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入物的输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49145发布日期:2018-06-22 10:06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植入式医疗器械,具体涉及植入物的输送系统。



背景技术:

对于血管狭窄、动脉瘤和血管夹层等疾病,管腔支架介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治疗效果好等优势。

自膨式支架管腔支架的金属骨架结构通常由镍钛合金制成,经过热定型工艺后,使得管腔支架具有恢复自身形状的能力。目前这类支架的输送系统的管体一般包含一根外鞘管,和一根预装于外鞘管内的内鞘芯管。内鞘芯管的近端较粗,远端较细,管腔支架收容于外鞘管与内鞘芯管远端部分之间的空腔中,且支架的远端与内鞘芯管较粗部分的远端端面紧贴,内鞘芯管用于连接导引头(或称Tip头)和容纳并通过导丝。当输送系统到达病变部位,向近端回撤外鞘管,使得外鞘管与管腔支架相对运动,将管腔支架自外鞘管内释放,管腔支架依靠自身的回弹性展开并贴附血管内壁。这种输送系统中管腔支架与鞘芯管之间仅通过摩擦力相连,当内鞘芯管与外鞘管通过人体血管的弯曲部位会适应血管形态而弯曲,管腔支架也容易发生移位,会影响后续释放,且在后撤外鞘管时,支架也会容易移位,导致释放位置不理想,进而影响治疗效果。

通过在内鞘芯管上设置刚性凸起物穿过管腔支架的镂空,可在内鞘芯管与外鞘管之间的空腔内限制管腔支架相对内鞘芯管移动。然而这种输送系统仍然存在如下缺陷:(1)在管腔支架的输送过程中,当外鞘管与鞘芯管共同通过人体管腔的弯曲部位时,在弯曲血管的弯曲半径较小的一侧,鞘芯管与外鞘管之间的间隙减小;在弯曲血管的弯曲半径较大的一侧,鞘芯管与外鞘管之间的间隙增大,此时刚性凸起物与外鞘管的内壁之间的距离增大,刚性凸起物与管腔支架较易分离,管腔支架可能脱离凸起物的约束,进而导致管腔支架在外鞘管中的位置发生偏移,影响后续释放。(2)当鞘芯管与外鞘管到达病变部位后,操作者后撤外鞘管释放管腔支架时,管腔支架可能快速自外鞘管中完全释放,如遇释放位置不理想,无法调整释放位置。(3)当管腔支架自外鞘管之中部分释放后,如发现管腔支架的释放位置不理想,需要调整外鞘管的远端位置,而管腔支架在调整过程中可能自外鞘管之中提前完全释放。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植入物的输送系统,即使在弯曲的血管内,该输送系统仍可以将植入物可靠地固定在鞘芯管上。避免植入物与内鞘芯管之间发生偏移。并且,可在释放过程中逐渐释放植入物,避免了植入物突然释放后无法调整释放位置的缺点,以及在调整释放植入物的释放位置的过程中,避免植入物提前完全释放。

本发明提供一种植入物的输送系统,包括内鞘管,贯穿所述内鞘管且远端伸出所述内鞘管的内鞘芯管,可动地套设于所述内鞘管外部并与所述内鞘芯管之间具有空腔的外鞘管、及固定于所述内鞘芯管的外表面的至少一个钩挂单元。所述钩挂单元包括至少两个柔性钩挂件。所述钩挂件包括与所述内鞘芯管的外表面相连的固定部、以及与所述固定部相连的变形部。所述变形部的自由端可相对所述固定部弯折并在收容于所述外鞘管与所述内鞘芯管之间的空腔内时,与所述固定部配合形成钩状物。由此,当所述钩挂件收容于所述外鞘管与所述内鞘芯管之间的空腔时,所述钩挂件钩挂所述植入物,而所述钩挂件的所述自由端具有沿所述内鞘芯管的径向向外展开的趋势,而所述外鞘管的内壁抑制所述自由端沿所述内鞘芯管的径向向外展开的趋势,因此,所述钩挂件可以限制所述植入物与所述内鞘芯管之间的相对移动。当所述外鞘管相对于所述内鞘芯管向近端轴向运动,所述钩挂件自所述外鞘管与所述内鞘芯管之间的空腔中释放,所述外鞘管的内壁对所述钩挂件的所述自由端沿所述内鞘芯管的径向向外展开的趋势的抑制作用消失,所述变形部沿所述内鞘芯管的径向向外展开并与所述植入物分离,所述植入物自所述外鞘管中释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形部具有弹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钩挂件未收容于所述外鞘管与所述内鞘芯管之间的空腔中时,所述变形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内鞘芯管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度至180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钩挂件未收容于所述外鞘管与所述内鞘芯管之间的空腔中时,每个所述变形部的所述自由端的连线组成的多边形的外接圆的直径小于所述植入物在被压缩之前与每个所述钩挂件的连接处的连线组成的多边形的外接圆的直径的90%。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变形部的所述自由端的连线组成的多边形的外接圆的直径范围为3至50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当所述钩挂件未收容于所述外鞘管与所述内鞘芯管之间的空腔中时,所述变形部沿所述内鞘芯管的轴向的长度范围为3至50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钩挂单元包括2至12个钩挂件,所述2至12个钩挂件围绕所述内鞘芯管的中心轴呈对称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钩挂单元还包括套设并固定于所述内鞘芯管的外表面的中空管状紧箍件,所述钩挂件通过所述紧箍件与所述内鞘芯管的外表面相连。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紧箍件与所述内鞘芯管的外表面之间,所述紧箍件限制所述固定部与所述内鞘芯管的外表面之间的相对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紧箍件沿轴向具有盲孔,所述钩挂件的所述固定部穿设于所述盲孔中并与所述紧箍件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紧箍件沿轴向具有通孔,所述钩挂件的所述固定部轴向贯穿所述通孔后与所述紧箍件固定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紧箍件的直径范围为1至30毫米,所述紧箍件沿所述内鞘芯管的轴向的长度范围为2至10毫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输送系统还包括设于所述钩挂单元及所述内鞘芯管的远端之间的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固定于所述内鞘芯管的外表面并向远离所述内鞘芯管的轴向的方向凸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钩挂件具有双股线构成的U型结构。

