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坐席构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4902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坐席构造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坐席主体的车辆用坐席构造,该坐席主体至少具备以后部为中心前部可跳起的坐垫和以下部为中心上部可前后倾斜的靠背。
背景技术
以往,车辆用坐席构造至少由以后部为中心前部可从就坐位置跳起的坐垫和以下部为中心上部可前后倾斜的靠背构成,可使上述坐垫向前后滑动,从而可将坐席集中在一处,因而广泛提供给车辆,特别是客货兼用或共用化RV系汽车或一箱型汽车等。上述先行例公开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2-104039号中。
然而,在这种以往的技术中,必须一个个操作各坐席并使其移动,集中于一处的操作性不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了将坐席集中于前侧一处时的操作性的车辆用坐席构造。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基于本发明第一方案的车辆用坐席构造,具备以下前部的坐席主体,其包含以后部为中心前部可从就座位置跳起的坐垫和以下部为中心上部可前后倾斜的靠背;以及后部的坐席主体,其包含以后部为中心前部可从就座位置跳起的坐垫和以下部为中心上部可前后倾斜的靠背,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前部以及后部的坐席主体,在同一滑动轨道上前后至少各配置一台,且在前后自由移动·停止在适当的位置上,上述各坐席主体均利用操作机构使靠背移动至大致直立的位置,且使坐垫跳起的同时,利用后部的坐席主体将前部的坐席主体向前侧自由移动。
因此,采用基于上述第一方案的车辆用坐席构造,前后双方的坐席主体均利用操作机构使靠背移动至大致直立的位置,且使坐垫跳起的同时,利用后部的坐席主体将前部的坐席主体向前侧自由移动,所以在进行规定的操作后,通过仅操作后部的坐席主体,便可使前部的坐席主体向前侧移动。也就是说,显著提高将坐席主体集中于一处时的操作性。
基于从属于上述第一方案的本发明第二方案的车辆用坐席构造,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前部的坐席主体包含前后滑动锁定机构及上述联锁机构,上述后部的坐席主体包含推压机构;以及,利用上述推压机构可解除上述前后滑动锁定机构及上述联锁机构。
因此,采用基于上述第二方案的车辆用坐席构造,前部的坐席主体的前后滑动锁定机构及上述联锁机构由于可利用后部的坐席主体的推压机构解除,所以,通过仅由后部的坐席主体从后部推压前部的坐席主体,便可通过推压机构解除前后滑动锁定机构及联锁机构,并利用将后部的坐席主体向前侧推压的力,也可将前部的坐席主体向前侧移动。
基于从属于上述第一方案或上述第二方案的本发明第三方案的车辆用坐席构造,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各坐席主体均包含将上述坐垫跳起的跳起机构;上述坐垫的上述跳起机构包含以下就座位置保持机构;上翻解除机构,它通过将上述靠背移动至大致直立的位置,从而解除上述坐垫的上述就座位置保持机构;加力机构,它将通过上述上翻解除机构而处于可跳起状态的上述坐垫跳起到规定位置;保持机构,它将移动到上述跳起位置的上述坐垫保持在上述位置;以及返回解除机构,它可解除上述保持机构。
因此,采用基于上述第三方案的车辆用坐席构造,由于坐垫的跳起机构包含上翻解除机构,它通过将靠背移动至大致直立的位置从而解除坐垫的就座位置保持机构;加力机构,它将通过该上翻解除机构而处于可跳起状态的坐垫跳起到规定位置;以及保持机构,它将移动到该跳起位置的坐垫保持在该位置,所以,通过将靠背移动至大致直立的位置,从而保持于就座位置的坐垫的保持机构被解除,通过加力机构将坐垫跳起移动,可由保持机构将跳起后的坐垫保持在该位置。另外,由于具有可解除保持机构的返回解除机构,所以可使坐垫再返回原位置。
