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油田注汽锅炉的集中供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00977阅读:44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油田注汽辅助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油田注汽锅炉的集中供水装置。



背景技术:

水处理装置是油田注汽锅炉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给锅炉连续不断提供软化水的装置,通过水处理装置可去除生水中的钙镁离子及水中的悬浮物,避免锅炉结垢及爆管事故的发生,确保锅炉的安全连续运行。目前随着油田污水处理的能力加大,活动注汽锅炉已经逐步使用深度处理污水,即工业软化水,不再需要水处理装置即软水器,其工艺流程只是在水处理装置上,加装了一条用来旁路软水器的管线,用以避免工业软化水进入软水器,从而造成对软水器内部树脂的污染。这样造成原有的水处理装置只有2台供水泵可继续使用,所以原有的水处理装置利用效率非常低,有的设备如盐箱、卸水箱、水处理软化装置已失去原有的功效。然而,每次活动炉搬迁至另一井场时,水处理装置及附属设备都要随锅炉一起搬迁。这样既浪费人力、物力、财力,又浪费搬迁时间。

这样的应用改造可以达到使用工业软化水的目的,但也带来了以下几方面问题:闲置的水处理装置需要进行管理和维护,增加了员工的工作量和作业区的管理成本;水处理装置虽然不用,但是还需要占用较大的面积,给活动注汽锅炉现场标准化管理带来困难;冬季生产中,因软水器中的树脂保存温度在10℃以上,而且水处理间面积较大,需要耗费大量的电采暖。

由此,本发明人凭借多年从事相关行业的经验与实践,提出一种用于油田注汽锅炉的集中供水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油田注汽锅炉的集中供水装置,以便高效利用设备,合理简化供水工艺,有效降低能耗。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用于油田注汽锅炉的集中供水装置,所述集中供水装置包括用于存储工业软化水的卸水槽、储水罐和用于水处理的水泵房;所述卸水槽和所述水泵房安装在撬座上;所述水泵房内设有一供水泵、一卸水泵及一备用泵;所述卸水泵的进水端通过带阀门的管路连接所述卸水槽,所述卸水泵的出水端通过带阀门的管路连接所述储水罐;所述供水泵的进水端通过带阀门的管路连接所述储水罐,所述供水泵的出水端通过带阀门的管路连接锅炉;所述备用泵分别通过带阀门的管路同时与所述供水泵及所述卸水泵并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水泵房内设有用于水处理的化验台及用于供电的配电箱。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卸水槽的出水端通过管路连接有过滤器,所述过滤器通过第一管路连接所述卸水泵的进水端,所述第一管路上设置第一阀门;所述卸水泵的出水端通过第二管路连接所述储水罐,所述第二管路上设置第二阀门;所述供水泵的进水端通过第三管路连接所述储水罐,所述第三管路上设置第三阀门;所述供水泵的出水端通过第四管路连接所述锅炉,所述第四管路上设置第四阀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管路上旁接有第五管路,所述第五管路上设置第五阀门,所述第五管路与所述第一管路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一阀门和所述第五阀门之间;所述第三管路上旁接有第六管路,所述第六管路上设置第六阀门,所述第六管路与所述第三管路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三阀门和所述第六阀门之间;所述第五管路与所述第六管路交汇连接至所述备用泵的进水端;所述第二管路上旁接有第七管路,所述第七管路上设置第七阀门,所述第二管路与所述第七管路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二阀门和所述第七阀门之间;所述第四管路上旁接有第八管路,所述第八管路上设置第八阀门,所述第八管路与所述第四管路的连接点位于所述第四阀门和所述第八阀门之间;所述第七管路与所述第八管路交汇连接至所述备用泵的出水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较佳实施方式中,所述水泵房内设有电暖器;所述配电箱通过单根电缆为所述供水泵、所述卸水泵、所述备用泵以及所述电暖器供电。