本发明的输送系统在内鞘芯管上设置柔性钩挂件替代刚性凸起物来约束管腔支架,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当装载有植入物的输送系统的管体在人体管腔内输送时,柔性钩挂件穿过植入物端部的镂空后朝近端弯折并被约束在内鞘芯管和外鞘管之间,且沿内鞘芯管的轴向具有较长长度,即使通过较弯曲的人体管腔部位时,钩挂件也不会与植入物脱离,避免了现有技术的刚性凸起物会与外鞘管内壁之间产生缝隙,导致植入物自刚性凸起物脱落的风险。

(2)在柔性钩挂件长度范围内可以在外鞘管的约束下逐渐释放植入物,直至露出全部柔性钩挂件,避免了植入物突然释放后无法调整释放位置的缺点。

(3)当手术过程中需要调整植入物的释放位置时,操作者可以后撤管体并调整管体远端位置,在调整过程中,植入物被固定于内鞘芯管之上,且植入物与外鞘管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运动,有效防止植入物自外鞘管之中提前释放。

(4)在手术过程中,当植入物被部分释放,如发现植入物的尺寸与病变部位不符合,由于植入物靠近近端的部分仍然通过钩挂单元固定于内鞘芯管之上,可以通过驱动外鞘管相对于内鞘芯管向远端轴向运动,将已经释放的植入物重新回收至外鞘管与内鞘芯管之间的空腔之中,再将管体撤出病人体外,更换尺寸适宜的植入物。

(5)当钩挂单元的钩挂件自外鞘管与内鞘芯管之间的空隙中释放,具有弹性的钩挂件变形部恢复自然状态,植入物与内鞘芯管之间不再通过钩挂件连接,植入物可自外鞘管中快速释放并膨胀。

附图及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一提供的管腔支架输送系统的主视图,输送系统包括手柄外壳、滑块、管体及钩挂单元,管体包括外鞘管、内鞘芯管及内鞘管;

图2a为图1中的钩挂单元及管体在平行于轴向的截面上的剖视图;

图2b为管体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3a至图3c为图1中的钩挂单元的结构示意图,钩挂单元包括三个钩挂件及一个紧箍件,其中,图3a为未收容于管体中的钩挂单元的主视图,图3b为收容于管体中的钩挂单元的主视图,图3c为未收容于管体中的钩挂单元在平行于轴向的截面上的剖视图;

图4a至图4c为图3a中的钩挂件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4a为主视图,图4b为钩挂件在另一角度下的示意图,图4c为侧视图;

图5a及图5b为钩挂单元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图5a为主视图,图5b为侧视图;

图5c为钩挂单元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在平行于轴向的截面上的剖视图;

图5d及图5e为钩挂单元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与图1中的管体的示意图,其中,图5d为在平行于轴向的截面上的剖视图,图5e为图5d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图1中的钩挂单元将管腔支架固定于内鞘芯管之上时,钩挂单元、管体及管腔支架在平行于轴向的截面上的剖视图;

图7为图1中的钩挂单元不再将管腔支架固定于内鞘芯管之上的示意图;

图8a及图8b为图1中的管体输送管腔支架的过程示意图,其中图8a为到达病变部位后,管腔支架部分自外鞘管之中释放的过程示意图,图8b为调整管体远端位置的过程示意图;

图9a为及图9b为管腔支架回收至图1中的外鞘管的过程示意图,其中,图9a为管腔支架部分自外鞘管之中释放的示意图,图9b为管腔支架回收至外鞘管之中的过程示意图;

图10a至图10c为第二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中,钩挂单元的示意图,输送系统包括管体、钩挂单元、手柄外壳及滑块,钩挂单元包括三个钩挂件,其中,图10a为未收容于管体之中的钩挂单元主视图;图10b为图10a中的一个钩挂件的主视图,图10c为图10a中的钩挂件收容于管体之中的主视图;

图11为钩挂单元的另一种实施方式在平行于轴向的截面上的剖视图;

图12a及图12b为钩挂单元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中,图12a为主视图,图12b为侧视图;

图13a及图13b为第三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的示意图,输送系统包括管体、钩挂单元及限位件,其中,图13a为主视图,图13b为管体、钩挂单元及限位件的局部在平行于轴向的截面上的剖视图;

图14a及图14b为第四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输送系统包括手柄外壳、滑块、管体及钩挂单元,钩挂单元包括钩挂件,其中,图14a为管体及钩挂单元主视图,图14b为图14a中管体及钩挂单元的局部在平行于轴向的截面上的剖视图;

图15a至图15c为第五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输送系统包括手柄外壳、滑块、管体及三个钩挂单元,其中,图15a为管体及钩挂单元主视图,图15b为管体及钩挂单元在平行于轴向的截面上的剖视图,图15c为管腔支架自图15b中的管体之中部分释放的示意图;

图16为包括多个钩挂单元的输送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在介入领域,通常将相对操作者近的一端称为近端,相对操作者远的一端称为远端。

为了更加清楚地描述输送系统及植入物的结构,此处限定术语“近端”及“远端”为介入医疗领域惯用术语。具体而言,在介入医疗领域,“远端”表示手术操作过程中远离操作人员的一端,“近端”表示手术操作过程中靠近操作人员的一端。除非另有定义,本发明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发明在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一

请参见图1,实施例一提供的输送系统100,用于将植入物输送至人体管腔内的病变部位。输送系统100包括管体10、钩挂单元20、以及包括手柄外壳30及滑块33的手柄。

