或C层)的纵横向拉伸比与另一个A层(或C层)的纵横向拉伸比成反比,即所述一个A层(或C层)的纵向拉伸与横向拉伸的比值等于另一个A层(或C层)的横向拉伸与纵向拉伸的比值,单独组合的A层(或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和纵向拉伸倍率相同或相近;更优选地,其中成对的两层中一个A层(或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与另一个A层(或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相同或相近,而所述一个A层(或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与另一个A层(或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相同或相近,单独组合的A层(或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和纵向拉伸倍率相同或相近;还更优选地,其中成对的两层中一个A层(或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与另一个A层(或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相同,而所述一个A层(或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与另一个A层(或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相同,单独组合的A层(或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和纵向拉伸倍率相同或相近。

根据本发明,当n为偶数时,两两B层之间包括如下组合之一:

(1’)两个B层均为单向拉伸,且拉伸倍率相同,优选一个B层的横向拉伸倍率与另一个B层的纵向拉伸倍率相同;

(2’)一个B层为单向拉伸,一个B层双向拉伸,且单向拉伸的拉伸倍率与双向拉伸的一个拉伸倍率(横向拉伸倍率或纵向拉伸倍率)相同;或者

(3’)两个B层均为双向拉伸,且二者的拉伸比相同。

当n为奇数时,两两B层之间包括如下组合之一:

(1’)两个B层均为单向拉伸,且拉伸倍率相同;

(2’)一个B层为单向拉伸,一个B层双向拉伸,且单向拉伸的拉伸倍率与双向拉伸的一个拉伸倍率(横向拉伸倍率或纵向拉伸倍率)相同;或者

(3’)两个B层均为双向拉伸,且二者的拉伸比相同;

而其余的B层的拉伸比或拉伸倍率则与上述两两B层的拉伸比或拉伸倍率相同或不同。

根据本发明,在上述B层限制条件下,优选地,A层的拉伸比或拉伸倍率与B层和/或C层的拉伸比或拉伸倍率不同。优选地,各个A层的拉伸比或拉伸倍率不同。优选地,各个B层的拉伸比或拉伸倍率不同。优选地,各个C层的拉伸比或拉伸倍率不同。优选地,所述A层、B层和C层包括如下组合之一:

(1)所述A层为单向拉伸,所述B层为单向拉伸,所述C层为双向拉伸;

(2)所述A层为单向拉伸,所述B层为双向拉伸,所述C层为双向拉伸;

(3)所述A层为单向拉伸,所述B层为双向拉伸,所述C层为单向拉伸;

(4)所述A层为双向拉伸,所述B层为单向拉伸,所述C层为单向拉伸;

(5)所述A层为双向拉伸,所述B层为双向拉伸,所述C层为单向拉伸;

(6)所述A层为双向拉伸,所述B层为单向拉伸,所述C层为双向拉伸;

(7)A层、B层和C层均为双向拉伸;或者

(8)A层、B层和C层均为单向拉伸。

根据本发明,对于方案(1)。包括如下方案:

对所述A层的横向进行拉伸,对所述B层的横向进行拉伸,并对所述C层的横向和纵向均进行拉伸;或者

对所述A层的横向进行拉伸,对所述B层的纵向进行拉伸,并对所述C层的横向和纵向均进行拉伸;或者

对所述A层的纵向进行拉伸,对所述B层的横向进行拉伸,并对所述C层的横向和纵向均进行拉伸;或者

对所述A层的纵向进行拉伸,对所述B层的纵向进行拉伸,并对所述C层的横向和纵向均进行拉伸。

更优选地,所述A层/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纵向拉伸倍率相同或接近;或者,所述A层/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横向拉伸倍率相同或接近。

根据本发明,对于方案(2)。包括如下方案:

对所述A层的横向进行拉伸,对所述B层的横向和纵向进行拉伸,并对所述C层的横向和纵向均进行拉伸;或者

对所述A层的纵向进行拉伸,对所述B层的横向和纵向进行拉伸,并对所述C层的横向和纵向均进行拉伸。

更优选地,所述A层/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纵向拉伸倍率相同或接近;或者,所述A层/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横向拉伸倍率相同或接近。

根据本发明,对于方案(3)。包括如下方案:

对所述A层的横向进行拉伸,对所述B层的横向和纵向均进行拉伸,并对所述C层的横向进行拉伸;或者

对所述A层的横向进行拉伸,对所述B层的横向和纵向均进行拉伸,并对所述C层的纵向进行拉伸;或者

对所述A层的纵向进行拉伸,对所述B层的横向和纵向均进行拉伸,并对所述C层的横向进行拉伸;或者

对所述A层的纵向进行拉伸,对所述B层的横向和纵向均进行拉伸,并对所述C层的纵向进行拉伸。

更优选地,所述A层/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纵向拉伸倍率相同或接近;或者,所述A层/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横向拉伸倍率相同或接近。

根据本发明,对于方案(4)。包括如下方案:

对所述A层的横向和纵向均进行拉伸,对所述B层的横向进行拉伸,并对所述C层的横向进行拉伸;或者

对所述A层的横向和纵向均进行拉伸,对所述B层的横向进行拉伸,并对所述C层的纵向进行拉伸;或者

对所述A层的横向和纵向均进行拉伸,对所述B层的纵向进行拉伸,并对所述C层的横向进行拉伸;或者

对所述A层的横向和纵向均进行拉伸,对所述B层的纵向进行拉伸,并对所述C层的纵向进行拉伸。

更优选地,所述A层/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纵向拉伸倍率相同或接近;或者,所述A层/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横向拉伸倍率相同或接近。

根据本发明,对于方案(5)。包括如下方案:

对所述A层的横向和纵向均进行拉伸,对所述B层的横向和纵向进行拉伸,并对所述C层的横向进行拉伸;或者

对所述A层的横向和纵向均进行拉伸,对所述B层的横向和纵向进行拉伸,并对所述C层的纵向进行拉伸。

更优选地,所述A层/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纵向拉伸倍率相同或接近;或者,所述A层/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横向拉伸倍率相同或接近。

根据本发明,对于方案(6)。包括如下方案:

对所述A层的横向和纵向均进行拉伸,对所述B层的横向进行拉伸,并对所述C层的横向和纵向进行拉伸;或者

对所述A层的横向和纵向均进行拉伸,对所述B层的纵向进行拉伸,并对所述C层的横向和纵向进行拉伸。

更优选地,所述A层/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纵向拉伸倍率相同或接近;或者,所述A层/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横向拉伸倍率相同或接近。

