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节能塔式磨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831阅读:44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高效节能塔式磨浸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对物料进行细磨和浸出的机械设备,具体讲是为黄金提取工艺中的磨浸作业提供一种塔式磨浸机,它不仅能磨矿,而且在磨矿的同时能进行浸出。该设备在其它领域,如化工、冶金、陶瓷、新材料等领域也可应用。
传统氰化提金工艺的磨浸工序一般在卧式球磨机内进行一段和二段磨矿,然后经过分级,浓密再进行几十小时的氰化浸出,工艺流程长,设备台件多,厂房面积大;另一个重要问题是能耗高,磨矿作业的能耗占黄金选冶厂的40~60%。一种改进的工艺,美国专利U.S.Patent 4269808提供的技术,将磨矿和氰化浸出在塔式磨矿机内一步完成,可大大简化流程,降低能耗。该技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在设备结构和工艺上未考虑通气问题,这将大大降低金浸出速率,甚至使金的浸出无法进行。②没有低速辅助起动机构,这就不能适应某些工况如突然停电;或附属设备出现故障使塔磨被迫停车后再起动难的问题。中国专利ZL90200524.3中描述的塔式磨矿机,也没有低速辅助起动机械,因此为了克服起动负荷大的问题,不得不配备较大功率的电机,这就使这种塔磨机的能耗相对较高;这种塔磨机也没有通气机构;安装的是普通衬板,用螺钉固接,装卸不方便,耐磨寿命短。中国专利ZL91222287.5中描述的塔式磨浸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减速机输出轴与主轴之间由一组伞齿轮联接,由于塔式磨浸机运行时,主轴在径向上有一定偏摆,在轴向上有一定振动,使伞齿轮传动效率降低,磨损较快。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功耗小,运行稳定,操作维修方便,且寿命长可实现边磨边浸的塔式磨浸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节能塔式磨浸机,由主电机(4)通过二级减速机(5)带动的螺旋体(8)构成,罩于螺旋体(8)外的筒体(14)上设置有导料槽(7),返浆口(10),溢流口(15),侧开门(13),侧开门(13)上有放球口(12),筒体(14)内有衬板(9),其特征在于增设一辅助电机(1)带动一级减速机(2),通过离合器(3)与二级减速机(5)相接,且辅助电机(1)一级减速机(2),主电机(4)二级减速机(5)之间均是立式配置;正对螺旋体(8)下方,设置一通气装置(11),螺旋体(8)与通气装置(11)之间有距离为3~10毫米的缝隙。
所述通气装置(11)由气嘴(111),带格栅的气管(112)及气管上堵头栅孔状板(11-3)组成。
在所述螺旋体(8)主轴上端,二级减速机(5)输出轴下端设置内外齿套(6)结构。
所述导料槽(7)为扁方形,在上游开一长槽口(71),下游开一短槽口(72)。
所述导料槽(7)为扁方形,在上游开一长槽口(71),下游开一短槽口(72)。
所述衬板(9)为磁性衬板。
所述衬板(9)为磁性衬板。
所述衬板(9)为磁性衬板。
所述螺旋体(8)由螺旋中心轴、轮毂、叶片组成,中心轴外缘、轮毂内缘为方圆状,轮毂有4~8节,串装于中心轴上,轮毂和叶片之间由螺钉固接,各节间升角不同。
所述螺旋体(8)由螺旋中心轴、轮毂、叶片组成,中心轴外缘、轮毂内缘为方圆状,轮毂有4~8节,串装于中心轴上,轮毂和叶片之间由螺钉固接,各节间升角不同。
本实用新型塔式磨浸机与已有塔式磨矿机相比,其动力传动系统除包括一主传动装置以外设有一低速辅助起动机构,它们是立式配置,由辅助电机驱动一级减速机,通过离合器,再驱动二级减速机,经两级减速后螺旋主轴转速很低,产生较大扭矩,可使塔磨在负载下起动,低速起动后再开启主电机,通过二级减速机转入正常运转,再拉脱离合器,使辅助起动系统脱开。已有的塔式磨矿机,为了解决停电后再起动负荷大的问题,需配备大功率电机,但在正常运行时实际使用功率比配备功率小得多,造成“大马拉小车”现象,空载损失大,能耗高。本实用新型的塔式磨浸机采用低速辅助起动机构后,克服了起动负荷大的问题,故配备的主电机可相应减小,恰到好处,没有“大马拉小车”现象,空载损失小、能耗低。已有的塔式磨矿机,没有通气机构。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塔式磨浸机设有通气机构,压缩空气通过螺旋体底部的通气装置进入塔磨内,由于螺旋底端是旋转的,狭缝周围始终是一活区,故不会被浆料堵塞,气路始终畅通,而当停车时,此气路又可兼作放浆通路。塔磨内通入空气可满足“边磨边浸”工艺的要求,使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塔式磨浸机,除磨矿功能外,在加入适当化学试剂后,在磨矿的同时也能进行浸出,即完成边磨边浸作业。
本实用新型塔式磨浸机的螺旋体为组合式结构,由螺旋中心轴,轮毂,叶片等组成,中心轴外缘和轮毂内缘为方圆状,互相卡住以传递扭矩。螺旋体各节的升角不同,有利于降低起动负载,减少磨损。螺旋头底部呈锥型,既降低起动负载又可防止″垫球″现象引起的振动。
塔磨运行时由于个别钢球的不规则运动,出现“垫球”现象,引起轴向有一定振动,本实用新型在主轴上端,二级减速机输出轴下端设置内外齿套结构,既起到联轴传送扭矩作用,又缓冲了“垫球”现象引起的轴向振动,结合螺旋头部的锥型结构的防振措施,提高了设备运行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导料槽为扁方状,在上游开一长槽口,下游开一短槽口,矿浆顺时针方向流动时对导料槽起冲刷作用,使加料口不淤积不堵塞。
