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台屏蔽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1006阅读:22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站台屏蔽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一种安装于车站站台,具有双拉式开启和关闭的门板(doorpanel)的站台屏蔽门(platform screen door)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为确保乘客的安全,在站台轨道的侧缘部安装有站台屏蔽门装置。这种站台屏蔽门装置,如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公报2001-311351号)中所阐述,设置有一对双拉式门板,该门板通过门吊挂构件(door hanger)垂吊在拉紧架设于顶箱(header box)内所设置的扣链齿(sprocket)之间的同步皮带上。而且根据到达站台的电车侧门的开启和关闭使扣链齿转动,由此使两个门板向左右开启和关闭。从安全方面考虑,该门板除乘客上下车以外必须锁闭而不予打开,由于两个门板通过同步皮带互相沿相反方向同时移动而进行开启和关闭,因此只要锁闭一侧的门板,则两个门板都无法打开。
然而,考虑到安全方面,更需提高锁闭的确实性,因此不单要锁闭一侧门板,更应直接锁闭两个门板。特别是设置于站台的屏蔽门装置,在发生停电、火灾等紧急情况时,必须确保锁闭门板,以免乘客进入轨道一侧。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使站台屏蔽门装置的双拉式门板具有非常简单的结构,而且能容易、确实地执行锁闭操作。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以安装于车站站台,将站台分割为轨道侧和内部站台侧,并具有一对双拉式开启关闭的门板的站台屏蔽门装置为前提,设置有当上述两个门板处于关闭状态时,用于一并锁闭该两个门板的锁闭机构,该锁闭机构包括具有沿屏蔽门开启关闭方向从两侧夹住上述两个门板的上端指定部位的结构,且可在执行该夹住操作的锁闭位置与从该锁闭位置退至上方以解除夹住操作的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的锁闭构件,使该锁闭构件至少可以克服自身重量而向上述解锁位置移动的驱动构件。
该站台屏蔽门装置,通过锁闭机构的锁闭构件在屏蔽门的开启关闭方向上夹住两个门板的上端指定部分,以此一并锁闭两个门板。结果,门板被保持在关闭状态而无法打开。另一方面,通过驱动构件使锁闭构件至少能克服自身重量而从锁闭位置向上移至解锁位置,以解除锁闭构件与门板的卡合。结果,可打开门板。即在该锁闭机构中,仅通过升高锁闭构件即可解除两个门板的锁闭,因此可以简单的结构及简便的操作解除门板的锁闭。而且在锁闭门板时只需降下锁闭构件即可,因此可更加简化驱动构件的结构,同时可利用锁闭构件的自身重量,能确实地执行锁闭。因此,可以简单的结构及简便的操作执行两个门板的锁闭和解锁,而且尽量不增加部件数,所以长时间使用也不易出现故障。另外,为加强锁闭的确实性亦可使用向下方压靠锁闭机构的压靠装置,此时也可利用锁闭构件的自身重量进行压靠以简化压靠装置的结构。
上述门板的上端各设置有向上突出的卡合部,上述锁闭构件可在上述锁闭位置沿屏蔽门开启关闭方向从两侧夹住上述两个卡合部。
在上述结构中,由于锁闭构件夹住由门板向上突出的卡合部,所以与死锁方式(dead hold)相比,能自由设定锁闭构件的形态,即使长时间使用出现位置偏差也不易受到影响。结果,可作为长时间使用也不易出现故障的站台屏蔽门装置而予以使用。