手柄外壳30包括轴对称设置的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图未示出)。滑块33的个数为两个。两个滑块33分别设置于手柄外壳30的第一壳体31和第二壳体上且互相对称。

请一并参阅图2a,本实施例中,植入物为管腔支架200。管体10包括轴向贯穿手柄外壳30的中空的内鞘管11、贯穿内鞘管11且远端伸出内鞘管11的中空的内鞘芯管13、可动地套设于内鞘管11外部并与内鞘芯管13之间具有空腔的外鞘管12、及设置于内鞘芯管13的远端且不透X射线的中空的Tip头14。压缩后的管腔支架200装载于内鞘芯管13的远端与外鞘管12的远端之间的空腔中,并与内鞘芯管13的外表面摩擦接触。由此,可通过操作手柄上的滑块33驱动外鞘管12相对内鞘芯管13在轴向上运动,向近端后撤外鞘管12,最终使得管腔支架200自外鞘管12之中释放。在其他实施例中,手柄可为其他结构,只要手柄能驱动外鞘管12相对内鞘芯管13在轴向运动即可。

请再次参见图1,输送系统100还包括固定安装于手柄外壳30上的导液组件15。导液组件15包括用于传输冲洗液或者造影剂的中空的软管151、连接软管151与内鞘管11的连接头152、以及一端连接软管151的三通阀153。导液组件15的软管151的内腔与外鞘管12和内鞘管11之间的空腔相通。在手术前,将注射器与三通阀153连接,以导入冲洗液而冲洗内鞘管11的外部、或者排出外鞘管12与内鞘管11之间的空气。也可在术前或者术中,将注射器与三通阀153连接,注射造影剂进行造影。

内鞘管11轴向贯穿手柄外壳30的近端端面与远端端面。内鞘管11与位于内鞘管11内部的内鞘芯管13固定连接。固定连接的方式可以是焊接、粘合、缝合、热熔或者螺纹连接等本领域常用的技术手段,在此不再详述。本实施例中,内鞘管11由具有韧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内鞘管11也可以由金属材料制成。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内鞘管11也可以为高分子材料制成的管体与金属材料制成的管体的组合。例如,内鞘管11靠近远端的管体部分收容于外鞘管12之中,由具有韧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以利于提高内鞘管11在弯曲的人体管腔中的可通过性;内鞘管11靠近近端的管体部分位于手柄外壳30内部,由金属材料制成,以提高内鞘管11近端的支撑性。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管体10可以不包括内鞘管11。具体地,请参见图2b,管体10包括轴向贯穿手柄外壳30的中空的内鞘芯管13、可活动地套设于内鞘芯管13外部的外鞘管12、及设置于内鞘芯管13的远端且不透X射线的中空的Tip头14。内鞘芯管13包括靠近近端的第一管体131及与第一管体131的远端轴向相连的第二管体132,且第一管体131的直径大于第二管体132的直径。由此,压缩后的管腔支架200可收容于外鞘管12与第二管体132之间的空腔中,并与第二管体132摩擦接触。钩挂单元20设于第二管体132上,并与管腔支架200(见图2a)可拆卸连接。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管体131及第二管体132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制成。例如,第一管体131由具有韧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第二管体132由金属材料制成,以保证内鞘芯管13的远端柔顺性及近端支撑性。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管体131及第二管体132也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例如,第一管体131及第二管体132均由具有韧性的高分子材料制成。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内鞘芯管13还可以包括第三管体(图未示出)。第三管体可以套设于第一管体131靠近近端的管体部分上。第三管体也可以与第一管体131的近端轴向相连。第三管体的硬度高于第一管体131的硬度,以起到加强挺直的作用,提高内鞘芯管13的近端支撑性。

请一并参阅图1及图2a,外鞘管12套设于内鞘管11及内鞘芯管13的外部,并可在手柄的驱动下相对内鞘管11及内鞘芯管13在轴向运动。外鞘管12靠近近端的管体侧壁与滑块33固定连接,由此,当拖动滑块33向远端前进或者向近端后撤,即可驱动外鞘管12进行同向的轴向运动。当滑块33驱动外鞘管12向远端前进,可以实现管腔支架200收容至外鞘管12之中;当滑块33驱动外鞘管12向近端后撤,可以实现管腔支架200自外鞘管12之中释放。外鞘管12由具有韧性的高分子材料或者金属材料制成。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可以在外鞘管12靠近近端的管体外面套设硬度较高的加强管(图未示出),或者将硬度较高的加强管与外鞘管12的近端轴向相连。加强管亦设有滑槽,由此,可以增强外鞘管12与滑块33连接处的牢固性,并提高外鞘管12在手柄外壳30中的可通过性。

内鞘芯管13靠近近端的管体收容于内鞘管11之中。内鞘芯管13收容于内鞘管11之中的管体与内鞘管11通过焊接、粘合、缝合、热熔或者螺纹连接等本领域通用的连接方式固定在一起,以提高内鞘芯管13的支撑性。另外,当外鞘管12相对于内鞘管11及内鞘芯管13进行轴向运动时,内鞘管11的外壁与外鞘管12的内壁之间发生摩擦,固定在一起的内鞘芯管13与内鞘管11之间不易发生相对偏离或者弯折。内鞘芯管13的远端穿出内鞘管11的远端,即内鞘芯管13靠近远端的管体未被内鞘管11包裹。压缩后的管腔支架200装载于内鞘芯管13未被内鞘管11包裹的管体与外鞘管12之间形成的空腔中。内鞘芯管13的远端连接不透射线的中空的Tip头14,连接方式可以是注塑成型或者粘合等方式。内鞘芯管13的内腔与Tip头14的内腔相通。内鞘芯管13和Tip头14的内腔用于容纳并通过导丝(图未示出)。

