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料理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49434阅读:176来源:国知局
食物料理机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食物料理机。



背景技术:

市面上现有原汁机分立式与卧式两种,立式机由于榨汁时靠螺旋头与滤网挤压及旋转刷清扫滤网外圈,零件多,安装复杂,同时滤网孔太小清洗麻烦,所以消费者体验性很差,卧式机由于压榨相对没那么充分,出汁率比较低。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出汁率高且零件较少、结构简单的原汁机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食物料理机。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食物料理机,包括:主机组件,所述主机组件包括驱动组件和电源模块;桶体组件,安装在所述主机组件上,所述桶体组件包括:进料口;第一桶体,与所述进料口连通;第二桶体,所述第二桶体与所述第一桶体通过连通口连通;碾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一桶体内,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并在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下转动;挤压装置,设置在所述第二桶体内,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并在所述驱动组件的驱动下转动;其中,所述碾压装置转动时能够与所述第一桶体的内侧壁配合,以对从所述进料口进入到所述第一桶体内的食物进行碾压,且碾压后的食物在所述碾压装置的作用下通过所述连通口进入到所述第二桶体内并在所述第二桶体内的所述挤压装置的挤压下汁渣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食物料理机,食物从进料口进入到第一桶体内后由碾压装置与第一桶体的侧壁配合以将食物碾压碎,碾压碎后的食物在碾压装置的作用下从连通口进入到第二桶体内,然后由挤压装置挤压,以使食物的汁渣分离。该技术方案将食物的碾碎过程和挤汁排渣过程分开进行,而在碾碎过程中,由于不需要挤汁排渣,因此,第一桶体内不用设置滤网以及旋转刷等部件,从而使得第一桶体内的食物能够在第一桶体与碾压装置的共同作用下被碾压碎,同时,优选地,所述第一桶体竖直设置,所述第二桶体与所述第一桶体呈大于等于90°小于180°的角度设置,具体地,比如呈大于等于70°小于等于120°的角度设置,因此在挤汁排渣过程中可将挤压装置大致水平设置在第二桶体内,即可将第二桶体和挤压装置组成的挤汁排渣系统设置成卧式,从而可非常便于将食物的汁渣分离,该种设置一方面能够确保食物料理机的出汁率,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在第一桶体内使用滤网、旋转刷等零部件,从而使得食物料理机的结构简单且易于安装,同时由于取消了滤网,因而能够降低用户的清洗难度,进而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其中,电源模块用于为食物料理机的零部件,比如驱动组件供电,其中,电源模块至少包括可以插接至市电的电源插头,从而在具体使用时可直接利用电源插头与市电连接,以为该食物料理机供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进料口位于所述第一桶体的上端,所述连通口位于所述第一桶体的底部,所述第二桶体安装在所述第一桶体的下方并与所述连通口密封连通。

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食物料理机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食物料理机还包括:排汁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桶体上,其中,汁渣分离后的食物汁通过所述排汁口排出;排渣口,设置在所述第二桶体上,其中,汁渣分离后的食物渣通过所述排渣口排出。

在该技术方案中,碾压碎后的食物在进入第二桶体后在挤压装置的挤压作用下汁渣分离,而分离后的食物汁由第二桶体上的排汁口排出,分离后的食物渣由第二桶体上的排渣口排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排汁口处设置有过滤片。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过滤片可防止食物渣从排汁口排出,同时还可通过食物渣的颗粒大小合理设置过滤片与挤压装置之间的距离,从而可利用挤压装置与过滤片之间的摩擦来实现过滤片的自动清洗,即挤压装置在转动时能够从过滤片的表面上滑过,进而能够带走过滤片上的食物渣。

其中,优选地,所述过滤片为金属过滤片,因为金属过滤片的硬度及耐磨性较好,因而在利用挤压装置来对过滤片进行清洗时,可防止过滤片因强度不够而损坏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排渣口处设置有挤压片。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排渣口处设置挤压片能够进一步对食物进行挤压,以使食物的汁渣分离的更彻底,从而能够挤压出更多的食物汁,进而能够提高食物料理机的出汁率。其中,优选地,挤压片为挤压胶片,因为挤压胶片具有一定的弹性,因而能够实现对食物渣的进一步挤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碾压装置为碾压螺旋头,所述挤压装置为挤压螺杆。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利用碾压螺旋头的螺纹实现食物由进料口向连通口处的推动,同时可利用挤压螺杆实现食物由连通口向出渣口处的推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连通口在所述挤压装置的径向上的投影宽度大于所述挤压装置对应所述连通口处的直径,所述连通口在所述挤压装置的轴向上的投影长度为L,所述投影长度L的值为:3.8≤L≤19.9mm。