上述卡合部的上端和上述锁闭构件的下端的至少一方,可形成方向为,当上述门板沿锁闭方向移动而与上述卡合部及锁闭构件抵接时在使上述锁闭构件向上方移动的方向上产生作用力的方向的倾斜面。
该结构,在门板处于开启状态,锁闭构件下降至锁闭位置时,即使向关闭方向移动门板,由于门板的卡合部与锁闭构件抵接,使锁闭构件通过倾斜面被升高,所以锁闭构件可越过卡合部,以锁闭门板。另一方面,由于门板一旦被关闭,锁闭构件会下降而锁闭门板,所以能维持无法开启门板的状态。因此,在门板处于开启状态时,无需一直将锁闭构件升高,并且也可避免因锁闭构件的下降而无法锁闭门板的情况发生。
上述锁闭构件,亦可由一对结构构件构成,上述各结构构件分别包括与上述门板的上端指定部位卡合的夹住部和从该夹住部向相对的门板延伸的连接部,上述各连接部在平行于连接上述两个夹住部的方向上分别形成有较长的长孔,将处于重叠状态的上述两个连接部与上述驱动构件结合的结合构件可插通于上述两个长孔中。
该结构,由于通过调整两个连接部的重叠状态,可自由设定两个夹住部之间的间隔,所以即使屏蔽门前端设置有橡胶传感器(rubber sensor)等而使两个门板的关闭位置出现偏差,亦可简单应对。而且,利用结合驱动构件与锁闭构件的构件可插通其中的长孔,可以调整夹住部之间的间隔,由此可在避免结构复杂化的同时来调整夹住部之间的间隔。
若设置通过将钥匙插入设置在上述门板站台侧的钥匙孔内并进行转动操作,使上述锁闭构件向上方移动的站台侧解锁机构,则可通过在门板的站台侧进行操作以解除门板的锁闭。因此,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站务员可开启门板,使轨道侧的乘客等进入站台侧。因此,由于仅限于必要时通过站务员等的操作以解锁屏蔽门,所以通过锁闭门板不仅可防止站台侧的乘客等进入轨道侧以确保乘客的安全,而且也可应对发生必须开启门板的情况。
上述站台侧解锁机构包括通过上述转动操作而围绕铅直轴转动的转动构件,随该转动构件的转动沿铅直轴方向移动的升降构件,通过该升降构件的升高使上述锁闭构件向上方移动的上推构件。
若设置通过转动操作设置于上述门板轨道侧的控制杆,使上述锁闭构件向上方移动的轨道侧解锁机构,则通过该控制杆的操作可解除门板的锁闭。因此,若发生门板锁闭时门板的轨道侧有人等紧急情况时,此人可自行打开门板而进入站台侧。从而,通过锁闭门板不仅可以防止站台侧的乘客等进入轨道侧以确保乘客安全,而且也可应对发生必须开启门板的情况。
上述控制杆设置于上述门板的竖框并可围绕水平轴转动,上述轨道侧解锁机构设置有,位于上述竖框内,随上述控制杆的转动而向上移动,由此使上述锁闭构件向上方移动的上推构件。
在上述结构中,可充分利用竖框内的空间,在不损害门板外观的情况下设置轨道侧解锁机构。另外,可在执行控制杆转动操作的同时开启门板,所以通过简便的操作即可开启门板。
上述驱动构件,若具有螺线管(solenoid),则通过对该螺线管进行励磁,可使上述锁闭构件向上方移动,从而能简单确实地执行锁闭构件的升高及下降。
如上所述,采用本发明,由于具有通过锁闭构件夹住两个门板的指定部位以锁闭该两个门板的锁闭机构,且该锁闭机构可至少克服自身重量而仅通过向上移动以解除门板的锁闭,因此能以非常简单的结构及简便的操作来确实执行锁闭。


图1是适用于本发明实施例的屏蔽门装置的门板的正视图。
图2是图1中A部位的放大示意图。
图3是上图中门的前侧上端部的放大详细示意图。
图4是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锁闭构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设置有轨道侧解锁机构的门板的竖框和上框的示意图,(a)为上表面的局部剖视图,(b)为正视图。
图7是表示设置有轨道侧解锁机构的门板的竖框的剖视图,(a)为从上方观测的剖视图,(b)为从侧面观测的剖视图。
