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丁香菌酯和氰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58284阅读:27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业杀菌剂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含丁香菌酯和氰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氰烯菌酯(phenamacril),试验号:JS399-19,化学名称为:2-氰基-3-氨基-3-苯基丙烯酸乙酯。由江苏省农药研究所合成,是具有我国自主的知识产权的新型杀菌剂。该药剂耐雨水冲刷,具有良好的内吸穿透性能及优异的保护和治疗作用。氰烯菌酯对镰刀菌属的禾谷镰刀菌、串珠镰刀菌、尖孢镰刀菌等均有很高的生物活性,适用于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和西瓜枯萎病等作物病害的有效防治。室内研究表明,赤霉病菌在此类药剂高的药剂选择压下极易产生抗药性,存在一定的抗药性风险。因此在目前抗病品种缺乏的情况下,为了延缓或克服病原菌抗药性的形成和发展,避免连续单一的使用氰烯菌酯,应与其他类型的杀菌剂轮换或混合使用。丁香菌酯(coumoxystrobin),化学名称:(E)-2-(2-(3-正丁基-4甲基-香豆素-7-基氧基)甲基苯基)-3-甲氧基丙烯酸甲酯。CAS登记号为:850881-70-8。丁香菌酯属于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其作用于真菌线粒体的电子传递链的复合物Ⅲ,阻止电子传递,抑制能量合成。对苹果树腐烂病、轮纹病等多种病原菌有较好的抑制作用。而由于其作用机理单一,田间应用上长期重复使用在很多情况下可能导致真菌菌株产生选择性,所述菌株对丁香菌酯形成适应的抗性,导致丁香菌酯对这些真菌防效降低甚至无效,造成病害扩大蔓延,作物减产,农药浪费。由于新农药的开发不仅投资风险大,而且环境保护和食品安全对其要求提高,限制加严,所以其开发周期较长。而科学合理的农药复配不仅可以提高防治效果,增加速效性,延长持效期,扩大防治谱,减少用药量,降低成本等,而且还可以克服或延缓有害生物的抗性的产生或发展,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天敌,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持生态平衡。因此,各种新型的农药复配剂作为防治有害生物的一种有效手段得以大量研究和开发,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应用数量也不断增多,在保护农作物高产优质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对现在及将来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米凤玉,华中农业大学硕士论文)。我们在室内筛选和田间试验的基础上,筛选出丁香菌酯与氰烯菌酯进行复配,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经进一步研究,完成了本发明。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杀菌效果好,对小麦赤霉病等的防治效果显著增效的组合物。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含丁香菌酯和氰烯菌酯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杀菌组合物以丁香菌酯和氰烯菌酯为有效成分,丁香菌酯和氰烯菌酯的重量比为1-64:64-1,优选的重量比为1-32:32-1,更进一步优选为1-16:16-1,有效成分的含量为1-85%,优选20-75%。本发明的组合物用于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等真菌性病害本发明组合物按照本
技术领域
技术人员所公知的方法可以配制的制剂剂型,包括水分散粒剂、可湿性粉剂、乳油、悬浮剂、油悬剂、悬乳剂、水乳剂、微乳剂等;可以选择的助剂有乳化剂、润湿分散剂、助悬剂、崩解剂、粘结剂、防冻剂、增稠剂、稳定剂、消泡剂等。本发明的组合物具有如下的优点:1、本发明所述的组合物具有协同增效作用。2、本发明组分合理,治疗加保护作用,杀菌效果好,可以减少用药次数,用药成本低,减缓抗性的产生,对作物安全性好。3、本发明对小麦赤霉病、水稻恶苗病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说明,实施例中的百分比均为重量比,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1、室内活性测定联合作用测定(一)下面通过联合作用测定试验来说明丁香菌酯与氰烯菌酯混配对小麦赤霉病的联合作用。为了防治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graminearum),我们对丁香菌酯与氰烯菌酯复配进行联合作用测定,具体试验方法以及结果如下。室内毒力测定方法为:将丁香菌酯、氰烯菌酯原药,根据设定的配比浓度,配置成所需的药液,备用。试验方法参考《NY/T1156.2-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在无菌条件下,将预先融化的培养基定量加入无菌锥形瓶中,从低浓度到高浓度依次定量吸取药液,分别加入上述锥形瓶,充分摇匀。