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围外板柔性料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12533发布日期:2018-11-20 20:58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围外板柔性料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料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侧围外板柔性料架。



背景技术:

侧围外板料架是汽车零部件侧围外板冷冲结束后专门用来装载侧围外板零件的工位器具,侧围外板料架主要是根据每个车型产品的形状进行专用料架设计制造,零件长度尺寸不同、零件轮眉弧度不同导致料架限位不同,因此各车型之间左右侧围外板料架不通用。一般料架设计采用固有思维模式,设计思路是利用悬臂支撑左右侧围门洞上部使之受力,下部门槛和轮眉处是限位机构限制零件窜动,悬臂支撑和限位机构为固定不可调节,造成专用车型专用料架,一种车型对应一种侧围外板料架,且左件装左侧围料架,右件装右侧围料架。如果该车型产量降低,所有料架闲置,无法使用到其它车型,导致料架利用率不高,空箱占地面积大,资源严重浪费。

因此急需一种能够解决现有问题的侧围外板柔性料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侧围外板柔性料架,能够适合2种或2种以上车型,投入生产制造后,料架制作总量减少,节省制作成本,减少空箱占地面积,且根据每个车型生产量进行阶段性调节,重新分配料架,提高资源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侧围外板柔性料架,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从左到右依次设有相互平行且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平行的第一侧围定位杆、第一前门槛定位杆、第一悬梁定位杆、与所述第一前门槛定位杆高度相同的第二前门槛定位杆、第二悬梁定位杆、高于所述第一前门槛定位杆的轮眉定位杆和第二侧围定位杆,所述第一侧围定位杆和所述第二侧围定位杆相对的两个侧面设有带有若干用于放置侧围外板的第一卡槽的定位块,所述第一侧围定位杆和所述第二侧围定位杆高度相同且能够左右移动,所述第一悬梁定位杆低于所述第二悬梁定位杆且向上的侧面均设有所述定位块,所述第一前门槛定位杆、所述第二前门槛定位杆和所述轮眉定位杆均可以上下移动且向上的侧面均设有所述定位块,所述第一侧围定位杆高于所述前门槛定位杆且低于所述第一悬梁定位杆。所述第一侧围定位杆和所述第二侧围定位杆分别对侧围外板的两端进行定位,所述第一悬梁定位杆和所述第二悬梁定位杆对侧围外板的最高端的两个部位也就是侧门外板的门洞处,所述第一前门槛定位杆和所述第二前门槛定位杆对侧围外板的前门槛定位,所述轮眉定位杆对轮眉处定位,通过所述第一侧围定位杆和所述第二侧围定位杆左右移动以及所述第一前门槛定位杆、所述第二前门槛定位杆和所述轮眉定位杆上下移动,可实现不同车型同向侧围的装载。

优选的,所述轮眉定位杆的两端均垂直设有一个固定柱,所述底座的两端镜像设有若干第一立柱,所述底座的两端相对的所述第一立柱的相对的侧面垂直镜像设有第二卡槽,所述底座的两侧竖直镜像设有2组卡槽组,一个所述卡槽组包括3个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的相对的两个侧壁沿长度方向分别镜像设有第一长条孔和第二长条孔,所述第一侧围定位杆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通孔且位于所述底座的一端的2个所述第一立柱上的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二侧围定位杆的两端均设有所述第一通孔且分别位于所述底座的另一端的2个所述第一立柱的所述第二卡槽内,所述第一前门槛定位杆的两端、所述第二前门槛定位杆的两端和两个所述固定柱的远离所述轮眉定位杆的一端均设有所述第一通孔且分别位于所述底座的两侧的所述第二卡槽内,每个所述第二卡槽内均是第一螺栓依次穿过所述第一长条孔、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二长条孔并通过第一螺母固定,所述第一螺母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长条孔的孔径。这是一种调节方式。通过调节所述第一螺栓在所述第一长条孔和所述第二长条孔内的位置,可以使所述第一侧围定位杆和所述第二侧围定位杆左右移动以及所述第一前门槛定位杆、所述第二前门槛定位杆和所述轮眉定位杆上下移动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翻转固定架。所述翻转架能够对侧围外板的两端的上沿尾部进行定位,使侧围外板能够更加稳固的被固定住。