在该技术方案中,优选将连通口设置在挤压装置的上方,从而至少可利用粉碎后的食物的重力使粉碎后的食物进入到第二桶体内,以便能利用第二桶体和挤压装置实现对碾碎后的食物的挤汁排渣,同时,还可通过挤压装置的杆体尺寸合理设置连通口的尺寸,以使碾碎后的食物更易进入到挤压装置的进料段上,其中,优选地,所述连通口在挤压装置,比如挤压螺杆的径向上的投影宽度大于挤压螺杆与连通口相对应段的杆体的直径,具体地,比如所述连通口在挤压螺杆的径向上的投影宽度等于挤压螺杆与连通口相对应段的杆体的直径加上1mm至5mm,而连通口在挤压装置,比如挤压螺杆的轴向上的投影长度L优选在3.8mm至19.9mm的范围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挤压装置为挤压螺杆,所述挤压螺杆与所述连通口配合的一端为进料端,所述挤压螺杆与所述排渣口配合的一端为出料端;其中,所述挤压螺杆包括杆体和设置在所述杆体上的螺纹,所述杆体的横截面的面积从所述进料端至所述出料端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

在该技术方方案中,挤压螺杆的为锥形螺杆,其截面较小的一端与连通口配合为进料端,其截面较大的一端与排渣口配合为出料端,该种设置,使得挤压螺杆与第二桶体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从连通口至排渣口越来越小,进而对碾压后的食物的挤压程度就会越来越大,因而碾压后的食物通过连通口进入到第二桶体内,并依次向排渣口移动时,便会有更多的食物汁被挤压出来,从而使得食物的汁渣分离的更彻底,进而即能够提高出汁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二桶体包括:一端开口且中空的桶座,所述桶座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桶体通过所述连通口连通;桶盖,盖装在所述桶座的开口端上,其中,所述排渣口设置在所述桶盖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先将桶座安装在第一桶体上,然后将挤压螺杆驱动安装在驱动组件上,然后将桶盖盖装在桶座上便可完成第二桶体的安装。

其中,优选地,所述桶座与所述第一桶体为一体式结构,该种设置一方面能够增强第一桶体与桶座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能够保证第一桶体与桶座之间的密封性,从而可防止漏汁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桶盖为一端开口且中空的柱体,所述桶盖的开口端盖装在所述桶座的开口端上,所述桶盖的内腔从所述桶盖的开口端向所述桶盖的另一端逐渐减小,所述排渣口设置在所述桶盖的另一端的端面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桶盖为一端开口且中空的柱体,且桶盖的内腔从靠近桶座的一端逐渐向排渣口减小,该种设置使得桶盖与挤压螺纹的出料端的形状相适配,另一方面,其与挤压螺杆配合时,能够使得挤压螺杆与桶盖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进一步逐渐减小,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挤压螺杆与第二桶体对碾压后的食物的挤压,以提高出汁率。而将排渣口设置在桶盖远离桶座的另一端的端面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大食物在第二桶体内的挤压长度,因而能够提高对食物的挤压时间。