根据本发明,对于方案(7)。包括如下方案:所述A层/C层的纵横向拉伸比与B层的纵横向拉伸比不同;优选地,所述A层/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大于横向拉伸倍率,而B层的横向拉伸倍率大于纵向拉伸倍率;更优选地,所述A层/C层的纵横向拉伸比与B层的纵横向拉伸比成反比,即A层/C层的纵向拉伸与横向拉伸的比值等于B层的横向拉伸与纵向拉伸的比值。更优选地,所述A层/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横向拉伸倍率相同或相近,而所述A层/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纵向拉伸倍率相同或相近;还更优选地,所述A层/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横向拉伸倍率相同,而所述A层/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纵向拉伸倍率相同。

根据本发明,对于方案(8)。所述A层/C层的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拉伸倍率不同;优选地,所述A层/C层的拉伸倍率大于所述B层的拉伸倍率,或者所述A层/C层的拉伸倍率小于所述B层的拉伸倍率。优选地,对所述A层/C层的横向进行拉伸,并对所述B层的纵向进行拉伸;或者对所述A层/C层的纵向进行拉伸,而对所述B层的横向进行拉伸。更优选地,所述A层/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纵向拉伸倍率相同或接近;或者,所述A层/C层的纵向拉伸倍率与所述B层的横向拉伸倍率相同或接近。

根据本发明,上述多层复合膜的厚度为50-120μm,优选60-100μm,更优选70-80μm。

根据本发明,所述任意一个X层中的粘结剂的材料相同或者不同,选自:氯化聚丙烯,聚氨酯,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或其混合物。

根据本发明,所述氯化聚丙烯采用溶液法、悬浮法或固相法将聚丙烯氯化而制得。氯的质量含量为20%-70%,熔点小于150℃。

根据本发明,所述聚氨酯为溶剂型、水分散型或者无溶剂型单组份或者多组分聚氨酯胶粘剂。

根据本发明,所述丙烯酸树脂为溶剂型、水分散型或者无溶剂型单组份或者多组分含有丙烯酸或丙烯酸盐的胶粘剂。

根据本发明,所述环氧树脂为溶剂型、水分散型或者无溶剂型单组份或者多组分环氧型胶粘剂。

根据本发明,所述多层复合膜的厚度为50-150μm,优选60-120μm,更优选70-100μm,还更优选80-90μm。

根据本发明,所述多层复合膜中每一个A层或B层或C层的厚度为5-65μm,优选10-55μm,更优选20-40μm。

根据本发明,所述多层复合膜中每一个X层的厚度为0.5-10μm,优选1-6μm,更优选2-5μm。

根据本发明,所述多层复合膜中所有X层厚度的总和不超过该复合膜厚度的30%,优选不超过20%,更优选不超过15%,还更优选不超过10%。

根据本发明,所述多层复合膜中A层的抗张强度在横向和纵向的比值为1.5:1.0到7.0:1.0,优选2.0:1.0到5.0:1.0。

根据本发明,所述多层复合膜中B层的抗张强度在横向和纵向的比值为1.0:1.5到1.0:7.0,优选1.0:2.0到1.0:5.0。

根据本发明,所述多层复合膜中C层的抗张强度在横向和纵向的比值为1.5:1.0到7.0:1.0,优选2.0:1.0到5.0:1.0。

根据本发明,对于双向拉伸,所述多层复合膜中的A层的横向拉伸倍率为7-12.5倍,纵向拉伸倍率为1-6倍,优选横向拉伸倍率为8-10倍,纵向拉伸倍率为2-4倍。

根据本发明,对于双向拉伸,所述多层复合膜中的B层的横向拉伸倍率为1-6倍,纵向拉伸倍率为7-12.5倍,优选横向拉伸倍率为2-4倍,纵向拉伸倍率为8-10倍。

根据本发明,对于双向拉伸,所述多层复合膜中的C层的横向拉伸倍率为7-12.5倍,纵向拉伸倍率为1-6倍,优选横向拉伸倍率为8-10倍,纵向拉伸倍率为2-4倍。

根据本发明,对于单向拉伸,所述多层复合膜中的A层的横向或纵向的拉伸倍率为1-12.5倍,优选横向拉伸倍率为7-12.5倍或纵向拉伸倍率为1-6倍;B层的纵向或横向的拉伸倍率为1-12.5倍,优选纵向拉伸倍率为7-12.5倍或横向拉伸倍率为1-6倍;C层的横向或纵向的拉伸倍率为1-12.5倍,优选横向拉伸倍率为7-12.5倍或纵向拉伸倍率为1-6倍;。

根据本发明,所述多层复合膜的抗张强度、挺度和耐撕裂强度中横向和纵向的测试值比值为0.7:1.0到1.0:1.3。

所述多层复合膜的纵横向拉伸强度大于100MPa,优选大于120MPa,更优选大于140MPa。

根据本发明,所述A层或C层的丙烯系聚合物优选是丙烯均聚物或者丙烯共聚物,典型地为全同立构均聚物,或为用不同的全同立构聚丙烯、无规立构聚丙烯、间同立构聚丙烯、有少量共聚单体的无规丙烯共聚物、和乙烯共聚物改性的全同立构聚丙烯的聚丙烯共混物。共聚单体为乙烯或更高α-烯烃,如乙烯、丁烯、己烯或辛烯等。

根据本发明,所述A层或C层的丙烯系聚合物的熔点为148到170℃,优选150-167℃;更优选155℃-165℃;分子量分布(GPC测试)为2-16,优选为4-10;熔融指数为0.5-10g/10min,优选1-8g/10min。

根据本发明,所述B层的乙烯系聚合物优选是高密度聚乙烯、高压法低密度聚乙烯或低压法线性低密度聚乙烯。高密度聚乙烯的密度约0.941g/cm3或者更高的,优选约0.948g/cm3至约0.968g/cm3,更优选约0.952g/cm3至约0.962g/cm3;熔点约130℃至约148℃;熔融指数(根据ASTM D1238测量)为0.2-50g/10min,优选1-45g/10min,更优选2-40g/10min。低密度聚乙烯的密度为约0.912g/cm3到约0.94g/cm3,优选0.915g/cm3到0.928g/cm3;熔融指数(根据ASTM D1238测量)为0.2-50g/10min,优选1-45g/10min,更优选2-40g/10min。线性低密度聚乙烯为乙烯/丁烯共聚物、乙烯/己烯共聚物和乙烯/辛烯共聚物并具有0.2-50g/10min(例如1-10g/10min)的熔融指数(根据ASTM D1238测量)以及在0.857g/cm3到0.950g/cm3、优选0.905g/cm3到0.940g/cm3、更优选0.910g/cm3到0.928g/cm3的范围的密度。乙烯系聚合物还可以是三元共聚物,如乙烯/丁烯/己烯共聚物,乙烯/丁烯/辛烯共聚物或者乙烯/己烯/辛烯共聚物;这些共聚物具有0.2-50g/10min(例如1-10g/10min)的熔融指数(根据ASTM D1238测量)以及在0.857g/cm3到0.950g/cm3、优选0.905g/cm3到0.940g/cm3、更优选0.910g/cm3到0.928g/cm3的范围的密度。