优选的,所述翻转固定架包括一个压杆、一个第一固定板和一个固定轴,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固定轴分别设于所述底座的一端的两个所述第一立柱上,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固定轴高于所述第一侧围定位杆,所述压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设有一个连接杆,两个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分别铰接在所述第一固定板和所述固定轴上,与所述第一固定板相连的所述连接杆上设有弹性球,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设有弧形孔,所述弧形孔内活动设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上设有能够绕所述旋转轴旋转的挡板,所述挡板上设有与所述弹性球匹配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位于所述连接杆铰接端的正上方设有与所述弹性球匹配的第三通孔,所述弹性球活动插入到所述第二通孔或所述第三通孔内。根据装载的侧围外板的规格,调节所述压杆的位置,然后调节所述旋转轴在所述弧形孔内的位置,旋转所述挡板使所述弹性球能够插入到所述第二通孔内,从而固定住设有所述弹性球的所述连接杆的位置,也就是固定住所述压杆的位置,当需要卸载侧围外板时,通过按压所述弹性球,将所述弹性球从所述第二通孔内取出,然后开始旋转所述压杆,使所述弹性球插入到所述第三通孔内,使所述压杆位于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上方,避免影响卸载侧围外板。

优选的,所有的所述第一立柱上均设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沿长度方向设有2个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设有所述第二卡槽,所述第二卡槽上设有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卡槽通过第二螺栓插入到一个所述第一螺纹孔和所述第二螺纹孔内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板上。通过将所述第二螺栓插在两个不同的所述第一螺纹孔内,能够增大左右调节的范围。

优选的,所述底座的一侧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螺纹孔组、第二螺纹孔组、第三螺纹孔组和第四螺纹孔组,所述第一螺纹孔组和所述第二螺纹孔组的间距与所述第三螺纹孔组和所述第四螺纹孔组的间距相同,所述第一螺纹孔组或所述第四螺纹孔组通过第三螺栓可拆卸的设有1个第二立柱,所述第三螺纹孔组或所述第二螺纹孔组通过第四螺栓可拆卸的设有1个第三立柱,所述第二立柱和所述第三立柱均倾斜设有一个支撑柱,所述第二立柱和所述第三立柱分别与所述第一悬梁定位杆和所述第二悬梁定位杆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悬梁定位杆和第二悬梁定位杆的另一端分别与2个所述支撑柱的一端连接,连接有所述第一侧围定位杆的所述第二卡槽和连接有所述轮眉定位杆的所述第二卡槽均可拆卸的设于所述底座的两侧且位置能够互换。通过将所述第二立柱和所述第三立柱位置互换且均同向移动相同的距离,所述第一螺纹孔组和第二螺纹孔组的间距与所述第三螺纹孔组和所述第四螺纹孔组的间距相同,就是为了保证二者互换后同向移动的距离相同,将第一侧围定位杆和所述轮眉定位杆互换并调节相应的高度,以适合同一系列车型的左侧围外板和右侧围外板的装载。

优选的,所述第一螺纹孔组的中心线和所述第二螺纹孔组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是450mm。通过将所述第二立柱和所述第三立柱位置互换后能均同向移动450mm。

优选的,所述第二立柱的顶端垂直设有横梁,所述横梁与所述第三立柱的顶端垂直连接,横梁上依次设有所述第一螺纹孔组、所述第二螺纹孔组、所述第三螺纹孔组和所述第四螺纹孔组,且分别位于所述底座上的所述第一螺纹孔组、所述第二螺纹孔组、所述第三螺纹孔组和所述第四螺纹孔组的正上方。

优选的,所述第一侧围定位杆和所述第二侧围定位杆能够左右调节7cm,所述第一前门槛定位杆、所述第二前门槛定位杆和所述轮眉定位杆均可以上下调节10c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此料架不仅柔性不同车型,而且左右件实现柔性。此料架投入生产制造后,料架制作总量减少,节省制作成本,减少空箱占地面积,且根据每个车型生产量进行阶段性调节,重新分配料架,提高资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右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左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视图;

