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装载输灰机用铲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867477发布日期:2020-11-10 12:09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装载输灰机用铲斗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装载输灰机用铲斗相关领域,具体是一种新型装载输灰机用铲斗。



背景技术:

随着工程建设全面展开,建筑机械也广泛应用如装载机,挖掘机,吊车等,特别是是装载机除了施工现场进行装土,短距离运土及平整场地外,它还可以充当泵车输送砼,节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获得很好的经济效益,过去,线路工程,基础砼浇筑时,最原始的办法就是搭设满堂红脚手架,上面铺设脚手板,用人工数增多;山地道路崎岖,利用马队拖运砂子,碎石,水泥到基坑,现场搅拌,采用溜槽运灰完成砼浇筑。

当场地限制需进行用途改用时,由于地形及经费、效率问题的限制,装载输灰机铲斗需要进行合理运用满足工程建造的需求,但往往铲斗功能单一,使得其只是简单的铲土功能,并不能辅助基础砼浇筑以及输送砼,达到节省成本,提高工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在此提供一种新型装载输灰机用铲斗。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新型装载输灰机用铲斗,该装置包括铲尖、铲板、铲斗主体、底连接体、连接孔、顶连接件、分连接件、铲腔、漏斗管、引导体、传输体和开口盖板,所述铲尖焊接固定于铲板上,所述铲板与铲斗主体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底连接体位于顶连接件下方,所述连接孔预制成型于顶连接件上,所述顶连接件与分连接件平行设置,所述铲腔位于铲斗主体内侧,所述开口盖板嵌套于铲斗主体上,所述漏斗管顶端与铲斗主体贯通连接,所述引导体设于铲板上,所述传输体匹配安装于铲斗主体上,所述漏斗管包括漏斗管主体、漏灰卡板和底漏口,所述漏斗管主体顶端焊接固定于铲斗主体上,所述漏灰卡板固定安装于漏斗管主体内部,所述底漏口一体成型于漏斗管主体底端,所述引导体包括盖板、第一连通口、弧形凹槽、第二连通口和卡接口,所述盖板外表面嵌入安装于弧形凹槽上,所述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分别设置于弧形凹槽底端,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漏斗管内部相贯通,所述卡接口上卡入安装有盖板,所述传输体包括盒盖、流槽和对接口,所述盒盖铺设安装于铲斗主体开口位置,并顶部预留出铲腔开口,所述流槽侧端设置有对接口,并且流槽内部与开口盖板所在铲斗主体相贯通、开口盖板密封安装于贯通口处。

优选的,所述铲尖呈等间距分布设置。

优选的,所述漏斗管共设有两个,并且均为中空圆柱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漏斗管位于同一竖直中心线上。

优选的,所述盒盖大于铲斗主体内边宽度,并且与铲斗主体外边宽度相适配。

优选的,所述开口盖板为弧形板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流槽为中空长方体结构。

优选的,所述漏斗管为碳酸钢制成,硬度大。

优选的,所述开口盖板为铸铁制成,支撑强度大。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新型装载输灰机用铲斗,与同类型设备相比,具有如下改进:

优点1: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装载输灰机用铲斗,通过优化设置漏斗管和引导体,使用时,打开盖板,通过铲腔内装入混凝土,进而流至弧形凹槽内的第一连通口、第二连通口,从底漏口流出满足浇筑需求,司机操作直接把灰注入机位模板内,按照砼浇筑工艺,适时振捣,完成此工艺,同理,在铲腔弧度较大时,可将漏斗管、引导体结构设置于弧形底端位置,使得铲斗主体在水平状态也能平稳浇筑。