根据本发明,在A层或B层或C层中还可再加入另外一种树脂,如石油树脂或氢化石油树脂,优选为C5-C9石油树脂或C5-C9氢化石油树脂。其加入量为各层总重量的1-30%重量,优选2-20%重量,更优选3-15%重量,还更优选4-10%重量。

本发明还提供上述多层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A层和C层的制备

通过单层挤出或者多层共挤,制备出聚烯烃片材,而后在130-185℃的温度环境下进行单向拉伸或双向拉伸加工出A层和C层;

(2)B层的制备

通过单层挤出或多层共挤,制备出聚乙烯片材,可选择不拉伸或单向拉伸或双向拉伸加工出B层;

(3)使用辊涂法,以X为胶粘剂,对各个A层、B层和C各层进行涂胶,其中复合膜的最外两层进行单面涂胶,中间各层进行单面或两面涂胶,涂胶后,各层在40-80℃下进行烘干;

(4)将涂胶的A层、B层和C层进行层压复合,得到所述复合膜。

根据本发明,步骤(1)和(2)所得的A层和/或B层和/或C层的双面都经过电晕处理,使其初始表面张力达到44达因/厘米以上。所得复合膜的表面张力在36达因/厘米以上。更优选,表面张力达到38达因/厘米以上。

本发明制备的膜可用于需要高挺度、耐撕裂的票据、有价证券、印刷品和包装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复合膜的应用,其用于票据、有价证券、印刷品和包装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品,其通过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复合膜的表面涂层和印刷制得,所述制品包括印刷品(如书刊封面或画册)、票据、有价证券和包装材料。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制备的聚丙烯多层复合膜,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其抗张强度、挺度和耐撕裂强度都很高,且其纵向和横向性能具有良好的平衡性,并且具有良好的透明性,具体的性能参见表1。

表1本发明复合膜的性能

详细说明

[A层、B层和C层的组成]

根据本发明,所述A层和C层主要包括丙烯系聚合物。所述丙烯系聚合物优选是丙烯均聚物或者丙烯共聚物或聚丙烯组合物;典型地为全同立构均聚物,或为用不同的全同立构聚丙烯、无规立构聚丙烯、间同立构聚丙烯、有少量共聚单体的无规丙烯共聚物、和乙烯共聚物改性的全同立构聚丙烯的聚丙烯共混物。共聚单体为乙烯或更高α-烯烃,如乙烯、丁烯、己烯或辛烯等。共聚单体的含量优选为0.2wt%到2.0wt%,更优选为0.35wt%到0.85wt%。本发明的这些丙烯系聚合物可以是含有1种或2种以上聚合物的混合物,例如分子量不同的丙烯均聚物,或丙烯与少量α-烯烃无规共聚物的组合物。本发明的丙烯系聚合物,一般为按照聚丙烯的名称制造、销售的聚烯烃树脂,通常是密度为0.890~0.930g/cm3、MFR(ASTM D1238,载荷2160g,温度230℃)为0.5~60g/10min、优选为0.5~20g/10min、更优选0.5-15g/10min,还更优选为1~5g/10min的丙烯均聚物。

根据本发明,所述丙烯系聚合物的熔点为148到170℃,优选150-167℃;更优选155℃-165℃;分子量分布(GPC测试)为2-16,优选为4-10;熔融指数为0.5-10g/10min,优选1-8g/10min。工业上BOPP薄膜常用的丙烯均聚物有:兰州石化和大庆石化的T38F;大连石化的T36F;这类丙烯均聚物的根据ASTMD-1238测试融熔指数(MI)可为约0.2-20g/10min,优选0.5-15g/10min,熔点可为约155℃-165℃之间。

所述A层和C层的聚合物中也可混入部分乙烯系聚合物,例如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或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其中,HDPE没有或者具有少量共聚单体,共聚单体为丙烯或更高α-烯烃,如乙烯、丁烯、己烯或辛烯等,并且具有约0.941g/cm3或者更高的(例如约0.948g/cm3至约0.968g/cm3,优选约0.952g/cm3至约0.962g/cm3)的密度、例如约130℃至约148℃的熔点、以及0.2-50g/10min,优选1-45g/10min,更优选2-40g/10min的熔融指数(根据ASTM D1238测量)。LDPE具有在0.912g/cm3到0.94g/cm3(例如0.915g/cm3到0.928g/cm3)的范围的密度以及0.2-50g/10min(优选1-45g/10min,更优选2-40g/10min)的熔融指数(根据ASTM D1238测量)。LLDPE分为乙烯/丁烯共聚物、乙烯/己烯共聚物和乙烯/辛烯共聚物并具有0.2-50g/10min(例如1-10g/10min)的熔融指数(根据ASTM D1238测量)以及在0.857g/cm3到0.950g/cm3、优选0.905g/cm3到0.940g/cm3、更优选0.910g/cm3到0.928g/cm3的范围的密度。此外乙烯系聚合物还可以是三元共聚物,如乙烯/丁烯/己烯共聚物,乙烯/丁烯/辛烯共聚物或者乙烯/己烯/辛烯共聚物;这些共聚物具有0.2-50g/10min(例如1-10g/10min)的熔融指数(根据ASTM D1238测量)以及在0.857g/cm3到0.950g/cm3、优选0.905g/cm3到0.940g/cm3、更优选0.910g/cm3到0.928g/cm3的范围的密度。