图5是设有弧形孔的第一固定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第一前门槛定位杆安装在底座上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中标记为:1、底座;2、第一侧围定位杆;3、第一前门槛定位杆;4、第一悬梁定位杆;5、第二悬梁定位杆;6、第二前门槛定位杆;7、轮眉定位杆;71、固定柱;8、第二侧围定位杆;9、定位块;91、第一卡槽;10、第一立柱;11、第二卡槽;111、第一长条孔;112、第二长条孔;12、第一螺栓;13、翻转固定架;131、压杆;132、第一固定板;133、固定轴;134、连接杆;1341、弹性球;135、弧形孔;136、旋转轴;137、挡板;138、第二通孔;139、第三通孔;14、第二固定板;15、第一螺纹孔;16、第一螺纹孔组;17、第二螺纹孔组;18、第三螺纹孔组;19、第四螺纹孔组;20、第二立柱;21、第三立柱;22、支撑柱;23、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6所示,一种侧围外板柔性料架,包括底座1,底座1从左到右依次设有相互平行且与底座1的上表面平行的第一侧围定位杆2、第一前门槛定位杆3、第一悬梁定位杆4、与第一前门槛定位杆3高度相同的第二前门槛定位杆6、第二悬梁定位杆5、高于第一前门槛定位杆3的轮眉定位杆7和第二侧围定位杆8,第一侧围定位杆2和第二侧围定位杆8相对的两个侧面设有带有若干用于放置侧围外板的第一卡槽91的定位块9,第一侧围定位杆2和第二侧围定位杆8高度相同且能够左右移动,第一悬梁定位杆4低于第二悬梁定位杆5且向上的侧面均设有定位块9,第一前门槛定位杆3、第二前门槛定位杆6和轮眉定位杆7均可以上下移动且向上的侧面均设有定位块9,第一侧围定位杆2高于前门槛定位杆且低于第一悬梁定位杆4。第一侧围定位杆2和第二侧围定位杆8分别对侧围外板的两端进行定位,第一悬梁定位杆4和第二悬梁定位杆5对侧围外板的最高端的两个部位也就是侧门外板的门洞处,第一前门槛定位杆3和第二前门槛定位杆6对侧围外板的前门槛定位,轮眉定位杆7对轮眉处定位,通过第一侧围定位杆2和第二侧围定位杆8左右移动以及第一前门槛定位杆3、第二前门槛定位杆6和轮眉定位杆7上下移动,可实现不同车型同向侧围的装载。其中,第一侧围定位杆2和第二侧围定位杆8能够左右调节7cm,第一前门槛定位杆3、第二前门槛定位杆6和轮眉定位杆7均可以上下调节10cm。

一种能够实现第一侧围定位杆2和第二侧围定位杆8左右调节和第一前门槛定位杆3、第二前门槛定位杆6和轮眉定位杆7上下调节的方式如下:

具体的,轮眉定位杆7的两端均垂直设有一个固定柱71,底座1的两端镜像设有若干第一立柱10,底座1的两端相对的第一立柱10的相对的侧面垂直镜像设有第二卡槽11,底座1的两侧竖直镜像设有2组卡槽组,一个卡槽组包括3个第二卡槽11,第二卡槽11的相对的两个侧壁沿长度方向分别镜像设有第一长条孔111和第二长条孔112,第一侧围定位杆2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通孔且位于底座1的一端的2个第一立柱10上的第二卡槽11内,第二侧围定位杆8的两端均设有第一通孔且分别位于底座1的另一端的2个第一立柱10的第二卡槽11内,第一前门槛定位杆3的两端、第二前门槛定位杆6的两端和两个固定柱71的远离轮眉定位杆7的一端均设有第一通孔且分别位于底座1的两侧的第二卡槽11内,每个第二卡槽11内均是第一螺栓12依次穿过第一长条孔111、第一通孔和第二长条孔112并通过第一螺母固定,第一螺母的直径大于第二长条孔112的孔径。这是一种调节方式。通过调节第一螺栓12在第一长条孔111和第二长条孔112内的位置,可以使第一侧围定位杆2和第二侧围定位杆8左右移动以及第一前门槛定位杆3、第二前门槛定位杆6和轮眉定位杆7上下移动

