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装置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931404阅读:494来源:国知局
记录装置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对介质实施记录的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一直以来,广泛公知一种通过在介质上形成画像从而实施记录的记录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以及专利文献2)。在这种记录装置中,通过在辊与被载置于载置台上的被印染材料相接触状态下,载置台与辊进行相对移动,从而被印染材料被辊按压而将在被印染材料上产生的褶皱去除。此外,在这种记录装置中,在使形成于吸附板的上表面上的抽吸孔内产生负压的状态下,介质被输送至吸附板的上表面。并且,通过这种结构,由于从介质的输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起,介质依次被吸附在吸附板的上表面上,从而抑制了在被吸附于吸附板的上表面上的介质上产生褶皱的情况。
[0003]然而,在上述记录装置中,存在当辊对被印染材料进行按压时,被印染材料相对于载置台产生位置偏移,从而无法适当地去除被印染材料的褶皱的问题。此外,在上述记录装置中,由于在以使吸附板的抽吸孔内产生负压的状态从吸附板的上方对介质进行载置的情况下,吸附力会从吸附板的上表面同时作用于介质的整个区域,因此存在容易在介质上产生褶皱的问题。
[0004]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19083号公报
[0005]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2117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0006]本发明为鉴于如上的情况而被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去除在介质上所产生的褶皱的记录装置或者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在被载置于载置部上的介质上产生褶皱的记录装置。
[0007]解決上述课题的记录装置为,具备对介质实施记录的记录部的记录装置,并具备:支承部,其对所述介质进行支承;吸附部,其将所述介质吸附在所述支承部上;压力施加部,其在相对于被吸附于所述支承部上的所述介质进行相对移动的同时对所述介质施加压力。
[0008]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吸附部能够执行第一吸附模式以及与该第一吸附模式相比吸附力较大的第二吸附模式,在所述压力施加部对所述介质施加压力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一吸附模式。
[0009]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吸附部在所述压力施加部完成了对所述介质的压力的施加动作的情况下,执行所述第二吸附模式。
[0010]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吸附部以所述第一吸附模式而对所述介质中未执行由所述压力施加部进行的压力的施加的介质部分实施吸附,并且以所述第二吸附模式而对所述介质中执行了由所述压力施加部进行的压力的施加的介质部分实施吸附。
[0011]上述记录装置还具备传感器和距离调节部,所述传感器对所述介质的厚度进行检测,所述距离调节部根据所述传感器的检测结果而对在所述介质的厚度方向上的所述介质与所述压力施加部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所述压力施加部以非接触的方式而对所述介质进行压力的施加,在对由所述传感器检测出的所述介质的厚度互不相同的两个检测结果下的所述距离调节部的动作进行比较时,在由所述传感器检测出的所述介质的厚度相对较厚的情况下,与所述介质的厚度相对较薄的情况相比,所述距离调节部将所述介质与所述压力施加部之间的距离缩短。
[0012]在上述记录装置中,所述压力施加部从所述介质中开始进行由所述记录部实施的记录的介质部分起,开始进行压力的施加。
[0013]解決上述问题的记录装置为具备对介质实施记录的记录部,并具备:载置部,其具有能够载置所述介质的载置面;吸附部,其对被载置在所述载置部的所述载置面上的所述介质进行吸附;所述吸附部从沿着所述载置面的方向的端部起依次对被载置在所述载置部的所述载置面上的所述介质进行吸附。
[0014]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为,当将沿着所述载置部的所述载置面的方向且相互正交的方向设为第一方向以及第二方向时,所述端部为,所述载置部的所述载置面中的所述第一方向以及所述第二方向这两个方向上的端部。
[0015]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记录部从所述介质中被载置在所述载置部的所述端部上的介质部分起开始进行记录。
[0016]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载置部具有在所述载置面上开口的多个抽吸孔和与该多个抽吸孔连通的负压室,所述吸附部通过从所述载置部的所述端部抽吸所述负压室内的空气而使所述负压室中产生负压,从而经由所述抽吸孔而对被载置在所述载置面上的所述介质进行抽吸并将其吸附于所述载置面上。
[0017]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为,在所述负压室中,随着距所述载置部的所述端部的距离变长,通过所述吸附部而被抽吸的空气的流道截面积逐渐地变大。