图8是从上方观测的两个门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参照图示对本发明的最佳实施方式做详细地说明。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下述实施例。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站台屏蔽门装置(以下简称为屏蔽门装置)的示意图。如同图所示,屏蔽门装置中,由设置在左右两侧的屏蔽板(screen panel)11、11及设置在该屏蔽板11、11之间的一对门板12、13构成屏蔽门单元14,通过该屏蔽门单元14的多个连接而构成站台屏蔽门15(以下简称为屏蔽门)。该屏蔽门15,沿车站站台(未图示)边缘安装,将站台隔离为轨道侧和位于轨道侧内侧的站台侧。乘客在站台侧等待电车进站,仅在电车到站时使门板12、13开启,以允许乘客进入轨道侧。门板12、13采用向左右开启关闭的双拉式结构。
图2是表示图1中A部位的放大示意图,是从站台侧观测屏蔽门单元14的示意图。顶部机构SC固定有H形钢制成的梁19,该梁19通过垂吊式位置调整机构18与筒形顶箱17结合。上述各门板垂吊于该顶箱17。
顶箱17内设置有向筒轴方向延伸的移动轨20,在该移动轨20的上方,平行于该移动轨20设置有拉紧架设在驱动扣链齿21a与从动扣链齿21b上,并在两个扣链齿21a、21b之间周转的同步皮带21c。驱动扣链齿21a由屏蔽门引擎21d予以驱动。
在同步皮带21c的下段一侧指定位置和上段一侧指定位置,分别固定有连接构件12c、13c。固定在下段一侧的连接构件12c,与图2中设置在左侧门板12的上框的门吊挂构件12a相结合。而固定在上段一侧的连接构件13c,与图2中设置在右侧门板13的上框的门吊挂构件13a相结合。门吊挂构件12a、13a分别设置在各门板12、13的两端。各个门吊挂构件12a、13a的前端设有轴支承的一对门轮12b、13b。该门轮12b、13b,可在上述移动轨20上滚动。
接着,通过屏蔽门引擎21d使驱动扣链齿21a向正方向转动,从而使同步皮带21c沿黑色箭头方向周转。由此,门轮12b、13b在移动轨20上滚动,同时门吊挂构件12a、13a沿移动轨20移动。由此门板12、13向反白箭头方向开启。相反,使驱动扣链齿21a向反方向转动,这时同步皮带21c则沿反方向周转,以关闭门板12、13。
屏蔽门引擎21d的驱动操作,通过顶箱17内的控制器22予以控制。在电车到达站台时,门板12、13根据车身侧门的开启和关闭而予以开启和关闭。
如图3和图4所示,各屏蔽门单元14设置有在两个门板12、13处于关闭状态时用于一并锁闭两个门板12、13的锁闭机构30。该锁闭机构30具有用于夹住门板12、13的上端指定部位的锁闭构件34和上下移动该锁闭构件34的驱动构件35。图4是从图3中箭头IV-IV表示的方向观测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锁闭构件34沿屏蔽门开启关闭方向从两侧,夹住分别设置在各门板12、13的前侧上端部的卡合部32、33。以下,进行具体说明。
各卡合部32、33,分别具有从门板12、13的门前侧竖框37、38的上端向上方突出的突起形状,这些卡合部32、33设置在门板12、13竖框37、38的整个宽度上。
各卡合部32、33的上端部分别形成有倾斜面32a、33a。该倾斜面32a、33a沿屏蔽门的锁闭方向而向下倾斜。即,上述倾斜面32a、33a的方向为,当门板12、13向锁闭方向移动并与锁闭构件34接触时,在升高锁闭构件34的方向上产生作用力的方向。
各卡合部32、33的屏蔽门开启侧侧面,分别形成有沿铅直方向延伸的卡合面。即通过该侧面与锁闭构件34的卡合,可阻止门板12、13的开启。
驱动构件35具有,与顶箱17固定结合的主体部35a,和相对于该主体部35a进退移动可能地予以设置的杆状部35b。主体部35a,设置于两个门板12、13被关闭时位于屏蔽门前侧上方的顶箱17内,相对于主体部35,杆状部35b沿铅直方向以向下延伸的姿态予以设置。该杆状部35b,通过主体部35a内的线圈弹簧(省略图示)向从主体部35a突出的方向予以压靠而位于主体部35a的下方,此时可使杆状部35b向下设置,通过杆状部35b的自身重量而位于主体部35a的下方。