根据本发明,所述B层主要包括乙烯系聚合物,所述乙烯系聚合物优选是高密度聚乙烯(HDPE)、低密度聚乙烯(LDPE)或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其中,HDPE没有或者具有少量共聚单体,共聚单体为丙烯或更高α-烯烃,如丁烯、己烯或辛烯等,并且具有约0.941g/cm3或者更高的(例如约0.948g/cm3至约0.968g/cm3,优选约0.952g/cm3至约0.962g/cm3)的密度、例如约130℃至约148℃的熔点、以及0.2-50g/10min,优选1-45g/10min,更优选2-40g/10min的熔融指数(根据ASTM D1238测量)。LDPE具有在0.912g/cm3到0.94g/cm3(例如0.915g/cm3到0.928g/cm3)的范围的密度以及0.2-50g/10min(优选1-45g/10min,更优选2-40g/10min)的熔融指数(根据ASTM D1238测量)。LLDPE分为乙烯/丁烯共聚物、乙烯/己烯共聚物和乙烯/辛烯共聚物并具有0.2-50g/10min(例如1-10g/10min)的熔融指数(根据ASTM D1238测量)以及在0.857g/cm3到0.950g/cm3、优选0.905g/cm3到0.940g/cm3、更优选0.910g/cm3到0.928g/cm3的范围的密度。此外乙烯系聚合物还可以是三元共聚物,如乙烯/丁烯/己烯共聚物,乙烯/丁烯/辛烯共聚物或者乙烯/己烯/辛烯共聚物;这些共聚物具有0.2-50g/10min(例如1-10g/10min)的熔融指数(根据ASTM D1238测量)以及在0.857g/cm3到0.950g/cm3、优选0.905g/cm3到0.940g/cm3、更优选0.910g/cm3到0.928g/cm3的范围的密度。

本发明所述的挺度是指纸或纸板抵抗弯曲的强度性能。挺度与EI/W值成正比,其中W、E和I分别为纸或纸板的质量、弹性模量和惯性矩。其中,纸板的挺度或称抗挠刚度,是指在距夹具5cm处对垂直夹着的试样施加一定负荷,观察从试样中心线弯曲3.81mm宽度,试样至15°所需的弯矩,以g·cm表示。纸张挺度是一项很重要的指标,直接影响折痕挺度的大小(另一影响因素为模切压力),从而影响成品成型。挺度小,成品易于压溃、翘曲;挺度大,成品难于成型。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发明的多层复合膜的挺度,以及诸如热合性、透气性和强度等性能,可以在A层或B层中加入另外一种树脂,如石油树脂,氢化石油树脂等,优选C5-C9石油树脂或C5-C9氢化石油树脂。其加入量为各层总重量的1-30%重量,优选2-20%重量,更优选3-15%重量,还更优选4-10%重量。

所述A层、B层和C层的聚合物中还可以母料形式加入约0.01~5.0质量%的添加剂。所述添加剂优选为0.01~3.0质量%、更优选0.05~1.0质量%。

所述添加剂有:抗粘连剂、爽滑剂(即润滑剂或滑爽剂)、抗静电剂、成核剂、耐热稳定剂、耐候稳定剂、紫外线吸收剂、防浊剂、颜料、染料等已知通常可添加到聚烯烃中的各种添加剂。

作为所述抗粘连剂,可使用本领域公知的抗粘连剂,如硅石、滑石、云母、沸石,或将金属醇盐烧结得到的金属氧化物等无机化合物粒子;或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三聚氰胺尿素树脂、聚酯树脂等有机化合物。其中,从抗粘连性方面出发特别优选使用硅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作为所述润滑剂,可使用例如硬脂酰胺、芥酸酰胺、油酰胺等酰胺系化合物等。

作为所述抗静电剂,可使用如甜菜碱衍生物的环氧乙烷加成物、季胺系化合物、烷基二乙醇胺脂肪酸酯、甘油脂肪酸酯、硬脂酸甘油酯等。

作为所述成核剂,可使用例如山梨糖醇系、有机磷酸酯金属盐系、有机羧酸金属盐系、松香系成核剂等。

作为所述耐热稳定剂,可使用例如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等。

所述A层、B层和C层的聚合物中也可加入消光母料来生产消光薄膜,或者加入珠光母料来生产珠光薄膜。

本发明的层压拉伸丙烯系聚合物-乙烯系聚合物薄膜可根据需要,对单面或双面实施电晕处理、火焰处理等表面处理。另外,根据用途,为赋予热封性,可以在背面层上单独层压含有高压法低密度聚乙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结晶性或低结晶性乙烯与碳数3~10的α-烯烃的无规共聚物、或者丙烯与乙烯或碳数4以上的α-烯烃的无规共聚物、聚丁烯、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等低熔点聚合物的薄膜,或者层压含有它们的组合物的薄膜。另外,为了提高与其它物质的粘接性,可对拉伸薄膜表面用亚胺、氨基甲酸酯等粘合剂进行固定处理,也可以层压马来酸酐改性聚烯烃。

[X层的组成]

根据本发明,所述任意一个X层中的粘结剂的材料相同或者不同,选自:氯化聚丙烯,聚氨酯,丙烯酸树脂,环氧树脂或其混合物。

本发明的氯化聚丙烯采用溶液法、悬浮法或固相法将聚丙烯氯化而制得。氯的质量含量为20%-70%,熔点小于150℃。

根据本发明,所述聚氨酯为溶剂型、水分散型或者无溶剂型单组份或者多组分聚氨酯胶粘剂。

根据本发明,所述丙烯酸树脂为溶剂型、水分散型或者无溶剂型单组份或者多组分含有丙烯酸或丙烯酸盐的胶粘剂。

根据本发明,所述环氧树脂为溶剂型、水分散型或者无溶剂型单组份或者多组分环氧型胶粘剂。

本发明的聚氨酯树脂可选自一般作为薄膜粘合剂公知的含有聚氨酯的干式层压、水性干式层压、无溶剂层压、电子束固化型层压粘合剂制造的聚酯聚氨酯、聚醚聚氨酯或聚氨酯聚脲树脂等。该聚氨酯树脂可以是水分散型或溶剂型的任一种,但从聚氨酯树脂覆盖层的交联度容易调节,且从生产现场的作业环境方面出发,优选为水分散型聚氨酯树脂。

作为水分散型聚氨酯树脂,优选为向聚氨酯树脂的主链或侧链引入了羧酸盐(-COONa等)、磺酸盐(-SO3Na等)等亲水基的自乳化型聚氨酯树脂。在溶剂型的情况下,将异氰酸酯系树脂用于交联剂,形成具有三维结构的聚氨酯,但水分散型成为线型聚氨酯或聚氨酯聚脲树脂的情况居多,因此相对于聚氨酯树脂,可添加3~10质量%左右的三聚氰胺系树脂、环氧系树脂、亚胺系树脂等交联剂,也可添加0.5~1质量%左右的酸催化剂,来进一步促进固化反应。该交联剂不仅可以提高易粘接性覆膜的耐水性、耐溶剂性,还可以提高粘接性。

