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海洋真菌土曲霉丁内酯类化合物丁内酯-I的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4875393发布日期:2018-07-07 05:34阅读:26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海洋真菌土曲霉丁内酯类化合物丁内酯-i的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阿尔茨海默症(ad)和帕金森综合征(pd)等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威胁老年人身心健康,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它们的发生与氧化应激和神经炎症有着密切关系。β-淀粉样蛋白(aβ)、磷酸化微管蛋白(tau)、非结合铁的堆积以及多巴胺(da)的代谢等,能刺激活性氧簇(ros)的生成,引起氧化应激,损伤神经元,引起认知或运动功能障碍。氧化应激状态的持续激活能够进一步促进aβ和磷酸化tau的聚集和沉积和线粒体损伤等,最终导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并加速其病理进程。抗氧化剂可以清除大脑中的氧化物并防止氧化物的形成,抑制促氧化酶活性,中和自由基,或通过螯合促进自由基生成的过渡金属离子,减轻炎症反应,进而起到保护神经的作用,缓解患者病症。

现有的应用于临床的阿尔茨海默症治疗药物主要是ache抑制剂,包括毒扁豆碱、加兰他敏、石杉碱甲、利斯的明、安吖啶他克林及哌啶多奈哌齐等,用于治疗帕金森氏症的药物主要是左旋多巴、金刚烷胺、司来吉兰等,这些药物价格昂贵,并且除了石杉碱甲外均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因此,筛选毒性低、活性好、产量高的天然来源的抗氧化-抗炎-神经保护剂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上述丁内酯-i的制备方法。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般情况下,丁内酯类化合物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的作用,但是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丁内酯类化合物丁内酯-i除了该作用外,还具有清除abts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作用;在20~100μm的浓度范围内,该化合物可抑制raw264.7和bv-2细胞内no和活性氧的产生,这与该化合物能够显著抑制细胞内inos和cox-2蛋白的表达有关,因此,其具有较好的抗炎、抗氧化作用,在制备抗外周及神经炎症药物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优选地,上述丁内酯-i在抑制外周和神经细胞内no和活性氧的产生方面的应用。

本发明的发明人发现,丁内酯-i对mpp+诱导的神经细胞损伤具有逆转作用,因此具有神经保护的作用,对神经退行性疾病具有潜在的较好的治疗作用。

优选地,上述丁内酯-i在制备治疗阿尔茨海默症药物或帕金森综合症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从海洋真菌土曲霉的代谢产物中制备丁内酯-i的方法。

s1.发酵:将海洋真菌土曲霉c23-3接种于真菌液体培养基中静置发酵后,收集菌丝体和发酵液;

s2.粗提:将步骤s1的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后浓缩,菌丝体经有机溶剂超声提取后浓缩,将所得浓缩物合并后得粗提物;

s3.分离纯化:将步骤s2的粗提物进行减压硅胶柱梯度层析,经硅胶薄层层析检测,将含有目标物质的洗脱组分继续进行凝胶柱层析、反相硅胶柱和反相相制备液相色谱分离纯化,即得所述丁内酯-i;

其中,所述海洋真菌土曲霉c23-3于2018年1月22日保存于广东微生物菌种中心,保藏编号为gdmccno.60316。

本发明在对海洋真菌土曲霉c23-3的代谢产物进行分析时发现,其代谢产物中含有丁内酯-i,通过收集菌丝液和发酵液,并粗提和纯化其中的丁内酯-i可得到高纯度的丁内酯类化合物。

本发明所使用的真菌液体培养基为常规的的培养基,优选地,步骤s1所述真菌液体培养基的配方为:新鲜土豆汁400~600ml,海盐15~25g,蔗糖15~25g,蛋白胨3~8g,蒸馏水400~600ml,ph值6~8。

