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混凝土搅拌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60137阅读:2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混凝土搅拌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设备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凝土搅拌桶。



背景技术:

混凝土搅拌桶,是一种代替人力手工搅拌混凝土的机械。

如申请号为“CN106182429A”的中国专利送公开的一种混凝土搅拌桶,它包括料桶、连接臂和搅拌桨,其中连接臂的一端活动在料桶的顶端,另一端朝向所述料桶内部延伸,连接臂的另一端上固接有电机,搅拌桨安装在所述电机的转轴上以转轴的中心轴线为轴转动,这种结构简单的混凝土搅拌桶虽然操作简单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将混凝土混合料搅拌均匀,但是在向内倾倒各类混凝土原料时,一部分的混凝土原料会浮在表面,又因为搅拌桨位于料桶内部,无法搅拌到混凝土表面,所以通常还需要操作者利用木棍等物体手工将漂浮在混凝土表面的原料倒入至混凝土内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混凝土搅拌桶,可用于将混凝土混合料搅拌均匀。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混凝土搅拌桶,包括料桶、搅拌桨和连接臂,所述连接臂一端设置在料桶外壁,所述连接臂斜向设置另一端位于料桶中心的上方,所述连接臂远离铰接点的一端上设置有圆环,所述搅拌桨包括支撑杆和连接在支撑杆上的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所述支撑杆穿设在圆环内,所述支撑杆远离圆环的一端上设置有圆盘,所述搅拌叶片位于圆盘和圆环之间,所述连接臂上设置有能驱动支撑杆在圆环内沿其高度方向运动的第一驱动部,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驱动搅拌叶片转动的第二驱动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混凝土混合料放置在料桶内,支撑杆在第一驱动部的驱动作用下沿高度方向运动,利用第一驱动部将设置在支撑杆底部的圆盘提升至液面以上后,再次利用第一驱动部,使支撑杆向下运动,设置在支撑杆底部的圆盘伸入至液面,在圆盘向液面以下运动的过程中,液体从圆盘四周向圆盘处运动最终将圆盘淹没,从而将漂浮在液面上的一部分物料送入至液面以下;当圆盘上、下多次运动之后可将大多数漂浮在液面上的物料很好的混合至混凝土中。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驱动部包括设置在支撑杆上的驱动电机,所述支撑杆包括相互套设的内支撑杆和外支撑杆,所述内支撑杆和外支撑杆之间设置有轴承,所述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穿设在内支撑杆上,所述搅拌叶片连接在内支撑杆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驱动电机的电机轴穿设在内支撑杆上中心,打开驱动电机时候,内支撑杆可随着驱动电机的转动而一齐转动,而连接在内支撑杆上的搅拌叶片也会随之转动,从而达到搅拌的目的。

作为优选,所述连接臂在料桶外壁上设置有多个,所有所述连接臂共享一圆环。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于制作混凝土的原材料较为复杂,包括胶凝材料和骨料,这些材料,尤其是骨料都具有较高的硬度和密度,且在圆盘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会受到较大的阻力,为了稳固结构,将料桶外壁上设置有多个连接臂,每一个连接臂都连接在中心的圆环上,而后将支撑杆从圆环处放下。

作为优选,所述圆盘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避免圆盘在从上向下浸没至液体的过程中压力过大而致使混凝土从料桶中向外扑出,在圆盘上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当圆盘向下运动的过程中,一部分混凝土物料顺着第一通孔从圆盘底部涌入至圆盘上方,减少圆盘在下降的过程中因受到过大的阻力而使圆盘或支撑杆损坏。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驱动部包括第一气缸,所述支撑杆与第一气缸的活塞杆相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气缸设置在连接臂上,打开第一气缸,随着第一气缸的运动,连接在第一气缸活塞杆上的支撑杆上、下运动,带动支撑杆上下运动,从而达到圆盘运动至液面以上或运动至液面以下的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料桶内壁上设置有防止混凝土混合料向外溅射的盖板,所属盖板上设置有供支撑杆通过的通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料桶中装的混凝土混合料较多时,随着圆盘的下降可能会导致料桶中的混凝土向外溅出,所以在料桶内壁上设置一块盖板,盖板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混凝土混合料向外溅出,支撑杆可在设置在盖板表面的通道中运动不受到任何干涉。

作为优选,所述盖板是由天然乳胶制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天然乳胶属于橡胶类的热塑性合成树脂,具有一定的弹性,当混凝土中的骨料溅射至盖板上时,盖板的弹力可减缓一部分的冲击力,避免盖板在骨料的长期冲击之下受到损坏。

