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2874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液体加热容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家用电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体加热容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液体加热容器的壶体具有壶身和底盖,通常,底盖是直接装配于壶身下端的。但由于壶身采用的是玻璃材质,且因玻璃工艺本身的特性,壶身在制造时具有一定的公差,再加上底盖也采用硬性材质,所以在装配时很容易造成离缝或干涉;再者,壶身和底盖之间容易产生冲击而导致壶身破裂,从而会大大降低产品的合格率。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液体加热容器,旨在减少壶体和底盖在装配时造成离缝或干涉的问题,以提高产品的合格率。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液体加热容器,包括:玻璃或者陶瓷制成的壶身,所述壶身的顶部设有开口,底部设有加热组件;底盖,封盖所述壶身的底部形成容置腔,所述容置腔内设有向所述加热组件供电的连接器;环形柔性垫,装配于所述壶身和所述底盖之间。优选的,所述壶身具有侧壁与所述侧壁底部邻接的翻边,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翻边密封连接;所述翻边包括沿所述侧壁的周缘向内延伸的径向翻边;所述环形柔性垫支撑在所述径向翻边和所述底盖之间。优选的所述环形柔性垫的上表面设有沿周向延伸的防水环,所述防水环与所述径向翻边抵接。优选的,所述环形柔性垫的下表面设置有一沿所述环形柔性垫的周向延伸的第一卡槽,所述底盖呈上端开口的盆状,所述底盖的上端嵌入所述第一卡槽。优选的,所述翻边还包括沿所述径向翻边的内周缘向下延伸的轴向翻边,所述加热组件与所述轴向翻边密封连接。优选的,所述加热组件的外周缘设有开口朝上的安装槽,所述轴向翻边的下端插入所述安装槽中。优选的,所述安装槽外侧壁的上端与所述径向翻边之间形成有第二卡槽,所述环形柔性垫的内端插入所述第二卡槽内。优选的,所述环形柔性垫的下表面凸设有沿所述环形柔性垫的周向延伸的加强环。优选的,所述加强环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自上向下延伸的凸筋,所述凸筋与所述安装槽外侧壁的外周面抵接。优选的,所述环形柔性垫的下表面还设置有连接所述加强环的外侧壁的多个加强板,所述多个加强板在所述加强环的外周间隔排布。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壶身和底盖之间增设有环形柔性垫,从而避免了因壶身和底盖的制造公差而引起二者装配时存在的离缝或干涉问题,还可以避免壶身和底盖产生冲击而导致壶身破裂,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容器的爆炸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容器的剖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容器中环形柔性垫的一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中A处的放大图;图5为图4中B处的放大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液体加热容器中环形柔性垫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C处的放大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壶身11侧壁12翻边120螺纹槽121径向翻边122轴向翻边14加热组件141安装槽20底盖23第二卡槽30环形柔性垫31第一卡槽32第一限位环33第二限位环34加强环341凸筋35加强板40防水环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液体加热容器,尤其提供一种可以烹饪食材的液体加热容器,以养生壶为例,用户基于养生保健为目的,通过养生壶烹煮各种食材,例如炖汤、煮茶、煮咖啡、煮粥等。参照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液体加热装置,包括壶身10、底盖20和环形柔性垫30,壶身10的顶部设有开口,底部设有加热组件14。底盖20封盖壶身10的底部而形成容置腔,容置腔内设有向加热组件14供电的连接器。环形柔性垫30具有上下两个表面,分别对应与壶身10的底部和底盖20抵接。具体而言,环形柔性垫30具有上下两个表面,其中,上表面与壶身10的翻边12抵接,下表面与底盖20的周缘抵接。并且,壶身10及底盖20的底部设置有相对应的螺纹槽120,在装配时,将环形柔性垫30置于壶身10和底盖20之间,然后将螺钉从底盖20底部的螺纹槽120拧入壶身10底部的螺纹槽120内,使壶身10和底盖20得以固定连接。此时,环形柔性垫30受压而形变,即便壶身10和底盖20在制造时产生制造公差,在环形柔性垫30的形变弥补下,壶身10、环形柔性垫30和底盖20之间配合也不会产生离缝或干涉问题,壶身10与底盖20之间也不会直接碰撞,从而不会因此导致壶身10破裂。