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4258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块的导光板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块的导光板,尤其涉及一种中空式导光板。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技术是一种被动显示技术。液晶显示器必须具有背光模块, 提供液晶显示面板显示所需的照明,才能将画面呈现出来。
图1是典型的侧入光式背光模块100的示意图。如图中所示,该背光 模块100具有光源120、导光板140、光学膜片结构160以及反射片180。 光源120设置于导光板140的侧面。该光源120可以是典型的冷阴极射线 灯管(CCFL)或是发光二极管(LED)。光学膜片结构160设置在导光板 140的上方。反射片180设置在导光板140的下方。光源120所产生的光线 经由导光板140的侧入光面140a射入导光板140,并在导光板140中转换 为向上射出的平面光。该平面光穿过光学膜片结构160投射至液晶显示面 板(未图示)以呈现画面。
导光板140的重量占据整个背光模块100重量的绝大部分。随着液晶 显示器尺寸的增大,背光模块100内的导光板140的尺寸必须随之增大, 以提高平面光的照射范围。然而,导光板140尺寸的增大同时也会导致背 光模块100整体重量的增加,不利于液晶显示器的运输。为解决该问题, 一个常用的方法是降低导光板140的厚度,也就是将导光板140薄型化, 以减少背光模块100的整体重量。然而,导光板140厚度的降低必然会造 成侧入光面140a的面积縮小,从而影响可供安装的光源120的数量,导致 背光模块100照明亮度不足;其次,降低导光板140的厚度也会导致导光 板140结构强度的降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块的导光板,在不降低导光板整体厚度的情况下,又可以减少导光板的重量,并维持可供安装至背光模 块的光源数量,确保其发光亮度。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技术特征中 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为实现上述之一或部份或全部目的或是其它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 例提供一种用于背光模块的导光板。该导光板具有壳体及透明液体,该壳 体限定出一空间。透明液体充满该空间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导光板的壳体具有液体注入口与液体 排放口,用于将透明液体填充到所述空间中。并且,该液体注入口与液体 排放口可连接至一泵,使壳体中的透明液体产生循环,以排除导光板经光 源照射所产生的热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填充于空间中的透明液体具有颜色。 通过改变透明液体的颜色,即可调整背光模块的照明色温。
传统的导光板只能通过薄型化的方法减轻其重量。在降低导光板重量 的过程,会导致其侧入光面尺寸縮小,从而影响背光模块的照明亮度。与 传统的导光板比较而言,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光板的侧入光面与传统 导光板的侧入光面尺寸相同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示的导光板的 壳体的重量远小于传统导光板的重量,有助于减少运输上的麻烦。另外, 与传统薄型化的导光板比较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示的导光板具有较 大的厚度与结构强度。
其次,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示的导光板的壳体内填充有透明液体。该 透明液体可以经由位于导光板外部的管线产生循环,以排除导光板经光源 照射后所产生的热量,减缓导光板受热劣化的速度。同时,如果是将具有 颜色的透明液体填充到导光板中,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示的导光板还可以 调整背光模块的照明色温。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通过以下的实用新型详细说明及附 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


图1是典型的侧入光式背光模块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的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3A是图2的导光板的俯视示意图3B和图3C分别是图3A的导光板沿着垂直方向V与水平方向H的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以及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的又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它技术内容、特点与效果,在以下参照附 图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 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 此,使用的方向术语是用于说明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图2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块200的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如图中所示, 该背光模块200具有导光板240、光源220与光学膜层结构260,其特征在 于,光源220邻近于导光板240的侧入光面240a,产生光线,光线由导光 板240的侧入光面240a进入导光板240内部,并在导光板240内转换为向 上投射的平面光,并由导光板240的上表面射出。光学膜层结构260位于 导光板240的上表面的上方,以提高光线的均匀度与亮度。离开导光板240 的平面光射入光学膜层结构260,并经由光学膜层结构260投射至显示面板 (未图示)。