主体部35a内收容有螺线管(省略图示),驱动构件35,通过对螺线管进行励磁而使杆状部35b缩回主体部35a内。换言之,驱动构件35通过对螺线管进行励磁而升高杆状部35b。而螺线管被消磁时,杆状部35b沿从主体部35a突出的方向,即向下移动。此时,杆状部35b由于线圈弹簧的弹力和杆状部35b的自身重量而下降。
螺线管与上述控制器22电连接,通过来自控制器22的控制信号对励磁和消磁进行切换。
如图5所示,锁闭构件34由一对结构构件39、40构成。各结构构件39、40分别为对称形,各结构构件39、40分别具有连接部39a、40a和夹住部39b、40b。
连接部39a、40a为矩形平板状,同时其一侧的长边部设有切口。连接部39a、40a,其长度方向设置成平行于门板12、13的移动方向,同时整体呈水平设置。即,连接部39a、40a,从夹住部39b、40b向相对的门板13,12延伸。
连接部39a、40a,形成有在长度方向上具有细长剖面形状的贯通长孔39c、40c。该长孔39c、40c用于结构构件39、40与上述杆状部35b的螺接。
夹住部39b、40b,是在屏蔽门开启关闭方向上夹住卡合部32、33的部位,将连接部39a、40a在长度方向的一端向宽度方向延长并向下方加以弯折而予以形成。由于夹住部39b、40b按上述方法予以弯折成形,所以即使与门板上端的卡合部32、33接触,也不会因为来自卡合部32、33的作用力而使弯折角度发生变化。
重叠两个连接部39a、40a,使长孔39c、40c连通,之后将螺栓42(参照图4)插入该长孔39c、40c中,并将螺栓42与设置在杆状部35b前端的螺孔(省略图示)螺合,由此将锁闭构件34固定在驱动构件35上。此时在螺栓42可插入长孔39c、40c的范围内,可任意设定两个连接部39a、40a的重叠状态,因此可任意设定两个夹住部39b、40b之间的间隔。即在长孔39c、40c的长度方向上可自由设定长孔39c、40c的结合位置。
夹住部39b、40b的长度设定为,在杆状部35b处于下降状态时可与门板上端的卡合部32、33卡合,该夹住部39b、40b中相互面对的端面形成为与卡合部32、33卡合的卡合面。换言之,杆状部35b处于下降状态时,锁闭构件34位于夹住两个卡合部32、33的锁闭位置。另一方面,杆状部35b的上下移动行程设定为,长于卡合部32、33的突出高度。由此,杆状部35b的缩回使夹住部39b、40b上升至卡合部32、33的上方。该状态下,由锁闭构件34解除卡合部32、33的夹住操作,以进入解锁位置。
如图3所示,两个门板12、13的前端分别固定有橡胶构件44、45。两个橡胶构件44、45在门板12、13处于关闭状态时互相紧密接触。该橡胶构件44、45可作为通过其变形检测是否夹住人等的传感器使用。
如图4所示,各屏蔽门单元14设置有从站台侧通过手动操作解除锁闭的站台例解锁机构50。该站台侧解锁机构50包括设置于顶箱17下表面的钥匙孔51,与该钥匙孔51的转动操作相连动而进行转动的转动构件52,筒形凸轮构件53,以及作为上推构件的横杆54。
钥匙孔51可对应于站务员所持有的专用钥匙。该钥匙孔51设置于在锁闭状态下的屏蔽门的前端位置的上方。即设置在执行解锁操作的同时,又易开启门板12、13的位置。
转动构件52由固定结合在顶箱17的支撑构件56转动可能地予以支撑,该转动构件52与钥匙孔51的转动相连动而进行转动。转动构件52,具有转动部52a,该转动部52a呈圆柱形,且与钥匙孔51的转动轴同轴,并可围绕铅直轴转动。该转动部52a的侧面,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卡合部52b,并于转动部52a形成一体。
筒形凸轮构件53由圆筒状构件构成,在该筒形凸轮构件53设置有呈螺旋状的螺旋孔53a。上述转动构件52的转动部52a插入该筒形凸轮构件53的内部,转动构件52的卡合部52b插入该螺旋孔53a中。采用上述结构,当转动构件52转动时,卡合部52b在螺旋孔53a内移动,由此筒形凸轮构件53相对于转动构件52沿轴向作相对移动。换言之,筒形凸轮构件53将围绕铅直轴的转动变换为沿铅直轴方向的移动,该筒形凸轮构件53构成随转动构件52的转动向铅直轴方向移动的升降构件。