基于从属于上述第一至第三方案的任一方案的本发明第四方案的车辆用坐席构造,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后部的坐席主体的上述推压机构由配置在上述后部的坐席主体前侧的推压板构成;上述前部的坐席主体具有移动机构;上述前后滑动锁定机构具有制动机构;上述前部的坐席主体的移动机构包含以下解除托架,它被上述推压板推压而可向前侧移动;滑动锁定解除机构,它被上述解除托架向前侧推压从而解除上述前后滑动锁定机构的上述制动机构;以及联锁解除机构,它被上述解除托架向前侧推压从而解除上述联锁机构。
因此,采用基于上述第四方案的车辆用坐席构造,前部的坐席主体的解除托架被后部的坐席主体的推压板推压,便可解除前后滑动锁定机构的制动机构及联锁机构,所以前部的坐席主体被后部的坐席主体推压也可移动。
基于从属于上述第一至第四方案的任一方案的本发明第五方案的车辆用坐席构造,在上述结构中,上述后部的坐席主体的推压板的最前侧部位于比后部的坐席主体的跳起状态的坐垫向前侧突出的位置上。
因此,采用基于上述第五方案的车辆用坐席构造,由于后部的坐席主体的推压板的最前侧部位于比后部的坐席主体的跳起状态的坐垫向前侧突出的位置上,所以,若使后部的坐席主体向前侧移动,则一定会推压前部的坐席主体的移动机构,从而可与后部的坐席主体一同可靠地移动前部的坐席主体。


图1是表示涉及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车辆用坐席构造处于正常状态时的前侧立体图。
图2是表示图1的车辆用坐席构造处于正常状态时的后侧立体图。
图3是表示构成图1的车辆用坐席构造的助手用坐席及第2后部坐席的详细构造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将图1的车辆用坐席构造的助手用坐席及第2后部坐席的坐垫上翻且将靠背竖立设置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将图1的车辆用坐席构造的助手用坐席及第2后部坐席一起集中于第1模式区域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图5所示的车辆用坐席构造的助手用坐席及第2后部坐席的后侧立体图。
图7是表示沿图6的VII-VII线的助手用坐席及第2后部坐席关系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涉及图1至图7的车辆用坐席构造的移动带的说明图。
图9是放大表示图7的助手用坐席的机构部的侧视图。
图10是沿图9的X-X线剖视图。
图11是放大表示从图10的箭矢XI侧所示的基座装置周围的机构部的侧视图。
图12是表示涉及图10的截面部位的滑动装置的联锁销关系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利用导轨滑板阻止图12的联锁销配合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基于图1-图13说明本发明的最佳实施例。符号1是作为“车辆”的汽车的驾驶员坐席。符号2是配置在驾驶员坐席1的横向侧且是作为汽车的“前部的坐席主体”的助手用坐席。符号3是配置在驾驶员坐席1的后侧RR并作为汽车的“后部的坐席主体”的第1后部坐席。符号4是配置在助手用坐席2的后侧RR并作为汽车的“后部的坐席主体”的第2后部坐席。
驾驶员坐席1由以下部件构成架设在地面5的座6上的滑动装置7;支撑在该滑动装置7上的坐垫8;支撑在该坐垫8上的靠背9;以及支撑在该靠背9顶上的头枕10。上述靠背9通过设在坐垫8上的左右对称的活动靠背装置11、11可以以下部为中心前后旋转。该活动靠背装置11也可以仅设在一方,而在另一方以旋转轴支承。符号18是形成于地面5的左右端部的侧槛。
助手用坐席2及第2后部坐席4前后配置在较长的滑动装置12、13上,该滑动装置12、13并列配置在地面5上。即上述助手用坐席2配置在前侧FR,上述第2后部坐席4配置在后侧RR。第1后部用坐席3配置在较短的滑动装置16、17上,该滑动装置16、17并列配置在驾驶员坐席1后侧RR的地面5上。
上述助手用坐席2由以下部件构成前后滑动自如地支撑在上述滑动装置12、13上的左右对称的底座装置14、14;支撑在该底座装置14、14上的坐垫19及靠背20;以及支撑在该靠背20顶上的头枕10。符号101、102、103分别是架桥在上述底座装置14、14之间的管状的第1、第2及第3框架。