该导光板240具有壳体242。该壳体242内部限定出空间A。该空间A 中充满透明液体246。该透明液体246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并且小 于壳体242构成材料的折射率。并且,在导光板240的下表面分布有多个 光学微结构248,以提高发光效率。为了有效降低壳体242的重量,在一个 实施例中,壳体242的厚度必须小于导光板240整体厚度的四分之一。
本实施例的导光板240主要是由壳体242与填充在壳体242中的透明 液体246构成。壳体242与透明液体246可以分别运输,到达目的地之后, 再将透明液体246填充到导光板240的壳体242中。透明液体246可以采 用易于搬运的容器装载,同时,将壳体242与透明液体246分开运输还可 以降低运输人员所需负荷的重量。因此,本实施例的导光板240有助于降低液晶显示器运输过程的难度。
图3A是图2的导光板240的实施例的俯视示意图。图3B和图3C分 别是图3A的导光板240沿着垂直方向V与水平方向H的侧视图。如图中 所示,该导光板240的壳体242具有液体注入口 242a与液体排放口 242b, 用于将透明液体246填充到壳体242所限定出的空间A中。在一个实施例 中,液体注入口 242a与液体排放口 242b可设置在壳体242的同一个侧壁 242c,并且,该侧壁242c垂直于导光板240的侧入光面240a。然而,本实 用新型的液体注入口 242a与液体排放口 242b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此。液体 注入口 242a与液体排放口 242b的设置位置可以是在任何不同于导光板240 的侧入光面240a与出光面(即导光板240的上表面)的侧壁,并且,液体 注入口 242a与液体排放口 242b可以设置在壳体242的不同的侧壁。举例 来说,液体注入口 242a与液体排放口 242b可设置在壳体242的相对的两 个侧壁。
其次,在一个实施例中,液体注入口 242a与液体排放口 242b还可以 通过位于导光板240外部的管线(未图示)连接至一泵(未图示),通过泵 的运转,驱动壳体242中的透明液体246经由管线产生循环,以排除导光 板240经光源220照射后所产生的热能,避免导光板240的壳体242受热 劣化而导致壳体242的透光率降低。此外,位于导光板240外部的管线还 可连接至散热器(未图示),以有效排除透明液体246所携带的热能。
前述实施例是利用泵的运转,使壳体242中的透明液体246在显示器 的运行过程中循环,以排除导光板240所吸收的热能。然而,本实用新型 并不限于此。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将透明液体346充满导光板 340的壳体342中的空间A后,可随即利用插塞344密封壳体342上的液 体注入口 342a与液体排放口 342b,使透明液体346留存在壳体342的空间 A中。
此外,本实施例选用透明无色的透明液体246填充在空间A中。然而, 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填充在空间A中的透明液体246也可具有颜色。 由于光源220所产生的光线中,绝大部份都会穿透透明液体246所在的空 间A,因此,通过改变透明液体246的颜色,即可在不改变光源220的颜 色的情况下,达到调整背光模块200色温的目的。在前述图3A的实施例中,壳体242内部的透明液体246经由壳体242 上的液体注入口 242a与液体排放口 242b产生循环。然而,本实用新型并 不限于此。如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导光板440的另一实施例中,壳 体442具有液体注入口 442a与气孔442b。该气孔442b的孔径远小于液体 注入孔442a的孔径。透明液体446通过液体注入口 442a填充在壳体442 的空间A中。气孔442b则是用于排除在将透明液体446填充到空间A的 过程中,从空间A向外挤压的空气。
相比于如图1所示的传统导光板140必须通过薄型化的方法减轻其重 量,而具有侧入光面140a尺寸缩小导致照明亮度不足的缺点。如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导光板240具有壳体242,其内部限定出空间A。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光板240的侧入光面240a与传统导光板140的侧 入光面140a尺寸相同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示的导光板240的壳 体242的重量远小于传统导光板140的重量。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 例中,导光板240的壳体242与填充在壳体242中的透明液体246还可以 分别运输,以降低运输人员所需负荷的重量。其次,与传统薄型化的导光 板140比较而言,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光板240具有较大的厚度,以提 供较大的侧入光面240a,且由于导光板240的壳体242内部充满透明液体 246,该透明液体246构成导光板240的壳体242的支撑,因此,本实用新 型的实施例的导光板240的结构强度会大于传统薄型化导光板140的结构 强度。
其次,传统导光板140会因为光源120长时间的照射而劣化,导致导 光板140的透光率下降。比较而言,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 导光板240的壳体242上具有液体注入口 242a与液体排放口 242b。液体注 入口 242a与液体排放口 242b可连接至一泵,通过液体循环的方式,排除 导光板240经光源220照射后所产生的热量,因此,可以有效减缓导光板 240的壳体242受热劣化的速度。
此外,为了改变液晶显示器的画面色调, 一般常用的方法是通过调整 液晶显示面板的红绿蓝三色的透光率,以改变红绿蓝三色的亮度比例,或 是选用不同颜色的光源来改变背光模块所产生的照明色温。但是,通过调 整液晶显示面板所呈现的红绿蓝三色的亮度比例以改变画面色调,可能会对液晶显示面板的白平衡设定造成不利影响。另外,通过改变光源颜色的 方式来改变画面色调,必须在液晶显示器组装的时候就选定使用的光源,
