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电压调节方法及调节装置、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_3

文档序号:8413582阅读:来源:国知局
个采样点的闪烁值随公共电压变化的函数关系式。具体实施时,本步骤采用函数拟合的方法,即根据前一步骤中得到的测试数据进行拟合得到确定的函数关系式(此步骤为数学领域公知常识,具体做法请参考相关资料,此处不做赘述)。
[0082]如果测试数据如图3所示,可以选择分段线性函数进行拟合,具体表达式为x>m,I = aj+kyx彡m,y = a2x+k2,其中y为函变量,x为自变量,m、aP a2、Ii1、k2为待定系数,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测试数据确定。图3中的圆圈表示某一采样点的测试数据,图中的折线表示拟合得到的分段线性函数式,可以看到两者有很高的契合度。当然拟合函数也可以为其他函数形式,比如二次函数等,具体可以根据契合度进行选择,契合度越高,后期优化结果越符合要求。本步骤结束后,对于每一个采样点而言,将得到与其对应的一个函数关系式,所得到的函数关系式能够准确反映该采样点的闪烁值关于公共电压的变化规律。
[0083]S3、利用函数关系式确定满足第一条件的公共电压的取值范围,第一条件为所有采样点的闪烁值小于等于第一阈值。
[0084]本步骤是对公共电压的初步优化过程,该初步优化过程一般得到是一个公共电压的取值范围,即满足第一条件的公共电压的取值范围。一般地,满足第一条件的公共电压的取值范围为一个或多个连续的数值范围,也不排除其他情况,比如,为一个或多个离散的数值。
[0085]本步骤中,如果有解,则继续下一步骤;如果无解判定则显示面板质量不达标,将其进行降级或者返工等处理。如果某一批次产品无解的情况居多,则需要对产品设计或者生产流程进行改进。
[0086]S4、在公共电压的取值范围内,选择使设置于显示面板中心区域的采样点的闪烁值最小的公共电压值,作为写入驱动芯片的公共电压值。
[0087]本步骤是在步骤S3的基础上对公共电压做进一步优化的过程,进一步优化的目标是使设置于显示面板中心区域的采样点的闪烁值最小,最终确定写入驱动芯片的公共电压值。
[0088]根据上述步骤SI?S4得到的公共电压写入值,能在提高闪烁均一性的基础上,尽量降低显示面板中间区域的闪烁,从而进一步提高显示质量。其中步骤S3有多种具体的实施方式,可选地,步骤S3利用函数关系式确定满足第一条件的公共电压的取值范围,一种具体实现方式如图7所示,包括:
[0089]S101、求能使每一采样点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的值均小于等于第一取值的解,第一取值大于零且小于等于第一阈值。
[0090]本步骤首先对每一采样点形成一对应的不等式:y(x) <?,其中,7(1)是该采样点的闪烁值关于公共电压的函数关系式,X是公共电压,P为第一取值。然后将所有采样点对应的不等式构成的不等式组并进行求解,求解过程优选用可编程的芯片自动完成,当然也可以人工求解不等式组的方式。
[0091]参照图4所示,第一取值的大小应足够小,使得执行整个方法步骤101?105后,不存在漏解的情况,也不会因第一取值过小导致不必要的计算量增大。一般而言,第一取值的大小参照为满足第一条件的公共电压的取值范围确定。优选地,第一取值可以按以下方法确定:计算每个采样点对应的函数关系式的最小值,第一取值等于或稍小于在这些最小值中最小的一个。
[0092]S102、若步骤SlOl存在解,则结束流程并将求得的解作为满足第一条件的公共电压的取值范围,若步骤SlOl无解,则循环执行步骤S103?步骤S105,直至确定出公共电压的取值范围或者闪烁值的取值大于第一阈值。
[0093]本步骤是一个判断步骤,根据步骤SlOl的求解结果,有两种选择:若有解,则将求得的解定为步骤S3中的第一取值范围,确定第一取值范围的流程结束,即步骤S3结束;若无解,则进入后续的循环流程。值得一提的是,若步骤SlOl有解时,获得的第一取值范围,能使所有采样点的闪烁值小于等于第一取值,其中第一取值小于第一阈值,意味着第一取值范围不仅能使所有采样点的闪烁值满足设计要求,还能使所有采样点的闪烁更加均一。
[0094]S103、提供本次求解所需闪烁值的取值,闪烁值的取值为前一次求解中闪烁值的取值与预设步长之和,预设步长为第一阈值的1/K,K ^ 30。
[0095]本步骤是循环流程中每一次循环的开始步骤,用于生成一个闪烁值的取值,所述“求解”指求如下不等式组的解,不等式组由每一采样点对应的不等式组成,每一采样点对应的不等式为:y(x) <P,其中,y(x)是该采样点的闪烁值关于公共电压的函数关系式,X是公共电压,P为本次求解所需闪烁值的取值。
[0096]第一次循环中的闪烁值的取值第一取值与一个预设步长之和,以后每次循环中的闪烁值的取值为前一次循环中闪烁值的取值与一个预设步长之和,因而循环流程中生成的闪烁值的取值随循环次数增多而逐渐增大。具体而言,对于第一次循环时闪烁值的取值Pi为第一取值的(1+1/K)倍,第二次循环时闪烁值的取值Pl为第一取值的(1+1/K+1/K)倍,以此类推,第η次循环时闪烁值的取值Pn为第一取值的(1+η/Κ)倍。
