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红外线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88094发布日期:2019-07-27 11:05阅读:255来源:国知局
一种红外线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板材覆膜工艺及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红外线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金属板材的覆膜工艺中,有一道工序是通过热压方式向板材表面覆一层保护膜,板材在与保护膜自进行覆合之前需要经过预热,传统的处理方式是通过热电阻通电发热从而对金属板材进行加热,但是这样需要耗费大量的电力能源且能源损耗大,不利于环保节能。

而红外线的传热形式是辐射传热,由电磁波来传递能量,其加热原理是:远红外线照射到被加热的物体时,一部分红外线被反射回来,一部分被穿透过去。当发射的远红外线波长和被加热物体的吸收波长一致时,被加热的物体吸收远红外线,这时,物体内部分子和原子发生"共振"--产生强烈的振动、旋转,而振动和旋转使物体温度升高,达到了加热的目的。

针对上述问题,专利公告号为CN207240623U的中国专利,提出了一种红外线加热器,包括固定设置的箱体以及设在箱体内的工作台,工作台上方设有发热体,所述工作台上设有取料组件,所述取料组件包括与工作台连接的支架及固定在支架内且放置在攻坚下方的弹性布。

上述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仅仅只适用于对已经切割成块的板材进行加热,但是却无法使连续的金属卷材连续通过并得到加热,因此并不适用于金属板材的覆膜工艺中。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对连续金属板材进行加热从而适用于金属板材覆膜工艺中的红外线加热装置。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红外线加热装置,包括机壳和设于机壳内的红外线加热组件,所述红外线加热组件包括若干安装在所述机壳内的红外线加热管及若干位于红外线加热管上方的反光板,所述机壳的两端分别设有仅供金属板材通过且位置对应的进料口和出料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覆膜生产线上的金属板材通过牵引装置牵引,由机壳的进料口进入机壳内,金属板材在行进过程中被红外线加热管发出的红外线加热后,再由出料口离开机壳并进入下一步的热压工序中。利用红外线加热金属板材可以使红外线的能量通过电磁波高效传递给金属板材,避免了传统的热电阻发热时的大量热量散失,从而更加节能环保,且在机壳内在加热管上方设置反光板,反光板可以将红外线更好地反射给金属板材,提高红外光线的利用率,加热效果更好。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壳内位于反光板上方设有若干沿金属板材宽度方向延伸的滑移杆,每个反光板对应两根滑移杆和两根红外线加热管,所述反光板的顶部套挂在滑移杆上,所述红外线加热管与反光板固定连接,所述机壳位于金属板材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开设有供反光板滑出的出板口。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机壳内设置沿金属板材宽度方向延伸的滑移杆,且反光板的顶部套挂在滑移杆上,则反光板可以在滑移杆上进行滑移,通过将反光板和红外线加热管沿滑移杆拉出至从板口,并从出板口处拉出至机壳外部,方便对反光板和红外线进行检修。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出板口处铰接安装有封板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出板口处铰接安装封板门,封板门可以减少机壳中的红外线损失,使由红外线加热管发出的红外线利用率更高,且也可以减轻金属板材的热量向机壳外部传递程度,减少热量损失。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滑移杆为螺纹杆,所述反光板的顶部设有与所述滑移杆螺纹配合的杆套,所述机壳上设有用于限制杆套转动的限位杆,所述滑移杆靠近封板门的一端为自由端并与封板门抵接,滑移杆远离封板门的一端穿过机壳并固定连接有电动驱动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滑移杆为螺纹杆,且反光板的顶部设置与滑移杆螺纹配合的杆套,则在电动驱动组件的驱动作用和限位杆的限位作用下,杆套可以在滑移杆上进行滑移,从而带动反光板和红外线加热管进行移动,使反光板和红外线加热管可以自动移出至机壳外部,拆装反光板和红外线加热管更加方便,便于工作人员在机壳外部进行检修。

进一步设置为:每个所述反光板上的两根滑移杆对应一组电动驱动组件,所述电动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链条和两个齿轮,所述驱动电机固定安装在机壳外部,所述齿轮固定连接滑移杆伸出机壳外部的一端,所述驱动电机固定连接其中一个齿轮,所述链条啮合套设在两个齿轮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驱动与其输出轴固定连接的齿轮转动,从而带动与该齿轮固定连接的滑移杆转动,同时通过两个齿轮和链条之间的啮合作用驱动另一根滑移杆同步转动,从而使分别螺纹配合在两根滑移杆上的杆套同步移动,带动反光板和红外线加热管更加稳定地移动。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反光板的顶部沿金属板材的宽度方向均匀设置有多个所述杆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光板的顶部沿金属板材的宽度方向均匀设置多个杆套,多个杆套套挂在滑移杆上可以对反光板起到良好的悬挂作用,使反光板在移动过程中不易翻转,从而保证反光板可以顺利平稳地移出至机壳外部。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反光板沿金属板材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均向下弯折,每块所述反光板下的两根红外线加热管均位于反光板的弯折部分以下。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光板沿金属板材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均向下弯折,则两根红外线加热管发出的部分红外光线可以被反光板向下反射到金属板材的表面,从而提高红外线的利用率,加热效果更好。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反光板沿金属板材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有端板,所述红外线加热管的两端分别嵌合安装在两块端板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反光板沿金属板材的宽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设置端板,且红外线加热管嵌合安装在两块端板上,则红外线加热管与反光板之间为可拆结构,方便对红外线加热管进行检修更换。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机壳上位于金属板材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开口并铰接有壳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机壳上位于金属板材宽度方向上的一侧开口并铰接壳门,则工作人员可以通过打开壳门对机壳内部情况进行检查,方便机壳内部的日常检修。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封板门和壳门边缘均设有密封胶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封板门和壳门边缘均设置密封胶条,密封胶条可以阻止热的金属板材上的热量透过封板门和壳门与机壳之间的缝隙处向外散失,从而一方面减少热量散失,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保持机壳外部工作温度不会太高,改善工作环境。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机壳的两端分别开设供金属板材通过的进料口和出料口,并在机壳内设置红外线加热组件,使卷材状的金属板材可以顺利通过机壳内部,并在红外线的作用下进行加热,加热方便且环保高效;