其中,优选地,所述排汁口设置在所述桶盖的下侧壁上,排汁口设置在桶盖的下侧壁上,能够使挤出的食物汁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排汁口自动排出,因而不需要设置的额外的助力排汁装置,进而能够简化产品的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挤压螺杆与所述桶盖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安装间隙a,所述安装间隙a的值为:0.3mm≤a≤3.99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挤压螺杆与桶盖的内侧壁之间设置安装间隙,能够确保食物渣能够从挤压螺杆与桶盖的内侧壁之间移动到排渣口并从排渣口排出,而安装间隙优选设置在0.3mm至3.99mm的范围内能够即确保第二桶体与挤压螺杆对碾压后的食物挤压,又能够使得食物渣顺利排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桶盖的内侧壁具有一预设倾斜角度γ,所述预设倾斜角度γ的值为:4°≤γ≤30°。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桶盖的预设倾斜角度γ设置在4°至30°的范围内能够即确保第二桶体与挤压螺杆对碾压后的食物挤压,又能够使得食物渣顺利排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桶盖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导向排渣筋,所述多个导向排渣筋沿所述桶盖的轴向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桶盖的内侧壁上设置导向排渣筋,从而可利用该导向排渣筋与挤压螺杆的螺纹配合来将食物渣更快地向排渣口推进,从而可防止食物渣沿挤压螺杆打转,进而能够提高食物渣的排出速度以提高食物渣的排出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导向排渣筋在所述桶盖的径向方向上的尺寸从靠近所述桶座的一端向所述排渣口的一端逐渐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向排渣筋的高度,即导向排渣筋在所述桶盖的径向方向上的尺寸从靠近桶座的一端向排渣口的一端逐渐减小,从而使得导向排渣筋的结构与桶盖的内腔的相适配,进而更利于桶盖将渣排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多个导向排渣筋在所述桶盖内均匀对称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导向排渣筋均匀对称设置在桶盖内,从而使得桶盖在同一周向上的排渣效果一样,进而可防止因导向排渣筋的设置而使得桶盖内的同一周向上的压力出现差异而导致堵渣的情况发生,进而非常利于桶盖将渣排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桶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所述凹槽沿所述第一桶体的轴向设置;和/或所述第一桶体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凸筋,所述凸筋沿所述第一桶体的轴向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桶体的内侧壁上设置凹槽或凸筋能够增大食物与第一桶体的侧壁之间的摩擦,从而食物在碾压装置的作用下能够与第一桶体的侧壁发生更大的摩擦,进而能够将食物在第一桶体内的碾压的更碎,进而食物在进入第二桶体内后,食物的汁渣会分离的更彻底,从而便能够提高出汁率,其中,凹槽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凹点,此时,即相当于凹槽足够小,同理,凸筋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凸点,此时,即相当于凸筋足够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桶体的内侧壁与所述碾压装置之间设置有预设间隙b,所述预设间隙b的值为:0.2mm≤b≤5mm。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桶体的内侧壁与碾压装置之间设置有预设间隙b,进入第一桶体内的食物位于该预设间隙b内并在第一桶体和碾压装置的共同作用下被碾压碎,而碾压碎后的食物在碾压装置的引导下顺着碾压装置被推动到连通口并由连通口进入到第二桶体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靠近所述进料口的一端的所述预设间隙b大于靠近所述连通口的一端的所述预设间隙b。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将第一桶体设置成上大下小的形状,即所述预设间隙b从靠近所述进料口的一端至靠近所述连通口的一端逐渐减小,该种设置能够将食物越碾越碎,具体地比如在食物刚进入第一桶体时,食物的颗粒较大,第一桶体的内侧壁与碾压装置之间的距离与食物的颗粒相适应,而在碾压装置与第一桶体的作用下,食物逐渐被碾碎成较小的颗粒并逐渐向连通口处移动,因而将靠近连通口处的预设间隙b设置的较小,从而一方面使其能够与此处的食物的颗粒大小相适应,另一方面使得此处的食物能够在碾压装置和第一桶体的共同作用下,被进一步被碾碎成更小的颗粒,从而便能够实现食物的逐级充分碾碎,进而便能够提高食物的出汁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桶体和/或所述第二桶体由透明材料或不锈钢材料制成。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桶体和第二桶体由透明材料制成使得用户能够看清第一桶体和第二桶体内的食物,进而使得用户能够掌握第一桶体和第二桶体内的事物的情况,进而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而将第一桶体和第二桶体由不锈钢制成一方面能够确保第一桶体和第二桶体的强度,另一方面能够防止第一桶体和第二桶体出现生锈等情况,进而能够提高第一桶体和第二桶体的耐用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驱动组件包括电机,所述电机上设置有电机轴;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至少包括:第一传动件,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电机轴驱动连接,所述第一传动件上设置有第一驱动轴,所述第一驱动轴与所述碾压装置连接,用于驱动所述碾压装置转动;第二传动件,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电机轴驱动连接,所述第二传动件上设置有第二驱动轴,所述第二驱动轴与所述挤压装置连接,用于驱动所述挤压装置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利用同一电机和传动组件的传动来使两个或多个驱动轴同时实现碾压装置和挤压装置的转动,即驱动组件是由同一电机实现的多轴驱动,含两轴或两轴以上,而各个驱动轴之间可以由同一减速箱或不同减速箱来实现,具体地可通过不同的齿轮传动或其它传动方式,如斜齿、锥齿轮,涡轮、涡杆,交错轴斜齿等传动来改变方向,以实现多个驱动轴之间的预设角度输出。

