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及工作台装夹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08652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及工作台装夹系统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艺装夹夹具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及工作台装夹系统。



背景技术:

传统工艺在工作台上压紧工件,一般采用T型螺栓配合压板与自行准备垫块相结合进行压紧。

压紧作业主要靠人工用扳手拧螺母,压板高度调节主要靠采用不同规格的垫块进行调节,施工作业中存在下列问题:首先是拧螺栓效率非常低,其次是垫块很难根据压紧厚度随时调节,若要做到高度匹配必须采用多套多规格厚度垫块。实际应用时,作业繁琐,打开或压紧夹具也比较慢,从而容易导致生产效率低和压紧力不足。因此,此方面成为制造业颇为需要解决和提升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及工作台装夹系统,取消了传统工艺通过螺栓采用压板固定的方式,无需压紧时再采用垫块配套,而且该装置通过杠杆原理进行固定,压紧力更强,松开时也非常快捷方便,在提高压紧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准备的器具及准备时间,使上述问题得到改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包括用于安装于工作平台的平面四杆机构、以及用于与工作平台配合且夹持待夹持件的压紧件。平面四杆机构包括依次铰接的底座、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压紧件与第一连接件连接,第二连接件或第三连接件连接有用于控制压紧件靠近或远离工作平台的控制手柄,平面四杆机构具有第一连接件与第二连接件的铰接点、第二连接件与第三连接件的铰接点、第三连接件与底座的铰接点共线的死点状态,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具有平面四杆机构处于死点状态且压紧件能够与工作平台夹持待夹持件的夹持状态,以及平面四杆机构处于非死点状态且压紧件与待夹持件脱离的非夹持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该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取消了传统工艺通过螺栓采用压板固定的方式,无需压紧时再采用垫块配套,该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通过平面四杆机构原理对待夹持件进行固定,操作简单、便捷,在提高压紧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准备的器具及准备时间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两个第二连接部,两个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第一连接部的两端且围成容纳区,压紧件与第一连接件通过调节螺栓连接,调节螺栓穿设于第二连接部和容纳区且与第二连接部可转动的连接,压紧件位于容纳区内且能够沿调节螺栓的长度方向运动。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开设有U字形槽,底座与第二连接件分别伸入U字形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控制手柄与第二连接件连接,控制手柄相对于第二连接件倾斜,控制手柄位于第二连接件的远离第一连接件的一端且向远离第一连接件的方向延伸,平面四杆机构处于死点状态时,控制手柄具有与底座抵接的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包括两个连接块,两个连接块分别位于第二连接件的两侧。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还包括加长套管,加长套管可拆卸的套设于控制手柄的外侧。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工作台装夹系统,包括工作台和上述的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可滑动的设置于工作台,压紧件与工作台之间形成夹持空间且夹持空间的高度可调。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工作台设置有滑槽,底座可滑动的设置于滑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滑槽为T形槽。

在本实用新型可选的实施例中,滑槽为燕尾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

基于上述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及工作台装夹系统,取消了传统工艺通过螺栓采用压板固定的方式,无需压紧时再采用垫块配套,该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通过平面四杆机构原理进行固定,压紧力更强,松开时也非常快捷方便,在提高压紧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准备的器具及准备时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第一连接件的容纳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第一连接件的U字形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1-底座;111-缓冲凹槽;12-第一连接件;121-第一连接部;1211-U字形槽;122-第二连接部;123-容纳区;13-第二连接件;131-控制手柄;14-第三连接件;15-压紧件;16-调节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00,包括用于安装于工作平台的平面四杆机构、以及用于与工作平台配合且夹持待夹持件的压紧件15。

如图1所示,平面四杆机构包括依次铰接的底座11、第一连接件12、第二连接件13和第三连接件14。

平面四杆机构具有第一连接件12与第二连接件13的铰接点、第二连接件13与第三连接件14的铰接点、第三连接件14与底座11的铰接点共线的死点状态,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00具有平面四杆机构处于死点状态且压紧件15能够与工作平台夹持待夹持件的夹持状态(如图1所示),以及平面四杆机构处于非死点状态且压紧件15与待夹持件脱离的非夹持状态(如图2所示)。

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件12包括第一连接部121和两个第二连接部122,两个第二连接部122分别位于第一连接部121的两端且围成容纳区123,压紧件15与第一连接件12通过调节螺栓16连接,调节螺栓16穿设于第二连接部122和容纳区123且与第二连接部122可转动的连接。压紧件15位于容纳区123内,并且能够沿调节螺栓16的长度方向运动,即压紧件15能够相对于第一连接件12运动,通过调节调节螺栓16来实现压紧件15相对第二连接部122位置的改变。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部121开设有U字形槽1211,底座11与第二连接件13分别伸入U字形槽1211内。第一连接部121的U字形槽1211的设置,使得底座11和第二连接件13与第一连接件12的连接更牢固。