请一并参见图3a,钩挂单元20设于内鞘芯管13未被内鞘管11包裹的管体的外表面。钩挂单元20包括一个中空管状的固定在内鞘芯管11上的紧箍件21及三个与紧箍件21相连的柔性钩挂件22。三个柔性钩挂件22围绕内鞘芯管13的中心轴呈对称设置。由于外鞘管12可以相对于内鞘芯管13轴向运动,因此柔性钩挂件22的自由端可活动地收容于外鞘管12与内鞘芯管13之间形成的空腔之中。

请同时参阅图2a及图3b,当钩挂单元20收容于外鞘管12与内鞘芯管13之间形成的空腔之中,钩挂单元20的三个钩挂件22的自由端向靠近近端的方向弯折并指向近端形成钩状物,分别钩挂管腔支架200的靠近近端的镂空处(即,波峰处骨架)。此时,钩挂件22具有沿内鞘芯管13的径向向外展开的趋势,而外鞘管12的内壁抑制钩挂件22沿内鞘芯管13的径向向外展开的趋势,使钩挂件22保持钩状。因此,钩挂件22可以限制管腔支架200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相对移动。

当外鞘管12相对于内鞘芯管13向近端轴向运动,钩挂单元20自外鞘管12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中释放,外鞘管12的内壁对钩挂件22沿内鞘芯管13的径向向外展开的趋势的抑制作用消失,钩挂件22沿内鞘芯管13的径向向外展开,恢复至图3a所示的自然展开状态,并与管腔支架200分离。即,钩挂单元20解脱与管腔支架200的钩挂。

请一并参见图3c,钩挂件22包括与内鞘芯管13的外表面相连的固定部221、及与固定部221相连的变形部222。固定部221设于紧箍件21及内鞘芯管13的管体外表面之间。即,紧箍件21套设于固定部221的外部,并限制固定部221的移动。

请参见图4a,变形部222的一端与固定部221相连,另一端为自由端。变形部222的自由端向远离内鞘芯管13的轴向的方向延伸。即,变形部222具有向远离内鞘芯管13的轴向的方向延伸的自由端。变形部222的自由端可相对固定部221弯折。在钩挂件22收容于外鞘管12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内时,变形部222与固定部221配合形成钩状物。由此,当所述钩挂件收容于所述外。变形部222由柔性材料制成,优选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变形部222由具有形状记忆功能的镍钛合金制成。固定部221也由镍钛合金制成,即,整个钩挂件22由镍钛合金材料通过一体成型制成。

请参见图4b,当钩挂件22未收容于外鞘管12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中时,变形部222沿内鞘芯管13的轴向的长度L1范围为3至50毫米。由此,变形部222与管腔支架200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更为可靠,并且变形部222自外鞘管12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中释放后,既不会划伤血管,也不会影响变形部222与管腔200的分离。本实施例中,当钩挂件22未收容于外鞘管12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中时,变形部222沿内鞘芯管13的轴向的长度L1为6毫米。固定部221沿内鞘芯管13的轴向的长度L2范围为2至10毫米。由此,固定部221不会影响管体10的柔顺性,有利于管体10在人体迂曲血管中的可通过性,并且不会降低固定部221与紧箍件21的连接强度,因此不会影响管腔支架200与内鞘芯管13的连接可靠性。本实施例中,固定部221沿内鞘芯管13的轴向的长度L2为6毫米。

当钩挂件22未收容于外鞘管12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中时,变形部222的延伸方向与内鞘芯管13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度至180度,优选小于或等于90度。在本实施例中,即变形部222的延伸方向与固定部221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之间的夹角α范围为0度至180度。由此,可以保证管腔支架200与变形部222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的连接可靠性,及管腔支架200自外鞘管12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之中释放之后,变形部222与管腔支架200之间的解脱分离。优选地,本实施例中,变形部222的延伸方向与内鞘芯管13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之间的夹角与变形部222的延伸方向与固定部221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之间的夹角α相同,均为90度。

请参见图4c,当钩挂件22未收容于外鞘管12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中时,每个变形部222的自由端的连线组成的多边形的外接圆的直径D小于管腔支架200在被压缩之前与钩挂件22的连接处的连线组成的多边形的外接圆的直径的90%。具体地,当钩挂件22未收容于外鞘管12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中时,每个变形部222的自由端的连线组成的多边形的外接圆的直径D范围为3至50毫米。由此,变形部222与管腔之间200之间的连接更为可靠,并且变形部222自外鞘管12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中释放后,既不会划伤血管,也不会影响变形部222与管腔支架200的分离。本实施例中,管腔支架200的直径为12毫米,当钩挂件22未收容于外鞘管12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中时,每个变形部222的自由端的连线组成的多边形的外接圆的直径D为10毫米。

当钩挂件22收容于外鞘管12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中时,每个变形部222的自由端的连线组成的多边形的外接圆的直径小于外鞘管12的内径。本实施例中,当钩挂件22收容于外鞘管12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中时,每个变形部222的自由端的连线组成的多边形的外接圆的直径为3.5毫米。