其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轴竖直设置,所述第二驱动轴与所述第一驱动轴之间呈一预设角度β,其中,优选地,所述预设角度β的值为:60°≤β≤13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预设角度β的值大于等于70°小于等于120°,具体地,比如所述预设角度β的值为90°。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将第一桶体竖直设置,并将第一驱动轴竖直设置在第一桶体内,同时将进料口设置在第一桶体的上端,而将连通口设置在第一桶体的底部,该种设置使得第一桶体内的食物能够在食物的重力及碾压装置的双重作用下更快速、顺畅地进入第二桶体内,进而能够提高食物在碾压阶段的碾压效率。同时,优选地,可将第二桶体设置在第一桶体下方的一侧上,并通过连通口相互连通,该种设置能够易于第一桶体内的被碾压后的食物进入到第二桶体内,但第一桶体和第二桶体的夹角不易过小也不易过大,否则第二桶体平坦度不够,因而无法像卧式机那样进行挤汁排渣,因此,第一桶体和第二桶体的夹角优选在大于等于70°小于等于120°的范围内,此时,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的预设角度便在大于等于70°小于等于120°的范围内,该种设置非常能够易于第二桶体进行挤榨排渣,因而能够提高出汁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轴和所述第二驱动轴的转速比为A,所述转速比A的值为:0.8≤A≤1.5,具体地,比如碾压装置的转速为60RPM时,挤压装置的转速设定为48RPM-90RPM,其中RPM为转速单位,即转/分钟。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的转速比A能够使食物碾压程度与挤汁排渣程度相适应,从而可防止出现事物碾压不充分或挤汁不充分等情况的发生,进而使得食物即能够被充分碾压又能够被充分挤压,以提高食物的出汁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轴和所述第二驱动轴的旋转方向相同或相反。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即可以是同向旋转,比如均顺时针旋转或均逆时针旋转,当然,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也可以反向旋转,具体地,比如一个顺时针旋转而另一个逆时针旋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传动组件还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包括相组装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与所述下壳体围成安装腔,所述第一传动件和所述第二传动件位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第一驱动轴和所述第二驱动轴伸出至所述壳体外。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将第一传动件和第二传动件及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安装在所述壳体内,从而在具体地使用时,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移动及更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传动组件还包括减速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传动件与所述电机轴和/或所述第二传动件与所述电机轴之间,用于将电机轴的转速降速低到第一驱动轴和/或第二驱动轴所需要的转速。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当然,也可由两个电机来分别驱动碾压装置和挤压装置的转动,或者不利用电机,而利用其它驱动方式来驱动碾压装置和挤压装置的转动,具体地,比如可利用通电线圈与磁铁组合而成的电磁驱动结构来实现碾压装置和挤压装置的驱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食物料理机还包括:进料桶,所述进料桶设置在所述第一桶体上,所述进料桶上设置有所述进料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专门设置一个进料桶来进行食物的进料控制,此时,进料口设置在进料桶上。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当然也可不专门设置进料桶而直接将食物一次性地放入到第一桶体内,此时,第一桶体上设置有可打开或关闭的盖子,进料口即为第一桶体的开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主机组件还包括底座和外壳,其中,所述外壳与所述底座围成容纳腔,所述驱动组件安装在所述底座上并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主机组件还包括:控制模块,其用于控制食物料理机的工作参数,具体地,比如碾压装置和挤压装置的转速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所述食物料理机包括原汁机和榨汁机。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食物料理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食物料理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所示的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食物料理机的桶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食物料理机的桶盖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食物料理机的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食物料理机的内部结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食物料理机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食物料理机的再一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9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桶体组件,11第一桶体,12第二桶体,121排汁口,122排渣口,123桶座,124桶盖,1241导向排渣筋,13碾压装置,14挤压装置,15过滤片,16挤压片,17进料桶,18连通口,2主机组件,21驱动组件,211电机,212第一传动件,213第一驱动轴,214第二传动件,215第二驱动轴,216下壳体,217上壳体,218减速组件,22底座,23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9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食物料理机。

