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茶叶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茶叶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茶叶加工技术处在半手工、半机械化的低水平,尤其是在炒茶叶时,整个过程中被人手不洁频繁触摸茶叶、粉尘和加工机械材料中的有害成分二次污染,且传统的加工中的加工设备不配套,缺乏清洁化加工配套设备,进而不能实现标准化生产,也不能够生产出高质量、高卫生标准的茶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提出了一种茶叶加工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茶叶加工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安装有往复运动机构、炒茶锅体和上料机构。
所述的往复运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导轨、固定在机架上的电机、同轴安装在机架上的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三皮带轮、安装在第三皮带轮端面上的连杆、以及安装两个导轨之间且连接于所述连杆的底座,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铰接在底座和第三皮带轮侧面的曲柄上,所述电机上的输出轮盘通过皮带连接于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通过皮带连接于第 三皮带轮,该第三皮带轮侧面的曲柄与连杆形成曲柄滑块机构推动底座做往复运动。
所述炒茶锅体由加热管、U形锅、起降电缸、弯板、锅架、放料门、连接块和弹簧杆组成;其中,所述加热管安装在底座内,所述U形锅和弯板固定安装在锅架上,所述起降电缸两端分别铰接在底座和弯板上,所述锅架一侧铰接在底座上,所述放料门的一端通过连轴悬挂在锅架的两端,所述连接块一端与连轴固定,连接块另一端与弹簧杆相铰接,所述弹簧杆的另一端固定在底座上。
所述上料机构由料箱、传送带、称重杠杆、配重块、翻转料斗、上料架和上料电机组成;其中,所述料箱、传送带安装在上料架上,称重杠杆安装在上料架上,称重杠杆一端套上可滑动的配重块,称重杠杆另一端铰接于翻转料斗,所述上料架和上料电机固定安装在机架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现了更加高效快速的自动化炒茶,有效地降低了茶叶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整个炒茶过程没有受到人手不洁频繁触摸,防止了粉尘和加工机械材料中的有害成分的二次污染,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也确保了茶叶品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往复运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往复运动机构的局部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安装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说明。
如图1至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出茶叶加工装置,包括机架22、往复运动机构、炒茶锅体和上料机构这几个组成部分。
机架固定安装到茶叶加工车间场地内;往复运动机构由导轨1、电机2、皮带轮3、皮带轮4、皮带轮5、连杆6和底座7组成。其中导轨1、电机2、第一皮带轮3、第二皮带轮4和第三皮带轮5安装在机架上,底座7安装在导轨1上,连杆6两端分别铰接在底座7和第三皮带轮5侧面的曲柄上,工作时电机2的动力,通过第一皮带轮3、第二皮带轮4减速传递到第三皮带轮5,第三皮带轮5侧面的曲柄与连杆6形成曲柄滑块机构推动底座7做往复运动。
炒茶锅体由加热管、U形锅8、起降电缸9、弯板10、锅架11、放料门12、连接块13和弹簧杆14组成。其中加热管安装在底座7内,U形锅8和弯板10固定安装在锅架11上,起降电缸9两端分别铰接在底座7和弯板10上,锅架11一侧铰接在底座7上,放料门12一端通过小轴悬挂在锅架11的两端,连接块13一端与小轴固定,另一端与弹簧杆14铰接,弹簧杆14另一端固定在底座7上。
工作时,锅架11随底座7做往复运动,此时由于弹簧杆14 上的弹簧对连接块13顶部预警力的作用,使放料门12紧紧的贴在U形锅8上,防止茶叶在炒制过程中溢出,完成锅中茶叶的翻炒工作。炒茶结束后,起降电缸9开始工作,将炒茶锅体一侧顶起,同时放料门12也将打开,将加工好的茶叶倒出。
所述上料机构由料箱15、传送带16、称重杠杆17、配重块18、翻转料斗19、上料架20和上料电机21组成。其中料箱15、传送带16安装在上料架20上,称重杠杆17安装在上料架20上,称重杠杆17一端套上可滑动的配重块18,另一端铰接在翻转料斗19的两端,上料架20和上料电机21固定安装在机架上。
工作时,上料电机21驱动传送带16做匀速运动,将料箱15中的茶叶均匀送到翻转料斗19中,翻转料19中的茶叶达到预先设置重量时,称重杠杆17的另一端触发限位开关,翻转料斗19开始卸料,将茶叶倒入U形锅8中,实现定量上料,上料的重量可以通过移动配重块18的位置进行调节。
上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和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书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