另外,在使用水分散型聚氨酯树脂时,成分中含有消泡剂或乳化剂等表面活性剂时,有可能使双向拉伸层压丙烯系聚合物薄膜的表面发白,导致外观不良。另外,本发明的聚氨酯树脂中,例如,为了防止粘连等目的,根据需要,还可以添加无机微粒或有机微粒等。

在丙烯系聚合物薄膜的一侧或两侧上,覆盖(层压)聚氨酯树脂(X)时,可通过将聚氨酯树脂的水溶液或分散液用气刀涂布机、直接凹版涂布机、凹版胶印涂布机、电弧凹版涂布机、反转凹版和喷嘴方式等凹版涂布机;顶部进料逆辊涂布机、底部进料逆辊涂布机及喷嘴进料逆辊涂布机等逆辊涂布机,5根辊的涂布机、唇涂机、棒涂机、逆棒式涂布机、模头式涂布机等各种其本身公知的涂布机,按照使聚氨酯树脂水溶液中所含组合物的量为0.1~20g/m2、优选0.3~2g/m2来进行涂布后,在50~140℃的温度下干燥10秒以上而获得。

[多层复合膜的制备方法]

根据本发明,采用单向拉伸或双向拉伸,即在拉伸机内,在一定的温度和速度下,在一个方向(纵向或横向)或在垂直的两个方向(纵向、横向)上进行拉伸而制成薄膜。所谓纵向是指沿着薄膜挤出加工的方向,所谓横向是指垂直薄膜挤出加工的方向。纵横向拉伸比是指纵向拉伸倍率与横向拉伸倍率的比值。

本发明提供所述多层复合膜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A层和C层膜的制备

采用单向拉伸或双向拉伸的方法制备,对于双向拉伸,可以采用分步顺次双向拉伸法,亦可采用同步拉伸法。

所述拉伸方法包括平片法和管膜法。对于双向拉伸,所述平片法的工艺过程包括同步拉伸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配料→挤出→急冷→纵横向同步拉伸→牵引及任选的表面处理→收卷→时效处理→分切→产品。

所述平片法的工艺过程还包括分步拉伸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配料→挤出→急冷→纵向拉伸→横向拉伸→牵引及任选的表面处理→收卷→时效处理→分切→产品。

根据本发明,所述纵向拉伸包括预热,微拉伸和定型。

根据本发明,所述横向拉伸包括预热,大拉伸,定型和冷却。

根据本发明,所述急冷是指使用冷却液进行冷却,优选冷却液为冷却水。所述急冷的作用是为了使结晶细化,从而改善透明度以及挺度。

根据本发明,所述挤出包括单层挤出或多层共挤出。所述挤出采用熔融挤出。

根据本发明,所述配料包括根据配方的要求进行配料,可以通过电子计量。

所述管膜法的工艺过程包括同步拉伸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配料→挤出(包括单层挤出或多层熔融挤出)→急冷→母膜→除水→烘炉远红外加热→纵横向同步拉伸→人字板压扁→剖边→热处理→冷却→收卷→时效处理→分切→产品。

所述管膜法的工艺过程还包括分步拉伸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配料→挤出(包括单层挤出或多层熔融挤出)→急冷→母膜→除水→烘炉远红外加热→纵向拉伸→横向拉伸→人字板压扁→剖边→热处理→冷却→收卷→时效处理→分切→产品。

根据本发明,所述急冷是指使用冷却液进行冷却,优选冷却液为冷却水。所述急冷的作用是为了使结晶细化,从而改善透明度以及挺度。

当所述平片法为平片分步双向拉伸时,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a)按配方的要求进行配料,加入单层或多层共挤的挤出机上方的料斗中,塑料通过挤出机机筒的外部加热及螺杆旋转剪切塑化后,进入单层或多层共挤复合的衣架式扁平模头。出模头后的片状熔体通过风刀贴在急冷辊上,将片状熔体急冷成厚片,然后随着急冷辊的转动,厚片进入水槽进行进一步的双面冷却。厚片的厚度可通过挤出机的挤出量和急冷辊的转速来控制。其中,挤出机的控制温度为150-260℃,优选180-250℃;模头温度一般为190-240℃,急冷辊温度为15-30℃,优选20-25℃。

(b)厚片再进入纵横向拉伸系统中的一定数量的预热辊进行双面预热,预热辊温度一般控制在90-150℃,优选100-120℃。达到规定的拉伸温度(软化点以上,熔点以下)后,通过拉伸辊进行纵向拉伸,拉伸温度控制在90-150℃,优选100-120℃,拉伸过程可以一步,也可以两次拉伸或者三次拉伸。纵向拉伸倍率根据A层和C层膜的要求进行设定。拉伸后的薄膜通过热定型辊进行热处理,所述定型温度为100-140℃,优选为110-120℃,以消除薄膜的内应力,减少纵向的收缩率。

(c)纵向拉伸后的薄膜进入横向拉伸系统,首先进行预热段预热,预热辊温度一般控制在100-160℃,优选110-140℃,更优选115-130℃。达到规定的拉伸温度(软化点以上,熔点以下)后,接着通过扩辐的轨道进行横向拉伸,拉伸机的控制温度一般130-180℃,优选140-160℃,然后进行热定型处理,定型温度为60-120℃,优选70-110℃。横向拉伸倍率根据A层和C层膜的要求进行设定。

(d)出横向拉伸系统后的薄膜通过冷却辊冷却,然后是切边,接着就是电晕处理,最后是进行收卷。

(e)离开设备后的大卷膜经存放几天的时效处理后,便可进行分切,制成规定宽度的A层和C层薄膜。

当所述平片法为平片同步双向拉伸时,平片同步拉伸制备方法与平片分步拉伸制备方法类似,不同之处只在于同步拉伸过程中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是同步进行的,也就是纵向拉伸与横向拉伸在一个系统内同步完成的,而分步拉伸中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不同步进行。因而具体的操作条件与分步拉伸类似。目前,世界上同步拉伸机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机械式,一种是线性电机式。

当所述管膜法为同步双向拉伸时,管膜法同步双向拉伸制备方法与平片法同步双向拉伸制备方法类似,其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也是同步进行的。不同之处在于,管膜法的模头是圆形的,整个的薄膜形成都是以泡管的形式完成的。主要生产工艺参数:挤出机温度为180-240℃,模头温度为190-230℃,冷却水温度为11-18℃,烘炉温度:330-450℃,拉伸温度为140℃。纵横向拉伸倍数则根据各层膜的拉伸比的要求来进行。