作为优选,所述料桶内壁上涂覆有防腐蚀层,所述料桶外壁上涂覆有防护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料桶内壁长期接触混凝土,混凝土内部会有水,料桶内壁在接触到水和空气中的氧气之后可能会发生氧化反应腐蚀料桶内壁,在料桶内壁上涂覆有一层防腐蚀层,在一定程度上隔绝空气和水,减少腐蚀的进程;由于混凝土的比热容比较小,所以在冬季温度较低时,料桶内混凝土内温度较低,可能会使料桶冻裂,在料桶外壁上贴附一层防护层,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料桶不被冻裂,其次,也可减缓外力对料桶的冲击。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将混凝土混合料放置在料桶内,支撑杆在第一驱动部的驱动作用下沿高度方向运动,利用第一驱动部将设置在支撑杆底部的圆盘提升至液面以上后,再次利用第一驱动部,使支撑杆向下运动,设置在支撑杆底部的圆盘伸入至液面,在圆盘向液面以下运动的过程中,液体从圆盘四周向圆盘处运动最终将圆盘淹没,从而将漂浮在液面上的一部分物料送入至液面以下;当圆盘上、下多次运动之后可将大多数漂浮在液面上的物料很好的混合至混凝土中。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中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1中部分结构剖视图,用于体现设置在料桶内部的结构;

图3是图2中A部分的结构放大示意图,用于体现组成支撑杆的内支撑杆和外支撑杆;

图4是实施例2中结构示意图,用于体现设置在料桶内壁的防腐蚀层和设置在料桶外壁的防护层;

图5是实施例1中支撑杆结构剖视图,用于体现驱动电机和第一气缸之间的位置关系。

图中,1、料桶;2、搅拌桨;21、支撑杆;211、内支撑杆;212、外支撑杆;213、轴承;22、搅拌叶片;23、圆盘;24、第一通孔;3、连接臂;31、圆环;41、第一气缸;5、盖板;51、通道;6、防腐蚀层;7、防护层;8、驱动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混凝土搅拌桶,包括料桶1、搅拌桨2和连接臂3,连接臂3的一端焊接在料桶1的内壁上,连接臂3斜向设置,另一端向料桶1的中心轴线处延伸,在料桶1上圆周阵列有三个连接臂3,在料桶1的中心轴线处设置有一个圆环31,将连接臂3靠近中心轴线的一端焊接在圆环31的侧壁上;搅拌桨2包括支撑杆21和搅拌叶片22,支撑杆21穿设在圆环31内,在连接臂3上向上延伸设置有支架,在支架上设置有能驱动支撑杆21沿其高度方向运动的第一驱动部,第一驱动部包括第一气缸41,将支撑杆21与第一气缸41的活塞杆相连接,支撑杆21在第一气缸41的驱动下沿高度方向运动。

如图3和图5所示,支撑杆21包括内支撑杆211和外支撑杆212,在内支撑杆211和外支撑杆212之间设置有轴承213,在支撑杆21靠近料桶1底部的一端上,如图2所示,内支撑杆211长于外支撑杆212,将搅拌叶片22连接在内支撑杆211上,在内支撑杆211的最下方设置有一个圆盘23,圆盘23上均匀的设置有若干个贯穿圆盘23厚度的第一通孔24,在支撑杆21上还设置有第二驱动部,用于驱动搅拌叶片22转动,第二驱动部为驱动电机8,将驱动电机8的周壁焊接在外支撑杆212上,驱动电机8的电机轴穿设在内支撑杆211上。

如图2所示,在料桶1的内壁上设置有盖板5,用于防止存放在料桶1中的混凝土向外溅射,盖板5是由天然乳胶制成的,在盖板5的中心处开设有一个贯穿其厚度的通道51,支撑杆21可从通道51中伸入进料桶1的内部。

使用方法:将混凝土混合料放入至料桶1的内部,在第一气缸41的驱动下向上运动,将圆盘23提升至液面以上;而后再打开第一气缸41,在第一气缸41的驱动作用下向下运动至料桶1中液面以下,在圆盘23下压的过程中会将漂浮在表面上的混凝土混合料导入至液面上与混凝土混合。

实施例2:实施例2的结构与实施例1的结构基本相同,如图4所示,一种混凝土搅拌桶,将设置在盖板5上供支撑杆21通过的通道51开设的较大一些,使用者可从通道51中观察料桶1内部混凝土的搅拌情况。

如图4所示,在料桶1的内壁上涂覆一层防腐蚀层6,防腐蚀层6是由清漆涂覆而成,详见公告号为“CN104693977A”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一种,在料桶1的外壁上设置一层防护层7,防护层7是由防护海绵制成的,详见公告号为“CN102774106A”的中国专利所公开的一种防护海绵。

使用方法:实施例2的使用方法与实施例1中的使用方法基本相同,但是在实施例2中,涂覆在料桶1内部的防腐蚀层6和涂覆在料桶1外部的防护层7可对料桶1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且使用者可从顺着通道51向内窥测混凝土的搅拌情况。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