如图1至图9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食物料理机,包括:主机组件2,主机组件2包括驱动组件21和电源模块;桶体组件1,安装在主机组件2上,桶体组件1包括:进料口;第一桶体11,与进料口连通;第二桶体12,第二桶体12与第一桶体11通过连通口18连通;碾压装置13,设置在第一桶体11内,与驱动组件21连接,并在驱动组件21的驱动下转动;挤压装置14,设置在第二桶体12内,与驱动组件21连接,并在驱动组件21的驱动下转动;其中,碾压装置13转动时能够与第一桶体11的内侧壁配合,以对从进料口进入到第一桶体11内的食物进行碾压,且碾压后的食物在碾压装置13的作用下通过连通口18进入到第二桶体12内并在第二桶体12内的挤压装置14的挤压下汁渣分离。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的实施例提供的食物料理机,食物从进料口进入到第一桶体11内后由碾压装置13与第一桶体11的侧壁配合以将食物碾压碎,碾压碎后的食物在碾压装置13的作用下从连通口18进入到第二桶体12内,然后由挤压装置14挤压,以使食物的汁渣分离。该技术方案将食物的碾碎过程和挤汁排渣过程分开进行,而在碾碎过程中,由于不需要挤汁排渣,因此,第一桶体11内不用设置滤网以及旋转刷等部件,从而使得第一桶体11内的食物能够在第一桶体11与碾压装置13的共同作用下被碾压碎,同时,优选地,第一桶体11竖直设置,第二桶体12与第一桶体11呈大于等于70°小于180°的角度设置,具体地,比如呈大于等于70°小于等于120°的角度设置,因此在挤汁排渣过程中可将挤压装置14大致水平设置在第二桶体12内,即可将第二桶体12和挤压装置14组成的挤汁排渣系统设置成卧式,从而可非常便于将食物的汁渣分离,该种设置一方面能够确保食物料理机的出汁率,另一方面能够避免在第一桶体11内使用滤网、旋转刷等零部件,从而使得食物料理机的结构简单且易于安装,同时由于取消了滤网,因而能够降低用户的清洗难度,进而能够提升用户体验。其中,电源模块用于为食物料理机的零部件,比如驱动组件供电,其中,电源模块至少包括可以插接至市电的电源插头,从而在具体使用时可直接利用电源插头与市电连接,以为该食物料理机供电。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进料口位于第一桶体11的上端,连通口18位于第一桶体11的底部,第二桶体12安装在第一桶体11的下方并与所述连通口18密封连通。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食物料理机还包括:排汁口121,设置在第二桶体12上,其中,汁渣分离后的食物汁通过排汁口121排出;排渣口122,设置在第二桶体12上,其中,汁渣分离后的食物渣通过排渣口122排出。

在该技术方案中,碾压碎后的食物在进入第二桶体12后在挤压装置14的挤压作用下汁渣分离,而分离后的食物汁由第二桶体12上的排汁口121排出,分离后的食物渣由第二桶体12上的排渣口122排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排汁口121处设置有过滤片15。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设置过滤片15可防止食物渣从排汁口121排出,同时还可通过食物渣的颗粒大小合理设置过滤片15与挤压装置14之间的距离,从而可利用挤压装置14与过滤片15之间的摩擦来实现过滤片15的自动清洗,即挤压装置14在转动时能够从过滤片15的表面上滑过,进而能够带走过滤片15上的食物渣。

其中,优选地,过滤片15为金属过滤片,因为金属过滤片的硬度及耐磨性较好,因而在利用挤压装置14来对过滤片15进行清洗时,可防止过滤片15因强度不够而损坏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排渣口122处设置有挤压片16。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排渣口122处设置挤压片16能够进一步对食物进行挤压,以使食物的汁渣分离的更彻底,从而能够挤压出更多的食物汁,进而能够提高食物料理机的出汁率。其中,优选地,挤压片16为挤压胶片,因为挤压胶片具有一定的弹性,因而能够实现对食物渣的进一步挤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碾压装置13为碾压螺旋头,挤压装置14为挤压螺杆。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利用碾压螺旋头的螺纹实现食物由进料口向连通口18处的推动,同时可利用挤压螺杆实现食物由连通口18向出渣口处的推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6所示,连通口18在挤压装置14的径向上的投影宽度大于挤压装置14对应连通口18处的直径,连通口18在挤压螺杆的轴向上的投影长度为L,投影长度L的值为:3.8≤L≤19.9mm。