优选地,步骤s1中的发酵条件为静置发酵18~25天。

优选地,步骤s2中乙酸乙酯萃取的次数为2~4次。

本领域常用的有机溶剂均可用于本发明s2中对菌丝体进行提取,优选地,步骤s2中有机溶剂为氯仿、丙酮、乙酸乙酯、乙醇、甲醇中一种或几种。

优选地,步骤s2中有机溶剂超声提取的次数为2~4次。

优选地,步骤s3中减压硅胶柱梯度层析的条件为: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氯仿-甲醇进行梯度洗脱,收集以洗脱液体积比100:0~0:100梯度的洗脱的组分。

优选地,硅胶薄层层析的条件为:硅胶薄层层析板上展开剂为体积比2:1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溶液,收集rf值为0.2~0.8的混合物组分。

优选地,凝胶柱层析的流动相为甲醇,流速0.5~1ml/min。

优选地,反相硅胶柱为ods反相硅胶柱层析,流动相为体积比2:3~3:2的甲醇-水。

优选地,反相制备液相色谱纯化的条件为:流动相为体积比1:3~3:2的甲醇-水,在硅胶柱填充10~15g反相硅胶,流速为4~8ml/min,收集保留时间为5~20min的主峰,得到的收集物即为所述丁内酯-i。

为了提高海洋真菌土曲霉c23-3的代谢产物中丁内酯-i的产量,本发明经过多次试验,找到了一种化学诱导剂zncl2。

优选地,步骤s1的真菌液体培养基中还含有诱导剂zncl2,所述诱导剂zncl2的含量为0.0001~1mm/ml。

上述诱导剂zncl2在提高海洋真菌土曲霉代谢产物丁内酯类化合物丁内酯-i的产量的应用也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发现丁内酯-i除可清除dpph自由基外,还可较好地清除abts自由基和oh自由基,具有较好的抗氧化、抗炎以及神经保护的活性,在制备抗神经退行性疾病药物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同时,本发明提供的丁内酯-i的制备方法,可成功制备得到该丁内酯-i,方法简单,易于实现大规模生产;且还可通过诱导剂的添加来优化培养条件,从而大幅提高其产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丁内酯类化合物丁内酯-i的核磁共振氢谱。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丁内酯类化合物丁内酯-i的核磁共振碳谱。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丁内酯类化合物丁内酯-i的细胞毒性作用和对lps诱导的bv-2(a)和raw264.7(b)胞内no的抑制作用。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丁内酯类化合物丁内酯-i对lps诱导的bv-2(a)和raw264.7(b)胞内ros的抑制作用。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丁内酯类化合物丁内酯-i对raw264.7胞内inos(a)和cox-2(b)蛋白表达的影响。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丁内酯类化合物丁内酯-i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的保护作用。

图7为海洋真菌土曲霉c23-3化学诱导前后乙酸乙酯提取物的hplc对比分析谱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出进一步地详细阐述,所述实施例只用于解释本发明,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范围。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试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所使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为可从商业途径得到的试剂和材料。

实施例1海洋真菌土曲霉c23-3丁内酯类化合物丁内酯-i的制备方法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丁内酯-i的制备方法,具体如下:

发酵:将土曲霉(aspergillusterreus)gdmccno.60316接种于真菌液体培养基中静置发酵18~25天,过滤,分别收集菌丝体和发酵液;

其中,所述真菌液体培养基的配方为:

新鲜土豆汁400~600ml,海盐15~25g,蔗糖15~25g,蛋白胨3~8g,蒸馏水400~600ml,ph值6~8。

2.粗提:将步骤1获得的发酵液经乙酸乙酯超声萃取3次并浓缩,将步骤1获得的菌丝体用甲醇超声提取并减压浓缩,将所得浓缩物合并,即为粗提物;