当所述管膜法为分步双向拉伸时,管膜法分步双向拉伸制备方法与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制备方法类似,其纵向拉伸和横向拉伸也是同步进行的。不同之处在于,管膜法的模头是圆形的,整个的薄膜形成都是以泡管的形式完成的。主要生产工艺参数:挤出机温度为180-240℃,模头温度为190-230℃,冷却水温度为11-18℃,烘炉温度:330-450℃,拉伸温度为140℃。纵横向拉伸倍数则根据各层膜的拉伸比的要求来进行。

对于单向拉伸,所述平片法的工艺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配料→挤出→急冷→纵向或横向拉伸→牵引及任选的表面处理→收卷→时效处理→分切→产品。

所述管膜法的工艺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配料→挤出(包括单层挤出或多层熔融挤出)→急冷→母膜→除水→烘炉远红外加热→纵向或横向拉伸→人字板压扁→剖边→热处理→冷却→收卷→时效处理→分切→产品。

具体的步骤与上述双向拉伸法是类似的。

(2)B层膜的制备

采用不拉伸或单向拉伸或双向拉伸的方法制备,若为单向拉伸或双向拉伸,与步骤(1)的相同。

(3)使用辊涂法,以X为胶粘剂,对各个A层、B层和C层进行涂胶,其中复合膜的最外两层进行单面涂胶,中间各层进行单面或两面涂胶。

根据本发明,所述涂胶在常温下进行。涂胶后,复合膜的各层在40-80℃下进行烘干。

(4)层压

将涂胶的A层、B层和C层进行层压复合,得到所述复合膜。

根据本发明,所述层压复合通过热压进行,所述层压温度为40-100℃,优选60-80℃。

根据本发明,步骤(1)和步骤(2)所得的A层和/或B层和/或C层的双面都经过电晕处理,使其初始表面张力达到44达因/厘米以上。所得复合膜的表面张力在36达因/厘米以上。更优选,表面张力达到38达因/厘米以上。

[多层复合膜的用途]

本发明制备的膜可用于需要高挺度、耐撕裂的票据、有价证券、印刷品和包装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前述任一项所述的多层复合膜的应用,其用于票据、有价证券、印刷品和包装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制品,其通过前述任一项的多层复合膜的表面涂层和印刷制得,所述制品包括印刷品(如书刊封面或画册)、票据、有价证券和包装材料。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制备的复合膜的结构示意图,其为AXBXCXAXBXC结构。

图2为实施例1制备的复合膜的结构示意图,其为AXBXCXCXBXA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说明本发明,但本领域技术人员了解,所述实施例不是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任何在本发明基础上做出的改进、变化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AXBXCXAXBXC结构或AXBXCXCXBXA结构,

层厚度分布:10μm/1μm/20μm/1μm/10μm/1μm/10μm/1μm/20μm/1μm/10μm

A层和C层都使用含有乙烯的丙烯共聚物加工而成,乙烯含量为0.35wt%,分子量分布为5.5,熔融指数为2.8g/10min,等规度为95.6%。

B层都使用高密度聚乙烯加工而成,密度为0.955g/cm3,熔点为135℃,熔融指数为3.8g/10min。

A层、B层和C层分别都加入石油树脂,石油树脂加入量为各层总重量的10%重量。

两个A层均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9倍,纵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10μm。

两个B层均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5倍,纵向拉伸倍率为9倍,厚度为20μm。

两个C层均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9倍,纵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10μm。

A层、B层和C层分别经过电晕处理,初始表面张力为45达因/厘米,而后采用辊涂方式涂布氯化聚丙烯,再经过复合形成复合膜,其中,X层的厚度为1μm,结构为AXBXCXAXBXC或AXBXCXCXBXA,薄膜总厚度为85μm。两种层结构制备的薄膜的力学性能相当,其中AXBXCXAXBXC结构的膜的性能测试数据列于表2。

实施例2:AXBXCXAXBXC结构或AXBXCXCXBXA结构,

层厚度分布:8μm/1μm/16μm/1μm/8μm/1μm/8μm/1μm/16μm/1μm/8μm

A层和C层都使用含有乙烯的丙烯共聚物加工而成,乙烯含量为0.35wt%,分子量分布为5.5,熔融指数为2.8g/10min,等规度为95.6%。

B层都使用高密度聚乙烯加工而成,密度为0.955g/cm3,熔点为135℃,熔融指数为3.8g/10min。

A层、B层和C层分别都加入石油树脂,石油树脂加入量为各层总重量的15%重量。

两个A层均通过平片法单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纵向拉伸倍率为12.5倍,厚度为8μm。

两个B层均通过平片法单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12.5倍,厚度为16μm。

两个C层均通过平片法单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纵向拉伸倍率为12.5倍,厚度为8μm。

A层、B层和C层分别经过电晕处理,初始表面张力为40达因/厘米,而后采用辊涂方式涂布聚氨酯,再经过热压复合形成复合膜,其中,X层的厚度为1μm,结构为AXBXCXAXBXC或AXBXCXCXBXA,薄膜总厚度为69μm。两种层结构制备的薄膜的力学性能相当,其中AXBXCXAXBXC结构的膜的性能测试数据列于表2。

实施例3:AXBXCXAXBXC结构或AXBXCXCXBXA结构,层厚度分布:7.5μm/1μm/15μm/1μm/7.5μm/1μm/7.5μm/1μm/15μm/1μm/7.5μm

A层和C层为丙烯均聚物,分子量分布为5.1,熔融指数为2.8g/10min,等规度为96.2%。

B层是低密度聚乙烯,密度为0.916g/cm3,熔融指数为2.8g/10min。

A层、B层和C层分别都加入氢化石油树脂,氢化石油树脂加入量为各层总重量的20%重量。

两个A层均通过管膜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8倍,纵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7.5μm。

两个B层均通过管膜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5倍,纵向拉伸倍率为8倍,厚度为15μm。

两个C层均通过管膜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8倍,纵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7.5μm。

A层、B层和C层分别经过电晕处理,初始表面张力为45达因/厘米,而后采用辊涂方式涂布聚氨酯,再经过复合形成复合膜,其中X的厚度为1μm,结构为AXBXCXAXBXC或AXBXCXCXBXA,薄膜总厚度为65μm。两种层结构制备的薄膜的力学性能相当,其中AXBXCXAXBXC结构的膜的性能测试数据列于表2。

