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降装置以及具备该升降装置的车辆用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59239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升降装置以及具备该升降装置的车辆用门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窗玻璃的升降装置以及具备该升降装置的车辆用门。



背景技术:

用于使被安装在车辆的侧门的窗玻璃升降的升降装置例如被记载在专利文献1中。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升降装置具备支承用于使窗玻璃升降的驱动机构的支承板、以及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支承板的托架。窗玻璃被安装于该托架。窗玻璃通过托架的升降而上下移动。

由于这种升降装置阻止窗玻璃向比规定位置靠下方移动,所以存在在支承板的下部具有限位器的情况。在该结构中,通过限位器的配置决定窗玻璃的移动范围的下止点(下限位置)。

专利文献1:德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2008058906号说明书

升降装置以与门构造适合的方式构成。例如,升降装置构成为在侧门内能够收容的尺寸。升降装置的导轨以与因侧门的种类而不同的窗玻璃的升降方向适合的方式构成。

这样,升降装置具有根据侧门的每个种类而不同的构造。从生产效率的观点出发,希望部件的通用化。但是,支承板的共通化困难。若将具备大小、升降方向共通的窗玻璃的侧门的组定义为一个门系列,则认为在一个门系列中,支承板的共通化容易。但是,即便窗玻璃的大小、升降方向相同,也存在窗玻璃的移动范围相互不同的情况。限位器以与窗玻璃的移动范围相适合的方式被设置于支承板,作为其结果,需要准备根据侧门的每个种类而不同的支承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针对被包含于一个门系列的门能够共同应用的升降装置以及具备该升降装置的车辆用门。

解决上述课题的升降装置是使门的窗玻璃升降的升降装置,具备用于使上述窗玻璃升降的驱动机构、支承上述驱动机构的支承板以及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安装于上述支承板并且通过上述驱动机构升降的托架。上述支承板具有贯通孔。该贯通孔供在上述门的内面板设置且使上述托架的移动停止的限位器插通。

在上述升降装置中也可,上述贯通孔被配置于上述托架的移动范围的包含下止点的区域。

在上述升降装置中也可以,在上述贯通孔的周围设置有肋。

解决上述课题的车辆用门具备上述升降装置与支承该升降装置的上述内面板。

在上述车辆用门中也可,上述内面板具有支承上述支承板的下部的下边部,上述限位器从上述内面板的上述下边部的上端延伸。

在上述车辆用门中也可以,上述限位器是在上述内面板形成的切弯部。

在上述车辆用门中也可,上述限位器是相对于上述内面板独立的部件,在上述内面板被安装为能够调整位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内侧观察的侧门的示意图。

图2是从外侧观察在图1的侧门安装的升降装置的示意图。

图3是从X方向观察图2的升降装置的示意图。

图4是图1的侧门的配置有限位器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5的(a)是图4的限位器的立体图,图5的(b)是沿图5的(a) 的5B-5B线的剖视图。

图6的(a)是限位器的其它例子的立体图,图6的(b)是沿图6的(a)的6B-6B线的剖视图。

图7的(a)是限位器的又一其它例子的立体图,图7的(b)是沿图7的(a)的7B-7B线的剖视图。

图8的(a)是表示图4的支承板的变更例的部分放大图,图8的(b)是沿图8的(a)的8B-8B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8的(b),对被安装于车辆的侧门的升降装置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辆的侧门1(车辆用门)具备在侧门1的外侧配置的外面板2、在侧门1的内侧配置的内面板3、在外面板2与内面板3之间配置的升降装置4以及通过升降装置4升降的窗玻璃5。升降装置4具备用于驱动升降装置4的马达单元6。

在内面板3的中央部设置有部件组装用的开口部3e。

升降装置4被安装在内面板3的外表面。具体而言,升降装置4的上部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被紧固于内面板3的上边部3a(比开口部3e靠上侧的部分)。升降装置4的下部通过螺栓等紧固部件被紧固于内面板3的下边部3b(比开口部3e靠下侧的部分)。将具备内面板3与升降装置4的构造体称为“门构造体1A”。