为了更好的对侧围外板的两端的上沿尾部进行定位,底座1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翻转固定架13。翻转架能够使侧围外板能够更加稳固的被固定住。其中,翻转固定架13包括一个压杆131、一个第一固定板132和一个固定轴133,第一固定板132和固定轴133分别设于底座1的一端的两个第一立柱10上,第一固定板132和固定轴133高于第一侧围定位杆2,压杆131的两端分别固定设有一个连接杆134,两个连接杆134的一端分别铰接在第一固定板132和固定轴133上,与第一固定板132相连的连接杆134上设有弹性球1341,第一固定板132上设有弧形孔135,弧形孔135内活动设有旋转轴136,旋转轴136上设有能够绕旋转轴136旋转的挡板137,挡板137上设有与弹性球1341匹配的第二通孔138,第一固定板132的位于连接杆134铰接端的正上方设有与弹性球1341匹配的第三通孔139,弹性球1341活动插入到第二通孔138或第三通孔139内。根据装载的侧围外板的规格,调节压杆131的位置,然后调节旋转轴136在弧形孔135内的位置,旋转挡板137使弹性球1341能够插入到第二通孔138内,从而固定住设有弹性球1341的连接杆134的位置,也就是固定住压杆131的位置,当需要卸载侧围外板时,通过按压弹性球1341,将弹性球1341从第二通孔138内取出,然后开始旋转压杆131,使弹性球1341插入到第三通孔139内,使压杆131位于第一固定板132的上方,避免影响卸载侧围外板,装载侧围外板时,将弹性球1341从第三通孔139内取出插入到第二通孔138内。

具体的,所有的第一立柱10上均设有第二固定板14,第二固定板14沿长度方向设有2个第一螺纹孔15,第二固定板14上设有第二卡槽11,第二卡槽11上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卡槽11通过第二螺栓插入到一个第一螺纹孔15和第二螺纹孔内固定在第二固定板14上。通过将第二螺栓插在两个不同的第一螺纹孔15内,能够增大左右调节的范围。

为了使同一个料架适合同一车型的左右侧围外板的装载,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

具体的,底座1的一侧沿长度方向依次设有第一螺纹孔组16、第二螺纹孔组17、第三螺纹孔组18和第四螺纹孔组19,第一螺纹孔组16和第二螺纹孔组17的间距与第三螺纹孔组18和第四螺纹孔组19的间距相同,第一螺纹孔组16或第四螺纹孔组19通过第三螺栓可拆卸的设有1个第二立柱20,第三螺纹孔组18或第二螺纹孔组17通过第四螺栓可拆卸的设有1个第三立柱21,第二立柱20和第三立柱21均倾斜设有一个支撑柱22,第二立柱20和第三立柱21分别与第一悬梁定位杆4和第二悬梁定位杆5的一端连接,第一悬梁定位杆4和第二悬梁定位杆5的另一端分别与2个支撑柱22的一端连接,连接有第一侧围定位杆2的第二卡槽11和连接有轮眉定位杆7的第二卡槽11均可拆卸的设于底座1的两侧且位置能够互换。通过将第二立柱20和第三立柱21位置互换且均同向移动相同的距离,第一螺纹孔组16和第二螺纹孔组17的间距与第三螺纹孔组18和第四螺纹孔组19的间距相同,就是为了保证二者互换后同向移动的距离相同,将第一侧围定位杆2和轮眉定位杆7互换并调节相应的高度,以适合同一系列车型的左侧围外板和右侧围外板的装载。其中,第一螺纹孔组16的中心线和第二螺纹孔组17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是450mm。通过将第二立柱20和第三立柱21位置互换后能均同向移动450mm。第二立柱20的顶端垂直设有横梁23,横梁23与第三立柱21的顶端垂直连接,横梁23上依次设有第一螺纹孔组16、第二螺纹孔组17、第三螺纹孔组18和第四螺纹孔组19,且分别位于底座1上的第一螺纹孔组16、第二螺纹孔组17、第三螺纹孔组18和第四螺纹孔组19的正上方。

原理:

通过第一侧围定位杆2和第二侧围定位杆8左右调节和第一前门槛定位杆3、第二前门槛定位杆6和轮眉定位杆7上下调节即可实现不同车型同向侧围外板零件存放。通过对第一前门槛定位杆3和轮眉定位杆7的位置进行互换并上下调整合适的高度,通过将第一悬梁定位杆4和第二悬梁定位杆5互换,并同向移动相同的距离即可实现同一车型的左右侧围外板零件互放。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是以IP32车型左右侧围外板料架为例的,它不仅适用于自身车型,也可用于IP31、EP22等车型。对于其他相似车型可以本着本实施例的原理,进行相应的数据参数限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