由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集中供水装置将卸水槽和水泵房集成安装在撬座上,搬迁拆装快速,吊运方便,省时省力,现场摆放占地面积小,摆放灵活。在水泵房内集中设置供水泵、卸水泵和备用泵,方便操作和日常运行管理。利用阀门对供水和储水流程进行切换,达到备用泵既可以作为供水泵的备用设备,又可以作为卸水泵的备用设备,合理简化供水工艺。水泵房内还设有化验台、电暖器及配电箱,可靠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有效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集中供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为适应活动注汽锅炉在应用工业软化水之后的供水,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油田注汽锅炉的集中供水装置100,该集中供水装置100包括用于存储工业软化水的卸水槽10、储水罐(图中未示出)和用于水处理的水泵房20,卸水槽10和水泵房20之间通过墙体隔离。储水罐可以灵活设置,所述卸水槽10和所述水泵房20集成安装在撬座上,占地面积约为20.7平方米(6.9米×3米);这样能够缩小占地面积,简化工艺流程连接,有效提高现场规范化管理条件。本实用新型的水泵集中设置在水泵房20内并采用“两用一备”的形式,即所述水泵房20内设有一个供水泵1、一个卸水泵2及一个备用泵3。卸水泵2用于将卸水槽10内的工业软化水输送到储水罐中存储,供水泵1用于将储水罐中的工业软化水输送到锅炉。所述卸水泵2的进水端通过带阀门的管路连接所述卸水槽10,所述卸水泵2的出水端通过带阀门的管路连接储水罐;所述供水泵1的进水端通过带阀门的管路连接所述储水罐,所述供水泵1的出水端通过带阀门的管路连接锅炉;所述备用泵3分别通过带阀门的管路同时与所述供水泵1及所述卸水泵2并联。图中上方最左侧的向下箭头表示从储水罐中引出的水,中间的向上箭头表示送出到锅炉的水,最右侧的向上箭头表示送出到储水罐的水。如果卸水泵2出现问题,可以利用阀门来启用备用泵3来代替卸水泵2的功能;如果供水泵1出现问题,可以利用阀门来启用备用泵3来代替供水泵1的功能。具体的,卸水槽10的出水端通过管路连接有过滤器4,所述过滤器4通过第一管路g1连接所述卸水泵2的进水端,所述第一管路g1上设置第一阀门v1;所述卸水泵2的出水端通过第二管路g2连接所述储水罐,所述第二管路g2上设置第二阀门v2;所述供水泵1的进水端通过第三管路g3连接所述储水罐,所述第三管路g3上设置第三阀门v3;所述供水泵1的出水端通过第四管路g4连接所述锅炉,所述第四管路g4上设置第四阀门v4。第一管路g1上旁接有第五管路g5,所述第五管路g5上设置第五阀门v5,所述第五管路g5与所述第一管路g1的连接点a位于所述第一阀门v1和所述第五阀门v5之间;所述第三管路g3上旁接有第六管路g6,所述第六管路g6上设置第六阀门v6,所述第六管路g6与所述第三管路g3的连接点b位于所述第三阀门v3和所述第六阀门v6之间;所述第五管路g5与所述第六管路g6交汇连接至所述备用泵3的进水端;所述第二管路g2上旁接有第七管路g7,所述第七管路g7上设置第七阀门v7,所述第二管路g2与所述第七管路g7的连接点c位于所述第二阀门v2和所述第七阀门v7之间;所述第四管路g4上旁接有第八管路g8,所述第八管路g8上设置第八阀门v8,所述第八管路g8与所述第四管路g4的连接点d位于所述第四阀门v4和所述第八阀门v8之间;所述第七管路g7与所述第八管路g8交汇连接至所述备用泵3的出水端。

进一步,所述水泵房20内还设有用于水处理的化验台5、用于升温的电暖器及用于供电的配电箱6。所述配电箱6通过单根电缆为所述供水泵1、所述卸水泵2、所述备用泵3以及所述电暖器供电。

将供水泵1、卸水泵2和备用泵3都安装在水泵房20内,方便操作和日常运行管理。利用阀门对供水和储水流程进行切换,达到备用泵3既可以作为供水泵1的备用设备,又可以作为卸水泵2的备用设备,形成集中的供水系统。配电箱6设置在水泵房20内,只需要一根电缆即可对供水泵1、卸水泵2、备用泵3以及电暖器进行供电。采用集中设置之后,水泵房20面积较小,冬季采用一组2KW的电暖器即可达到采暖温度,能够可靠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降低能耗。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示意性的具体实施方式,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特征的所有组合未必是本实用新型所限制的解决手段,可以理解这些附加的构造特征以及操作改进可以单独使用或者相互结合使用。因此,应该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任何具体的特征或元件的结合,并且在此描述的任何期望的特征组合都能被实施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原则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变化与修改,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