在该技术方案中,优选将连通口18设置在挤压装置14的上方,从而至少可利用粉碎后的食物的重力使粉碎后的食物进入到第二桶体12内,以便能利用第二桶体12和挤压装置14实现对碾碎后的食物的挤汁排渣,同时,还可通过挤压装置14的杆体尺寸合理设置连通口18的尺寸,以使碾碎后的食物更易进入到挤压装置14的进料段上,其中,优选地,连通口18在挤压装置14,比如挤压螺杆的径向上的投影宽度大于挤压螺杆与连通口18相对应段的杆体的直径,具体地,比如连通口18在挤压螺杆的径向上的投影宽度等于挤压螺杆与连通口18相对应段的杆体的直径加上1mm至5mm,而连通口18在挤压装置14,比如挤压螺杆的轴向上的投影长度L优选在3.8mm至19.9mm的范围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挤压装置14为挤压螺杆,挤压螺杆与连通口18配合的一端为进料端,挤压螺杆与排渣口122配合的一端为出料端;其中,挤压螺杆包括杆体和设置在杆体上的螺纹,杆体的横截面的面积从进料端至出料端先逐渐增大,后逐渐减小。

在该技术方方案中,挤压螺杆的为锥形螺杆,其截面较小的一端与连通口18配合为进料端,其截面较大的一端与排渣口122配合为出料端,该种设置,使得挤压螺杆与第二桶体12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隙从连通口18至排渣口122越来越小,进而对碾压后的食物的挤压程度就会越来越大,因而碾压后的食物通过连通口18进入到第二桶体12内,并依次向排渣口122移动时,便会有更多的食物汁被挤压出来,从而使得食物的汁渣分离的更彻底,进而即能够提高出汁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第二桶体12包括:一端开口且中空的桶座123,桶座123的另一端与第一桶体11通过连通口18连通;桶盖124,盖装在桶座123的开口端上,其中,排渣口122设置在桶盖124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先将桶座123安装在第一桶体11上,然后将挤压螺杆驱动安装在驱动组件上,然后将桶盖124盖装在桶座123上便可完成第二桶体12的安装。

其中,优选地,桶座123与第一桶体11为一体式结构,该种设置一方面能够增强第一桶体11与桶座123之间的连接强度,另一方面能够保证第一桶体11与桶座123之间的密封性,从而可防止漏汁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桶盖124为一端开口且中空的柱体,桶盖124的开口端盖装在桶座123的开口端上,桶盖124的内腔从桶盖124的开口端向桶盖124的另一端逐渐减小,排渣口122设置在桶盖124的另一端的端面上。

在该技术方案中,桶盖124为一端开口且中空的柱体,且桶盖124的内腔从靠近桶座123的一端逐渐向排渣口122减小,该种设置使得桶盖124与挤压螺纹的出料端的形状相适配,另一方面,其与挤压螺杆配合时,能够使得挤压螺杆与桶盖124的内侧壁之间的距离进一步逐渐减小,因而能够进一步提高挤压螺杆与第二桶体对碾压后的食物的挤压,以提高出汁率。而将排渣口122设置在桶盖124远离桶座123的另一端的端面上,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大食物在第二桶体12内的挤压长度,因而能够提高对食物的挤压时间。

其中,优选地,所述排汁口121设置在所述桶盖124的下侧壁上,排汁口121设置在桶盖124的下侧壁上,能够使挤出的食物汁在重力的作用下从排汁口121自动排出,因而不需要设置的额外的助力排汁装置,进而能够简化产品的结构。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挤压螺杆与桶盖124的内侧壁之间设置有安装间隙a,安装间隙a的值为:0.3mm≤a≤3.99mm。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挤压螺杆与桶盖124的内侧壁之间设置安装间隙,能够确保食物渣能够从挤压螺杆与桶盖124的内侧壁之间移动到排渣口122并从排渣口122排出,而安装间隙a优选设置在0.3mm至3.99mm的范围内能够即确保第二桶体与挤压螺杆对碾压后的食物挤压,又能够使得食物渣顺利排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桶盖124的内侧壁具有一预设倾斜角度γ,预设倾斜角度γ的值为:4°≤γ≤30°。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桶盖124的预设倾斜角度γ设置在4°至30°的范围内能够即确保第二桶体12与挤压螺杆对碾压后的食物挤压,又能够使得食物渣顺利排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桶盖124的内侧壁上设置有间隔分布的多个导向排渣筋1241,多个导向排渣筋1241沿桶盖124的轴向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桶盖124的内侧壁上设置导向排渣筋1241,从而可利用导向排渣筋1241与挤压螺杆的螺纹配合来将食物渣更快地向排渣口122推进,从而可防止食物渣沿挤压螺杆打转,进而能够提高食物渣的排出速度以提高食物渣的排出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导向排渣筋1241在桶盖124的径向方向上的尺寸从靠近桶座123的一端向排渣口122的一端逐渐减小。