横杆54的基端部与筒形凸轮构件53相结合,同时向锁闭构件34的下方延伸。即横杆54与筒形凸轮构件53一起沿铅直轴方向移动。该横杆54的前端设置在锁闭构件34的连接部39a、40a的下方,当筒形凸轮构件53向上移动时,横杆54与锁闭构件34的连接部39a、40a抵接,使锁闭构件34从锁闭位置升至解锁位置。
上述支撑部56与转动构件52之间设有螺旋弹簧58。该螺旋弹簧58,使通过解锁操作而被转动的转动构件52恢复至原位,而进行转到压靠。
如图6~8所示,各屏蔽门单元14设置有从轨道侧通过手动操作解除锁闭的轨道侧解锁机构60。该轨道侧解锁机构60具有控制杆61和作为上推构件的垂直杆62。本实施例中,轨道侧解锁机构60设置在图8中的右侧门板13上。
如图8所示,控制杆61设置在玻璃板64的轨道侧。该控制杆61,由设置在屏蔽门前端的竖框38上沿水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65(参照图7(b))予以轴支撑,并可进行转动。
控制杆61,设置有基端部由上述转动轴65支撑并与控制杆61一体转动的转动构件66。转动构件66,在不执行解锁操作的通常状态下,以其前端位于转动轴65的下方的姿态予以安装,并随着控制杆61向正方向转动的解锁操作,其前端向上移动。转动构件66的前端形成有在水平方向贯穿的贯穿孔66a。另外,控制杆61通过扭转螺旋弹簧67(参照图7(a))向反方向被转动压靠。
垂直杆62在竖框38内沿上下方向延伸。垂直杆62的下端被弯折,且该垂直杆62的下端被插入转动构件66的贯穿孔66a内。而且垂直杆62,与转动构件66的转动相连动而上下移动。
如图7(b)所示,竖框38内设置有支撑垂直杆62,同时限制该垂直杆62向水平方向移动的引导构件68。
垂直杆62的上端62a呈圆板状,该上端62a设置在与竖框38的上端大致相同的高度。该垂直杆62的上端62a,随着控制杆61的转动操作从竖框38向上突出时,与锁闭构件34的夹住部40b抵接,将锁闭构件34从锁闭位置上推至解锁位置。另外图6中,符号72表示设置在上框71的用于固定门吊挂构件13a的支撑架。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屏蔽门装置的运作进行说明。
通常门板12、13被锁闭时,设置在锁闭机构30的驱动构件35的螺线管被消磁。因此锁闭构件34下降而处于锁闭位置,通过锁闭构件34的夹住部39b、40b和门板上端的卡合部32、33的卡合,以锁闭两个门板12、13。根据车辆进站时车身侧门的开启,控制器22向屏蔽门引擎21d输入控制信号,同时使锁闭机构30的螺线管励磁。由此锁闭构件34被升高至解锁位置,使锁闭构件34与门板12、13的卡合部32、33的卡合被解除,同时驱动扣链齿21a向正方向转动,使同步皮带21c转动,从而门板12、13被打开。此时,螺线管维持励磁状态。
接着,根据车身侧门的关闭,控制器22向屏蔽门引擎21d输入控制信号,使驱动扣链齿21a向反方向转动,以使步皮带21c转动,从而门板12、13被锁闭。此时,根据控制器22输出的控制信号使螺线管消磁。由此,锁闭构件34下降,使锁闭构件34的夹住部39b、40b和门板12、13的卡合部32、33卡合,使两个门板12、13被一并锁闭。即,锁闭构件34返回锁闭位置。
在此,锁闭构件34的下降时机为,在门板12、13的卡合部32、33通过夹住部39b、40b的下方之前,或者通过之后。当锁闭构件34在门板12、13的卡合部32、33通过夹住部39b、40b之前予以下降,则卡合部32、33的倾斜面32a、33a与锁闭构件34的夹住部39b、40b抵接,通过该抵接使夹住部39b、40b越过卡合部32、33,以此锁闭门板12、13。另外,当锁闭构件34在门板12、13的卡合部32、33通过夹住部39b、40b之后予以下降,则通过锁闭构件34的下降而使门板12、13直接被锁闭。