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通过在壶身10和底盖20之间增设有环形柔性垫30,从而避免了因壶身10和底盖20的制造公差而引起二者装配时存在的离缝或干涉问题,还可以避免壶身和底盖产生冲击而导致壶身破裂,从而提高了产品的合格率。对于用于烹饪食材的液体加热容器而言,其侧壁11材质一般为玻璃,也可以为陶瓷,底盖20的材质为硬质材料,例如硬质塑料。进一步的,为将环形柔性垫30稳定的夹设于壶身10和底盖20之间,于环形柔性垫30的下表面设置有一沿环形柔性垫30的周向延伸的第一卡槽31,底盖20呈上端开口的盆状,底盖20的上端嵌入第一卡槽31。其中,第一卡槽31可以是由环形柔性垫30的下表面向上内凹形成;也可以是环形柔性垫30的下表面凸设有两凸环,其中一凸环包围另一凸环设置,因此,两凸环间构成的间隙即为上述的第一卡槽31。参照图1、图4和图7,与上一实施例不同的是,为使环形柔性垫30更为牢固的安装于壶身10和底盖20之间,固于环形柔性垫30的下表面凸设有沿环形柔性垫30的周向延伸第一限位环32,第一限位环32位于底盖20内侧。具体而言,第一限位环32的外侧面设置贴合底盖20的内侧,将整个第一限位环32卡套于底盖20的内部。因此,当环形柔性垫30受到外力后欲产生移动,由于第一限位环32受到底盖20的抵接作用力,进而起到了限位的作用,有效制止环形柔性垫30在使用过程中不稳固的问题。在上一实施例的基础上,参照图1、图4、图5和图7,环形柔性垫30的下表面还凸设有沿环形柔性垫30的周向延伸的第二限位环33,第二限位环33设置于第一限位环32的外侧,底盖20呈上端开口的盆状,底盖20的上端限位于第一限位环32和第二限位环33之间。也就是说,设置第二限位环33,与于第一限位环32构成第一卡槽31,将底盖20的上端卡嵌于第一卡槽31内,进而能牢固的将整个环形柔性垫30定位于底盖20上。参照图4,壶身10具有侧壁11,以及与侧壁11底部邻接的翻边12,加热组件14与翻边12密封连接;翻边12包括沿侧壁11的周缘向内延伸的径向翻边121;环形柔性垫30支撑在径向翻边121和底盖20之间。在此,翻边12包括沿侧壁11的周缘向内延伸的径向翻边121,加热组件14与径向翻边121密封连接。翻边12还可以包括沿壶身10的周缘向内延伸的径向翻边121,以及沿径向翻边121的内周缘向下延伸的轴向翻边122,加热组件14仅与轴向翻边122密封连接,或者同时与轴向翻边122和径向翻边121密封连接。关于翻边与加热组件的密封连接方式可以是:1、加热组件14的外周缘设有开口朝上的安装槽141,轴向翻边13的下端插入安装槽141中,安装槽中灌注有密封胶。2、在翻边12的内表面和加热组件14的下表面之间设置密封圈。具体的,径向翻边121沿水平向延伸,轴向翻边122自上向下延伸,安装槽141内灌注有密封胶,轴向翻边122插入该安装槽141中,并通过密封胶固定。底盖20与发热盘13之间封装有加热管,液体加热容器通电时,加热管发热并将热量传导至发热盘13,从而对壶内的食材加热。由于底盖20内封装有加热管以及其他电路元件,所以,环形柔性垫的密封性尤为重要,一旦有水珠通过环形柔性垫进入底盖内,可能会导致液体加热容器烧毁。参照图1至图5,环形柔性垫30的上表面与壶身10抵接,环形柔性垫30的上表面凸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防水环40,防水环40与径向翻边121抵接。其中,防水环40顶住径向翻边121抵接的表面,相当于在环形柔性垫30和壶身10间设置了一密封圈,可有效防止液体从两者间渗透进入液体加热容器的内部。安装时,当壶身10的底部卡进环形柔性垫30时,会使环形柔性垫30进行扩张变形。故在安装槽141外侧壁的上端与径向翻边121之间形成第二卡槽23。当环形柔性垫30的边缘卡进第二卡槽23后,环形柔性垫30才会有收缩空间,逐渐内缩并恢复原样,以将环形柔性垫30的边缘卡在第二卡槽23内,进而使整个环形柔性垫30牢牢的卡接于壶身10的底部,达到了安装牢固的效果。进一步的,参照图4和图7,为增加环形柔性垫30自身的强度,固于环形柔性垫30的下表面凸设有沿环形柔性垫30的周向延伸的加强环34。加强环34主要用以加强第一限位环32到环形柔性垫30内边缘之间区域的强度。更进一步的,设置加强环34的内表面紧贴壶身10底部,以增强两者间的接合能力,从而达到固定环形柔性垫30的效果。参照图3、图6和图7,加强环34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自上向下延伸的凸筋341,凸筋341与安装槽141外侧壁的外周面抵接。应考虑到,若直接将加强环34的内侧面抵接安装槽141外侧壁的外周面,由于两者间的摩擦太大,以及要求环形柔性垫30产生较大变形才能将壶底卡接进环形柔性垫30内。所以,在本实施例中,在加强环34上设置有凸筋341,用其凸筋341抵接安装槽141外侧壁的外周面,这样,不仅减小了环形柔性垫30和壶身10底部间的配合阻力,还不影响其环形柔性垫30的固定效果。参照图7,凸筋341的朝向安装槽141外侧壁的外周面的一面呈朝向安装槽141外侧壁的外周面外凸的弧面设置(例如圆柱面),其中,连接加强环34的一面为平面,抵接安装槽141外侧壁的外周面的一面为弧面,旨在进一步减小环形柔性垫30和壶身10底部间的装配难度。其中,将凸筋341的一面设置为弧面,首先为减小其凸筋42和壶底12间的摩擦,方便两者的装配;其次,当装配完成后,凸筋341的弧面在抵接安装槽141外侧壁的外周面时,会发生变形,从而使二者抵接更牢固,进而可有效防止凸筋341因抵接不牢而丧失对环形柔性垫30加以稳固的能力。参照图6和图7,为进一步加强环形柔性垫30的强度,固于下表面设置有连接加强环34的外侧壁的多个加强板35;其中,加强板35可延伸至连接第一限位环32。进一步的,为取到更好的加强效果,多个加强板35在加强环34的外周上与凸筋341呈间隔排布。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