在该技术方案中,导向排渣筋1241的高度,即导向排渣筋1241在桶盖124的径向方向上的尺寸从靠近桶座123的一端向排渣口122的一端逐渐减小,从而使得导向排渣筋1241的结构与桶盖124的内腔的相适配,进而更利于桶盖124将渣排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多个导向排渣筋1241在桶盖124内均匀对称分布。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导向排渣筋1241均匀对称设置在桶盖124内,从而使得桶盖124在同一周向上的排渣效果一样,进而可防止因导向排渣筋1241的设置而使得桶盖124内的同一周向上的压力出现差异而导致堵渣的情况发生,进而非常利于桶盖124将渣排出。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桶体1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凹槽沿第一桶体11的轴向设置;和/或第一桶体11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凸筋,凸筋沿第一桶体11的轴向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第一桶体11的内侧壁上设置凹槽或凸筋能够增大食物与第一桶体11的侧壁之间的摩擦,从而食物在碾压装置13的作用下能够与第一桶体11的侧壁发生更大的摩擦,进而能够将食物在第一桶体11内的碾压的更碎,进而食物在进入第二桶体12内后,食物的汁渣会分离的更彻底,从而便能够提高出汁率,其中,凹槽的表现形式可以是凹点,此时,即相当于凹槽足够小,同理,凸筋的表现形式也可以是凸点,此时,即相当于凸筋足够小。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6所示,第一桶体11的内侧壁与碾压装置13之间设置有预设间隙b,预设间隙b的值为:0.2mm≤b≤5mm。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桶体11的内侧壁与碾压装置13之间设置有预设间隙b,进入第一桶体11内的食物位于该预设间隙b内并在第一桶体11和碾压装置13的共同作用下被碾压碎,而碾压碎后的食物在碾压装置13的引导下顺着碾压装置13被推动到连通口18并由连通口18进入到第二桶体12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靠近进料口的一端的预设间隙b大于靠近连通口18的一端的预设间隙b。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将第一桶体11设置成上大下小的形状,即预设间隙b从靠近进料口的一端至靠近连通口18的一端逐渐减小,该种设置能够将食物越碾越碎,具体地比如在食物刚进入第一桶体11时,食物的颗粒较大,第一桶体11的内侧壁与碾压装置13之间的距离与食物的颗粒相适应,而在碾压装置13与第一桶体11的作用下,食物逐渐被碾碎成较小的颗粒并逐渐向连通口18处移动,因而将靠近连通口18处的预设间隙b设置的较小,从而一方面使其能够与此处的食物的颗粒大小相适应,另一方面使得此处的食物能够在碾压装置13和第一桶体11的共同作用下,被进一步被碾碎成更小的颗粒,从而便能够实现食物的逐级充分碾碎,进而便能够提高食物的出汁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桶体11和/或第二桶体12由透明材料或不锈钢材料制成。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桶体11和第二桶体12由透明材料制成使得用户能够看清第一桶体11和第二桶体12内的食物,进而使得用户能够掌握第一桶体11和第二桶体12内的事物的情况,进而能够提升用户体验,而将第一桶体11和第二桶体12由不锈钢制成一方面能够确保第一桶体11和第二桶体12的强度,另一方面能够防止第一桶体11和第二桶体12出现生锈等情况,进而能够提高第一桶体11和第二桶体12的耐用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7所示,驱动组件21包括电机211,电机211上设置有电机轴;传动组件,传动组件至少包括:第一传动件212,第一传动件212与电机轴驱动连接,第一传动件212上设置有第一驱动轴213,第一驱动轴213与碾压装置13连接,用于驱动碾压装置13转动;第二传动件214,第二传动件214与电机轴驱动连接,第二传动件214上设置有第二驱动轴215,第二驱动轴215与挤压装置14连接,用于驱动挤压装置14转动。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利用同一电机211和传动组件的传动来使两个或多个驱动轴同时实现碾压装置13和挤压装置14的转动,即驱动组件21是由同一电机211实现的多轴驱动,含两轴或两轴以上,而各个驱动轴之间可以由同一减速箱或不同减速箱来实现,具体地可通过不同的齿轮传动或其它传动方式,如斜齿、锥齿轮,涡轮、涡杆,交错轴斜齿等传动来改变方向,以实现多个驱动轴之间的预设角度输出。