请再次参见图2a及图3a,中空管状的紧箍件21套设于内鞘芯管13的外表面。紧箍件21可以由高分子材料或者金属材料制成,并与内鞘芯管13的外表面通过粘合、过盈配合、缝合、热熔或者焊接(例如,激光点焊)等方式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紧箍件21通过粘合固定于内鞘芯管13的外表面之上。钩挂件22的固定部221位于紧箍件21与内鞘芯管13的外表面之间。紧箍件21限制固定部221与内鞘芯管13的外表面之间的相对移动。紧箍件21的内径大于或者等于内鞘芯管13的外径。紧箍件21的直径小于外鞘管12的内径。紧箍件的直径范围为1至30毫米,紧箍件21沿内鞘芯管13的轴向的长度大于固定部221沿内鞘芯管13的轴向的长度。具体地,紧箍件21沿内鞘芯管13的轴向的长度范围为2至10毫米。在本实施例中,紧箍件21沿内鞘芯管13的轴向的长度为5毫米。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紧箍件21与钩挂件22的固定部221还可以具有其他连接方式。请同时参见图5a及图5b,紧箍件21为具有一定壁厚的套管210,且套管210的管壁上沿轴向具有盲孔211。紧箍件21沿内鞘芯管13的轴向的长度大于固定部221沿内鞘芯管13的轴向的长度。由此,钩挂件22的固定部221(见图4b)穿设于盲孔211之中,并与套管210通过热熔、焊接、粘合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固定在一起。请参见图5c,紧箍件21也可以为具有一定壁厚的套管210,且套管210的管壁上沿轴向具有通孔212。紧箍件21沿内鞘芯管13的轴向的长度小于固定部221沿内鞘芯管13的轴向的长度。由此,钩挂件22的固定部221轴向贯穿通孔212后,将固定部221远离变形部222的一端通过激光点焊形成球体2211,且球体2211直径大于通孔212直径,以保证固定部221不会自紧箍件21中脱落。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紧箍件21也可以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具体地,请参见图5d及5e,紧箍件21可以为弹性材料制成的套管。紧箍件21套设于内鞘芯管13的外表面。钩挂件22的固定部221设于紧箍件21与内鞘芯管13之间。内鞘管11靠近远端的部分与内鞘芯管13之间具有容纳紧箍件21的空隙。紧箍件21的靠近近端的部分设于内鞘管11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隙之中。由此,内鞘管11挤压紧箍件21发生弹性形变后,紧箍件21抱紧内鞘芯管13,即可限制钩挂件22的固定部221的移动。优选地,紧箍件21的远端端面与内鞘管11的远端端面平齐,可以更好地固定钩挂件22的固定部221。

还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紧箍件21还可以为由热收缩性材料制成的中空套管。钩挂件22的固定部221设于紧箍件21与内鞘芯管13的外表面之间。通过将紧箍件21加热至热收缩性材料的热收缩温度,使得紧箍件21受热收缩并牢牢包裹内鞘芯管13,从而限制钩挂件22的固定部221与内鞘芯管13的外表面之间发生相对移动。

管腔支架200在植入病人体内前,需要先装载至输送系统100的管体10中,再由输送系统100输送至病人体内的病变部位。管腔支架200的装载过程如下:先将管腔支架200置于内鞘芯管13的外表面之上,并使钩挂件22的变形部222钩挂管腔支架200的近端的镂空处(即,波峰处骨架),使得管腔支架200被固定于内鞘芯管13的外表面之上。再通过向远端推送滑块33,驱动外鞘管12相对于内鞘芯管13向远端轴向运动。管腔支架200自近端至远端逐渐被压缩并收容于外鞘管12和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中。当外鞘管12的远端端面抵顶钩挂件22的变形部222后,继续向远端推送滑块33,钩挂件22的变形部222相对固定部221弯折,并与固定部221配合形成钩状物,并被收容于外鞘管12和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中。继续向远端推送滑块33,直至整个管腔支架200收容于外鞘管12和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中。

请参见图6,当管腔支架200与输送系统100之间的装载完成后,管腔支架200通过钩挂单元20固定于内鞘芯管13之上,且钩挂单元20限制管腔支架200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相对移动。并且由于变形部222的自由端具有沿内鞘芯管13的径向向外展开的趋势,而外鞘管12的内壁抑制自由端沿内鞘芯管13的径向向外展开的趋势,使钩挂件22保持钩状。

请参见图7,当装载有管腔支架200的管体10到达病变位置,准备释放管腔支架200时,通过向近端后撤滑块33(见图1),驱动外鞘管12相对于内鞘芯管13向近端轴向运动。外鞘管12的内壁对变形部222的自由端沿内鞘芯管13的径向向外展开的趋势的抑制作用消失。由弹性材料制成的变形部222自外鞘管12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中释放。变形部222由于自身弹性恢复至展开状态,并与钩挂的管腔支架200自动分离。此时,管腔支架200不再与内鞘芯管13连接,当外鞘管12继续相对于内鞘芯管13向近端轴向运动,管腔支架200自外鞘管12中释放,并依靠自身超弹性膨胀并贴附血管壁。

请同时参阅图8a及图8b,当管腔支架200未完全释放,且管腔支架200已释放的部分较短时,可直接回撤整个管体10,调整管体10远端的位置,并在数字影像辅助下,通过管腔支架200上的显影标记点观察,直至管体10的远端调整至较理想的释放位置。在调整过程中,由于外鞘管12的内壁对变形部222的自由端沿内鞘芯管13的径向向外展开的趋势的抑制作用,管腔支架200始终被钩挂单元20固定于内鞘芯管13上,此时回撤管体10,外鞘管12与管腔支架200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运动,避免由于外鞘管12与管腔支架200之间的相对运动,导致管腔支架200提前释放。

请参见图9a及图9b,当管腔支架200未完全释放时,外鞘管12内壁对变形部222的自由端向外展开趋势具有抑制作用,管腔支架200仍然通过钩挂单元20固定于内鞘芯管13之上。此时如果发现管腔支架200的选型与病变部位不匹配,需要更换管腔支架,可以向远端推送滑块33(见图1),驱动外鞘管12相对于内鞘芯管13向远端轴向运动,使得管腔支架200已经释放的部分重新被压缩并回收至外鞘管12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中,再将管体10撤出病人体内,更换适宜的管腔支架。

本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100的使用过程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步:经皮穿刺置入导丝至病变部位;

第二步:将预装有管腔支架200的管体10沿导丝输送至病变部位;

第三步:保持手柄外壳30位置不变,通过后撤滑块33,驱动与滑块33连接的外鞘管12向近端移动。由此,外鞘管12相对于内鞘芯管13及管腔支架200发生轴向运动,管腔支架200逐渐自外鞘管12中释放。在医学影像辅助下,通过管腔支架200上的显影标记点,评估管腔支架200的初始释放位置是否满足临床要求。