3.分离纯化:

a.将步骤s2获得的粗提物经减压硅胶柱层析,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和氯仿-甲醇进行梯度洗脱,收集以洗脱液体积比100:0~0:100梯度的洗脱的组分;组分特征为硅胶薄层层析板上展开剂为体积比2:1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溶液展开下,rf值为0.2~0.8的混合物组分;

b.将步骤a收集的洗脱组分进行sephadexlh-20凝胶柱层析,流动相为甲醇,流速0.5~1ml/min;

c.将步骤b收集的洗脱组分进行ods硅胶柱层析,流动相为体积比2:3~3:2的甲醇-水;

d.将步骤c收集的洗脱组分进行反相制备液相色谱纯化,流动相为体积比2:3的甲醇-水,在硅胶柱填充14g反相硅胶,流速为4~8ml/min(优选5ml/min),收集保留时间为5~20min的主峰,收集得到的目标物质还符合下述特征:

(1)tlc检测收集在254nm紫外线照射下呈单个、均匀的黑色,310nm下呈均匀的蓝色荧光斑点,在254nm和310nm下呈暗蓝色斑点;茴香醛硫酸显色为紫色,铁氰化钾-三氯化铁显色为深蓝色,异羟肟酸铁显色为暗紫色物质;

(2)在检测用的薄层层析条件下rf值为0.5的物质;所述的检测用薄层层析板为gf254硅胶板,展开剂为体积比8:1的氯仿-甲醇;

(3)在检测用的高效液相分析条件下保留时间为17.3min的单一色谱峰的组分;所述的检测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条件为agilent反相分析柱,填料粒径4微米,柱尺寸4.6mm×250mm,流动相为甲醇水溶液,0~5min甲醇比例从10%线性升至60%,5~20min,甲醇比例为60%,20~35min甲醇比例线性升至100%,35~45min甲醇比例线性升至10%,流速1ml/min。

4、经上述分离过程得到的化合物,确定为纯化合物。

该化合物具有以下理化和波谱特性:

无色油状物,核磁共振氢谱(1hnmr,meod,700mhz)δ7.59(d,8.4),6.87(d,9.1),6.54(dd,8.05,2.1),6.50(d,8.4),6.41(d,2.1),5.07(m),3.78(s),3.43(d,14.0),3.08(m),1.67(s),1.57(s),如图1所示。

核磁共振碳谱(13cnmr,meod,176mhz)δ171.41,170.11,159.13,154.88,139.46,132.78,132.19,130.19,129.56,129.01,128.23,124.85,123.36,122.94,116.41,114.83,86.59,53.64,40.19,39.41,28.48,25.75,17.56,如图2所示。

结果表明,20l的c23-3发酵液可得到约1.5g的上述丁内酯类化合物丁内酯-i。

实施例2丁内酯-i的清除自由基实验

(1)测试方法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试:以vc作为阳性对照。实验组(a1):在96孔板中依次加入不同质量浓度的单体化合物nyy-1(0.05~100μm),晾干,依次加入dmso和0.16mm的dpph溶液各50μl;对照组(a2):用50μl甲醇代替0.16mm的dpph溶液,其他同实验组;空白组(a3):不加样品,其他同实验组;空白对照组(a4):不加样品,其他同对照组。暗处反应30min,测定其在517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用origin软件做清除率-浓度半对数曲线,计算其半清除浓度(ec50)值。

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测试:采用总抗氧化能力检测试剂盒(碧云天,s0119),在96孔板每个检测孔中加入200μl的abts工作液,将trolox标准溶液(10mm)配置成反应终浓度为7.5、15、30、45、60、75μm的标准品,分别取10μl于每个检测孔中,测定734nm处的吸光度值,绘制标准曲线;单体化合物nyy-1设置6个反应终浓度梯度(10~150μm),空白组用10μl甲醇代替样品,每组实验设置2个平行,同法测定其734nm处的吸光度值,用origin软件做清除率-浓度半对数曲线,计算其半清除浓度(ec50)值。

o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试:利用fenton反应体系,以vc作为阳性对照。实验组(a1):在96孔板中依次加入feso4(9mm),水杨酸(9mm),不同质量浓度的单体化合物nyy-1(0.5~4mg/ml)和h2o2(8.8mm)各50μl;对照组(a2):feso4(9mm),水杨酸(9mm),不同浓度的单体化合物nyy-1(0.5~4mg/ml)和h2o各50μl;空白组(a3):feso4(9mm),水杨酸(9mm),甲醇和h2o2各50μl;空白对照组(a4):乙醇和甲醇各50μl,h2o加100μl。37℃条件下反应1小时,测定其在517nm波长处的吸光度值。用origin软件做清除率-浓度半对数曲线。

