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腰肌劳损的振动式诊疗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44486阅读:189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腰肌劳损的振动式诊疗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保健设备,具体是一种用于腰肌劳损的振动式诊疗装置。
【背景技术】
[0002]腰肌劳损,又称功能性腰痛、慢性下腰损伤、腰臀肌筋膜炎等,实为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或骨膜的慢性损伤性炎症,是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反复发作,疼痛可随气候变化或劳累程度而变化,如日间劳累加重,休息后可减轻时轻时重,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因素较多。其日积月累,可使肌纤维变性,甚而少量撕裂,形成瘢痕、纤维索条或粘连,遗留长期慢性腰背痛。因此,人们通过中医理疗按摩来进行保健治疗,一般保健理疗都是通过人工来进行按摩,其增加了按摩人员的劳动强度,且按摩人员的手法不一,用力不均,容易使按摩疗效降低,延长了按摩时间,且需要病人定期去保健按摩院或医院进行治疗,造成不便。

【发明内容】

[0003]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腰肌劳损的振动式诊疗装置,解决了腰肌劳损患者需要病人定期去保健按摩院或医院进行治疗造成出行不便的问题,解决了按摩人员劳动强度大和效果差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体如下:
[0005]一种用于腰肌劳损的振动式诊疗装置,包括腰圈1、按摩垫2、控制盒3、电池盒4、开关5、振动电机6、弹簧7、按摩珠8、隔板9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腰圈I的一侧设置控制盒3,另一侧与按摩垫2的一侧连接,所述的按摩垫2的另一侧均匀分布按摩珠8,所述的振动电机6、弹簧7和隔板9设置于按摩垫2内,所述的隔板9的一侧设置振动电机6,另一侧与弹簧7的一端连接,弹簧7的另一端与按摩垫2内壁连接,所述的控制盒3上设置电池盒4和开关5。
[000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0007]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便捷,操作方便,提高了按摩效率,解决了腰肌劳损患者需要病人定期去保健按摩院或医院进行治疗造成出行不便的问题,解决了按摩人员劳动强度大和效果差的问题,提高了按摩效率,减轻了腰肌劳损患者的病痛,实用可靠。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09]其中,1.腰圈,2.按摩垫,3.控制盒,4.电池盒,5.开关,6.振动电机,7.弹簧,8.按摩珠,9.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0011]一种用于腰肌劳损的振动式诊疗装置,包括腰圈1、按摩垫2、控制盒3、电池盒4、开关5、振动电机6、弹簧7、按摩珠8、隔板9 ;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腰圈I的一侧设置控制盒3,另一侧与按摩垫2的一侧连接,所述的按摩垫2的另一侧均匀分布按摩珠8,所述的振动电机6、弹簧7和隔板9设置于按摩垫2内,所述的隔板9的一侧设置振动电机6,另一侧与弹簧7的一端连接,弹簧7的另一端与按摩垫2内壁连接,所述的控制盒3上设置电池盒4和开关5。
[0012]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在电池盒4内放入电池,通过开关5开启,振动电机6开始工作,并带动弹簧7振动,同时按摩珠8振动,将腰圈I套置在腰部,将按摩垫2对准腰部使得按摩珠8开始按摩,按摩完毕,关闭开关5即可。
[0013]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使用便捷,操作方便,提高了按摩效率,解决了腰肌劳损患者需要病人定期去保健按摩院或医院进行治疗造成出行不便的问题,解决了按摩人员劳动强度大和效果差的问题,提高了按摩效率,减轻了腰肌劳损患者的病痛,实用可靠。
【主权项】
1.一种用于腰肌劳损的振动式诊疗装置,包括腰圈(1)、按摩垫(2)、控制盒(3)、电池盒(4)、开关(5)、振动电机(6)、弹簧(7)、按摩珠(8)、隔板(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腰圈(I)的一侧设置控制盒(3),另一侧与按摩垫(2)的一侧连接,所述的按摩垫(2)的另一侧均匀分布按摩珠(8),所述的振动电机¢)、弹簧(7)和隔板(9)设置于按摩垫(2)内,所述的隔板(9)的一侧设置振动电机(6),另一侧与弹簧(7)的一端连接,弹簧(7)的另一端与按摩垫(2)内壁连接,所述的控制盒⑶上设置电池盒⑷和开关(5)。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保健设备,具体是一种用于腰肌劳损的振动式诊疗装置,包括腰圈(1)、按摩垫(2)、控制盒(3)、电池盒(4)、开关(5)、振动电机(6)、弹簧(7)、按摩珠(8)、隔板(9);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腰圈(1)的一侧设置控制盒(3),另一侧与按摩垫(2)的一侧连接,所述的按摩垫(2)的另一侧均匀分布按摩珠(8),所述的振动电机(6)、弹簧(7)和隔板(9)设置于按摩垫(2)内,所述的隔板(9)的一侧设置振动电机(6),另一侧与弹簧(7)的一端连接,弹簧(7)的另一端与按摩垫(2)内壁连接,所述的控制盒(3)上设置电池盒(4)和开关(5)。
【IPC分类】A61H15-00, A61H23-02
【公开号】CN204352152
【申请号】CN201420847471
【发明人】季占锋
【申请人】季占锋
【公开日】2015年5月27日
【申请日】2014年12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