第四步:若管腔支架200的初始释放位置较理想,可继续向近端回撤滑块33,驱动外鞘管12相对于内鞘芯管13向近端轴向运动,直至管腔支架200自外鞘管12之中完全释放。

第五步:若管腔支架200的初始释放位置不理想,可停止后撤外鞘管12,保持滑块33与手柄外壳30的相对位置不变,回撤整个管体10,并调整管体10远端的位置。在调整管体10远端的位置的过程中,由于管腔支架200被钩挂单元20固定于内鞘芯管13之上,管腔支架200与外鞘管12、内鞘芯管13之间均不发生相对移动,有效地避免管腔支架200自外鞘管12中提前释放。

第六步:当管体10远端被调整至较理想的释放位置,再次后撤手柄外壳30上的滑块33,驱动外鞘管12相对于内鞘芯管13向近端轴向运动。当钩挂件22自外鞘管12与内鞘芯管13之间的空腔中释放,钩挂件22的变形部222由于自身弹性恢复至自然展开状态,并与钩挂的管腔支架200自动分离。此时,管腔支架200不再与内鞘芯管13连接,当管腔支架200全部自外鞘管12中释放后,由于管腔支架200具有超弹性,可自然膨胀并贴附病变部位的血管壁。

第七步:保持滑块33位置不变,后撤手柄外壳30,带动内鞘芯管13相对于外鞘管12向近端运动。待内鞘芯管13外表面的钩挂件22收容于外鞘管12之中后,回撤整个输送系统100,将管体10自病人体内撤出。

本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当装载有管腔支架的管体在人体管腔内输送时,由于外鞘管内壁对钩挂单元的钩挂件自由端的展开趋势具有抑制作用,即使通过较弯曲的人体管腔部位时,钩挂件也不会与管腔支架脱离,避免了现有技术的刚性凸起物会与外鞘管内壁之间产生缝隙,导致管腔支架自刚性凸起物脱落的风险。

(2)管腔支架被钩挂单元固定于内鞘芯管之上,管腔支架可以自外鞘管之中逐渐释放,避免了管腔支架突然释放后无法调整释放位置的缺点。

(3)当手术过程中需要调整管腔支架的释放位置时,操作者可以后撤管体并调整管体远端位置,在调整过程中,管腔支架被固定于内鞘芯管之上,且管腔支架与外鞘管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运动,有效防止管腔支架自外鞘管之中提前释放。

(4)在手术过程中,当管腔支架被部分释放,如发现管腔支架的尺寸与病变部位不符合,由于管腔支架靠近近端的部分仍然通过钩挂单元固定于内鞘芯管之上,可以通过驱动外鞘管相对于内鞘芯管向远端轴向运动,将已经释放的管腔支架重新回收至外鞘管与内鞘芯管之间的空腔之中,再将管体撤出病人体外,更换尺寸适宜的管腔支架。

(5)当钩挂单元的钩挂件自外鞘管与内鞘芯管之间的空隙中释放,具有弹性的钩挂件变形部恢复自然状态,管腔支架与内鞘芯管之间不再通过钩挂件连接,管腔支架可自外鞘管中快速释放并膨胀。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提供的管腔支架输送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一提供的管腔支架输送系统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每个钩挂件均具有双股线构成的U型结构。

具体地,请参见图10a,本实施例中,钩挂单元包括中空管状的紧箍件及三个与紧箍件相连的钩挂件。钩挂件具有与紧箍件相连的固定部及与固定部相连的变形部。每个钩挂件由两根直杆及连接于两根直杆之间的圆弧杆组成。

请一并参见图10b,两根直杆之间的径向距离H范围为0.05至10毫米。由此,既不会降低管腔支架与钩挂件之间的可拆卸连接的可靠性,也不会影响管腔支架释放时管腔支架与钩挂件之间的自动解脱分离。优选地,本实施例中,两根直杆之间的径向距离H为3毫米。

圆弧杆的圆心角R的范围为90度至180度。本发明中,圆心角R的定义是:圆弧杆的圆心分别至两根直杆与圆弧杆的交点之间的两条连线之间的夹角。圆心角R范围为0度至180度时,既不会刮擦外鞘管的内壁,也不影响管腔支架的装载过程,同时不会降低钩挂件与管腔支架的波峰处骨架之间钩挂连接的可靠性。本实施例中,圆弧杆的圆心角R为180度。

钩挂件可以具有柔性,可弯曲,例如可以是线。钩挂件也可以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本实施例中,钩挂件由镍钛丝编织而成。每个钩挂件可以单独编织。具体地,每次使用一根镍钛丝在编织模棒上编织一个具有U型结构的钩挂件。共编织三个钩挂件并分别进行热定型处理。再将三个独立的钩挂件置于内鞘芯管的外表面,并围绕内鞘芯管的中心轴对称设置。之后将紧箍件套设于内鞘芯管的外表面,并使得钩挂件的直杆被约束在紧箍件内表面与内鞘芯管的外表面之间,以限制钩挂件与内鞘芯管之间的相对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三个钩挂件也可以均由同一根镍钛丝编织(参见图10c)。编织方法如下:在编织模棒上使用同一根镍钛丝依次编织三个具有U型结构的钩挂件,将第一个钩挂件的一根直杆的远端与第三个钩挂件的一根直杆的远端通过铰结、焊接、粘合等常用手段相连,再经高温热定型处理后即可得到三个彼此相连的钩挂件。