优点2:本实用新型所述一种新型装载输灰机用铲斗,通过优化设置了传输体和开口盖板,打开开口盖板,将贯通口露出,此时将铲斗改进为如图五的结构,通过对接口流入流槽,从盒盖与铲腔的间隔开口处倒出,施工的流程为,罐车把灰倒入装载机斗子,装载机把灰运到基坑边,指挥人员指挥司机调整角度,把溜槽缓慢调到基坑柱上方,然后旋转铲斗,使砼均匀缓慢注入模板内,达到一定高度,及时振捣,最后抹面收光,覆盖养护保温,到达龄期,拆模清理,隐蔽验收合格,及时回填,做好成品保护工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开口盖板盖合在铲斗主体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引导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漏斗管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传输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铲尖-1、铲板-2、铲斗主体-3、底连接体-4、连接孔-5、顶连接件-6、分连接件-7、铲腔-8、漏斗管-9、引导体-10、传输体-11、开口盖板-12、漏斗管主体-91、漏灰卡板-92、底漏口-93、盖板-1001、第一连通口-1002、弧形凹槽-1003、第二连通口-1004、卡接口-1005、盒盖-1101、流槽-1102、对接口-11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1-5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在此提供一种新型装载输灰机用铲斗,包括铲尖1、铲板2、铲斗主体3、底连接体4、连接孔5、顶连接件6、分连接件7、铲腔8、漏斗管9、引导体10、传输体11和开口盖板12,铲尖1焊接固定于铲板2上,铲板2与铲斗主体3为一体化结构,底连接体4位于顶连接件6下方,连接孔5预制成型于顶连接件6上,顶连接件6与分连接件7平行设置,铲腔8位于铲斗主体3内侧,开口盖板12嵌套于铲斗主体3上,漏斗管9顶端与铲斗主体3贯通连接,引导体10设于铲板2上,传输体11匹配安装于铲斗主体3上,漏斗管9包括漏斗管主体91、漏灰卡板92和底漏口93,漏斗管主体91顶端焊接固定于铲斗主体3上,漏灰卡板92固定安装于漏斗管主体91内部,底漏口93一体成型于漏斗管主体91底端,引导体10包括盖板1001、第一连通口1002、弧形凹槽1003、第二连通口1004和卡接口1005,盖板1001外表面嵌入安装于弧形凹槽1003上,第一连通口1002、第二连通口1004分别设置于弧形凹槽1003底端,第一连通口1002与漏斗管9内部相贯通,便于施工时铲腔8内底端流通,卡接口1005上卡入安装有盖板1001,传输体11包括盒盖1101、流槽1102和对接口1103,盒盖1101铺设安装于铲斗主体3开口位置,并顶部预留出铲腔8开口,利于将局部顶端封住、并预留足够的开口流出,流槽1102侧端设置有对接口1103,并且流槽1102内部与开口盖板12所在铲斗主体3相贯通、开口盖板12密封安装于贯通口处,便于使用相应功能时进行流通。

进一步的,所述铲尖1呈等间距分布设置,满足铲土时的结构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漏斗管9共设有两个,并且均为中空圆柱体结构,便于加快施工进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连通口1002与漏斗管9位于同一竖直中心线上,便于高效率的流出。

进一步的,所述盒盖1101大于铲斗主体3内边宽度,并且与铲斗主体3外边宽度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开口盖板12为弧形板体结构,便于提升嵌盖处的密封性。

进一步的,所述流槽1102为中空长方体结构,满足使用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漏斗管9为碳酸钢制成,硬度大。

进一步的,所述开口盖板12为铸铁制成,支撑强度大。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提供一种新型装载输灰机用铲斗,工作原理如下;

第一,在使用使用时,打开盖板1001,通过铲腔8内装入混凝土,进而流至弧形凹槽1003内的第一连通口1002、第二连通口1004,从底漏口93流出满足浇筑需求;

第二,打开开口盖板12,将贯通口露出,此时将铲斗改进为如图五的结构,通过对接口1103流入流槽1102,从盒盖1101与铲腔8的间隔开口处倒出。

本实用新型通过改进提供一种新型装载输灰机用铲斗,通过优化设置漏斗管9和引导体10,使用时,打开盖板1001,通过铲腔8内装入混凝土,进而流至弧形凹槽1003内的第一连通口1002、第二连通口1004,从底漏口93流出满足浇筑需求,司机操作直接把灰注入机位模板内,按照砼浇筑工艺,适时振捣,完成此工艺,同理,在铲腔8弧度较大时,可将漏斗管9、引导体10结构设置于弧形底端位置,使得铲斗主体3在水平状态也能平稳浇筑;通过优化设置了传输体11和开口盖板12,打开开口盖板12,将贯通口露出,此时将铲斗改进为如图五的结构,通过对接口1103流入流槽1102,从盒盖1101与铲腔8的间隔开口处倒出,施工的流程为,罐车把灰倒入装载机斗子,装载机把灰运到基坑边,指挥人员指挥司机调整角度,把溜槽缓慢调到基坑柱上方,然后旋转铲斗,使砼均匀缓慢注入模板内,达到一定高度,及时振捣,最后抹面收光,覆盖养护保温,到达龄期,拆模清理,隐蔽验收合格,及时回填,做好成品保护工作,这样减少人工,不用泵车,从而整体节省费用,增加利润,经过改装,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缩短工程施工时间。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并且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