上述第2后部坐席4由以下部件构成前后滑动自如地支撑在上述滑动装置12、13上的左右对称的底座装置15、15(有时在图上看不到一个);支撑在该底座装置15、15上的坐垫21及靠背22;以及支撑在该靠背22顶上的头枕10。符号104是架桥在上述底座装置15、15之间的管状的第4框架。
上述第1后部坐席3由以下部件构成前后滑动自如地支撑在上述滑动装置16、17上的左右对称的底座装置15、15(有时图上看不到一个);支撑在该底座装置15、15上的坐垫21及靠背22;以及支撑在该靠背22顶上的头枕10。在该底座装置15、15上也桥架有未图示的第4框架。
上述助手用坐席2的坐垫19由以下部件构成坐垫架23,它以后侧RR为中心旋转自如地以轴支承在底座装置14上,并从图3所示的略呈水平的就座位置前部如图4所示那样地可跳起且俯视为闭合环状;以及S形弹簧24,它架设在该坐垫架23上。上述坐垫架23在位于略呈水平的就座位置时,载置于上述第1框架101上。
上述助手用坐席2的靠背20由以下部件构成靠背架26,它通过活动靠背装置25以下部为中心,从图3所示的上部稍微向后侧倾斜的中立位置直到以双点划线所示的前侧FR几乎直立的竖立设置位置及未图示的后侧RR的活动靠背位置(向后侧RR倒至略为水平位置)前后旋转自如地以轴支承在底座装置14上且正视为倒U字形;S形弹簧27,它架设在该靠背架26上;以及底架28,它架设在上述靠背架26的最下端之间。
上述第1、第2后部坐席3、4由于左右对称而形成,所以,如图3所示,以第2后部坐席4为代表来表示。该第2后部坐席4的坐垫21由以下各部构成坐垫架29,它以后侧RR为中心旋转自如地以轴支承在底座装置15上,并从实线所示的就座位置旋转至前部跳起的由双点划线所示的跳起位置且从上面看为闭合环状;以及弹簧体30,它架设在该坐垫架29上并由钢材制成。上述坐垫架29位于大致水平的就座位置时载置于上述第4框架104上。
上述第2后部坐席4的靠背22由以下各部构成靠背架32,它通过活动靠背装置31以下部为中心,从图3所示的竖立设置位置到未图示出的竖立设置位置及活动靠背位置前后旋转自如地以轴支承在底座装置15上且正视为倒U字形;以及弹簧体33,它架设在该靠背架32上并由钢材制成。
为了使上述助手用坐席2及上述第1、第2后部坐席3、4的每个靠背20、22移动至竖立设置位置且使坐垫19、20跳起,同时,利用第1、第2后部坐席3、4使助手用坐席2向前侧移动,均可利用未图示出的操作机构来进行。并且,助手用坐席2的前后滑动锁定机构34及联锁机构35可通过作为第1、第2后部坐席3、4的“推压机构”的推压板36而被解除。
如图7所示,坐垫19、21的跳起机构37、38由以下部件构成上翻解除机构48、49,其通过将靠背20、22移动至竖立设置位置从而解除作为坐垫19、20的“就座位置保持机构”的上翻托架40、41;作为“加力机构”的第1螺旋状弹簧50、51,其将利用该上翻解除机构48、49而可处于跳起状态的坐垫19、21跳起到所定位置;作为“保持机构”的第1、第2上翻锁定板52、53,其将移动到该跳起位置的坐垫19、21保持在该位置;以及作为“返回解除机构”的第1、第2联锁销板54、55,其可解除该第1、第2上翻锁定板52、53。
作为“就座位置保持机构”的上翻托架40、41通过第1轴支承部42、43旋转自如地以轴支承在坐垫19、21的底座装置14、15上的同时,在比上述第1轴支承部42、43靠下端部40b、41b侧的部位和底座装置14、15的后侧RR之间悬挂第5螺旋状弹簧105、106,沿图7的逆时针方向对上翻托架40、41加力。上翻托架40还具有使第2框架102停止沿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功能。并且,在操作未图示出的操作机构时,具有以下关系,即,利用活动靠背装置25、31,将各靠背20、22从中立位置或活动靠背位置移动到竖立设置位置(旋转到前侧FR),从而上翻托架40、41的上端部40a、41a被该靠背20、22支撑,利用与靠背20、22一起旋转的设备臂39(图9)压向后侧RR。
也就是说,上翻托架40、41以第1轴支承部42、43为中心向图7及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旋转。于是,在上翻托架40、41上突出形成的突起44、45从遮断形成于底座装置14、15上的长孔46、47的位置向不遮断位置移动。