在以下的说明中,升降装置4的“内表面”或者“内侧”表示将升降装置4安装于车辆的侧门1的情况下的在内侧配置的“面”或者“侧”。升降装置4的“外表面”或者“外侧”表示将升降装置4安装于车辆的侧门1的情况下的在外侧配置的“面”或者“侧”。

另外,升降装置4的“前侧”表示将升降装置4安装于车辆的侧门1的情况下的在车辆的前侧配置的“侧”。另外,升降装置4的“后侧”表示将升降装置4安装于车辆的侧门1的情况下的在车辆的后侧配置的“侧”。

另外,升降装置4的“上侧”或者“上部”表示将升降装置4安装于车辆的侧门1的情况下的在上侧配置的“侧”或者“部分”。另外,升降装置4的“下侧”或者“下部”表示将升降装置4安装于车辆的侧门1的情况下的在下侧配置的“侧”或者“部分”。

如图2所示,升降装置4具备用于使窗玻璃5升降的驱动机构20、支承驱动机构20的支承板10以及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安装于支承板10从而利用驱动机构20的动力升降的2个托架31、32。以下,将在升降装置4的前侧配置的托架称为“第1托架31”,将在升降装置4的后侧配置的托架称为“第2托架32”。

支承板10以沿着窗玻璃5的方式被构成。

例如,在窗玻璃5以向外侧伸出的方式弯曲的情况下,如图3所示,支承板10以向外侧伸出的方式构成。即,支承板10在弯曲的窗玻璃5上下移动时以窗玻璃5与支承板10之间的间隙被保持为恒定的方式构成。这样的支承板10例如由树脂形成。为了提高成形性,树脂制的支承板10具有几个开口部14。

支承板10具有在前侧配置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前侧部10d、在后侧配置且在上下方向延伸的后侧部10e以及在前侧部10d与后侧部10e之间配置的中央部10c。

在支承板10的前端(前侧部10d的前端)设置有对第1托架31进行引导的第1导轨11,在支承板10的后端(后侧部10e的后端)设置有对第2托架32进行引导的第2导轨12。

第1导轨11以及第2导轨12与支承板10一体成形。

第1以及第2导轨11、12相互平行(或者大致平行)。第1以及第2导轨11、12以与窗玻璃5的升降方向适合的方式倾斜地延伸。“倾斜”表示在将升降装置4安装于车辆的侧门1的情况下相对于铅直方向倾斜。

在支承板10的外表面10a设置有驱动机构20。

在支承板10的内表面10b配置有用于驱动驱动机构20的马达单元 6。马达单元6具有减速机、齿轮机构。从减速机(或者齿轮机构)的输出轴(以下,称为“马达输出轴”。)输出的动力向驱动机构20传递。马达输出轴插通支承板10的贯通孔,从支承板10的外表面10a突出。

另外,支承板10在第1托架31的移动范围的包含下止点(下限位置)的区域具有用于插通后述的限位器3s(参照图4)的贯通孔13。

贯通孔13被形成为矩形(或者椭圆),沿第1导轨11延伸。贯通孔13的长边方向的长度即沿第1导轨11的方向的长度后面叙述。

第1托架31以及第2托架32如以下那样构成。

第1托架31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安装于第1导轨11。第2托架32以能够滑动的方式安被装于第2导轨12。

第1托架31具备在第1导轨11安装的托架支架33、在托架支架33安装且保持窗玻璃5的支座34以及与限位器3s抵接的抵接部35。抵接部35由树脂或者橡胶制的缓冲部件形成。除未设置有抵接部35这点之外,第2托架32具有以第1托架31为标准的构造。

驱动机构20具备3根电缆(第1电缆25、第2电缆26与第3电缆27)、拉动第1以及第2电缆25、26的滚筒28和引导第1~第3电缆25~27的4个带轮(第1带轮21、第2带轮22、第3带轮23与第4带轮24)。