第二连接件13或第三连接件14连接有用于控制压紧件15靠近或远离工作平台的控制手柄131,控制手柄131能够驱动第二连接件13或第三连接件14作平面运动,从而带动连接于第一连接件12的压紧件15靠近或远离工作平台。即控制手柄131为平面四杆机构提供动力,当控制手柄131连接于第二连接件13时,第二连接件13为主动杆;当控制手柄131连接于第三连接件14时,第三连接件14为主动杆。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件13为主动杆,控制手柄131与第二连接件13连接,控制手柄131相对于第二连接件13倾斜,控制手柄131位于第二连接件13的远离第一连接件12的一端且向远离第一连接件12的方向延伸。当平面四杆机构处于死点状态时,控制手柄131具有与底座11抵接的状态,即控制手柄131运动到与底座11抵接时,平面四杆机构恰好处于死点状态或者刚过死点状态。

控制手柄131与第二连接件13的倾斜角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方案,当平面四杆机构处于死点状态时,控制手柄131与工作平台平行,这样设置使得操作者容易判断平面四杆机构处于死点状态的位置点,避免用力过大损坏该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00。

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件14包括两个连接块,两个连接块分别位于第二连接件13的两侧,即第二连接件13位于两个连接块之间,增加了第二连接件13与第三连接件14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底座11的靠近第二连接件13的一边设置有缓冲凹槽111,部分第二连接件13能够位于缓冲凹槽111内,即当平面四杆机构处于死点状态时,第二连接件13的与第三连接件14的一端位于缓冲凹槽111内。缓冲凹槽111的设置,避免了平面四杆机构处于死点状态时,第二连接件13与底座11干涉。

在本实施例中,该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00还包括加长套管,加长套管可拆卸的套设于控制手柄131的外侧。加长套管用于驱动控制手柄131,增加力矩,使得操作者驱动控制手柄131时更省力,提高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第一连接件12的组装:将压紧件15放入容纳区123内,将调节螺栓16分别穿过第二连接部122、压紧件15、容纳区123并与另外一个第二连接部122固定,将底座11伸入第一连接部121的U字形槽1211内并与第一连接部121铰接。

第二连接件13的组装:将第二连接件13的远离控制手柄131的一端伸入第一连接件12的U字形槽1211内并与第一连接部121铰接,将两个连接块分别放置于第二连接件13的另一端两侧并使两个连接块分别与第二连接件13铰接。

底座11的组装:底座11位于第二连接件13的远离控制手柄131的一侧,将两个连接块的远离第二连接件13的一端与底座11铰接,两个连接块分别位于底座11的两侧,完成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00的组装。

根据使用者的需要,在控制手柄131的外侧套设加长套管,加长套管与控制手柄131可拆卸的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00,在第一连接件12设置有高度可调节的压紧件15,压紧件15通过调节螺栓16实现在容纳区123内位置调节,从而实现压紧件15不同压紧高度的调节,取消了传统工艺通过螺栓采用压板固定的方式,该装置通过四杆机构原理进行固定,压紧力更强,压紧及松开操作简单、快捷,提高了工作效率。

第二实施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工作台装夹系统,包括工作台和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00,其余未提及部分参照第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

在本实施例中,该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00可滑动的设置于工作台,压紧件15与工作台之间形成夹持空间,并且夹持空间的高度可调节。需要指出的是,夹持空间是指该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00滑动设置于工作台之后,压紧件15相对于工作台的距离。

该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00与工作台的可滑动的连接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实现,为了方便作业,常用的配合方式为在工作台开设有滑槽,作业时,将该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00设置于滑槽内,通过滑动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00来实现该压紧装置在工作台的位置的变化。

滑槽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多种形式,既可以为T字形,也可以为燕尾形。作为本实施例的可选方案,工作台的滑槽为T字形槽,底座11包括T字形连接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第一连接板滑动的设置于滑槽内,第二连接板与第一连接件12和第三连接件14铰接。

滑槽的尺寸、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工作台的实际使用情况来设置,底座11的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与滑槽尺寸配合。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为:

待夹持件的装夹:将待夹持件放于工作台,工作台设置有多个滑槽,根据待夹持件的形状尺寸,选取合适数量的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00,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00的底座11滑动的设置于滑槽内,移动底座11至压紧件15与待夹持件接触,快速下压控制手柄131,至平面四杆机构处于死点状态,完成待夹持件的装夹。

待夹持件的拆卸:完成作业后,操作者上提控制手柄131,使压紧件15与待夹持件脱离,移动底座11使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00远离待夹持件,取下待夹持件。

需要注意的是,在装夹作业前,将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00放置于滑槽内后,需先根据待夹持件的尺寸,调节压紧件15位于容纳区123内的位置,直至压紧件15与工作台之间的距离接近(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待夹持件的夹持尺寸。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为:

上述提出的工作台装夹系统,能够在夹持作业时,快速打开或压紧夹具,操作简单、压紧力更强,在提高压紧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准备的器具及准备时间。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00及工作台装夹系统,取消了传统工艺通过螺栓采用压板固定的方式,无需压紧时再采用垫块配套,该直压式快速压紧装置100通过平面四杆机构原理进行固定,压紧力更强,松开时也非常快捷方便,在提高压紧力的同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减少了工作准备的器具及准备时间。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