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墨量印刷用胶印机输墨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97797阅读:270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墨量印刷用胶印机输墨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绿色印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水胶印印刷机用大墨量输墨系统。



背景技术:

根据产品质量要求的不同,烟盒的印制可采用凹印或者胶印方式完成,无论采用何种印刷方式,烟盒印制均存在特殊油墨品种多(比如磨砂油墨、雪花油墨等)、下墨难、油墨消耗量大的问题,故针对该产品将其输墨系统进行相应改进是必须的。

传统的胶印印刷需要在版面上先上润版液以对版面空白部分形成保护,后上墨,油墨将附着在印版的图文区域,印版上的图文经橡皮布转移后传递至承印纸张上。润版液中一般添加有挥发性较强的醇类、邻苯二甲酸类、重金属类成分,对环境有一定影响,因此采用对环境无毒害的无水胶印、实现绿色印刷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水胶印印刷机的输墨系统,该输墨系统改变了传统印刷机的给墨结构,配合流动性较好的油墨,适于使用在烟盒等用墨量大的印刷产品上,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大墨量印刷用胶印机输墨系统,包括墨斗部分、匀墨部分和着墨部分,所述匀墨部分包括匀墨辊、串墨辊和重辊,所述着墨部分包括着墨辊,所述着墨辊与串墨辊和印版滚筒在合压后均为接触式对滚,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斗部分包括墨斗,所述墨斗包括墨斗槽体,所述墨斗槽体的储墨腔与进墨管连通,所述墨斗槽体的挡墨板与墨斗辊之间形成布墨腔,所述挡墨板上开有与储墨腔连通的出墨口;所述墨斗部分还包括位于墨斗槽体下部的刮墨刀,所述刮墨刀角度可调节的连接在墨斗槽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还有:所述墨斗槽体上还设有回流墨道,所述回流墨道与布墨腔贯通,且与回流管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还有:护板、回流挡板与墨斗槽体之间构成回流墨道。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还有:所述墨斗槽体连接在调节丝杠上,所述调节丝杠穿过墙板后,其端部设调节把手。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还有:所述串墨辊包括上串墨辊、中串墨辊和下串墨辊,所述墨斗辊、传墨辊和串墨辊在合压状态下接触式对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输墨系统适用于采用平凸版的无水胶印印刷中,墨斗输出的油墨经墨斗辊和传墨辊输送至匀墨部分中,经匀墨部分后油墨由着墨部分传递至印版上,相比于传统胶印印刷,无水胶印省去了润版液,消除了润版液中有害物质对环境和印品造成的影响,具有绿色环保之优点;进墨管进墨与高压布墨腔的结合适用于油墨用量大、印刷速度高的烟盒类印刷的需要,油墨中大颗粒色料的存在不会对油墨的正常转移和印刷后成像效果造成影响;本输墨系统输墨速度快,且节约了传统胶印中水墨平衡调节时间,降低了废品率。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附图2是墨斗部分结构示意图,1是印版滚筒,2是着墨辊,3是匀墨辊,4是重辊,5是串墨辊,6是传墨辊,7是墨斗辊,8是墨斗,81是刮墨刀,82是墨刀调节螺丝,83是墨斗槽体,84是进墨管,85是调节丝杠,86是移动导轨,87是调节把手,88是墙板,89是导流板,810是回流墨道,811是护板,812是布墨腔,813是挡墨板,814是出墨口,815是压板,816是储墨腔,817是回流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大墨量印刷用胶印机输墨系统,该输墨系统包括墨斗部分、匀墨部分和着墨部分,匀墨部分包括匀墨辊3、串墨辊5和重辊4,串墨辊5按照位置高低不同,包括上串墨辊、中串墨辊和下串墨辊。着墨部分包括着墨辊2,离压时,着墨辊2与串墨辊5、印版滚筒1均脱开,油墨无法经着墨辊2传递至印版表面上,合压后,着墨辊2与串墨辊5、印版滚筒1均接触,油墨从串墨辊5经着墨辊2传递至印版表面,完成油墨的涂布。

墨斗部分包括墨斗8,墨斗8包括墨斗槽体83,墨斗槽体83的储墨腔816与进墨管84连通,油墨经进墨管84后进入储墨腔816,挡墨板813与墨斗辊7之间形成高压的布墨腔812,挡墨板813上还开有出墨口814,储墨腔816中的油墨经出墨口814后进入布墨腔812中,在刮墨刀81作用下,布墨腔812中的油墨被涂布在墨斗辊7表面上,刮墨刀81可调节的连接在墨斗槽体83上。

本实施例中,刮墨刀81由墨刀调节螺丝82连接在墨斗槽体83上,通过墨刀调节螺丝82可调节刮墨刀81与墨斗辊7之间相对角度,以改变供墨量的多少。

墨斗槽体83上还设有回流墨道810,回流墨道810与布墨腔812贯通,且与回流管连接。

护板811、回流挡板817与墨斗槽体83构成回流墨道。

墨斗槽体83连接在调节丝杠85上,调节丝杠85穿过墙板88后,其端部设调节把手87。通过转动调节把手87,实现墨斗槽体83相对于墨斗辊7的位置移动。

印刷机正常输墨时,油墨经进墨管84进入储墨腔816,再经出墨口814进入高压的布墨腔812中,在刮墨刀81作用下,油墨被相对均匀的刮在墨斗辊7的外表面上,多余油墨经溢流口流出布墨腔,顺着回流墨道导入回收槽内。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