而难以在液晶显示器出厂后再去改变光源的颜色。相比之下,如图2所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导光板240内可填充具有颜色的透明液体246。通过改 变填充到导光板240中的透明液体246的颜色,即可调整背光模块200的 照明色温,而不需要选用多种不同色温的光源220。此外,即使在液晶显示 器出厂后,也容易通过更换透明液体246的方式来调整背光模块200的照 明色温。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己,而不能以此限定本实 用新型实施的范围,即任何根据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 简单的等效变化与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专利覆盖的范围内。另外本实 用新型的任一实施例或权利要求并非必要实现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全部目 的或优点或特点。此外,摘要和标题仅用于检索专利文件,并非用于限制 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导光板,用于背光模块,所述导光板的特征在于具有壳体及透明液体,所述壳体限定出一空间,所述空间中充满所述透明液体。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液体的折射 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并且所述透明液体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壳体的构成材 料的折射率。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厚度小于 所述导光板厚度的四分之一。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一个表 面上分布有多个光学微结构。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液体注 入口与液体排放口,用于将所述透明液体填充到所述空间。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注入口与所 述液体排放口连接到泵,使所述壳体中的所述透明液体产生循环。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注入口与液 体排放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同一侧壁。
8、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注入口与液 体排放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壁。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液体注 入口与气孔,用于将所述透明液体填充到所述空间。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光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液体具有颜色。
11、 一种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导光板,具有壳体及透明液体,所述壳体限定出一空间,所述空间中 充满所述透明液体;光源,产生射入所述导光板的光线,所述光线穿过所述空间中的所述 透明液体,并由所述导光板的上表面射出;以及光学膜层结构,设置在所述导光板的所述上表面的上方,以提高来自所述导光板的光线的均匀度与亮度。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液体的折射率小于所述壳体的构成材料的折射率, 并且透明液体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
13、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厚度小于所述导光板的厚度的四分之一。
14、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邻近所述导光板的一个侧面。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背光模块, 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光板的下表面上分布有多个光学微结构。
16、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液 体注入口与液体排放口 ,用于将所述透明液体填充到所述空间。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泵,所述 液体注入口与所述液体排放口连接至所述泵,使所述壳体中的所述透明液 体产生循环。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注入口 与液体排放口设置在所述壳体的同一侧壁。
19、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液体注入口 与液体排放口分别设置在所述壳体的相对的两个侧壁。
20、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具有液 体注入口与气孔,用于将所述透明液体填充到所述空间。
21、 根据权利要求ll所述的背光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明液体具 有颜色。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背光模块的导光板。该导光板具有壳体及透明液体,壳体限定出一空间。透明液体充满该空间中。
文档编号G02B6/00GK201251634SQ200820131518
公开日2009年6月3日 申请日期2008年9月11日 优先权日2008年9月11日
发明者刘明达, 李启龙, 陈建翔, 饶瑞年 申请人:扬昕精密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