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玉米产量的栽培方法

文档序号:227378阅读:368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玉米产量的栽培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玉米产量的栽培方法,采用由大垄和小垄构成混合组合垄,大垄宽150~170cm,小垄宽25~45cm;其垄向为磁南偏西18~20°,本发明方法,种两小垄空一大垄,增大了通风度,株数提高了10%;光照好,水温高,积温高;能减少病虫害,抗倒伏;第二年、第三年依次在第一年空的大垄中种小垄,第四年种回到第一年的垄位,充分利用土地养分,达到高产目的。玉米每年单产平均增幅达15%~17%,每公顷最低可增产2500公斤。
【专利说明】一种提局玉米产量的栽培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农业【技术领域】中的作物栽培【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玉米产量的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玉米是高光效作物,作物的产量主要取决于光合作用,而光合作用与光照、温度、水分、CO2浓度、土壤环境及作物的垄向密切相关。目前,在东北地区,玉米传统的栽培方法的株行距为55~60cm,株距31~35cm,每亩种植玉米约3500株,且垄向随机性强,没有确定方向。这种栽培方法在玉米长到6~9片叶以后,玉米阴影相互遮蔽,不能使光照射到玉米的每片叶子,不能充分发挥每片叶子的光合作用,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太阳的光能,从而严重影响干物质的积累,进而影响产量,目前玉米每公顷产量只有七八千斤。因此根据北半球太阳高度角变化、夏季盛行西南风等自然规律,改变垄向和垄距,可以提高玉米叶片的受光面积,提高玉米的受光时间和受光强度,增强光合速度和光能利用率,促进玉米成熟,达到提高产量和质量的目的。

【发明内容】

[0003]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提高玉米产量的栽培方法,本发明方法,种两垄空一垄,增大了通风度,株数提高了 10%;光照好,水温高,积温高;能减少病虫害,抗倒伏。玉米单产平均增幅达15%~17%。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0005]一种提高玉米产量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栽培方法如下:
[0006]( I)进行秋翻地,打破`犁底层,翻后拖平耙压;
[0007](2)根据种植地的经纬度测量出垄向磁南偏西18~20° ;
[0008](3)依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以及玉米株高,测量组合垄的垄距,采用由大垄和小垄构成混合组合垄,大垄宽150~170cm,小垄宽25~45cm ;
[0009](4)将生育期在126~129天,积温在2650~2850°C的玉米种子播种后镇压。
[0010]优选地,第二年的小垄设置于第一年的大垄处,第三年的小垄设置于第一年与第二年的大垄交集处,三年完成一个耕作周期,四年一个轮回。
[0011 ] 优选地,步骤(1)所述翻地深度为25cm。
[0012]优选地,步骤(3)的大垄宽150~159cm,小垄宽25~29cm。
[0013]优选地,步骤(4)所述播种的密度为6.5~7.0万株/hm2,株距为14~15厘米,播深为3~4cm。
[00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0015]本发明方法,种两小垄空一大垄,增大了通风度,株数提高了 10%;光照好,水温高,积温高;能减少病虫害,抗倒伏。第二年、第三年依次在第一年空的大垄中种小垄,第四年种回到第一年的垄位,充分利用土地养分,达到高产目的。玉米每年单产平均增幅达15%~17%,每公顷最低可增产2500公斤。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7]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垄向及种植示意图。图中a为株距,b为大垄距,c为小垄距。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为更好地理解本发明,下面将通过具体的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方案,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包括权利要求的全部内容,但不限于此。
[0019]实施例1
[0020]种植试验基地在吉林省九台市,在秋收后,用机械将地耙平,备次年春季播种用。播种前,用罗盘定向,根据九台市的经纬度(东经125° 51',北纬44° 09')计算出垄向为磁南偏西20°。垄距设为大垄160厘米,小垄40厘米构成的2米2行组合垄。
[0021]具体播种方法:
[0022]第一年播种时按耕作行宽40厘米(小垄宽),休闲行宽160厘米(超大行距)进行播种。