(2)红外线加热管的上方设置反光板,反光板将部分红外线反射到金属板材的表面,提高红外线利用率,加热效果更好;

(3)反光板的顶部设置杆套,并将杆套螺纹配合在反光板上方的滑移杆上,通过电动驱动组件驱动滑移杆转动,从而使反光板和嵌合安装在反光板上的红外线加热管可以自动移出机壳内部,方便工作人员对红外线加热管进行检修更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红外线加热组件和电动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机壳;2、红外线加热组件;3、红外线加热管;4、反光板;5、金属板材;6、进料口;7、出料口;8、滑移杆;9、出板口;10、封板门;11、杆套;12、限位杆;13、电动驱动组件;14、驱动电机;15、链条;16、齿轮;17、端板;18、壳门;19、密封胶条;20、支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红外线加热装置,包括机壳1和设置在机壳1内部的红外线加热组件2,机壳1的相对两端分别开设有位置相互对应的进料口6和出料口7,进料口6和出料口7均位于靠近机壳1的底板处,机壳1的底板四端分别固定有一个支腿20。卷材状的金属板材5借助进料口6和出料口7顺利通过机壳1内部,机壳1内部的红外线加热组件2在卷材状的金属板材5经过时对金属板材5进行加热,加热高效环保。

加热组件包括六根红外线加热管3和三个反光板4,三个反光板4沿金属板材5的长度方向等距均匀地安装在机壳1内部,反光板4沿金属板材5的宽度方向延伸,反光板4沿金属板材5长度方向上的两侧均向下弯折。六根红外线加热管3两两一组地分别安装在三个反光板4下方,反光板4沿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分别固定有一块端板17(参见图2),反光板4下方的两根红外线加热管3的两端均分别嵌合安装在两块端板17上。

红外线加热管3发出红外光线照射到金属板材5上使金属板材5发热,同时反光板4将部分未照射金属板材5的红外光线向下反射至照射到金属板材5表面,提高红外光线的利用率,加热高效环保。

如图1和图2所示,机壳1内位于每个反光板4上方分别设置有两根滑移杆8,两根滑移杆8相相互平行且与反光板4同向延伸。两根滑移杆8均为螺纹杆,两根滑移杆8的一端均穿出机壳1并连接有电动驱动组件13,滑移杆8的另一端为自由端。反光板4上与两根滑移杆8相对应地固定有与滑移杆8螺纹配合的杆套11,每根滑移杆8上螺纹配合有七个杆套11。同时,为了使驱动组件可以顺利驱动滑移杆8转动从而驱动杆套11在滑移杆8上移动,机壳1靠近电动驱动组件13的一侧固定有六根限位杆12,六根限位杆12分别与六根滑移杆8一一平行对应且穿过杆套11,从而限制杆套11不能对滑移杆8转动,确保杆套11可以在滑移杆8上移动。机壳1上靠近滑移杆8的自由端一侧开设有供反光板4移出的出板口9,出板口9处铰接安装有封板门10,滑移杆8的自由端及限位杆12靠近滑移杆8自由端的一端均与闭合时的封板门10抵接。同时为了方便工作人员观察机壳1内部情况,机壳1上与封板门10的相同侧面设有两个开口并在开口处均铰接有壳门18。壳门18和封板门10朝向机壳1的一侧面的边缘处均贴合有密封胶条19。

在电动驱动组件13的驱动作用和限位杆12的限位作用下,杆套11在滑移杆8上进行滑移,从而带动反光板4和红外线加热管3进行移动,使反光板4和红外线加热管3可以自动移出至机壳1外部,拆装反光板4和红外线加热管3更加方便,便于工作人员在机壳1外部进行检修。

每个反光板4上的两根滑移杆8对应一组电动驱动组件13,电动驱动组件13包括驱动电机14、链条15和两个齿轮16,驱动电机14为伺服电机并固定安装在机壳1外部,齿轮16固定连接滑移杆8伸出机壳1外部的一端,驱动电机14固定连接其中一个齿轮16,链条15啮合套设在两个齿轮16上。驱动电机14驱动与其输出轴固定连接的齿轮16转动,带动与该齿轮16固定连接的滑移杆8转动,同时通过两个齿轮16和链条15之间的啮合作用驱动另一根滑移杆8同步转动,从而使分别螺纹配合在两根滑移杆8上的杆套11同步移动,带动反光板4和红外线加热管3更加稳定地移动。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及有益效果为:在机壳1的两端分别开设供金属板材5通过的进料口6和出料口7,并在机壳1内设置红外线加热组件2,卷材状的金属板材5可以顺利通过机壳1内部,并在红外线的作用下进行加热,加热方便且环保高效;电动驱动组件驱动反光板和红外线加热器自动移出机壳,方便工作人员对红外线加热器进行检修和更换。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