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驶入定位装置的出入梳齿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7684发布日期:2018-07-11 01:53阅读:35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体停车库,具体涉及具有驶入定位装置的出入梳齿架。



背景技术:

智能立体停车是指利用空间资源,把车辆进行立体停放,节约土地并最大化利用的新型停车。立体停车场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能够充分利用城市空间,被称为城市空间的“节能者”。目前的梳齿架上没有驶入定位装置,驾驶员很难准确地将车辆驶入预定位置,从而在梳齿搬运车搬运汽车将汽车抬起时,汽车会在梳齿搬运车滑动而损伤梳齿搬运车的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具有驶入定位装置的出入梳齿架,解决了现有技术梳齿架上没有驶入定位装置导致驾驶员很难准确地将车辆驶入预定位置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具有驶入定位装置的出入梳齿架,包括旋转盘、设于旋转盘上的后轮梳齿与前轮梳齿,所述旋转盘位于前轮梳齿处设有车轮定位装置,每一侧的前轮梳齿包括两根梳齿,每根梳齿上转动连接有两列滚轮,且两根梳齿上位于内侧的滚轮的直径小于位于外侧的滚轮的直径,所述车轮定位装置包括设于前轮梳齿后侧的固定定位轮以及设于前轮梳齿前侧的转动定位轮;使得驾驶员容易将汽车行驶至预设位置便于梳齿搬运车搬运汽车,即避免了汽车没有停放在预设位置,梳齿搬运车搬运汽车将汽车抬起时,汽车会在梳齿搬运车滑动而损伤梳齿搬运车的情况。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固定定位轮固定连接于定位支架上,该定位支架上设有转轴,转轴转动连接于旋转盘上,且转轴与电机传动连接;汽车驶入时,电机通过转轴带动定位支架转动,使得固定定位轮高于旋转盘,汽车停稳后,电机通过转轴带动定位支架转动,使得固定定位轮的最高点与旋转盘等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转动定位轮转动连接于定位支架上,该定位支架上设有转轴,转轴转动连接于旋转盘上,且转轴与电机传动连接;汽车驶入时,电机通过转轴带动定位支架转动,使得转动定位轮高于旋转盘,汽车停稳后,电机通过转轴带动定位支架转动,使得转动定位轮的最高点与旋转盘等高;在驾驶员将汽车行驶至旋转盘上时,固定定位轮与转动定位轮高于旋转盘,当前轮压过固定定位轮后(固定定位轮部转动,汽车行驶过该固定定位轮),汽车继续向前行驶,当前轮接触到转动定位轮时,由于转动定位轮转动连接于定位支架上,汽车前轮打滑,无法压过该转动定位轮,从而将汽车定位,汽车停下后,定位准确;汽车停稳后,固定定位轮与转动定位轮的最高点与旋转盘等高,便于梳齿搬运车将汽车搬走。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旋转盘转动连接于底座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方案是,所述旋转盘固定连接有转动电机,该转动电机的转轴上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底座上固定连接有回转支撑,齿轮与回转支撑的外齿啮合;即电机带动齿轮转动时,由于回转支承固定连接于底座上,且齿轮与回转支撑的外齿啮合,从而使得旋转盘转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旋转盘位于前轮梳齿处设有车轮定位装置,使得驾驶员容易将汽车行驶至预设位置便于梳齿搬运车搬运汽车,确保梳齿架与梳齿搬运车的使用寿命;

2、旋转盘可以转动,使得驾驶员可以根据自己喜好,实现汽车正进正出或者倒入正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前轮梳齿处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剖视图。

图4为定位支架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主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如图1、图2、图3、图4以及图5所示,具有驶入定位装置的出入梳齿架,包括旋转盘1、设于旋转盘1上的后轮梳齿2与前轮梳齿4,所述旋转盘1位于前轮梳齿4处设有车轮定位装置,每一侧的前轮梳齿4包括两根梳齿,每根梳齿上转动连接有两列滚轮,且两根梳齿上位于内侧的滚轮的直径小于位于外侧的滚轮的直径,所述车轮定位装置包括设于前轮梳齿4后侧的固定定位轮3以及设于前轮梳齿4前侧的转动定位轮5,所述固定定位轮3固定连接于定位支架6上,该定位支架6上设有转轴7,转轴7转动连接于旋转盘1上,且转轴7与电机传动连接;汽车驶入时,电机通过转轴7带动定位支架6转动,使得固定定位轮3高于旋转盘1,汽车停稳后,电机通过转轴7带动定位支架6转动,使得固定定位轮3的最高点与旋转盘1等高,所述转动定位轮5转动连接于定位支架6上,该定位支架6上设有转轴7,转轴7转动连接于旋转盘1上,且转轴7与电机传动连接;汽车驶入时,电机通过转轴7带动定位支架6转动,使得转动定位轮5高于旋转盘1,汽车停稳后,电机通过转轴7带动定位支架6转动,使得转动定位轮5的最高点与旋转盘1等高,所述旋转盘1转动连接于底座8上,所述旋转盘1固定连接有转动电机9,该转动电机9的转轴上固定连接有齿轮,所述底座8上固定连接有回转支撑,齿轮与回转支撑的外齿啮合。

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