也就是说,以轴支承在距坐垫架23、29的旋转中心部件56、57向后侧RR伸出的托架58、59上且可在上述长孔46、47内滑动并由作为上述“加力机构”的第1螺旋状弹簧50、51而总被加力的定程杆60、61从长孔46、47的上端部46a、47a脱离。这就是上翻解除机构48、49。
另外,上述长孔46、47形成为以上述旋转中心部件56、57的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状。而且,上述第1螺旋状弹簧50、51的一方悬挂在上述定程杆60、61上,另一方悬挂在分别突出于坐垫19、21的底座装置14、15的配合销81、82上,由此一直牵拉地对上述定程杆60、61加力。
作为上述“保持机构”的第1、第2上翻锁定板52、53通过第2轴支承部62、63旋转自如地以轴支承在坐垫19、21的底座装置14、15上。
并且,为将利用上述上翻解除机构48、49而处于可跳起状态的坐垫19、21的坐垫架23、29由第1螺旋状弹簧50、51跳起到图7所示的规定位置,并将坐垫19、21的坐垫架23、29保持在该位置,并为了与上述长孔46、47的下端部46b、47b(符号47b隐藏在制动杆61上看不见)面对,而利用第2螺旋状弹簧64、65加力的同时,定程杆60、61不再向长孔46、47的上端部46a、47a方向移动,而具有于定程杆60、61配合的爪部52a、53a。
上述第2螺旋状弹簧64、65的一方悬挂在以上述第1、第2上翻锁定板52、53的第2轴部62、63为中心的爪部52a、53a的相反侧的端部52c、53c上,另一方悬挂在分别突出于坐垫19、21的底座装置14、15的第2卡定销83、84上,可总牵拉地对上述第1、第2上翻锁定板52、53加力。
如图9及图11所示,上述第1联锁销板54通过第3轴支承部66旋转自如地以轴支承在坐垫19的底座装置14上,形成大致“ㄑ”字状,并由上端部54a和下端部54b构成。上述上端部54a形成突出而设的圆弧状且面临从上述第1上翻锁定板52延伸的推压部件52b而配置。
在上述下端部54b上支撑有第4轴支承部72,该第4轴支承部72在形成于坐垫19的底座装置14上的上下较长的长孔77中自由滑动,并通过该第4轴支承部72与联锁销69的上端部69a配合,联锁销69与配置于上述滑动装置12、13的任意一方的联锁机构35自由配合或脱离。
在上端部54a和下端部54b之间突出设有卡定与未图示的操作机构连接的金属线的卡定部76。在上述下端部54b上还形成有突起部78,并在与剪切而立起于坐垫19的底座装置14而形成的立起片79之间悬挂第3螺旋状弹簧80,可总向图11所示的顺时针方向加力。
如图7所示,上述第2联锁销板55由第1板70及第2板71构成。
该第1板70如下构成,即,通过第5轴支承部67旋转自如地以轴支承在坐垫21的底座5上,形成大致“ㄑ”字状,一端部70a面临上述第2上翻锁定板53,并可通过第2轴支承部63将前侧FR的第2上翻锁定板53抬起。
另一端部70b通过第6轴支承部73旋转自如地以轴支承在上述第2板71的一端部71a上。在该另一端部70b的第6轴支承部73所支承的部位上形成有长孔74。
上述第2板71通过第7轴支承部75旋转自如地以轴支承在坐垫21的底座15上,形成大致“ㄑ”字状,另一端部70b通过第4轴支承部72与联锁销69的上端部69a配合,该联锁销69与配置于上述滑动装置12、13的任意一方的联锁机构35自由配合或脱离,并且,利用下端部悬挂在底座装置15上的第6螺旋状弹簧107一直向图7所示的反时针方向加力。
作为“推压机构”的推压板36配置在第2后部坐席4的底座装置15的前侧FR,如图7所示,第2后部坐席4的推压板36的最前侧部36a以位于比第2后部坐席4的跳起状态的坐垫21向前侧突出的位置的方式比底座装置15向前侧FR突出。
助手用坐席2主体的移动机构85由以下部件构成解除托架86,它被上述推压板36推压可向前侧FR移动;作为“滑动锁定解除机构”的锁定解除板89,其被该解除托架86的推压部86a被向前侧FR推压,从而从滑动装置12、13的任意一方的前后滑动锁定机构34中解除作为“制动机构”的制动锁定销87;以及联锁解除机构90,其被上述解除托架86的推压部86a向前侧FR推压,从而从滑动装置12、13任意一方的未图示的锁定机构中解除联锁机构35的联锁销69。