实施例4:AXBXCXAXBXC结构或AXBXCXCXBXA结构,

层厚度分布:10μm/1μm/20μm/1μm/10μm/1μm/10μm/1μm/20μm/1μm/10μm

A层和C层都使用含有乙烯的丙烯共聚物加工而成,乙烯含量为0.35wt%,分子量分布为5.5,熔融指数为2.8g/10min,等规度为95.6%。

B层是低密度聚乙烯,密度为0.916g/cm3,熔融指数为2.8g/10min。

两个A层均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8倍,纵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10μm。

两个B层均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5倍,纵向拉伸倍率为8倍,厚度为20μm。

两个C层均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8倍,纵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10μm。

A层、B层和C层分别经过电晕处理,初始表面张力为45达因/厘米,而后采用辊涂方式涂布氯化聚丙烯,再经过复合形成复合膜,其中,X层的厚度为1μm,结构为AXBXCXAXBXC或AXBXCXCXBXA,薄膜总厚度为85μm。两种层结构制备的薄膜的力学性能相当,其中AXBXCXAXBXC结构的膜的性能测试数据列于表3。

实施例5:AXBXCXAXBXC结构或AXBXCXCXBXA结构,

层厚度分布:8μm/1μm/16μm/1μm/8μm/1μm/8μm/1μm/16μm/1μm/8μm

A层和C层都使用含有乙烯的丙烯共聚物加工而成,乙烯含量为0.35wt%,分子量分布为5.5,熔融指数为2.8g/10min,等规度为95.6%。

B层是低密度聚乙烯,密度为0.916g/cm3,熔融指数为2.8g/10min。

两个A层均通过平片法单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纵向拉伸倍率为10倍,厚度为8μm。

两个B层均通过平片法单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10倍,厚度为16μm。

两个C层均通过平片法单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纵向拉伸倍率为10倍,厚度为8μm。

A层、B层和C层分别经过电晕处理,初始表面张力为40达因/厘米,而后采用辊涂方式涂布聚氨酯,再经过热压复合形成复合膜,其中,X层的厚度为1μm,结构为AXBXCXAXBXC或AXBXCXCXBXA,薄膜总厚度为69μm。两种层结构制备的薄膜的力学性能相当,其中AXBXCXAXBXC结构的膜的性能测试数据列于表3。

实施例6:AXBXCXAXBXC结构或AXBXCXCXBXA结构,层厚度分布:7.5μm/1μm/15μm/1μm/7.5μm/1μm/7.5μm/1μm/15μm/1μm/7.5μm

A层和C层为丙烯均聚物,分子量分布为5.1,熔融指数为2.8g/10min,等规度为96.2%。

B层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密度为0.915g/cm3,熔融指数为2.8g/10min。

两个A层均通过管膜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9倍,纵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7.5μm。

两个B层均通过管膜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5倍,纵向拉伸倍率为9倍,厚度为15μm。

两个C层均通过管膜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9倍,纵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7.5μm。

A层、B层和C层分别经过电晕处理,初始表面张力为45达因/厘米,而后采用辊涂方式涂布聚氨酯,再经过复合形成复合膜,其中X的厚度为1μm,结构为AXBXCXAXBXC或AXBXCXCXBXA,薄膜总厚度为65μm。两种层结构制备的薄膜的力学性能相当,其中AXBXCXAXBXC结构的膜的性能测试数据列于表3。

实施例7:

A层和C层都使用含有乙烯的丙烯共聚物加工而成,乙烯含量为0.35wt%,分子量分布为5.5,熔融指数为2.8g/10min,等规度为95.6%。

B层是线型低密度聚乙烯,密度为0.915g/cm3,熔融指数为2.8g/10min。

A层、B层和C层分别都加入石油树脂,石油树脂加入量为各层总重量的10%重量。

四个A层均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9倍,纵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7μm。

两个B层均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5倍,纵向拉伸倍率为9倍,厚度为10μm。

两个B层均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9倍,纵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10μm。

四个C层均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9倍,纵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7μm。

A层、B层和C层分别经过电晕处理,初始表面张力为45达因/厘米,而后采用辊涂方式涂布氯化聚丙烯,再经过4个AXBXC层结构复合形成复合膜,其中,X层的厚度为1μm,结构为AXBXCXAXBXCXAXBXCXAXBXC(顺序结构)或AXBXCXCXBXAXAXBXCXCXBXA(交替结构)或AXBXCXCXBXAXCXBXAXCXBXA(无序结构),薄膜总厚度为107μm。两种层结构制备的薄膜的力学性能相当,其中AXBXCXAXBXC结构的膜的性能测试数据列于表4。

实施例8:

A层和C层都使用含有乙烯的丙烯共聚物加工而成,乙烯含量为0.35wt%,分子量分布为5.5,熔融指数为2.8g/10min,等规度为95.6%。

B层都使用高密度聚乙烯加工而成,密度为0.955g/cm3,熔点为135℃,熔融指数为3.8g/10min。

四个A层均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8倍,纵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8μm。

两个B层均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5倍,纵向拉伸倍率为8倍,厚度为11μm。

两个B层均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8倍,纵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11μm。

四个C层均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8倍,纵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8μm。

A层、B层和C层分别经过电晕处理,初始表面张力为45达因/厘米,而后采用辊涂方式涂布氯化聚丙烯,再经过复合形成复合膜,其中,X层的厚度为1μm,结构为AXBXCXAXBXCXAXBXCXAXBXC(顺序结构)或AXBXCXCXBXAXAXBXCXCXBXA(交替结构)或AXBXCXCXBXAXCXBXAXCXBXA(无序结构),薄膜总厚度为119μm。两种层结构制备的薄膜的力学性能相当,其中AXBXCXAXBXC结构的膜的性能测试数据列于表4。

实施例9:AXBXCXAXBXC结构或AXBXCXCXBXA结构,

层厚度分布:10μm/1μm/20μm/1μm/10μm/1μm/10μm/1μm/20μm/1μm/10μm

A层和C层都使用含有乙烯的丙烯共聚物加工而成,乙烯含量为0.35wt%,分子量分布为5.5,熔融指数为2.8g/10min,等规度为95.6%。

B层都使用高密度聚乙烯加工而成,密度为0.955g/cm3,熔点为135℃,熔融指数为3.8g/10min。

A层、B层和C层分别都加入石油树脂,石油树脂加入量为各层总重量的10%重量。

A层、B层和C层中的一层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9倍,纵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10μm。

A层、B层和C层中的另一层通过平片法单向拉伸工艺加工,其横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20μm。

A层、B层和C层中的再一层通过平片法单向拉伸工艺加工,其纵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10μm。

