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磨损的合金钢丝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13618阅读:324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磨损的合金钢丝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耐磨损的合金钢丝,属于拉丝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合金钢丝又名切割钢线,是一种特制硬脆材料用于分割的线材,也是表面镀有锌铜的特种钢丝,隶属光伏耗材,用途广泛,可用于切割各种高精度硬脆产品,可充当多线锯的磨料载体。合金钢丝作为一种消耗材料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和公共设施,航空,设备领域。如,太阳能硅片切割,石英材料,单晶硅,多晶硅等。废的次品切割丝可用来做钢刷,钢绳之类,国内外用途广泛,价格相对低。现有的合金钢丝由于钢丝较细,在切割使用过程中由于耐磨性较低,会发生断线现象,影响了切割作业的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耐磨损的合金钢丝,耐磨度高,不易断线,提高了切割工作效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耐磨损的合金钢丝,包括钢丝本体,钢丝本体内设置有内部空腔,内部空腔内设置有抗拉金属线;所述钢丝本体的外表面上包裹有尼龙包裹层,尼龙包裹层外设置有两根金属抗磨线,金属抗磨线呈圆柱螺旋状缠绕于尼龙包裹层的表面上;所述两根金属抗磨线的间距为钢丝本体的直径的1/2.7, 金属抗磨线的圆柱螺旋的螺距为钢丝本体的直径的3.24倍,金属抗磨线的圆柱螺旋的螺旋角为26.5度;所述尼龙包裹层上设置有螺旋凹槽,螺旋凹槽呈圆柱螺旋状,螺旋凹槽设置于两条金属抗磨线之间,螺旋凹槽内填充有金刚石粉。

优化的,上述耐磨损的合金钢丝,所述螺旋凹槽圆柱螺旋的螺旋角和圆柱螺旋的螺距与金属抗磨线相同。

优化的,上述耐磨损的合金钢丝,所述螺旋凹槽与两根金属抗磨线的间距相同。

优化的,上述耐磨损的合金钢丝,所述内部空腔内填充有硅胶填充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本申请的设计在钢丝本体外设置尼龙包裹层,切割过程中由于需要使用各种润滑剂和冷却液,这些润滑剂和冷却液都会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尼龙包裹层隔绝了润滑剂和冷却液的侵蚀,保护钢丝本体不易断裂。由于在钢丝本体外设置了尼龙包裹层,钢丝本体无法进行切割作业,故在尼龙包裹层外设置两根金属抗磨线进行切割作业,金属抗磨线可以使用生产包覆纱的方式缠绕到钢丝本体上,两根金属抗磨线之间的间隙可以形成切削碎屑的排出通道。金属抗磨线缠绕过密,生产成本过高,金属抗磨线缠绕稀疏切削效果不好。经过实验得出,将两根金属抗磨线的间距设置为钢丝本体的直径的1/2.7, 金属抗磨线的圆柱螺旋的螺距设置为钢丝本体的直径的3.24倍,金属抗磨线的圆柱螺旋的螺旋角设置为26.5度时,在保证切削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生产成本。螺旋凹槽内的金刚石粉能够提高切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钢丝本体、2为抗拉金属线、3为尼龙包裹层、4为金属抗磨线、5为螺旋凹槽、6为硅胶填充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点。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耐磨损的合金钢丝,包括钢丝本体,钢丝本体内设置有内部空腔,内部空腔内设置有抗拉金属线;所述钢丝本体的外表面上包裹有尼龙包裹层,尼龙包裹层外设置有两根金属抗磨线,金属抗磨线呈圆柱螺旋状缠绕于尼龙包裹层的表面上;所述两根金属抗磨线的间距为钢丝本体的直径的1/2.7, 金属抗磨线的圆柱螺旋的螺距为钢丝本体的直径的3.24倍,金属抗磨线的圆柱螺旋的螺旋角为26.5度;所述尼龙包裹层上设置有螺旋凹槽,螺旋凹槽呈圆柱螺旋状,螺旋凹槽设置于两条金属抗磨线之间,螺旋凹槽内填充有金刚石粉。所述螺旋凹槽圆柱螺旋的螺旋角和圆柱螺旋的螺距与金属抗磨线相同。所述螺旋凹槽与两根金属抗磨线的间距相同。所述内部空腔内填充有硅胶填充层。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本申请的设计在钢丝本体外设置尼龙包裹层,切割过程中由于需要使用各种润滑剂和冷却液,这些润滑剂和冷却液都会对金属有腐蚀作用,尼龙包裹层隔绝了润滑剂和冷却液的侵蚀,保护钢丝本体不易断裂。由于在钢丝本体外设置了尼龙包裹层,钢丝本体无法进行切割作业,故在尼龙包裹层外设置两根金属抗磨线进行切割作业,金属抗磨线可以使用生产包覆纱的方式缠绕到钢丝本体上,两根金属抗磨线之间的间隙可以形成切削碎屑的排出通道。金属抗磨线缠绕过密,生产成本过高,金属抗磨线缠绕稀疏切削效果不好。经过实验得出,将两根金属抗磨线的间距设置为钢丝本体的直径的1/2.7, 金属抗磨线的圆柱螺旋的螺距设置为钢丝本体的直径的3.24倍,金属抗磨线的圆柱螺旋的螺旋角设置为26.5度时,在保证切削效果的情况下尽可能的降低生产成本。螺旋凹槽内的金刚石粉能够提高切削效果。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