然后等量倒入3个以上直径为9cm的培养皿中,制成相应浓度的含药平板。不含药剂的处理作为空白对照。重复4次。将培养好的病原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的打孔器,自菌落边缘打取菌碟,用接种针将菌碟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温度25℃下培养4天,十字交叉法测定测量菌落直径,根据下面公式计算不同处理抑制病菌生长50%的有效中剂量(EC50值),并比较抗菌活性。按Wadley方法评价杀菌剂组合的增效作用,首先分别构建单剂A,B以及混剂AB的剂量-反应曲线,通过逻辑斯蒂值-对数或最恰当的概率-对数转换后,剂量-反应曲线转化为直线,据此计算不同防治水平下的EC50或EC90值。计算组合物的理论值〔E=(a+b)/[(a/ECA)+(b/ECB)],其中E为理论值,a为氰烯菌酯单剂在混剂中的比例,b为丁香菌酯单剂在混剂中的比例,ECA为氰烯菌酯单剂的EC50值,ECB为丁香菌酯单剂的EC50值〕及增效系数(组合物的实测值/理论值)。以增效系数评价复配药剂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联合作用,实际防效与理论防效之比大于1,即为增效作用。表1本发明的组合物对小麦赤霉病菌的联合作用测定结果联合作用测定结果表明:氰烯菌酯与丁香菌酯按表1的比例32:1~1:32混用,对小麦赤霉病菌均有一定的增效作用,当比例为1:1时,增效作用最为明显,同时我们也发现,增效作用具有一定的随机性,例如在1:1时增效系数最大,到1:8时,又比较小,在1:16时又增大,表现出非曲线的现象。室内活性测定(二):为了防治农业生产上的水稻恶苗病,发明人以丁香菌酯与氰烯菌酯进行了相互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方法为:试验对象:水稻恶苗病菌(Fusariummoniliforme),试验方法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2-2006》。首先将单剂及各混配药剂设置5个不同浓度梯度。将融化的PDA培养基冷却至60-70℃,按设计量加入定量药剂,制成含有不同药量的含药培养基,重复3次,待其充分冷却后,接种直径为5mm的水稻恶苗病菌菌碟,25℃恒温培养7天进行调查,分别测量每个处理的菌落生长直径,并计算抑菌率,通过抑制率的机率值和系列浓度的对数值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求出各药剂的EC50值,用Wadley方法计算组合物的理论值及增效系数,以此来评价供试药剂对病菌的活性。表2氰烯菌酯与丁香菌酯组合对水稻恶苗病菌的室内联合作用测定结果联合作用测定结果表明:氰烯菌酯与丁香菌酯按表2的比例64:1~1:64混用,对水稻恶苗病菌均具有增效作用。2、制剂实施例本发明组合物各种剂型的加工工艺均为现有技术,根据不同情况可以有所变化。实施例1:50%丁香菌酯·氰烯菌酯可湿性粉剂丁香菌酯25%,氰烯菌酯25%,木质素磺酸钠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5%,茶皂素10%,白炭黑5%,凹凸棒土补足至100%。实施例2:25%丁香菌酯·氰烯菌酯乳油丁香菌酯5%,氰烯菌酯20%,十二烷基苯磺酸钙10%,壬基酚聚氧乙烯醚15%,聚丙烯酸钠7%,大豆油加至100%。实施例3:25%丁香菌酯·氰烯菌酯水分散粒剂丁香菌酯20%,氰烯菌酯5%,木质素磺酸钠5%,十二烷基苯磺酸钠8%,硫酸铵2%,高岭土补足至100%。实施例4:51%丁香菌酯·氰烯菌酯悬浮剂丁香菌酯50%,氰烯菌酯1%,十二烷基苯磺酸钠13%,烷基酚聚氧乙烯醚5%,黄原胶2%,丙二醇1%,加水至100g。实施例5:40%丁香菌酯·氰烯菌酯微乳剂丁香菌酯10%,氰烯菌酯30%,脂肪酸聚氧乙烯醚15%,木质素磺酸钙4%,丙三醇2%,氮酮1%,水补足至100%。实施例6:60%丁香菌酯·氰烯菌酯油悬浮剂丁香菌酯10%,氰烯菌酯50%,脱水山梨醇单硬脂酸酯6%,脂肪醇聚氧乙烯醚4%,苯乙烯基苯酚聚氧乙烯醚3%,蓖麻油聚氧乙烯醚4%,有机膨润土1%,气相二氧化硅0.5%,尿素2%,矿物油补足100%。3、田间药效试验供试药剂:实施例1-6中的制剂。对照药剂:20%丁香菌酯悬浮剂(对照药剂1),25%氰烯菌酯悬浮剂(对照药剂2)。防治作物:小麦。防除对象:小麦赤霉病。试验方法:试验于小麦田内进行,每个组别处理3次重复,处理面积约为20m2,按照试验小区的面积,准确称量好各种药剂,于小麦扬花初期第一次施药,3-5d后第二次施药,20天后进行病情调查,比较各种药剂的活性。结果见表3。表3丁香菌酯和氰烯菌酯对小麦赤霉病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处理药剂用量(ga.i/亩)病指防效(%)实施例12088.62实施例22090.14实施例32088.25实施例42090.57实施例52087.26实施例62091.67对照药剂13078.48对照药剂22584.51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丁香菌酯和氰烯菌酯的复配对小麦赤霉病的防效较好,与单剂相比,防效有了较大的提高,增效作用明显。根据田间目测,在试验剂量范围内,作物生长正常,未见植株产生药害及异常现象,对小麦安全。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技术领域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