编织钩挂件时使用的镍钛丝的丝径范围为0.05毫米至2毫米。镍钛丝的丝径与管腔支架的直径相关。用于钩挂直径较大的管腔支架时,需要使用丝径较大的镍钛丝编织钩挂件。具体地,本实施例中,使用丝径为0.15毫米的镍钛丝编织钩挂件。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钩挂件还可以由镍钛管切割而成(参见图11)。镍钛管的管体壁厚范围为0.05毫米至2毫米。每个钩挂件可以由一根镍钛管单独切割,也可以由同一根镍钛管一次切割多个钩挂件。每个钩挂件的固定部及变形部可以由镍钛管整体切割,再经热定型。每个钩挂件的固定部及变形部也可以由镍钛管分别切割并热定型,之后将固定部与变形部通过焊接或者粘合等方式固定连接即可。钩挂件的固定部及变形部可以由相同的材料制成,也可以由不同的材料制成,只要变形部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即可达到与管腔支架可拆卸连接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钩挂件还可以具有L型、S型或者V型等其他形状,或者为条状物或者片状物,只要变形部由具有弹性的材料制成,即可达到与管腔支架可拆卸连接的目的。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钩挂单元可以仅包括2个钩挂件。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每个钩挂单元也可以包括更多数量的钩挂件,以增加钩挂单元与管腔支架连接的牢固可靠性。但是,为了保管体的直径可以顺利通过弯曲的人体管腔,钩挂件的数量应当小于或者等于12个。例如,请参阅图12a及图12b,每个钩挂单元包括四个钩挂件,且四个钩挂件围绕内鞘芯管的中心轴呈对称设置。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提供的管腔支架输送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一提供的管腔支架输送系统100的结构基本相同。本实施例中,参见图13a,输送系统包括管体40、手柄外壳46、滑块47及钩挂单元50。管体40包括内鞘管41、外鞘管42、内鞘芯管43及Tip头44。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在内鞘芯管43的外表面设置限位件45。

具体地,请同时参见图13a及图13b,限位件45由内鞘芯管43的外表面向远离内鞘芯管43的轴向的方向凸起。限位件45固定于内鞘芯管43靠近远端的外表面,且较钩挂单元50更靠近内鞘芯管43的远端。

现有技术中,当外鞘管相对于内鞘芯管向近端轴向运动时,收容于外鞘管与内鞘芯管之间的空腔中的管腔支架与外鞘管内壁发生摩擦,管腔支架相对于内鞘芯管向近端移动,导致管腔支架在外鞘管中发生堆积,影响管腔支架的释放。因此,本实施例中,在内鞘芯管43的外表面设置一个由内鞘芯管43的外表面向远离内鞘芯管43的轴向的方向凸起的限位件45。由此,当后撤外鞘管42时,限位件45抵顶管腔支架200的近端端面或者近端镂空处,防止管腔支架200相对于内鞘芯管43向内鞘芯管43的近端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件45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限位件45沿内鞘芯管43的轴向均匀或者不均匀地间隔分布。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件45可以为块状凸起、锥形凸起或者球形凸起等其他形状凸起,或者套设在内鞘芯管43表面上的管状物,也可达到抵顶管腔支架200的近端端面或者镂空处,防止管腔支架200相对于内鞘芯管43向近端移动的目的。

本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当装载有管腔支架的管体在人体管腔内输送时,钩挂件不会与管腔支架脱离。

(2)管腔支架被钩挂单元固定于内鞘芯管之上,管腔支架可以自外鞘管之中逐渐释放。

(3)当手术过程中需要调整管腔支架的释放位置或者回收管腔支架时,管腔支架与外鞘管之间不会发生相对运动,有效防止管腔支架自外鞘管之中提前释放。

(4)输送系统的限位件设置于内鞘芯管靠近远端的管体外表面上,故,当外鞘管相对于内鞘芯管向近端轴向运动时,即使管腔支架与外鞘管内壁之间发生摩擦,也不会导致管腔支架向近端移动,进而降低管腔支架堆积的可能,减小管腔支架的释放阻力。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提供的管腔支架输送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一提供的管腔支架输送系统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钩挂单元在内鞘芯管的管体上的位置与实施例一的钩挂单元在内鞘芯管的管体上的位置不同。

具体地,请同时参见图14a及图14b,本实施例中,输送系统包括管体60、钩挂单元70、手柄外壳(图未示出)及滑块(图未示出)。管体60包括内鞘管61、外鞘管62、内鞘芯管63及Tip头64。

钩挂单元70设于内鞘芯管63的靠近远端的管体外表面上。钩挂单元70包括紧箍件71及钩挂件72。请参见图14b,当钩挂件72收容于外鞘管62与内鞘芯管63之间的空腔中时,钩挂件72的自由端朝向远端弯曲并指向远端。由此,当管腔支架200装载于外鞘管62与内鞘芯管63之间的空腔之中时,钩挂件72钩挂管腔支架200的远端镂空处。并且当外鞘管62相对于内鞘芯管63向近端轴向运动时,钩挂件72钩挂管腔支架200靠近远端的镂空处,防止管腔支架200向内鞘芯管63近端移动或者堆积。

本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输送系统的钩挂单元设置于内鞘芯管靠近远端的管体外表面上,故,当外鞘管相对于内鞘芯管向近端轴向运动时,即使管腔支架与外鞘管内壁之间发生摩擦,也不会导致管腔支架向近端移动,进而降低管腔支架堆积的可能,减小管腔支架的释放阻力。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提供的管腔支架输送系统的结构与实施例一提供的管腔支架输送系统100的结构基本相同。区别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钩挂单元的数量与实施例一提供的输送系统100的钩挂单元20的数量不同。

具体地,请同时参见图15a及图15b,本实施例中,输送系统包括管体80及多个钩挂单元。管体80包括内鞘管81、外鞘管82、内鞘芯管83及Tip头84。在内鞘芯管83的外表面上设有三个钩挂单元。且三个钩挂单元沿内鞘芯管83的轴向均匀间隔设置。