[0023]第二年播种时在第一年耕作行的东侧间隔30厘米左右进行播种,仍按耕作行宽35厘米,休闲行宽16 5厘米进行播种。
[0024]第三年播种与第二年播种同侧,再间隔30厘米左右,仍按耕作行宽35厘米,休闲行宽165厘米进行播种。
[0025]第四年播种回到第一年的播种位置。三年完成一个耕作周期,四年一个轮回。
[0026]垄距设定后可用普通播种机进行播种,无需特殊机械。选择生育期在127天,积温在2750°C的优质、高产耐密品种,先玉335,确保一次出苗。
[0027]严格控制播种密度,公顷保苗6.5万株/hm2。株距15厘米,播深4厘米。深浅一致。播后及时镇压。进行合理的田间管理。
[0028]秋收时获得1.5万公斤/公顷的产量。
[0029]实施例2
[0030](I)选择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肥保水、排水良好的平整地块。
[0031](2)秋收后进行秋翻地,翻地深度为25cm,打破犁底层,翻后及时拖平耙压,做到无漏耕,无立垡,无河垃,土块疏松,细碎。
[0032](3)选择优质高产耐密品种:选择生育期在127天,积温在2750°C的优质、高产耐密品种,先玉335。
[0033](4)根据种植地的经纬度计算出垄向为磁南偏西18°,增加光照时间,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东西垄向坚决不能播种。
[0034](5)依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以及玉米株高,计算组合垄的垄距,将传统55~60cm的均匀小垄改为大垄和小垄组合形式,由大垄和小垄构成混合组合垄。大垄160cm宽,小垄40cm宽。
[0035]种植密度6.5万株/hm2。株距15厘米,播深以4厘米为宜,深浅一致,播后及时镇压。
[0036]第二年的小垄设置于第一年的大垄处,第三年的小垄设置于第一年与第二年的大垄交集处,三年完成一个耕作周期,四年一个轮回。每年秋收时产量均为1.5万公斤/公顷。
[0037]实施例3
[0038](I)选择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肥保水、排水良好的平整地块。
[0039](2)秋收后进行秋翻地,翻地深度为25cm,打破犁底层,翻后及时拖平耙压,做到无漏耕,无立垡,无河垃,土块疏松,细碎。
[0040](3)选择优质高产耐密品种:选择生育期在128天,积温2750°C的优质、高产耐密品种,良玉11。
[0041](4)根据种植地的经纬度计算出垄向为磁南偏西18°,增加光照时间,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东西垄向坚决不能播种。
[0042](5)依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以及玉米株高,计算组合垄的垄距,将传统55~60cm的均匀小垄改为大垄和小垄组合形式,由大垄和小垄构成混合组合垄。大垄160cm宽,小垄40cm宽。
[0043]种植密度6.5万株/hm2。株距15厘米,播深以4厘米为宜,深浅一致,播后及时镇压。
[0044]第二年的小垄设置于第一年的大垄处,第三年的小垄设置于第一年与第二年的大垄交集处,三年完成一个耕作周期,四年一个轮回。每年秋收时产量均为1.15万公斤/公顷。
[0045]对比例I
[0046](I)选择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肥保水、排水良好的平整地块。
[0047](2)秋收后进行秋翻地。
[0048](3)品种为良玉11。
[0049](4)垄向为东西垄向。
[0050](5)传统55~60cm的均匀小垄形式。
[0051]种植密度6.5万株/hm2,播后及时镇压。秋收时产量为0.95万公斤/公顷。
[0052]对比例2
[0053](1)选择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肥保水、排水良好的平整地块。
[0054]( 2 )秋收后进行秋翻地。
[0055](3)品种为良玉11。
[0056](4)垄向为南北垄向。
[0057](5)传统55~60cm的均匀小垄形式。
[0058]种植密度6.5万株/hm2,播后及时镇压。秋收时产量为0.98万公斤/公顷。
[0059]通过对比例I和对比例2可以看出,不同垄向对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东北夏季风多为偏南风,垄向磁南偏西18-20°好于南北垄向和东西垄向的栽培方式,有利于作物的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的积累,以达到增产的目的。
[0060]实施例4
[0061 ] (I)选择耕层深厚,肥力较高,保肥保水、排水良好的平整地块。
[0062](2)秋收后进行秋翻地,翻地深度为25cm,打破犁底层,翻后及时拖平耙压,做到无漏耕,无立垡,无河垃,土块疏松,细碎。
[0063](3)选择优质高产耐密品种:选择生育期在129天,积温在2850°C的优质、高产耐密品种,良玉99。
[0064](4)根据种植地的经纬度计算出垄向为磁南偏西18°,增加光照时间,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东西垄向坚决不能播种。
