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纺织机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纺织用的隔纱板及其应用的高速环锭细纱机。
背景技术:
环锭细纱机是纺织行业生产流程中量大、面广的重要设备。目前,基于该设备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大部分的纺织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企业正将环锭细纱机设备的研发方向朝着自动化、连续化,尤其是高速化的方向进行发展。
基于上述发展趋势,纺织厂开始提高对环锭细纱机的锭速要求,即从原来的16000转/分提高到22000转/分,甚至有的纺织企业达到25000转/分。
但是在纺纱的过程中,由于锭速的提高,纱线断头数量会有所增加,纱线会缠绕在导纱钩上或者缠绕在纱管的底部,由于现有隔纱板高度及宽度较小,断头后的纱线会从隔纱板周围穿过,打断相邻纱锭的纱线,导致邻锭纱线断头,甚至会引起大面积断头的产生。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纺织用的隔纱板,旨在消除现有隔纱板高度及宽度较小而引起纱线断头的缺陷。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应用了上述纺织用的隔纱板的高速环锭细纱机。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如下:
纺织用的隔纱板,适用于环锭细纱机,所述隔纱板均匀分布设置在导纱扁钢上,所述导纱扁钢固定在隔纱板扁铁座上,所述隔纱板的上部呈圆弧段,该圆弧段是由若干个小的圆弧过渡而成,所述隔纱板的下部比上部宽,且该隔纱板的下部为80mm,隔纱板的整体高度为156mm。
进一步的,所述隔纱板上部的圆弧段分别由半径r为182mm,半径r为38mm,半径r为20mm,半径r为45mm,半径r为15mm的五段小圆弧依次过渡连接而成。
进一步的,所述隔纱板的材料选用锌铝合金材料制成。
进一步的,所述隔纱板的表面喷涂有抗静电的平光粉末。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高速环锭细纱机,该细纱机采用了上述所涉及的纺织用的隔纱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的隔纱板增加了高度和宽度,使其防护面积加大,相邻的纱线在断头处不会相互干扰,有效地减少断头的发生,同时也降低细纱挡车工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原料的使用效率,增加了经济效益;本发明还对隔纱板的材质进行改进,新型隔纱板材质采用锌铝合金,强度及韧性优于原有的隔纱板;本发明的隔纱板的表面喷涂有抗静电的平光粉末,抗静电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避免隔纱板表面对飞花的粘连。
附图说明
构成
本技术:
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隔纱板及其应用的高速环锭细纱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纺织用的隔纱板及其应用的高速环锭细纱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纺织用的隔纱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申请方案,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如图1-3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纺织用的隔纱板,适用于环锭细纱机,所述隔纱板1均匀分布设置在导纱扁钢2上,所述导纱扁钢2固定在隔纱板扁铁座3上,所述隔纱板1的上部呈圆弧段,该圆弧段是由若干个小的圆弧过渡而成,本实施例中,所述隔纱板1上部的圆弧段分别由半径r为182mm,半径r为38mm,半径r为20mm,半径r为45mm,半径r为15mm的五段小圆弧依次过渡连接而成。所述隔纱板1的下部比上部宽,且该隔纱板的下部为80mm,隔纱板的整体高度为156mm。所述隔纱板1的材料选用锌铝合金材料制成且所述隔纱板1的表面喷涂有抗静电的平光粉末。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高速环锭细纱机,该细纱机采用了上述所涉及的纺织用的隔纱板。
如图1所示,在纺纱过程中,隔纱板1可以有效的阻挡缠绕到导纱钩上的纱线穿过导纱板4与隔纱板1之间的间隙,导纱钩设置在导纱板4上,见图1和图2上部的被圈住的部分;同时隔纱板1还可以有效的阻挡缠绕在纱管5底部的纱线穿过隔纱板1与钢领板6之间的间隙,见图1和图2下部的被圈住的部分。
本发明的隔纱板能够防止打断相邻纱锭纱线的情况,将减少大面积断头现象的产生,减少粗纱原材料的浪费,稳定纱线的成纱指标,减少细纱挡车工的劳动强度,增加细纱纱线产量。同时本发明还对隔纱板的材质进行改进,新型隔纱板材质采用锌铝合金,强度及韧性优于原有隔纱板。原有隔纱板表面处理采用氧化处理的工艺,新型隔纱板采用表面喷涂抗静电平光粉末的工艺,抗静电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避免隔纱板表面对飞花的粘连。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