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纤维生产的上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046阅读:3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用于纤维生产的上油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高分子制备的机械装置领域,特别涉及纤维生产中一种用于为纤维上油的装置结构设计。
背景技术
上油是纤维后加工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
上油是将纤维束经过油浴,在纤维表面覆上一层很薄的膜。上油可使纤维具有平滑柔软的手感,改善纤维的抗静电性,降低纤维与纤维之间及纤维与其他物体间的磨擦,使加工过程能够顺利进行。此外上油还可提高纤维的耐磨性、匀染性和固色性等。在合成纤维的生产中,有时候要经过两次或多次上油,不同品种和不同规格的纤维要求采用不同的油剂。
化纤上油一方面是纺丝工艺本身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化纤纺织加工的需要。因此,化纤油剂可分为纺丝油剂和纺织油剂。一般化纤油剂包括平滑柔软剂、乳化剂、抗静电剂、渗透剂和添加剂等。其中平滑柔软剂起平滑、柔软作用,乳化剂起乳化、吸湿、抗静电、平滑等作用。抗静电剂起抗静电作用,添加剂起防氧化、防霉作用。
纤维含油量(上油率)对纤维纺织加工性能影响较大。含油量(上油率)过低或过高对纤维纺织加工性能均可产生不利影响。纤维含油量(上油率)过低,易出现静电现象;含油量(上油率)过高,易产生粘缠问题。出现纤维含油量(上油率)过高带来的问题,往往比含油量(上油率)低更难解决。因此在使用油剂时,只要能满足抗静电性和平滑性要求,以含油量(上油率)少些为好。
上油装置是对纤维进行上油的机械装置。上油一般在牵伸之后,卷绕之前。目前应用的上油方式多为接触式,靠纤维经过油轮(辊)时吸附其表面上的油膜达到上油的目的。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油轮式表面光滑的圆轮(简称光面油轮),其优点是制作简单、成本低廉、上油稳定。缺点是油膜厚重,容易被纤维带走,部分油剂来不及被吸收便随纤维进入卷绕区。在卷绕过程中,往复导丝器牵引着纤维高速摆动,容易将未被充分吸收的油珠甩脱,形成油雾,造成污染,危害生产安全。使用表面呈小齿状的油轮(简称齿面油轮)时,齿面油轮的齿将油膜分隔成许多小段,相当于在每两齿之间形成微小的油槽,当纤维经过油轮时,只和齿的顶部接触,同时纤维能保持与各“微油槽”油面的接触,并从中吸收油剂。经过若干个齿形的接触,纤维可以吸收足够的油量,并且不会带走多余的油剂。这种油轮可以防止油剂飞溅,但是齿面油轮的制作要求较高、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已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设计出一种用于纤维生产的上油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并且有效地消除了油剂飞溅,减少了油剂损耗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一种用于纤维生产的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贮油罐、计量泵、上油槽、收油槽及油管管路,并通过油管管路相连成一体;各部件的连接关系为贮存罐底端出口与计量泵的入口相连,计量泵的出口与上油槽的底部入口相连,上油槽的下方设置收油槽,收油槽底部的出口与贮油罐顶端的入口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油剂由贮存罐,经计量泵,打入上油槽,缓慢流出,形成一层油膜,纤维由上油槽上方通过,油剂从喷油孔中由纤维下方喷涂到纤维上。纤维于上油槽的凹槽中,由后向前水平运动。浸润经过上油槽的纤维,纤维表面覆盖一层油剂,剩余的油剂流入下方的收油槽,经过过滤后,再流入贮油罐,循环使用。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并且有效地消除了油剂飞溅,减少了油剂损耗。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油器装置组成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油槽的一个上油单元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8个上油单元组成的一个上油槽的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纤维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油器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油槽单元的侧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