上述解除托架86形成前后较长的长尺状,并在插通有第8轴支承部88并对其支承的前后形成长孔状的贯通孔91,该第8轴支承部88突出设于上述上翻托架40的下端部40b上,且为了后端部86b会承受来自上述推压板36a的最前侧部36a的输入力,该最前侧部36a形成直角的凸缘状。
上述联锁解除机构90形成“ㄑ”字状,通过第9轴支承部92旋转自如地以轴支承在上述底座装置14上,上端部90a通过第10轴支承部93旋转自如地以轴支承在上述解除托架86上,后端部90b通过上述第4轴支承部74与联锁销69连接。上述第3板103还具有限制上述联锁解除机构90旋转的功能。
对上述前后滑动锁定机构34进行更详细地说明。前后滑动锁定机构34由以下部件构成在水平方向旋转自由地以轴支承在滑动装置12、13的任一方的可动导轨94上的锁定板95;在该锁定板95上垂下的作为“制动机构”的制动锁定销87;以及对上述锁定板95向锁定方向加力的第4螺旋状弹簧96。
对上述解除锁定板89进行更详细地说明。该解除锁定板89在与上述解除托架86的推压部86a接触的位置以凸缘状形成有受压部97,且上端部89a通过第11轴支承部98旋转自如地以轴支承在上述底座装置14上。下端部89b配置在与上述锁定板95接触的位置上。在解除锁定板89的上端部89a和下端部89b之间形成有前后较长且以上述第11轴支承部98为中心的圆弧状的长孔100,以便相对于突出设在上述底座装置14上的第3卡定销99可前后摇动。
其次,说明有关滑动装置12、13的任一方(这里是指符号13)的联锁装置。滑动装置13由埋设在地面5中的固定导轨108和相对该固定导轨108可前后移动的可动导轨94构成。仅在固定导轨108的底面108a的相当于图8所示的第1模式区域A及第3模式区域C的部位配置导轨板109,在配有该导轨板109的部位,形成于固定导轨108底面108a上的锁定孔110关闭,如图13所示,联锁销69无法与锁定孔110配合。
即,固定导轨108的底面108a的上述第1模式区域A是以滑动间距为15毫米至100毫米的宽度,在坐垫19及21被上翻的状态下可滑动的前侧FR区域。同样,第2模式区域B位于第1模式区域A的后侧RR,具有12毫米的滑动间距,使上翻状态的坐垫19返回就座状态,同时可以联锁。同样,上述第3模式区域C位于第2模式区域B的后侧RR,是以滑动间距为150毫米至200毫米的宽度,且如果坐垫19及21不是上翻状态,则前后滑动锁定机构34不能锁定的区域,是不能像上述那样联锁的区域。同样,第4模式区域D位于第3模式区域C的后侧RR,具有30毫米至100毫米的滑动间距,使上翻状态的坐垫19返回就座状态,同时,可以联锁。另外,如图8所示,在上述第3模式区域C内有安全带固定点,并可支撑用于保持就座于助手用坐席2上的乘坐人员的腰椎的安全带。
因此,由于联锁销69只能用抵抗第3螺旋状弹簧80及第6螺旋状弹簧107而操作的操作机构来操作,所以若在第4区域D即可就座的货物室有助手用坐席2及后部用坐席4,则联锁销69虽然可与联锁机构35配合,但靠背20、22位于比中立位置靠前侧FR的竖立设置位置,坐垫19、21上翻而处于不能坐的状态。
并且,若助手用坐席2及第2后部坐席4位于第3模式区域C,则联锁销69均在导轨板109被抬起,此时,在助手用坐席2上,如图9所示,使第1联锁销板54以第3轴支承部66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第1联锁销板54的上端部54a从第1上翻锁定板52的推压部件52b离开,所以第1上翻锁定板52的爪部52a与定程杆60配合,从而可保持坐垫19的上翻状态。
另外,在第2后部坐席4上,使第2板17以第7轴支承部75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第1板70以第5轴支承部67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旋转,从该第1板70突出的一端部70a比第1上翻锁定板53的第2轴支承部63离开前侧FR的部位,第1上翻锁定板53的爪部53a与定程杆61配合,从而可保持坐垫21的上翻状态。
并且,若助手用坐席2及第2后部用坐席4位于第2模式区域B,则由于联锁销69与形成于固定导轨108的底面108a的锁定孔110配合,所以,第1联锁销板54和第2联锁销板55的第2板71以第3轴支承部66及第7轴支承部75为中心向图7所示的反时针方向旋转。