[0097]S104、判断本次求解所需闪烁值的取值是否小于等于第一阈值,若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S105,否则结束循环流程。
[0098]本步骤为循环流程提供一个结束条件,当生成的闪烁值的取值大于第一阈值且之前的循环流程中都没有找到不等式组的解,则结束循环流程,进而整个优化过程结束,判定则显示面板质量不达标,将其进行降级或者返工等处理。如果某一批次产品无解的情况居多,则需要对产品设计或者生产流程进行改进。
[0099]S105、求能使每一采样点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均小于等于闪烁值的取值的解,若存在解,则结束循环流程并将求得的解作为满足第一条件的公共电压的取值范围,若无解,则继续执行步骤S103。
[0100]以某次循环为例对本步骤进行说明,首先对该次循环中的不等式组进行求解,根据求解结果有两种选择:若有解,则将求得解定为步骤S3的第一取值,结束循环流程,从而步骤S3结束;若无解,则继续循环流程,进入下一次计算,直至某次计算中求得不等式组的解,或者一直无解,但生成的闪烁值的取值大于第一阈值。
[0101]由上可知,步骤S103?S105为一个循环流程,每次循环中首先生成一个闪烁值的取值,并在闪烁值的取值不大于第一阈值的前提下,求能使每一采样点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均小于等于该闪烁值的取值的解,若存在解,则将求得的解定为第一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解,则在下次循环中,将闪烁值的取值增大一个预设步长,继续进行计算。将预设步长的最大值限制为第一阈值的1/30出于以下考虑:(I)、预设步长越大,存在误判的机率越高。假设第一阈值为10,第一取值为I,采样点所对应的不等式y (X) < P在P大于等于9.5以上才有解,如果预设步长设置为2时,y(x) ( 9无解,下一次闪烁值的取值为11大于第一阈值,循环流程结束并误判为不存在第一取值范围能使I (x) ( P,而当预设步长设置为1/3时,则会确定出第一取值范围,预设步长越小因步长大而产生的“误判”概率越低。(2)、预设步长越小,误判机率越低,但相应的计算量也越大。综合以上两个方面,优选地,将预设步长设置为小于等于第一阈值的1/30。
[0102]综上所述,步骤SlOl?S105对第一取值范围的优化过程中,不但以满足第一条件为目标,还以能使所有采样点的闪烁值尽量减小为目标,从而获得的第一取值范围,同时相应地也能使所有采样点的闪烁更为均一。当然除了步骤SlOl?S105的做法,利用函数关系式确定满足第一条件的公共电压的取值范围,还可以采用其它方法,例如图8所示的做法,包括:
[0103]S201、预设闪烁值的η个取值七< P 2< P 3<…< P η,其中,η为不为零的自然数,且Pd、于第一阈值。
[0104]优选地,本步骤中闪烁值的η个取值均大于等于第一阈值的三分之一,且小于等于第一阈值的三分之二。
[0105]根据实施经验,采样点对应的函数关系式的最小值一般在零到第一阈值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本步骤中的P1、P2、P3-Pn均设置为大于第一阈值的三分之一,可以减少后续的运算次数;而Pp p2、PfPn中的最大值限定为第一阈值的三分之二,出于以下两方面考虑:一方面,根据实施经验可知,优化得到的写入驱动芯片的公共电压值对应的各采样点的闪烁值一般不超过第一阈值的三分之二,从而将Pp p2、Pf Pn*的最大值限定为第一阈值的三分之二,可减少后续的运算次数;另一方面,所有采样点的闪烁值小于等于第一阈值的三分之二时与所有采样点的闪烁值等于第一阈值时相比,显示效果胜出许多,设计人员更希望能找到使所有采样点的闪烁值比第一阈值更小的公共电压,故而将Pp p2、Pf Pn中的最大值限定为第一阈值的三分之二。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清楚,PpPpPf Pn的范围并不局限于本步骤所设定的范围。简言之,预设闪烁值的η个取值取值保证不等式组不存在漏解的基础上,尽量整个求解过程的计算量。
[0106]进一步优选地,η = 3。闪烁值的取值的个数优选为三个,是出于提高运算效率的考虑。当然,设计人员可综合考虑计算设备的运算速度等因素,在不影响生产效率的前提下,对闪烁值取值的数量进行调整。
[0107]示例性的,Ρ1、Ρ2、Ρ3分别取值为第一阈值的1/3、1/2、2/3。
[0108]S202、对闪烁值的每一取值,自小到大进行如下运算:求能使每一采样点所对应的函数关系式的值均小于等于闪烁值的取值的解,若存在解,则结束运算流程并将求得的解作为满足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