滚筒28被收容于在支承板10的中央部配置的收容部29。滚筒28与马达单元6的马达输出轴连接,通过马达单元6的驱动旋转。

如以下所示,第1~第4带轮21~24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被安装于支承板10。第1带轮21在支承板10的前侧部10d的下部安装。第2带轮22在支承板10的前侧部10d的上部安装。第3带轮23在支承板10的后侧部10e的下部安装。第4带轮24在支承板10的后侧部10e的上部安装。

第1电缆25将第1托架31的下端部与滚筒28相互连接。具体而言,第1电缆25具有与第1托架31的下端部连接的第1端,从该第1端朝向下方的第1带轮21延伸,在第1带轮21向上方被折回,其第2端与第1带轮21的上方的滚筒28连接。

第2电缆26将第2托架32的上端部与滚筒28相互连接。具体而言,第2电缆26具有与第2托架32的上端部连接的第1端,从该第1端朝向上方的第4带轮24延伸,在第4带轮24向下方被折回,其第2端与第4带轮24的下方的滚筒28连接。

第3电缆27连接第1托架31与第2托架32。具体而言,第3电缆27具备与第1托架31的上端部连接的第1端,从该第1端朝向上方的第2带轮22延伸,在第2带轮22向下方被折回,在第2带轮22的下方的第3带轮23向上方被折回,其第2端与第3带轮23的上方的第2托架32的下端部连接。

对驱动机构20的作用进行说明。

若滚筒28以将第1电缆25卷入滚筒28的方式旋转(以下,将该旋转方向称为“第1方向”。),则第1托架31向下方移动。由于伴随着第1托架31的向下方的移动,第3电缆27被拉动,所以第2托架32与第1托架31的移动一起向下方移动。即,通过滚筒28的第1方向的旋转,第1托架31与第2托架32以相同的距离向下方移动。

若滚筒28以将第2电缆26卷入滚筒28的方式旋转(以下,将该旋转方向称为“第2方向”。),则第2托架32向上方移动。由于伴随着第2托架32的向上方的移动,第3电缆27被拉动,所以第1托架31与第2托架32的移动一起向上方移动。即,通过滚筒28的第2方向的旋转,第1托架31与第2托架32以相同的距离向上方移动。

接下来,对限制第1托架31以及第2托架32的移动的移动限制机构进行说明。

第1托架31的向下方的移动通过在内面板3设置的限位器3s被限制。

如图4、图5的(a)以及图5的(b)所示,限位器3s从内面板3的下边部3b的上端3t朝向支承板10突出。限位器3s以插通支承板10的贯通孔13而从支承板10的外表面10a突出并且与第1托架31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式被配置。即,限位器3s被配置在第1托架31的移动轨迹上。在第1托架31的移动范围的下止点配置限位器3s。

根据该结构,通过第1托架31向下方移动,从而在第1托架31设置的抵接部35与限位器3s抵接,第1托架31向下方的移动被限制。

升降装置4不具有限制第1托架31向上方的移动的机构。这是因为若窗玻璃5向上方移动使侧门1的窗框全闭则窗玻璃5的向上方的移动被限制,由此第1以及第2托架31、32的上升被限制。若第1以及第2托架31、32的上升被限制,则施加于马达单元6的负荷扭矩增大。基于该负荷扭矩的增大,执行马达单元6的驱动停止控制。

参照图6的(a)以及图6的(b)说明限位器3s的其它例子。

限位器103s被设置于比内面板3的下边部3b的上端3t靠下侧。

限位器103s是在内面板3形成的切弯部。例如,通过在内面板3形成与限位器103s的外形对应的狭缝,并且将切出的部分折弯形成限位器103s。

由于内面板3在上下方向较长,所以存在内面板3的下边部3b的上端3t的位置比第1托架31的下止点高的情况。上述限位器103s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有效。

参照图7的(a)以及图7的(b)说明限位器3s的又一其它例子。

限位器203s构成为相对于内面板3独立的部件。限位器203s具有在内面板3固定的固定部203a、以及第1托架31的抵接部35能够抵接的阻止部203b。阻止部203b相对于固定部203a垂直。固定部203a具有椭圆的紧固用孔203c。内面板3具有贯通孔3h。限位器203s与内面板3通过螺栓210与螺母211被相互紧固。螺栓210插通限位器203s的紧固用孔203c与内面板3的贯通孔3h并旋入螺母211。