其中,优选地,如图7所示,第一驱动轴213竖直设置,第二驱动轴215与第一驱动轴213之间呈一预设角度β,其中,优选地,预设角度β的值为:60°≤β≤135,进一步优选地,预设角度大于等于70°小于等于120°,具体地,如图7所示,预设角度为90°,即第一驱动轴213与第二驱动轴215相互垂直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将第一桶体11竖直设置,并将第一驱动轴竖直设置在第一桶体11内,同时将进料口设置在第一桶体11的上端,而将连通口18设置在第一桶体11的底部,该种设置使得第一桶体11内的食物能够在食物的重力及碾压装置的双重作用下更快速、顺畅地进入第二桶体12内,进而能够提高食物在碾压阶段的碾压效率。同时,优选地,可将第二桶体12设置在第一桶体11下方的一侧上,并通过连通口相互连通,该种设置能够易于第一桶体11内的被碾压后的食物进入到第二桶体12内,但第一桶体11和第二桶体12的夹角不易过小也不易过大,否则第二桶体12平坦度不够,因而无法像卧式机那样进行挤汁排渣,因此,第一桶体11和第二桶体12的夹角优选在大于等于70°小于等于120°的范围内,此时,第一驱动轴和第二驱动轴的预设角度便在大于等于70°小于等于120°的范围内,该种设置非常能够易于第二桶体12进行挤榨排渣,因而能够提高出汁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驱动轴213和第二驱动轴215的转速比为A,转速比A的值为:0.8≤A≤1.5,具体地,比如碾压装置13的转速为60RPM时,挤压装置14的转速设定为48RPM-90RPM。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合理设置第一驱动轴213和第二驱动轴215的转速比A能够使食物碾压程度与挤汁排渣程度相适应,从而可防止出现事物碾压不充分或挤汁不充分等情况的发生,进而使得食物即能够被充分碾压又能够被充分挤压,以提高食物的出汁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驱动轴213和第二驱动轴215的旋转方向相同或相反。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驱动轴213和第二驱动轴215即可以是同向旋转,比如均顺时针旋转或均逆时针旋转,当然,第一驱动轴213和第二驱动轴215也可以反向旋转,具体地,比如一个顺时针旋转而另一个逆时针旋转。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7所示,传动组件还包括:壳体,壳体包括相组装的上壳体217和下壳体216,上壳体217与下壳体216围成安装腔,第一传动件和212和第二传动件214位于安装腔内,第一驱动轴213和第二驱动轴215伸出至壳体外。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将第一传动件212和第二传动件214及第一驱动轴231和第二驱动轴215安装在壳体内,从而在具体地使用时,可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移动及更换。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7所示,传动组件还包括减速组件218,设置在第一传动件212与电机轴和/或第二传动件214与电机轴之间,用于将电机轴的转速降速低到第一驱动轴213和/或第二驱动轴215所需要的转速。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当然,也可由两个电机211来分别驱动碾压装置13和挤压装置14的转动,或者不利用电机211,而利用其它驱动方式来驱动碾压装置13和挤压装置14的转动,具体地,比如可利用通电线圈与磁铁组合而成的电磁驱动结构来实现碾压装置13和挤压装置14的驱动。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食物料理机还包括:进料桶17,进料桶17设置在第一桶体11上,进料桶上设置有进料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专门设置一个进料桶17来进行食物的进料控制,此时,进料口设置在进料桶17上。

在另一技术方案中,当然也可不专门设置进料桶17而直接将食物一次性地放入到第一桶体11内,此时,第一桶体11上设置有可打开或关闭的盖子,进料口即为第一桶体11的开口。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主机组件2还包括底座22和外壳23,其中,外壳23与底座22围成容纳腔,驱动组件21安装在底座22上并位于容纳腔内。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主机组件还包括:控制模块,其用于控制食物料理机的工作参数,具体地,比如碾压装置13和挤压装置14的转速等。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食物料理机包括原汁机和榨汁机。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