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水田区杂交水稻机械收割蓄留再生稻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93523阅读:601来源:国知局
冬水田区杂交水稻机械收割蓄留再生稻技术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农作物种植技术,尤其是一种水稻种植技术。



背景技术:

水稻主茎节数因品种生育期长短而异,多在11(早熟品种)~19(晚熟品种)节之间。绝大多数品种顶节无腋芽,其他每个茎节着生一个腋芽。一般位于地表附近至地上部的4~6个伸长节,在生育中期通常不萌发成新茎,称之为“休眠芽”,以区别于着生于地下部“分蘖节”上的“分蘖芽”。再生稻就是采用一定的栽培措施,使头季水稻收割后稻桩上休眠芽萌发生长成穗而收割的一季水稻,农民称之为“抱孙谷”或“秧孙谷”。再生稻是我国南方稻区一季稻热量有余而种植双季稻热量又不足的地区,或双季稻区只种一季中稻的稻田提高复种指数,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经济收入的措施之一。再生稻具有生育期短、日产量较高、省种、省工、节水、调节劳力、生产成本低和效益高等优点。目前我国再生稻面积呈加速恢复期,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全国再生稻面积在700万亩左右,主要分布在四川、重庆、湖北、福建、湖南等地。

四川、重庆现有冬水(闲)田(本发明中所述冬水田区指的是年种一季水稻或蓄再生稻,水稻收后至下年栽秧期间稻田休闲并保持一定水层的稻区,典型的如四川盆地东南部海拔350米以下的丘陵稻区)800万亩以上,其中再生稻面积达500~600万亩。传统杂交中稻-再生稻高产技术是基于人工收割头季稻条件下而形成的,是一项已经非常成熟的技术(徐富贤,熊洪,张林,朱永川,蒋鹏,郭晓艺,刘茂.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中国农业科学,2015,48(9):1702-1717)。然而近几年随着农村劳动力进一步紧缺,人工收割头季稻生产成本已上升到了700元/亩以上。如仍采用人工收割头季稻蓄留再生稻的技术模式,则会出现种稻呈负效益的现象。因此,最近几年较多再生稻区采取头季稻机械收割后蓄留再生稻的方式,虽然大幅度降低了头季稻收割成本,但再生稻产量仅为人工收割方式的30%~50%,甚至无再生稻收成。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稳定再生稻面积,本单位通过2012~2016年的试验研究,初步形成了“冬水田区杂交水稻机械收割蓄留再生稻技术”,可供大面积示范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目前人工收割头季稻蓄留再生稻生产成本高,劳动强度大等问题;以及再生稻区采取头季稻机械收割后蓄留再生稻的方式带来的再生稻产量低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冬水田区杂交水稻机械收割蓄留再生稻技术。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冬水田区杂交水稻机械收割蓄留再生稻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a、施促芽肥:于头季稻齐穗后3~8天施促芽肥,所述头季稻的生育期在140天以内;

b、排水晒田:于所述头季稻齐穗后15~20天排水晒田,以提高稻田的土壤硬实度,防止收割机下田后陷田;

c、收割:于所述头季稻成熟期用联合收割机收割,留桩高度15~20cm;

d、灌水:于所述头季稻收割后及时灌水,保证再生芽生长对水份的需求和防止高温伏旱死苗。

在本发明中,发明人对传统机械收割后蓄留再生稻的方式进行了如下调整,以达到提高再生稻产量的目的:

1、调整留桩高度:我们熟知,传统技术人工收割头季稻的留桩高度为33~40cm,因传统技术头季稻生育期长达150天以上,留桩高度33~40cm是为了确保再生穗从高节位萌发成穗,而留桩高度过低时低节位再生稻穗通常不能安全齐穗无收成或产量极低。但发明人认为,再生稻机收稻田不宜按人工收割方式高留稻桩。一是高留稻桩容易被收割机轮胎下压至土壤中不能出苗,二是低留稻桩有利于与被收割机轮胎下压萌发的再生稻生育期相近,便于一次性收割再生稻,经实验验证,留桩高度以15~20cm为宜。因提高再生稻产量主要通过增加有效穗的途径,留桩高度低于15cm仅有部分低位再生芽成穗,致有效穗数不足而再生稻产量较低。