[0018]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为,所述多个抽吸孔从所述端部起以放射状而被配置在所述载置部的所述载置面上。
[0019]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为,随着距所述载置部的所述端部的距离变长,所述多个抽吸孔的开口面积逐渐地变窄。
[0020]在上述记录装置中,优选为,随着距所述载置部的所述端部的距离变长,所述多个抽吸孔的孔密度逐渐地变小。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打印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22]图2为该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对介质上的褶皱进行拉伸时的作用图,(a)为表示按压辊与介质接触前的状态的模式图,(b)为表示按压辊与介质接触时的状态的模式图,(C)为表示按压辊正在对介质上的褶皱进行拉伸的状态的模式图,(d)为表示从图2(c)所示的状态起按压辊正进一步对介质上的褶皱进行拉伸的状态的模式图。
[0023]图3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对介质上的褶皱进行拉伸时的作用图,(a)为表示距离传感器与介质对置前的状态的模式图,(b)为表示距离传感器与介质对置时的状态的模式图,(C)为表示从如图3(b)所示的状态起液体喷射单元的高度被调节后的状态的模式图,(d)为表示风扇正在对介质上的褶皱进行拉伸的状态的模式图,(e)为表示从图3(d)所示的状态起风扇正进一步对介质上的褶皱进行拉伸的状态的模式图。
[0024]图4为打印机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0025]图5为模式化地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打印机的基座的横向剖视图。
[0026]图6为表示该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的抽吸孔的排列的模式图。
[0027]图7为该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使介质吸附在基座的载置面上之际的作用图,(a)为表示介质被载置于基座的载置面上的状态的模式图,(b)为表示从图7(a)所示的状态起真空泵被驱动的状态的模式图,(C)为表示从图7(b)所示的状态起真空泵进一步被驱动的状态的模式图。
[0028]图8(a)、(b)为表示其他的实施方式的打印机中的抽吸孔的排列的模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第一实施方式
[0030]以下,参照附图对将记录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31]如图1所示,打印机具备作为支承部(载置部)的一个示例的基座12,所述基座12被构成为,包括被置于地面上的框结构的支承架座11。基座12的上表面为对介质P进行支承的支承面(载置面)13,在该支承面13上开口有多个抽吸孔14。此外,在基座12的支承面13的下部设置有减压室(负压室)15。
[0032]如图2(a)所示,减压室15由在介质P的长边方向X上被分割的多个减压室单元15A构成。与作为吸附部的一个示例的真空泵16连接的排气管17以与减压室单元15A的个数相同的数量而分支为多个,并且分别与上述减压室单元15A连接。并且,在根据来自对基座12的动作进行统一控制的支承控制部18的控制指令而使真空泵16驱动时,各减压室单元15A成为减压气氛,从而抽吸力经由抽吸孔14而作用于被支承在基座12的支承面13上的介质P。
[0033]此外,在排气管17中与分支点相比靠减压室单元15A —侧的部分中,针对每个减压室单元15A而分别设置有流量调节阀19。各流量调节阀19根据来自支承控制部18的控制信号而对开度实施控制,从而对真空泵16经由排气管17而从减压室单元15A排出的空气的流量进行调节。在该情况下,各流量调节阀19的开度根据来自支承控制部18的控制信号而分别被调节。因此,作用于被支承在基座12的支承面13上的介质P上的抽吸力针对与各个减压室单元15A相对应的每个抽吸孔14而分别被调节。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控制部18能够将各流量调节阀19的开度调节为“小”与“大”这两个级别。而且,在支承控制部18将各流量调节阀19的开度设为“小”的情况下,以第一吸附模式而使抽吸力作用于被支承在基座12的支承面上的介质P。另一方面,在支承控制部18将各流量调节阀19的开度设为“大”的情况下,以第二吸附模式而使与第一吸附模式相比较大的抽吸力作用于被支承在基座12的支承面13上的介质P。
[0034]如图1所示,在基座12中的沿着介质P的长边方向X的两侧的侧面上形成有引导槽20(图1中仅图示了单侧)。在该引导槽20中,以能够沿着介质P的长边方向X进行往复移动的方式而嵌合有在与介质P的长边方向X交叉的宽度方向Y上较长地延伸的门型的液体喷射单元21的下端部。
[0035]此外,在基座12上,沿着单侧(图1中为右侧)的侧面而架设有滚珠螺杆22,所述单侧是沿着该介质P的长边方向X的。在该滚珠螺杆22上连接有,被设置在液体喷射单元21中的长边方向的一侧的下端部的驱动机构23。驱动机构23被构成为,包括与滚珠螺杆22螺合的螺母部件和使该螺母部件在正反两方向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电机。并且,通过在驱动机构23的驱动电机被驱动的情况下,驱动机构23的螺母部件边进行旋转边沿着滚珠螺杆22进行移动,从而液体喷射单元21在被引导槽20引导的同时在介质P的长边方向X上进行往复移动。另外,在基座12上沿
当前第1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