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底托梁的宽幅箱梁挂篮施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76938阅读:552来源:国知局
带底托梁的宽幅箱梁挂篮施工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带底托梁的宽幅箱梁挂篮施工装置,属于桥梁施工领域。



背景技术:

挂篮施工,是指在较大跨径的悬臂施工时,采用吊篮方法,就地分段悬臂作业的方式。它不需要架设支架和不使用大型吊机。挂篮施工较其他方法,具有结构轻、拼制简单方便、无压重等优点。

但是在宽幅箱梁挂篮施工时,由于箱梁底板横桥向尺寸较大,常规的挂篮底平台系统的前后下横梁在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挠度较大。挂篮变形在挂篮施工循环中不断积累,底板施工质量受到影响,底板块段间也会产生错台。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常规挂篮设计是在挂篮底板下方增设桁架或者加大前后下横梁规格,以减小变形。这样使得挂篮用钢量增大,也使得挂篮的安全系数减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能够更好更安全地解决宽幅挂篮施工底平台系统变行及底板块段间错台问题的宽幅箱梁挂篮施工装置。

针对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带底托梁的宽幅箱梁挂篮施工装置,包括主桁架,所述主桁架左侧设有左上横梁,所述左上横梁下方通过钢吊带系统连接有底梁结构,所述底梁结构具有连接在钢吊带系统上的左下横梁,所述左下横梁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底板纵梁和底托梁,,所述底板纵梁右侧连接有上下两端分别连接在底托梁和底板纵梁上的右下横梁,所述底板纵梁上方设置有多个底模横梁,在所述底模横梁上设置有底模钢面板,所述底梁结构沿主桁架对称设置,所述底模钢面板上方还具有连接在主桁架上的块段箱梁。

作为优选,在所述左下横梁和右下横梁上均设置有与底托梁固定的底托梁锚固装置,有效提高了底托梁的稳固性,进而提高整个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安全风险。

作为优选,所述底托梁右侧设有用于防止底托梁脱落的底托梁防脱落装置,可以有效防止底托梁脱落。

作为优选,所述块段箱梁连接用用于与底托梁固定的吊带锚固装置,可以将底托梁牢牢的固定在块段箱梁上,为了提高整个装置的抗变形能力,底托梁设置在右下横梁挠度最大的位置,可以大大减少因挠度过大而产生的变形,进而降低底板块段间错台的可能性。

作为优选,所述底模横梁为工字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之处在于:通过增设2组底托梁,底托梁相比于桁架重量更小,减小了左右下横梁的下挠变形,最大限度的减小了左右下横梁的截面尺寸,节省了带底托梁的宽幅箱梁挂篮施工装置的用钢量,增大了行走过程中带底托梁的宽幅箱梁挂篮施工装置的安全系数;降低了后下横梁在挂篮行走过程中的变形积累,解决了底板块段间的错台的难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带底托梁的宽幅箱梁挂篮施工装置侧面布置示意图;

图2是带底托梁的宽幅箱梁挂篮施工装置后断面布置图示意图;

图3是带底托梁的宽幅箱梁挂篮施工装置前断面布置图示意图;

图4是底梁结构的放大图。

图中:1、主桁架;2、左上横梁;3、钢吊带系统;4、左下横梁;5、右下横梁;6、块段箱梁;7、底托梁;8、底托梁锚固装置;9、底板纵梁;10、底模横梁;11、底模钢面板;12、底托梁防脱落装置;13、吊带锚固装置;14、底梁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带底托梁的宽幅箱梁挂篮施工装置,包括主桁架1,所述主桁架1左侧设有左上横梁2,所述左上横梁2下方通过钢吊带系统3连接有底梁结构,所述底梁结构14具有连接在钢吊带系统3上的左下横梁4,所述左下横梁上下两端分别连接有底板纵梁9和底托梁7,所述底板纵梁9右侧连接有上下两端分别连接在底托梁7和底板纵梁9上的右下横梁5,所述底板纵梁9上方设置有多个底模横梁10,在所述底模横梁10上设置有底模钢面板11,所述底梁结构14沿主桁架1对称设置,所述底模钢面板11上方还具有连接在主桁架1上的块段箱梁6。

作为优选,在所述左下横梁4和右下横梁5上均设置有与底托梁7固定的底托梁锚固装置8,有效提高了底托梁7的稳固性,进而提高整个结构的可靠性和安全性,降低安全风险。

作为优选,所述底托梁7右侧设有用于防止底托梁7脱落的底托梁防脱落装置12,可以有效防止底托梁7脱落。

作为优选,所述块段箱梁6连接有用于与底托梁7固定的吊带锚固装置13,可以将底托梁7牢牢的固定在块段箱梁6上,为了提高整个装置的抗变形能力,底托梁7设置在右下横梁5挠度最大的位置,可以大大减少因挠度过大而产生的变形,进而降低底板块段间错台的可能性。

作为优选,所述底模横梁10为工字钢。

通过增设2组底托梁7,底托梁7相比于桁架或者加大左右下横梁规格来说重量更小,减小了左下横梁4和右下横梁5的下挠变形,最大限度的减小了左下横梁4和右下横梁5的截面尺寸,节省了挂篮的用钢量,增大了行走过程中挂篮的安全系数;降低了右下横梁5在挂篮行走过程中的变形积累,解决了底板块段间的错台的难题。

以上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是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