(2)结果

丁内酯类化合物(nyy-1)对dpph自由基清除的半效应浓度(ec50)为27.3μm,优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为36.9μm;丁内酯类化合物对abts自由基清除的半效应浓度(ec50)为22.5μm,阳性对照trolox为8.1μm;丁内酯类化合物在10mm浓度下对oh自由基的清除率为20%,阳性对照抗坏血酸为48.9%。

上述结果显示,海洋真菌土曲霉c23-3丁内酯类化合物丁内酯-i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实施例3丁内酯-i的胞内抗氧化、抗炎症活性测定

(1)测试方法

取对数期生长良好的小鼠小胶质细胞bv2和巨噬细胞raw267.4,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lps组、丁内酯类化合物预处理+lps组。mtt法评价丁内酯-i对bv2和raw264.7细胞的自身毒性,gress法测定丁内酯i对lps诱导的bv2和raw264.7胞内no的抑制作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丁内酯-i对lps诱导的bv-2和raw264.7细胞内ros的抑制作用,westernblot测定丁内酯-i对raw264.7细胞内inos和cox-2蛋白表达的影响。

(2)结果

如图3~图5所示,该丁内酯类化合物丁内酯-i能够通过抑制lps诱导的小鼠小胶质细胞bv2和巨噬细胞raw267.4内no的产生,保护细胞免受氧化损伤,其ic50分别为46.0μm和16.7μm,并且在100μm条件下未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利用dcfh-da荧光探针检测结果表明,丁内酯i对lps诱导的bv-2和raw264.7细胞内ros的产生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在20~100μm的浓度范围内,该化合物能够显著抑制raw264.7细胞内炎症蛋白inos和cox-2的表达。

上述结果显示,海洋真菌土曲霉c23-3丁内酯i具有显著的胞内抗氧化活性,对lps所致raw267.4和bv2细胞炎症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提示丁内酯i潜在的抗外周及神经炎症的作用。

实施例4丁内酯-i的神经保护活性测定

(1)测试方法

将生长状态良好的sh-sy5y细胞利用不同浓度(0.24μm,2.36μm,23.58μm)的丁内酯类化合物进行处理,24小时后测细胞活力,之后加入mpp+孵育24小时,测细胞活力。

(2)结果

丁内酯类化合物在0.24μm~23.58μm的剂量范围内对sh-sy5y细胞均无明显毒性。并且,丁内酯类化合物对mpp+诱导的sh-sy5y细胞损伤具有显著(0.24μm和2.36μm剂量)和极显著的逆转作用(23.58μm剂量),如图6所示。

实施例5化学诱导提高海洋真菌丁内酯-i产量的方法

1.诱导剂的配置:将zncl2利用无菌水溶解,配置成0.001~10mm(优选100µm)的水溶液;

2.培养:在2个250ml锥形瓶中分别加入100ml液体培养基,接种,28℃恒温自然光照培养1~3天(优选2天)天之后,每瓶加入10ml步骤1配置的诱导剂溶液,混合均匀,将加好样的锥形瓶在28℃条件下恒温培育18~25天;

3.粗提:将培养18~25天之后发酵液和菌丝体加入100ml乙酸乙酯浸泡过夜,超声萃取2~4次,将提取物浓缩干燥;

4.诱导前后上述丁内酯类化合物产量分析:

hplc分析结果显示(如图7),经过化学诱导(zncl2)之后1l发酵液中丁内酯-i的产量相当于诱导前(blank)3.2l发酵液中丁内酯-i的产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