但上述两个A层的加工方法是相同的、两个B层的加工方法是相同的和两个C层的加工方法是相同的。

A层、B层和C层分别经过电晕处理,初始表面张力为45达因/厘米,而后采用辊涂方式涂布氯化聚丙烯,再经过复合形成复合膜,其中,X层的厚度为1μm,结构为AXBXCXAXBXC或AXBXCXCXBXA,薄膜总厚度为85μm。各种组合获得的薄膜的力学性能相当,其中AXBXCXAXBXC结构的A层为双向拉伸、B层为横向拉伸、C层为纵向拉伸的膜的性能测试数据列于表4。

实施例10:AXBXCXAXBXC结构或AXBXCXCXBXA结构,

层厚度分布:8μm/1μm/16μm/1μm/8μm/1μm/8μm/1μm/16μm/1μm/8μm

A层和C层都使用含有乙烯的丙烯共聚物加工而成,乙烯含量为0.35wt%,分子量分布为5.5,熔融指数为2.8g/10min,等规度为95.6%。

B层都使用低密度聚乙烯加工而成,密度为0.916g/cm3,熔融指数为2.8g/10min。

A层、B层和C层分别都加入石油树脂,石油树脂加入量为各层总重量的15%重量。

A层、B层和C层中的一层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纵向拉伸倍率为12.5倍,横向拉伸倍率为1.1倍,厚度为8μm。

A层、B层和C层中的另一层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12.5倍,纵向拉伸倍率为1.1倍,厚度为16μm。

A层、B层和C层中的再一层通过平片法单向拉伸工艺加工,其纵向拉伸倍率为12.5倍,厚度为8μm。

但上述两个A层的加工方法是相同的、两个B层的加工方法是相同的和两个C层的加工方法是相同的。

A层、B层和C层分别经过电晕处理,初始表面张力为40达因/厘米,而后采用辊涂方式涂布聚氨酯,再经过热压复合形成复合膜,其中,X层的厚度为1μm,结构为AXBXCXAXBXC或AXBXCXCXBXA,薄膜总厚度为69μm。各种组合获得的薄膜的力学性能相当,其中AXBXCXAXBXC结构的A层为双向拉伸、B层为双向拉伸、C层为纵向拉伸的膜的性能测试数据列于表4。

实施例11:AXBXCXAXBXC结构或AXBXCXCXBXA结构,

层厚度分布:10μm/1μm/20μm/1μm/10μm/1μm/10μm/1μm/20μm/1μm/10μm

A层和C层都使用含有乙烯的丙烯共聚物加工而成,乙烯含量为0.35wt%,分子量分布为5.5,熔融指数为2.8g/10min,等规度为95.6%。

B层都使用高密度聚乙烯加工而成,密度为0.955g/cm3,熔点为135℃,熔融指数为3.8g/10min。

A层、B层和C层分别都加入石油树脂,石油树脂加入量为各层总重量的10%重量。

两个A层均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9倍,纵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10μm。

两个B层均通过常规方法加工成厚度为20μm的膜。

两个C层均通过平片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5倍,纵向拉伸倍率为9倍,厚度为10μm。

A层、B层和C层分别经过电晕处理,初始表面张力为45达因/厘米,而后采用辊涂方式涂布氯化聚丙烯,再经过复合形成复合膜,其中,X层的厚度为1μm,结构为AXBXCXAXBXC或AXBXCXCXBXA,薄膜总厚度为85μm。两种层结构制备的薄膜的力学性能相当,其中AXBXCXAXBXC结构的膜的性能测试数据列于表5。

实施例12:AXBXCXAXBXC结构或AXBXCXCXBXA结构,

层厚度分布:8μm/1μm/16μm/1μm/8μm/1μm/8μm/1μm/16μm/1μm/8μm

。A层为聚丙烯均聚物,分子分布为5.1,熔融指数为2.8g/10min,等规度为96.2%。C层为含有乙烯的聚丙烯共聚物,乙烯含量为0.35wt%,分子分布为5.5,熔融指数为2.8g/10min,等规度为95.6%。

B层都使用高密度聚乙烯加工而成,密度为0.955g/cm3,熔点为135℃,熔融指数为3.8g/10min。

A层、B层和C层分别都加入石油树脂,石油树脂加入量为各层总重量的15%重量。

两个A层均通过平片法单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纵向拉伸倍率为12.5倍,厚度为8μm。

两个B层通过常规方法加工成厚度为16μm的膜。

两个C层均通过平片法单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12.5倍,厚度为8μm。

A层、B层和C层分别经过电晕处理,初始表面张力为40达因/厘米,而后采用辊涂方式涂布聚氨酯,再经过热压复合形成复合膜,其中,X层的厚度为1μm,结构为AXBXCXAXBXC或AXBXCXCXBXA,薄膜总厚度为69μm。两种层结构制备的薄膜的力学性能相当,其中AXBXCXAXBXC结构的膜的性能测试数据列于表5。

实施例13:AXBXCXAXBXC结构或AXBXCXCXBXA结构,层厚度分布:7.5μm/1μm/15μm/1μm/7.5μm/1μm/7.5μm/1μm/15μm/1μm/7.5μm

A层为丙烯均聚物,分子量分布为5.1,熔融指数为2.8g/10min,等规度为96.2%。C层为含有乙烯的聚丙烯共聚物,乙烯含量为0.35wt%,分子分布为5.5,熔融指数为2.8g/10min,等规度为95.6%。

B层是低密度聚乙烯,密度为0.916g/cm3,熔融指数为2.8g/10min。

A层、B层和C层分别都加入氢化石油树脂,氢化石油树脂加入量为各层总重量的20%重量。

两个A层均通过管膜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8倍,纵向拉伸倍率为5倍,厚度为7.5μm。

两个B层通过常规方法加工成厚度为15μm的膜。

两个C层均通过管膜法分步双向拉伸工艺加工,其中横向拉伸倍率为5倍,纵向拉伸倍率为8倍,厚度为7.5μm。

A层、B层和C层分别经过电晕处理,初始表面张力为45达因/厘米,而后采用辊涂方式涂布聚氨酯,再经过复合形成复合膜,其中X的厚度为1μm,结构为AXBXCXAXBXC或AXBXCXCXBXA,薄膜总厚度为65μm。两种层结构制备的薄膜的力学性能相当,其中AXBXCXAXBXC结构的膜的性能测试数据列于表5。

表2多层复合膜的性能结果

表3多层复合膜的性能结果

表4多层复合膜的性能结果

表5多层复合膜的性能结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