旋转后的第1联锁销板54的上端部54a推压从第1上翻锁定板52延伸的推压部件52b,该第1上翻锁定板52以第2轴支承部62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于爪部52a从突出于长孔46的位置脱离,所以定程杆60在长孔46中自由移动。因此,坐垫19在就座位置自由移动。
同样,旋转后的第2联锁销板55的第2板71的上端部71a使由第6轴支承部73连接的第1板70以第5轴支承部67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从该第1板70突出的一端部70a利用第1上翻锁定板53的第2轴支承部63抬起前侧FR的部位,所以第1上翻锁定板53以第2轴支承部63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由于第1上翻锁定板53的爪部53a从突出于长孔47的位置脱离,所以定程杆61在长孔47中自由移动。因此,坐垫21在就座位置自由移动。
其次,说明本实施例的作用。
助手用坐席2和第2后部坐席4,均利用未图示出的操作机构使靠背20、22移动至大致直立的位置,且使坐垫19、21跳起的同时,利用第2后部坐席4将助手用坐席2向前侧FR自由移动,所以在规定操作后,只操作第2后部坐席4,便可使助手用坐席2向前侧FR移动。也就是说,明显提高了将助手用坐席2和第2后部坐席4集中于一处时的操作性。
另外,助手用坐席2的前后滑动锁定机构34以及联锁机构35可通过第2后部坐席4的推压板36解除,所以仅利用第2后部坐席4从后侧推压助手用坐席2,便可由推压板36解除前后滑动锁定机构34以及联锁机构35,并利用向前侧FR推压第2后部用坐席4的力,也可使助手用坐席2向前侧FR移动。
另外,坐垫19、21的跳起机构37、38由以下部件构成上翻解除机构48、49,它通过将靠背20、22移动至大致直立的竖立位置,从而解除坐垫19、21的上翻托架40、41;第1螺旋状弹簧50、51,它将利用该上翻解除机构48、49而处于可跳起状态的坐垫19、21跳起到规定位置;以及第1、第2上翻锁定板52、53,它将移动到该跳起位置的坐垫19、21保持在该位置,所以通过将靠背20、22移动到大致直立的竖立位置,从而可解除保持在就座位置上的坐垫19、21的第1、第2上翻锁定板52、53,利用第1螺旋状弹簧50、51将坐垫19、21跳起移动,并利用第1、第2上翻锁定板52、53可将跳起后的靠背19、21保持在该位置。另外,由于具有可解除第1、第2上翻锁定板52、53的第1、第2联锁销板54、55,所以可使坐垫19、21再返回原位置。
再有,由于助手用坐席2的解除托架86被第2后部坐席4的推压板36推压,可解除前后滑动锁定机构34的制动锁定销87及联锁机构35,所以,助手用坐席2也被第2后部用坐席4推压而可移动。
再有,由于第2后部坐席4的推压板36的最前侧部36a位于比第2后部坐席4的跳起状态的坐垫21向前侧FR突出的位置上,所以如果使第2后部坐席4向前侧FR移动,则一定会推压助手用坐席2的移动机构85,从而可将助手用坐席2与第2后部用坐席4一同可靠地向前侧FR移动。
在以上的实施例中,虽然作为前部的坐席主体以助手坐席2为例,并作为后部的坐席主体,以第2后部坐席4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定于此,作为前部的坐席主体,也可以是驾驶员坐席1,作为后部的坐席主体还可以是第1后部坐席3。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发明实施方式,通过进行适当的变更,可以其他各种方式实施。