设计的用于纤维生产的上油装置结合附图及实施例进一步说明如下本实用新型的上油器装置的组成及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本上油器装置由贮油罐15、计量泵16、上油槽12、收油槽14及油管管路组成,并通过油管管路相连成一体;各部件的连接关系为贮油罐15底端出口通过阀门与计量泵16的入口相连,计量泵16的出口与上油槽12的喷油孔11相连,上油槽12的下方设置收油槽14,收油槽14的底部带有过滤网的出口通过阀门与贮油罐15顶端的入口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流程为油剂由贮油罐15,经计量泵16,打入上油槽12,经喷油孔11缓慢流出,浸润经过上油槽的纤维13,剩余的油剂流入下方的收油槽14,经过过滤后,再流入贮油罐15,循环使用。
本实用新型的上油槽的实施例结构为由多个上油单元组成的一个上油槽,数量可以为1~10个,处理的丝束相应为1~10束。如图3所示。图中所示为8个上油单元32平行焊接或者粘合在一个底盘33上,底盘通过支架31和34与下方的收油槽相连。
图2中上油槽的一个上油单元的实施例结构如图2所示,一个单元由槽体21及设置在槽体底部(即槽沟22)的喷油孔23及油道24组成。槽深为20毫米,槽长为25毫米,槽宽度为10毫米,槽底厚度为4毫米,油道及喷油孔的直径为3毫米。纤维由上油单元的槽沟22中通过。再参见图5显示出上油单元的侧面形状,其中,槽体51的侧面,可以是矩形、也可以是拱形、矩形加三角形、半圆形、三角形、梯形,槽沟52底面为水平方向或倾斜状,沟槽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可以在0~30度之间。油道53设置在槽体51底部与槽沟52相通。
本实用新型用于纤维制备时通过本实用新型的上油器如图4所示。图中,在收油槽的前后两端有两组导丝轮。纤维43经前导轮41进入上油槽42上油后,再经过后导轮45离开上油器。上油槽下方为收油槽44,上油槽的两端由支架和收油槽相连。纤维由上油槽上方通过,纤维丝束位置在沟槽上方1~10毫米。油剂从喷油孔中由纤维下方喷涂到纤维上,油剂的流量根据纤维的运动速度和单位长度纤维所需要的油剂量而定。纤维从上油槽的凹槽中,由后向前水平运动。
本实施例的收油槽的材料为铁、钢、铝、玻璃钢、或者陶瓷、聚乙烯制造,厚度为0.5毫米,槽长900毫米,宽300毫米,槽深100毫米,为一个长方形槽状物。底部设有带滤网的开口,收油槽底部出口与贮油罐相连。贮油罐下端与计量泵相连,贮油罐设有液位计,显示罐内液位。本实施例的贮油罐直径为400毫米,高度为700毫米。贮油罐为圆柱形,材料为铁、钢、铝、玻璃钢、或者陶瓷。本实施例的计量泵为柱塞式计量泵,或选用液压隔膜式计量泵、齿轮泵或者螺杆泵。
本实施例的各个部分之间由管路相连,管路可以是钢管,也可以是塑料管、铝管、铜管,直径为5毫米。
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纤维生产的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贮油罐、计量泵、上油槽、收油槽及油管管路,并通过油管管路相连成一体;各部件的连接关系为贮存罐底端出口与计量泵的入口相连,计量泵的出口与上油槽的底部入口相连,上油槽的下方设置收油槽,收油槽底部的出口与贮油罐顶端的入口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油槽由多个上油单元连接成一体,每一个单元由一槽体构成,在槽体底部开有用于与油道相连的喷油孔,槽体的侧面为半三角形、半圆形、梯形、矩形、拱形或矩形加三角形之一种,槽内底面与水平面的夹角在0~45度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贮油罐设有液位计,其进出口均连有阀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油槽为一个长方形槽状物,底部设有带滤网的开口与与贮油罐相连。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计量泵选用柱塞式计量泵、液压隔膜式计量泵、齿轮泵或者螺杆泵之一种。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纤维生产的上油装置,属于高分子制备的机械装置领域。该装置包括贮油罐、计量泵、上油槽、收油槽及油管管路,并通过油管管路相连成一体;各部件的连接关系为贮存罐底端出口与计量泵的入口相连,计量泵的出口与上油槽的底部入口相连,上油槽的下方设置收油槽,收油槽底部的出口与贮油罐顶端的入口相连。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制作方便,并且有效地消除了油剂飞溅,减少了油剂损耗的优点。
文档编号D01D5/08GK2828070SQ20052011407
公开日2006年10月18日 申请日期2005年7月22日 优先权日2005年7月22日
发明者时寅, 谭琳, 尹晔东 申请人:北京特斯顿新材料技术发展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