由于限位器203s的紧固用孔203c为椭圆,所以限位器203s相对于内面板3的移动被允许。即,在限位器203s与内面板3的紧固时,能够对沿贯通孔13的长边方向的(换言之,沿第1托架31的移动方向)限位器203s的位置进行微调。

接下来,说明升降装置4以及具备该升降装置4的门构造体1A的作用。

如上所述,上述升降装置4的支承板10具有供限位器3s(103s、203s)插通的贯通孔13。在支承板10本身未设置有限位器3s。据此,在同种的侧门1中,支承板10能够共通使用。以下,进一步对该点进行说明。

升降装置4的支承板10以与侧门1的构造适合的方式构成。例如,支承板10的弯曲程度以与窗玻璃5的弯曲程度对应的方式构成。支承板10的大小、形状根据侧门1的大小、在侧门1内置的其他部件而决定。以沿着窗玻璃5的升降方向的方式倾斜地配置导轨11、12。因此,支承板10根据侧门1的每个种类被制成。据此,支承板10的品种很多,管理上的繁琐度增大,导致生产效率的降低。另外,根据每个品种需要专用的金属模,因此初始费用增大。因此,出于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希望支承板10的通用化。

对于侧门1,存在各种形态的侧门,但能够通过窗玻璃5的形态、窗玻璃5的收容方法等(例如,窗玻璃5的升降方向)对侧门1进行区别。将这样被区别的侧门1的组称为“门系列”。根据每个门系列,能够应用通用的升降装置4。但是,存在包含于一个门系列的侧门1的窗玻璃5的移动范围相互不一致的情况,该情况成为妨碍通用化的重要因素。需要根据窗玻璃5的移动范围而使限位器3s的位置不同。在限位器被设置于支承板的结构中,在包含于一个门系列的侧门中的限位器的位置相互稍微不同的情况下,需要与侧门分别对应的支承板。

为了解决这种课题,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升降装置4的支承板10本身未设置有限位器3s。由此,针对包含于一个门系列的全部门,能够应用通用的升降装置4。

在支承板10设置的贯通孔13的长度(沿第1导轨11的长度)以包含于一个门系列的全部侧门1的限位器3s能够插通的方式被设定为规定的尺寸。具体而言,以包含于一个门系列的全部门的限位器3s能够插通于支承板10的贯通孔13的方式设定贯通孔13的长度以及大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限位器3s被设置在内面板3。内面板3根据侧门1的每个种类而被设计,因此将包含于一个门系列的全部侧门1的内面板3通用化是不可能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门的特征的构成要素 (例如限位器3s)设置于在构成门的门部件中无法通用化的门部件(具体而言内面板3)。

限位器3s(103s、203s)以能够与第1托架31接触的方式插通于升降装置4的支承板10的贯通孔13。由于这样的贯通孔13,在支承板10产生新的问题。对该点进行说明。

如上所述,在支承板10设置有对第1以及第2托架31、32的升降分别进行引导的第1以及第2导轨11、12。第1以及第2托架31、32分别以能够滑动的方式被安装于第1以及第2导轨11、12,驱动机构20具备用于使第1托架31以及第2托架32移动的第1~第3电缆25~27。驱动机构20能够产生使支承板10变形的力。例如,在通过马达单元6的驱动而第1以及第2托架31、32向下方移动从而第1托架31与限位器3s抵接时,对第1电缆25施加较强的拉力。该力经由第1带轮21向支承板10传递,能够使支承板10变形。在该力过大时,存在第1导轨11变形的担忧。特别是在支承板10较薄的情况下,担忧在贯通孔13附近支承板10弯曲或者扭曲。因此,优选对支承板10的贯通孔13的周围进行加强。