第一钩挂单元91设置于内鞘芯管83靠近近端的管体外表面之上。第一钩挂单元91具有三个钩挂件911。每个钩挂件911均具有变形部9111。当第一钩挂单元91的钩挂件911未收容于外鞘管82与内鞘芯管83之间的空腔中时,钩挂件911的变形部9111朝靠近近端的方向延伸,且与内鞘芯管83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度至180度。优选地,变形部9111的延伸方向与内鞘芯管83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为30度至90度。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变形部9111的延伸方向与内鞘芯管83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之间的夹角为60度。第一钩挂单元91可以保证在回撤管体80或者调整管体80远端的过程中,管腔支架200被固定于内鞘芯管83之上,与外鞘管82之间不发生相对移动,避免管腔支架200提前释放。

第三钩挂单元93设置于内鞘芯管83靠近远端的管体外表面之上。第三钩挂单元93具有三个钩挂件931。每个钩挂件931均具有变形部9311。当第三钩挂单元93的钩挂件未收容于外鞘管82与内鞘芯管83之间的空腔中时,钩挂件931的变形部9311朝远端延伸,且与内鞘芯管83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度至180度。优选地,变形部9311与内鞘芯管83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为90度至150度。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变形部9311的延伸方向与内鞘芯管83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20度。在管腔支架200释放过程中,当外鞘管82相对于内鞘芯管83向近端轴向运动时,由于管腔支架200与外鞘管82内壁之间发生摩擦,管腔支架200产生向近端移动的趋势。而第三钩挂单元93可以防止管腔支架200向近端移动,进而降低管腔支架200堆积的可能,减小管腔支架200的释放阻力。

第二钩挂单元92设于第一钩挂单元91及第三钩挂单元93之间,且第二钩挂单元92至第一钩挂单元91的距离与第二钩挂单元92至第三钩挂单元93的距离相等。第二钩挂单元92具有三个钩挂件921。每个钩挂件921均具有变形部9211。当第二钩挂单元92的钩挂件921未收容于外鞘管82与内鞘芯管83之间的空腔中时,钩挂件921的变形部9211朝远端延伸,且与内鞘芯管83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之间的夹角范围为0度至180度。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变形部9211与内鞘芯管83的近端至远端的方向之间的夹角为90度。在管腔支架200的释放过程中,第二钩挂单元92可以与第一钩挂单元91协同作用,确保在回撤管体80或者调整管体80远端的过程中,管腔支架200被固定于内鞘芯管83之上,与外鞘管82之间不发生相对移动,避免管腔支架200提前释放。同时,第二钩挂单元92可以与第三钩挂单元93协同作用,进一步防止管腔支架200堆积,降低管腔支架200的释放阻力。

请参见图15c,当在释放过程中发现管腔支架200的释放位置不理想,或者管腔支架200的尺寸不合适需要更换新的管腔支架200时,可以驱动外鞘管82相对于内鞘芯管83向远端轴向运动,将已经部分释放的管腔支架200、第二钩挂单元92及第三钩挂单元93重新收容于外鞘管82与内鞘芯管83之间的空腔中。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内鞘芯管83的外表面上可以设置更多数量的钩挂单元90(参见图16)。多个钩挂单元90沿内鞘芯管83的轴向均匀或者不均匀地间隔分布。多个钩挂单元90的钩挂件之间互不接触。钩挂单元90的数量与管腔支架200的轴向长度具有正相关关系。具有多个钩挂单元90的输送系统尤其适用于轴向长度较长的裸支架的输送及释放过程。

当将裸支架装载至内鞘芯管与外鞘管之间的空腔中时,多个钩挂单元的多个钩挂件分别与裸支架的不同部位的波形钩挂连接。裸支架与内鞘芯管之间的固定关系更可靠,可有效防止裸支架在装载过程中与内鞘芯管之间发生相对移动。

当装载有裸支架的管体到达病变部位后,通过后撤滑块,驱动外鞘管相对于内鞘芯管的近端轴向运动,使得裸支架及钩挂件与外鞘管之间发生相对运动。

当外鞘管后撤至某一钩挂件时,外鞘管的内壁对钩挂件的变形部的自由端沿内鞘芯管的径向向外展开的趋势的抑制作用消失,由弹性材料制成的钩挂件自外鞘管与内鞘芯管之间的空腔中释放,钩挂件的变形部由于自身弹性恢复至展开状态,并与钩挂的裸支架波峰处骨架自动分离。由此,多个钩挂单元逐个自外鞘管中释放并与钩挂的裸支架波峰处骨架自动分离,直至整个裸支架全部自外鞘管之中释放。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当管腔支架的骨架在轴向上为非均匀分布或具有其他特殊结构时,可以调整钩挂单元的数量及钩挂单元在内鞘芯管的管体外表面上的分布位置,以使得钩挂单元的数量及位置适应管腔支架的骨架结构。由此,当管腔支架释放至某一钩挂单元时,该钩挂单元与管腔支架自动分离,管腔支架依靠自身弹性膨胀并贴附血管壁。

本实施例提供的输送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防止外鞘管后撤时,管腔支架堆积及管腔支架释放后形态不良。

(2)随着外鞘管后撤,管腔支架可以逐段释放,已释放出的管腔支架依靠自身弹性膨胀并贴附血管壁,不影响管腔支架剩余部分的释放和膨胀。

(3)如在释放过程中发现释放位置不理想,可以调整管体的远端位置,在调整过程中不会导致管腔支架的提前释放。

(4)如在释放过程中发现管腔支架的尺寸与病变部位不符合,可以将管腔支架回收至外鞘管之中,撤出病人体外,更换尺寸适宜的管腔支架。

本发明提供的输送系统适用于输送血管支架,例如为同时开通主动脉弓部狭窄及左锁骨下动脉狭窄在左锁骨下动脉中放置烟囱支架或礼帽支架,或输送气管支架、食道支架,实现产品释放位置的调整和回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