另外,作为参照将日本专利申请第2004-346033号(2004年11月30日申请)编入本申请说明书中。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坐席构造,包含以下部分前部的坐席主体,其包含坐垫,该坐垫以后部为中心前部可从就座位置跳起;及靠背,该靠背以下部为中心上部可前后倾斜;以及后部的坐席主体,其包含坐垫,该坐垫以后部为中心前部可从就座位置跳起;及靠背,该靠背以下部为中心上部可前后倾斜,在上述结构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前部以及后部的坐席主体在同一滑动轨道上前后至少各配置一台,且在前后自由移动、停止在适当的位置上;以及,上述各坐席主体均利用操作机构使靠背移动至大致直立的位置,而且,使坐垫跳起的同时,利用后部的坐席主体将前部的坐席主体向前侧自由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用坐席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前部的坐席主体包含前后滑动锁定机构及联锁机构;上述后部的坐席主体包含推压机构;以及,利用上述推压机构可解除上述前后滑动锁定机构及上述联锁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坐席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各坐席主体均包含将上述坐垫跳起的跳起机构,上述坐垫的上述跳起机构包含以下部分就座位置保持机构;上翻解除机构,通过将上述靠背移动至大致直立的位置,从而解除上述坐垫的上述就座位置保持机构;加力机构,将通过上述上翻解除机构而处于可跳起状态的上述坐垫跳起到规定位置;保持机构,将移动到上述跳起位置后的上述坐垫保持在上述位置;以及返回解除机构,可解除上述保持机构。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用坐席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后部的坐席主体的上述推压机构包括配置在上述后部的坐席主体前侧的推压板;上述前部的坐席主体具有移动机构;上述前后滑动锁定机构具有制动机构,以及上述前部的坐席主体的移动机构包含以下部分解除托架,通过被上述推压板推压而可向前侧移动;滑动锁定解除机构,被上述解除托架向前侧推压,从而使上述前后滑动锁定机构的上述制动机构被解除;以及联锁解除机构,被上述解除托架向前侧推压,从而使上述联锁机构被解除。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坐席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后部的坐席主体的上述推压机构包括配置在上述后部的坐席主体前侧的推压板;上述前部的坐席主体具有移动机构;上述前后的滑动锁定机构具有制动机构,以及上述前部的坐席主体的移动机构包含以下部分解除托架,通过被上述推压板推压而可向前侧移动;滑动锁定解除机构,被上述解除托架向前侧推压,从而使上述前后滑动锁定机构的上述制动机构被解除;以及联锁解除机构,被上述解除托架向前侧推压,从而使上述联锁机构被解除。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坐席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后部的坐席主体的推压板的最前侧部位于比后部的坐席主体的跳起状态的坐垫向前侧突出的位置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坐席构造,其特征在于,上述后部的坐席主体的推压板的最前侧部位于比后部的坐席主体的跳起状态的坐垫向前侧突出的位置上。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用坐席构造,将坐席主体在同一滑动轨道上至少前后配置两台且在前后自由移动·停止在适当的位置上,该坐席主体具备以后部为中心前部可从就座位置跳起的坐垫(19、21)和以下部为中心上部可前后倾斜的靠背(20、22),其中,双方的坐席主体(2、4)做成如下即均利用操作机构使靠背(20、22)向大致直立的位置移动,且使坐垫(19、21)跳起的同时,利用后部的坐席主体(4)将前部的坐席主体(2)向前侧(FR)自由移动。
文档编号A47C7/56GK101065267SQ200580040528
公开日2007年10月31日 申请日期2005年3月4日 优先权日2004年11月30日
发明者朴吉三 申请人:约翰逊控制技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