以下,当发生停电等紧急情况时,若门板12、13处于锁闭状态,由于螺线管维持在未被励磁的状态,所以两个门板12、13被维持在锁闭状态。因而无法开启门板12、13,所以在紧急情况时站台侧的乘客等无法进入轨道一侧。
在如上所述的紧急情况下,有时必须开启门板12、13。此时,站台侧的站务员可利用站台侧的解锁机构50来开启门板12、13。站务员将持有的指定钥匙插入位于屏蔽门前端位置的钥匙孔51内并加以转动,则转动构件52与钥匙孔51一起转动。与此相连动,筒形凸轮构件53向上移动,横杆54与锁闭构件34的连接部39a、40a抵接,将锁闭构件34从锁闭位置上推至解锁位置。由此,门板12、13的锁闭予以解除,因此该状态下可手动开启门板12、13。此时,由于钥匙孔51位于屏蔽门前端位置附近,所以站务员可用一只手转动钥匙,用另一只手开启门板12、13。
另外,在开启门板12、13后,若拔出钥匙,则通过扭转螺旋弹簧58的弹力使转动构件52向反方向转动。随之,横杆54向下移动而脱离锁闭构件34,则锁闭构件34也予以下降。在此状态下,若要锁闭门板12、13,使锁闭构件34的夹住部39b、40b通过与门板12、13的卡合部32、33的倾斜面32a、33a抵接而被升高,然后越过门板12、13的卡合部32、33而再次下降,由此可将两个门板12、13一并锁闭。
在发生停电等紧急情况时,若轨道侧有乘客等则必须开启门板12、13。此时,可利用轨道侧解锁机构60。当轨道侧的乘客等向正方向转动门板13的控制杆61时,与此相连动使转动构件66转动,随之垂直杆62向上移动。由此,垂直杆62的上端62a将锁闭构件34从锁闭位置上推至解锁位置,解除门板12、13的锁闭。然后可直接开启门板12、13。另外,从控制杆61移开手后,控制杆61向反方向转动,所以垂直杆62下降,从而使锁闭构件34也随之下降。因此,若将门板12、13关闭则可进入锁闭状态。
当门板12、13处于开启状态时,若发生停电等,由于停电使螺线管被消磁,因而锁闭构件34下降。此时,若通过手动将门板12、13关闭,则门板12、13可在关闭状态下予以锁闭。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仅通过升高锁闭构件34即可解除两个门板12、13的锁闭,因此能以简单的结构及简便的操作解除门板的锁闭。而且在锁闭门板时只需降下锁闭构件34即可,所以可简化驱动构件35的结构,同时利用锁闭构件34的自身重量,能确实地执行锁闭。因此,可以简单的结构及简便的操作执行两个门板12、13的锁闭和解锁,而且尽量不增加部件数,所以长时间使用也不易出现故障。本实施例中使用了使锁闭构件被向下压靠的线圈弹簧,此时也可使用利用锁闭构件的自身重量即可被压缩的简单线圈弹簧。
本实施例中,锁闭构件34的夹住部39b、40b夹住从门板12、13向上方突出的卡合部32、33,因此与死锁方式相比,能自由设定夹住部39b、40b的形态,所以即使长时间使用而出现位置偏差也不易受到影响。结果,可作为长时间使用也不易出现故障的站台屏蔽门装置而予以使用。
本实施例中,门板12、13的卡合部32、33的上端形成有倾斜面32a、33a,所以当门板12、13处于开启状态,锁闭构件34下降至锁闭位置时,即使将门板12、13向锁闭方向移动,由于卡合部32、33与锁闭构件34的夹住部39b、40b抵接,使锁闭构件34通过倾斜面32a、33a被升高,所以夹住部39b、40b可越过卡合部32、33,以锁闭门板12、13。另外门板12、13一旦被关闭,可通过锁闭构件34锁闭门板12、13,因此能维持无法开启门板的状态。因此,在门板12、13处于开启状态时,无需一直将锁闭构件升高,并且也可以避免因锁闭构件34的下降而无法锁闭门板12、13。