2、调整品种选择:由于我们调整了留桩高度,因此机收头季稻后因碾压的稻桩再生芽从低节位萌发,其生育期比上节位再生穗延长10天左右。为了保证再生穗开花期不受9月份低温危害能安全抽穗,在头季稻品种选择上,应选用生育期较短的品种,生育期140天以内为宜。

3、调整施促芽肥时间:促芽肥是再生稻获得高产的关键技术。传统技术的促芽肥施用时间是在头季稻齐穗后15~20天,而此时正是机收头季稻田排水晒田的时间,以致施促芽肥不能落实。因此我们将促芽肥施用时间提早到头季稻齐穗后3~8天。其效果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比传统技术施促芽肥时间对再生稻的增产效果更好,同时对促进头季稻籽粒灌浆结实有一定增产作用;二是具有更好的生产实用性,因施肥时稻田必须要有一定水层效果才好,而传统技术的促芽肥施用时间是在头季稻齐穗后15~20天,此时正值川南规律性的高温伏旱期,大面积生产常出现稻田处于受旱状态或因机收头季稻已排干田水,无法施用促芽肥。本发明促芽肥施用量与传统技术的促芽肥施用量相同即可。

4、于所述头季稻收割后及时灌水,保证再生芽生长对水份的需求和防止高温伏旱死苗。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头季稻最好选用杂交水稻中籼中熟品种;中籼中熟品种杂交水稻生育期在140d以内,且中籼中熟品种的头季稻产量水平与迟熟品种相差较小,若选用早熟品种其头季稻产量水平显著降低100公斤/亩以上,蓄再生稻后两季总产量仍然不能超过迟熟品种传统机收蓄再生稻的总产,因此应尽量选用杂交水稻中籼中熟品种。例如本方案中可选用内10a/r60、乐优5号和赣香优112等杂交水稻中籼中熟品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头季稻选用抗倒伏品种;川东南冬水田地区,在头季稻收割前10~15天,规遇大风大雨的几率较大,大面积生产上水稻倒伏是制约高产的一个灾害因素之一,而且头季稻倒伏后即不好实行机械收割,再生力会明显减弱。因此为了防止这一情况的发生,所述头季稻最好选择抗倒伏品种。例如可选用内10a/r60、乐优5号和赣香优112等抗倒伏品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头季稻选用穗数型品种;一般穗数型品种的再生力较强,而且其植株顶部3片叶相对短小,机械收割时需要的动力相对较小,收割机工作时出现故障的机率会减少。因此,头季稻选择穗数型品种既有利于增强再生力,又可提高机械收割的工作效率达到高产高效之目的。例如可选用内10a/r60、乐优5号和赣香优112等穗数型品种。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稻田为土壤带沙的稻田;土壤硬实度与土壤类型有关。土壤带沙的稻田排水后,土壤下沉快,容易达到收割机下田需要的硬实度。因此,选择带沙的稻田,可推迟排水时间,有利于头季稻籽粒灌浆结实和防止再生芽受高温伏旱的影响而死亡。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b中晒田标准为以达到下田陷脚现脚背为标准,硬实度过高会造成头季稻因水分不足严重受旱而减产。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d中,灌水后3天内稻田中保持2~4cm的水层。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步骤a施促芽肥后至排水前田间保持3cm以内的水层。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联合收割机为四行机;目前大量应用于冬水田区的水稻联合收割机主要有两行机、四行机和六行机三种类型。其中行走式的两行机每天仅能收割4~5亩,而且对操作员的劳动强度大,还需用专人到田间运送稻谷,工作效率太低,难以大面积推广;六行机工作效率较高,但其机型较重,对于多数冬水田因排水晒田不够,土壤硬实度差,以致对稻桩碾压较重而难以发再生苗;四行机则间于前两种机型之间,是目前冬水田区机收头季稻蓄再生稻的理想机型。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收割时所述联合收割机采用环绕式的行走路线;收割机行走路线对稻桩碾压程度有较大影响。收割机在稻田的行走路线主要有环绕式(图1)和折返式(图2)两种。田间调查结果表明,环绕式对稻桩的一次、二次、三次碾压率分别为32.3%、12.6%、3.5%,而折返式的一次、二次、三次稻桩碾压率分别为15.5%、20.6%、13.1%;根据田间定点调查,对稻桩碾压次数越多,再生稻产量低越低,稻桩被碾压一次、二次、三次后,其再生稻产量分别为未碾压稻桩的78.6%、23.1%和1.4%。因此,收割机采用环绕式的行走路线可减少二、三次稻桩碾压率,可明显提高机收头季稻蓄留再生稻的产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冬水田区杂交水稻机械收割蓄留再生稻技术,该技术针对生育期在140d以内的头季稻蓄留再生稻的产量可达到人工收割蓄留再生稻产量的80%以上,在一定范围内可完全替代人工收割方法,大大降低劳动强度和再生稻生产成本,显著提高蓄留再生稻生产技术的经济效益。2)本发明的机械收割蓄留再生稻技术大大降低了传统机械收割头季稻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为机械收割头季稻蓄留再生稻技术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方向。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环绕式行走路线示意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折返式行走路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为了明确本发明机械收割头季稻蓄留再生稻技术的产量效果,申请人于2014~2016年每年分别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的兆雅、云龙、加明、方洞4个镇,选择相临的6~8块田,分别开展“传统人工收割蓄留再生稻技术”、“本发明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农民自主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比较示范。具体技术如下:

实施例一:

传统人工收割蓄留再生稻技术:头季稻(德香4103,生育期152天)齐穗后第18天,每亩施尿素20公斤作促芽肥,田间保持3厘米以内的浅水层。头季稻成熟期人工收割,留桩高度35~40厘米,收后稻田保持干湿交替状态至再生稻成熟。至再生稻成熟后统计再生稻产量,结果见表1。

实施例二:

本发明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头季稻(内10a/r60,生育期140天)齐穗后第3天,每亩施尿素20公斤作促芽肥,田间保持3厘米以内的浅水层。至头季稻齐穗后第15天排干田水,晒田达到人下田陷脚而现脚背为宜。成熟期用4lbz-110半喂入履带自走式水稻联合收割机(4行机)收割头季稻,留桩高度15~20厘米,采用环绕式行走路线。收后3天以内稻田保持3厘米水层,以后至再生稻成熟保持干湿交替状态。至再生稻成熟后统计再生稻产量,结果见表1。

实施例三:

本发明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头季稻(赣香优112,生育期139天)齐穗后第8天,每亩施尿素20公斤作促芽肥,田间保持3厘米以内的浅水层。至头季稻齐穗后第20天排干田水,晒田达到人下田陷脚而现脚背为宜。成熟期用4lbz-110半喂入履带自走式水稻联合收割机(4行机)收割头季稻,留桩高度15~20厘米,采用环绕式行走路线。收后3天以内稻田保持3厘米水层,以后至再生稻成熟保持干湿交替状态。至再生稻成熟后统计再生稻产量,结果见表1。

实施例四:

农民自主机收蓄留再生稻技术:头季稻(德香4103,生育期152天)齐穗后第15天,每亩施尿素20公斤作促芽肥,田间保持3厘米以内的浅水层。至头季稻齐穗后第20天排干田水,达到人下田陷脚而现脚背为宜。成熟期用久保田688q联合收割机(6行机)收割头季稻,留桩高度40~45厘米,采用折返式行走路线。以后至再生稻成熟保持干旱状态。至再生稻成熟后统计再生稻产量,结果见表1。

表1杂交中稻机收与人工收割蓄留再生稻效果比较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