图8的(a)以及图8的(b)表示设置有肋15的支承板10的一个例子。在该例中,肋15在贯通孔13与第1导轨11之间在从贯通孔13朝向第1导轨11的方向(以下称为“横向宽度方向”。)延伸。

通过该肋15,支承板10的第1带轮21附近的向横向宽度方向的变形被抑制,因此贯通孔13扩展或者贯通孔13附近的部分扭曲被抑制。由此,第1导轨11的变形被抑制。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4以及具备该升降装置4的侧门1(车辆用门)起到以下效果。

(1)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4中,支承板10具有供在内面板3设置的限位器3s(103s、203s)插通的贯通孔13。

根据该结构,支承板10与限位器3s是独立的部件。对于窗玻璃5而言,通过该限位器3s向下方的移动被限制。由于支承板10不具有限位器3s,所以针对包含于一个门系列的全部门,能够应用通用的支承板 10。由此,能够在一个门系列的全部侧门1应用通用的升降装置4。

在支承板10设置有限位器3s的情况下,在第1托架31向下方移动与限位器3s抵接时,对该限位器3s施加从第1托架31朝向限位器3s的力。虽然该力相对于支承板10的弯曲强度充分小,但使支承板10弹性变形。由于这样的变形每当窗玻璃5升降产生,所以存在支承板10的劣化发展的担忧。针对该点,根据本实施方式,由于限位器3s未被设置于支承板10,所以使第1托架31通过限位器3s停止所导致的支承板10的变形消失。由此,能够抑制支承板10的变形、支承板10的劣化的发展。

(2)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升降装置4中,优选在支承板10的贯通孔13的周围设置肋15。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肋15加强贯通孔13的周边部分,所以支承板10的变形被抑制。

例如,肋15在贯通孔13与第1导轨11之间在从贯通孔13朝向第1导轨11的方向(横向宽度方向)延伸。

根据该结构,由于通过该肋15支承板10的向横向宽度方向的变形被抑制,所以贯通孔13扩展或者贯通孔13附近的部分扭曲被抑制。

(3)上述实施方式的侧门1具备上述升降装置4以及支承该升降装置4的内面板3。

由于一个门系列内的全部侧门1具有被通用化的升降装置4,所以作为整体,提高其生产率。具体而言,因升降装置4的生产率的提高,侧门1的生产率提高。

(4)内面板3具有支承支承板10的下部的下边部3b。如图5的(a)以及图5的(b)所示,限位器3s从内面板3的下边部3b的上端3t延伸。根据该结构,能够在内面板3的制造工序中简单地设置限位器3s。

(5)另外,如图6的(a)以及图6的(b)所示,在其它例子中,限位器103s是在内面板3形成的切弯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内面板3的制造工序中简单地设置限位器103s。在该结构中,能够在内面板3的比上端3t靠下侧的位置设置限位器103s。

(6)在另一其它例子中,如图7的(a)以及图7的(b)所示,限位器203s是相对于内面板3独立的部件,以位置能够调整的方式被安装于内面板3。根据该结构,能够调整限位器203s的位置。

上述实施方式也能够如以下那样进行变更。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加强支承板10的贯通孔13附近的肋15在贯通孔13与第1导轨11之间在从贯通孔13朝向第1导轨11的方向(横向宽度方向)延伸,但肋15的配置以及形态并不限定于此。

例如,也可以以包围贯通孔13的方式设置肋15。由此,贯通孔13的变形(即支承板10的变形)被抑制。也可以不仅设置实施方式所示的肋15而且设置与该肋15交叉的肋。由此,支承板10进一步被加强。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板10由树脂形成,但形成支承板10的材料并不限定。例如,支承板10由金属板或者金属板与树脂板的合成板形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以及第2导轨11、12与支承板10一体成形,但也可以为与支承板10不同的其他部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升降装置4具备2个托架31、32,但托架的个数并不限定。例如,也能够通过1个托架使窗玻璃5移动。在该情况下,贯通孔13被设置于支承板10的托架的下止点附近。通过该结构也能够获得符合上述(1)的效果的技术效果。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