本实施例中,锁闭构件34由一对结构构件39、40构成,并通过调整两个结构构件39、40的连接部39a、40a的重叠状态,可自由设定两个夹住部39b、40b之间的间隔。因此,即使屏蔽门前端设置有橡胶传感器等而使两个门板的关闭位置出现偏差,亦可简单应对。而且,利用结合驱动构件35与锁闭构件34的螺栓可插通其中的长孔39c、40c,可以调整夹住部39b、40b之间的间隔,因此可在避免结构复杂化的同时来简单调整夹住部39b、40b之间的间隔。
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有站台侧解锁机构50,通过在门板12、13的站台侧进行操作,可解除门板12、13的锁闭。因此,在发生紧急情况时站务员可开启门板12、13,使轨道侧的乘客等进入站台侧。因此,由于仅限于必要时通过站务员等的操作以解锁屏蔽门,所以通过锁闭门板12、13不仅能防止站台侧的乘客等进入轨道侧以确保乘客的安全,而且也可应对发生必须从站台侧开启门板12、13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由于设置有轨道侧解锁机构60,所以通过操作轨道侧控制杆61,亦可解除门板12、13的锁闭。因此,门板12、13被锁闭时发生门板12、13的轨道侧有人等紧急情况时,此人可自行开启门板12、13而进入站台侧。从而,通过锁闭门板12、13,不仅能防止站台侧的乘客等进入轨道侧以确保乘客安全,而且也可应对发生必须从轨道侧开启门板12、13的情况。
本实施例中,由于在竖框38内设置有与控制杆61连动的垂直杆62,所以可充分利用竖框38内的空间,并可在不损害门板12、13的外观的情况下设置解锁机构60。另外,可在执行控制杆61的转动操作的同时,开启门板12、13,所以通过简便的操作即可开启门板12、13。
本实施例中,通过对螺线管进行励磁或消磁,可使锁闭构件34上下移动,因此可简单确实地使锁闭构件34上下移动。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各屏蔽门单元14上设置有锁闭机构30、站台侧解锁机构50及轨道侧解锁机构60,但并不局限于此,亦可只设置在局部的屏蔽门单元14上。
本实施例中,开启门板12、13时是将螺线管维持在励磁状态,但并不局限于此,当门板12、13开始向开启方向移动时,亦可马上使螺线管消磁。
本实施例中,通过一对结构构件39、40的相互结合而构成锁闭构件34,但并不局限于此,亦可一体构成锁闭构件。
本实施例中,在门板12、13的上端设置有卡合部32、33,通过锁闭构件34夹住该卡合部32、33,但并不局限于此,例如可在各门板12、13的上端形成槽部,并使锁闭构件34的夹住部39b、40b进入该槽部,以夹住两个门板12、13的上端指定部分。
本实施例中,站台侧解锁机构50,是随着转动构件52的转动,使筒形凸轮构件53上下移动,但亦可采用使筒形凸轮构件与钥匙孔51一体转动,并在该筒形凸轮的内部设置具有与螺旋孔卡合的卡合部的升降构件,将该升降构件与横杆相结合的结构来代替上述结构。该结构中,当执行转动钥匙孔5 1的转动操作时,筒形凸轮构件将会转动,随之升降构件升高,因此通过升高横杆可使锁闭构件34升高。即该结构中筒形凸轮构件构成本发明的转动构件。
本实施例中,门板12、13的卡合部32、33的上端形成有倾斜面32a、33a,但亦可在锁闭构件34的夹住部39b、40b的下端形成倾斜面以取代上述结构。
本实施例中,将轨道侧解锁机构60设置于图8中右侧的门板13上,但亦可将轨道侧解锁机构60设置于左侧门板12或左右两侧门板12、13上。
权利要求
1.一种站台屏蔽门装置,安装于车站站台,将站台分割为轨道侧和内部站台侧,并具有一对双拉式开启关闭的门板,其特征在于设置有当上述两个门板处于关闭状态时,用于一并锁闭该两个门板的锁闭机构,上述锁闭机构包括具有沿开启关闭方向从两侧夹住上述两个门板上端指定部位的结构,且可在执行该夹住操作的锁闭位置与从该锁闭位置退至上方以解除夹住操作的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的锁闭构件,使该锁闭构件至少可以克服自身重量而向上述解锁位置移动的驱动构