[0065](5)依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以及玉米株高,计算组合垄的垄距,将传统55~60cm的均匀小垄改为大垄和小垄组合形式,由大垄和小垄构成混合组合垄。大垄160cm宽,小垄40cm宽。
[0066]种植密度6.5万株/hm2。株距15厘米,播深以4厘米为宜,深浅一致,播后及时镇压。秋收时产量为2.1万公斤/公顷。[0067]实施例5
[0068]( I)进行秋翻地,打破犁底层,翻后拖平耙压;
[0069](2)根据种植地的经纬度测量出垄向磁南偏西20° ;
[0070](3)依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以及玉米株高,测量组合垄的垄距,采用由大垄和小垄构成混合组合垄,大垄宽150cm,小垄宽25cm ;
[0071](4)将生育期在126~129天,积温在2650~2850°C的玉米种子播种后镇压。秋收时产量为2.1万公斤/公顷。
[0072]实施例6
[0073](I)进行秋翻地,打破犁底层,翻后拖平耙压;
[0074](2)根据种植地的经纬度测量出垄向磁南偏西19° ;
[0075](3)依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以及玉米株高,测量组合垄的垄距,采用由大垄和小垄构成混合组合垄,大垄宽159cm,小垄宽29cm ;
[0076](4)将生育期在126~129天,积温在2650~2850°C的玉米种子播种后镇压。秋收时产量为1.85万公斤/公顷。
[0077]实施例7
[0078]( I)进行秋翻地,打破犁底层,翻后拖平耙压;
[0079](2)根据种植地的经纬度测量出垄向磁南偏西20° ;
[0080](3)依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以及玉米株高,测量组合垄的垄距,采用由大垄和小垄构成混合组合垄,大垄宽160cm,小垄宽30cm ;
[0081](4)将生育期在126~129天,积温在2650~2850°C的玉米种子播种后镇压。秋收时产量为1.9万公斤/公顷。
[0082]实施例8
[0083]( I)进行秋翻地,打破犁底层,翻后拖平耙压;
[0084](2)根据种植地的经纬度测量出垄向磁南偏西20° ;
[0085](3)依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以及玉米株高,测量组合垄的垄距,采用由大垄和小垄构成混合组合垄,大垄宽170cm,小垄宽40cm ;
[0086](4)将生育期在126~129天,积温在2650~2850°C的玉米种子播种后镇压。秋收时产量为2.0万公斤/公顷。
[0087]实施例9[0088]( I)进行秋翻地,打破犁底层,翻后拖平耙压;
[0089](2)根据种植地的经纬度测量出垄向磁南偏西20° ;
[0090](3)依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以及玉米株高,测量组合垄的垄距,采用由大垄和小垄构成混合组合垄,大垄宽170cm,小垄宽45cm ;
[0091](4)将生育期在126~129天,积温在2650~2850°C的玉米种子播种后镇压。秋收时产量为2.2万公斤/公顷。
[0092]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权利要求】
1.一种提高玉米产量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栽培方法如下: (1)进行秋翻地,打破犁底层,翻后拖平耙压; (2)根据种植地的经纬度测量出垄向磁南偏西18~20°; (3)依据太阳高度角和方位角以及玉米株高,测量组合垄的垄距,采用由大垄和小垄构成混合组合垄,大垄宽150~170cm,小垄宽25~45cm ; (4)将生育期在126~129天,积温在2650~2750°C的玉米种子播种后镇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玉米产量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二年的小垄设置于第一年的大垄处,第三年的小垄设置于第一年与第二年的大垄交集处,三年完成一个耕作周期,四年一个轮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玉米产量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翻地深度为25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玉米产量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的大垄宽150 ~159cm,小垄宽 25 ~29c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提高玉米产量的栽培方法,其特征在于,优选地,步骤(4)所述播种的密度为6.5~7.0 万株/hm2,株距为14~15厘米,播深为3~4cm。
【文档编号】A01G1/00GK103609322SQ201310681194
【公开日】2014年3月5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2日
【发明者】张强, 陈小姝, 张建波, 齐丽娜 申请人:吉林省科技评估有限责任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