另外,本实用新型在塔式磨浸机上采用磁性衬板,利用磁性而不是利用螺钉吸附在塔体筒壁上,装卸方便,其表面吸附一层碎铁球形成自保扩层,耐磨寿命可达6年以上。
总之,本实用新型主机配置功率小,节能幅度大;磨矿和浸出效率高;螺旋和衬板更换周期长,运行稳定,振动小;操作维修方便。利用该塔式磨浸机完成氰化提金工艺的磨浸作业时,可节省设备投资15~20%,降低厂房基建投资40~50%,节电50%以上。
以下结合附图通过实施例详述本实用新型。



图1为高效节能塔式磨浸机整体结构示意图;附图2为内外齿套结构示意图;附图3为导料槽结构示意图;附图4为通气装置结构示意图。
实施例如
图1高效节能塔式磨浸机主要由动力传动系统,筒体及螺旋体组成。动力传动系统包括主传动装置和辅助起动装置两部分,主传动装置由主电机4和二级减速机5组成;辅助起动装置由辅助电机1、机一级减速机2超越离合器和爪型离合器3组成。动力传动系统安装在轴承箱16的上方。轴承箱16内有两轴承座,并在中心轴上设置一内外齿套,见附图2。筒体14设置有导料槽7,具体结构见附图3,上游设置长槽口71,下游设置短槽口72。通气装置11见图4,由气嘴111,带格栅的气管112及气管上堵头栅孔状板113组成。产品溢流口15,磁性衬板9,返浆口10,侧门13,侧门上设置一放球口12。螺旋体8由4~8个螺距的轮毂和叶片组合而成,升角由底至上逐渐加大。
工作时,先开动辅助电机,辅助起动装置通过二级减速机使该塔式磨浸机低速起动,起动完毕,开动主电机4使设备正常运转,同时操纵离合装置使辅助起动系统解脱。此时螺旋体搅动筒体内的钢球和矿料,使矿料得到充分的细磨,如果向筒体内加入石灰、氰化物并从通气装置均匀给入空气,则可高效完成边磨边浸氰化提金作业。
权利要求1.一种高效节能塔式磨浸机,由主电机(4)通过二级减速机(5)带动的螺旋体(8)构成,罩于螺旋体(8)外的筒体(14)上设置有导料槽(7),返浆口(10),溢流口(15),侧开门(13),侧开门(13)上有放球口(12),筒体(14)内有衬板(9),其特征在于增设一辅助电机(1)带动一级减速机(2),通过离合器(3)与二级减速机(5)相接,且辅助电机(1)一级减速机(2),主电机(4)二级减速机(5)之间均是立式配置;正对螺旋体(8)下方,设置一通气装置(11),螺旋体(8)与通气装置(11)之间有距离为3~10毫米的缝隙。
2.按权利要求1所述高效节能塔式磨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通气装置(11)由气嘴(111),带格栅的气管(112)及气管上堵头栅孔状板(11-3)组成。
3.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高效节能塔式磨浸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螺旋体(8)主轴上端,二级减速机(5)输出轴下端设置内外齿套(6)结构。
4.按权利要求1或2所述高效节能塔式磨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料槽(7)为扁方形,在上游开一长槽口(71),下游开一短槽口(72)。
5.按权利要求3所述高效节能塔式磨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料槽(7)为扁方形,在上游开一长槽口(71),下游开一短槽口(72)。
6.按权利要求1,2所述高效节能塔式磨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衬板(9)为磁性衬板。
7.按权利要求3所述高效节能塔式磨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衬板(9)为磁性衬板。
8.按权利要求5所述高效节能塔式磨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衬板(9)为磁性衬板。
9.按权利要求1,2所述高效节能塔式磨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体(8)由螺旋中心轴、轮毂、叶片组成,中心轴外缘、轮毂内缘为方圆状,轮毂有4~8节,串装于中心轴上,轮毂和叶片之间由螺钉固接,各节间升角不同。
10.按权利要求8所述高效节能塔式磨浸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旋体(8)由螺旋中心轴、轮毂、叶片组成,中心轴外缘、轮毂内缘为方圆状,轮毂有4~8节,串装于中心轴上,轮毂和叶片之间由螺钉固接,各节间升角不同。
专利摘要一种高效节能塔式磨浸机,由主电机通过二级减速机带动的螺旋体构成,罩于螺旋体外的筒体上设置有导料槽,返浆口,溢流口,放球口等,筒体内设置磁性衬板,其特征在于增设一辅助电机带动的一级减速机,通过离合器与二级减速机相接,且辅助电机、一级减速机、主电机、二级减速机之间均是立式配置;正对螺旋体下方,设置一通气装置,螺旋体与通气装置之间有距离为3~10毫米的缝隙。本实用新型功耗小,运行稳定,操作维修方便,可实现边磨边浸。可在黄金选冶、化工、冶金、陶瓷、新材料等领域广泛应用。
文档编号B02C17/16GK2263548SQ962253
公开日1997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1996年2月7日 优先权日1996年2月7日
发明者张佩璜, 吴敏杰, 孟宇群, 张炳南, 宿少玲, 冯秀文 申请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