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门板的上端各设置有向上方突出的卡合部,上述锁闭构件,在上述锁闭位置沿屏蔽门开启关闭方向从两侧夹住上述两个卡合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站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卡合部的上端和上述锁闭构件的下端的至少一方,形成方向为,当上述门板沿锁闭方向移动而与卡合部及锁闭构件抵接时在使上述锁闭构件向上移动的方向上产生作用力的方向的倾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锁闭构件由一对结构构件构成,上述各结构构件分别包括与上述门板的上端指定部位卡合的夹住部,以及从该夹住部向相对的门板延伸的连接部,上述各连接部在平行于连接上述两个夹住部的方向上分别形成有较长的长孔,将处于重叠状态的上述两个连接部与上述驱动构件结合的结合构件可通插于上述两个长孔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通过将钥匙插入设置在上述门板站台侧的钥匙孔内并执行转动操作,使上述锁闭构件向上方移动的站台侧解锁机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站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站台侧解锁机构包括通过上述转动操作而围绕铅直轴转动的转动构件,随该转动构件的转动沿铅直轴方向移动的升降构件,通过该升降构件的升高使上述锁闭构件向上方移动的上推构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站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通过转动操作设置在上述门板轨道侧的控制杆,使上述锁闭构件向上方移动的轨道侧解锁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站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控制杆设置于上述门板的竖框内,同时可围绕水平轴转动,上述轨道侧解锁机构设置有,位于上述竖框内,随上述控制杆的转动向上方移动,由此使上述锁闭构件向上方移动的上推构件。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站台屏蔽门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构件具有螺线管,通过对该螺线管进行励磁,使上述锁闭构件向上方移动。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站台屏蔽门装置,设置有当两个门板(12、13)处于关闭状态时,用于一并锁闭该两个门板(12、13)的锁闭机构(30)。该锁闭机构(30)包括具有沿屏蔽门开启关闭方向从两侧夹住上述门板(12、13)的卡合部(32、33)的结构,且可在执行该夹住操作的锁闭位置与从该锁闭位置退至上方以解除夹住操作的解锁位置之间移动的锁闭构件(34),使该锁闭构件至少可以克服自身重量而向上述解锁位置移动的驱动构件(35),采用本发明可使站台屏蔽门装置的双拉式门板具有非常简单的结构,而且能容易、确实地执行锁闭操作。
文档编号E05B65/08GK1712659SQ20051007635
公开日2005年12月28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10日 优先权日2004年6月16日
发明者堤裕正, 竹中克也 申请人:纳博特斯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