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52016阅读: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适合半透射型液晶组件的液晶显示
直O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发挥薄型轻量和低功耗的特点,被广泛地应用于监视器、投影仪、便携电话、便携信息终端(PDA)等电子设备。作为这种液晶显示装置的种类,已知透射型、反射型、半透射型(反射透射两用型)等。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将来自设于液晶显示面板的背面侧的背光源等的背面侧的光向液晶显示面板的内部导入,向外部射出,由此进行显示。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将来自周围、前灯等的前面侧(观察面侧)的光向液晶显示面板的内部导入并反射,由此进行显示。与此相对地,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在屋内等比较暗的环境下,进行利用了来自背面侧的光的透射显示,在屋外等比较亮的环境下,进行利用了来自前面侧的光的反射显示。即,半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同时具有反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在较亮环境下的优秀的视认性和透射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在较暗环境下的优秀的视认性。关于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作为用于在透射显示和反射显示两方面实现较亮的广视野角显示的技术,公开了如下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液晶层包括初期取向状态呈垂直取向的介电常数各向异性为负的液晶,另一方面,在一对基板的液晶层侧,分别形成用于驱动该液晶的电极,在其至少一方基板侧的电极中,作为限制上述液晶的取向的取向限制装置,形成将该电极的一部分开口为纵长状而形成的狭缝状的开口部和/ 或包括形成在该电极上的介电体的纵长状的凸状部,并且在上述一对基板中的至少一方基板和上述液晶层之间,形成用于将上述透射显示区域的液晶层厚构成为大于上述反射显示区域的液晶层厚的液晶层厚调整层,该液晶层厚调整层在上述透射显示区域和上述反射显示区域的边界附近具备自身的层厚连续地发生变化的倾斜面,且配置为上述开口部和/或凸状部的纵长方向与上述液晶层厚调整层的倾斜面的纵长方向在平面上交叉。这样,提出了如下方法在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中,为了使透射区域的电压-透射亮度特性和反射区域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一致,在单元内设置液晶层厚调整部,由此进行所谓的多间隙化。与此相对地,作为用于不进行多间隙化而得到难以发生灰度级反转的电压-反射亮度特性(VR特性)的技术,公开了如下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具有一对基板和在上述一对基板间夹持的液晶层,上述液晶显示装置具备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 在上述反射区域内,具备第一区域,其具有大于透射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2倍且小于等于透射区域的液晶层厚的1倍的液晶层厚;和第二区域,其具有比透射区域的液晶层厚大的液晶层厚。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
专利文献1 特开2004-279566号公报专利文献2 国际公开2008/U9734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中,当进行黑显示时,有时发生漏光,透射显示的对比度降低。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述的技术中,在设计上不得不提高不存在控制液晶取向的突起的区域的占有率的情况下,有时不能充分地进行VR特性的调整,VR特性会因为较低的电压发生反转。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状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可以抑制发生液晶取向混乱且发挥良好的VR特性的液晶显示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本发明的发明者们对可以抑制发生液晶的取向混乱且发挥良好的VR特性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了各种研究,首先,在现有的技术中明确了下面的内容。即,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中,液晶层厚调整层的倾斜面位于透射区域,因此,当进行黑显示时,液晶相对于倾斜面垂直地取向,相对于显示面的法线方向倾斜。因此,进行黑显示时,在倾斜面中发生液晶的取向混乱,其结果是发现进行黑显示时,发生漏光而透射显示的对比度降低。这样, 发现以往以来起因于液晶层厚调整层的侧面而发生液晶的取向混乱。另外,专利文献2所述的技术通过合成存在控制液晶的取向的突起的区域的VR特性、不存在该突起的区域的VR特性以及存在形成于背面侧基板的凹陷的区域的VR特性这3 个VR特性而成立。但是,发现不存在该突起的区域的液晶层厚较厚,在该区域中,VR特性易于反转。因此,当该区域占整个反射区域的比例增加时,对整个反射区域的影响度变大, 整个反射区域的VR特性变得易于反转。并且,进一步研究后发现在夹持液晶层的一对基板的一方,沿着纵长状的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无间隙地配置液晶层厚调整部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由此可以抑制起因于液晶层厚调整部的侧面的液晶的取向混乱且实现良好的VR特性,想到可以圆满地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了本发明。S卩,本发明是如下液晶显示装置其具备一对基板和在上述一对基板间所夹持的液晶层,并且具有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上述一对基板的一方具有用于使上述反射区域的液晶层厚小于上述透射区域的液晶层厚的液晶层厚调整部和纵长状的突起部,上述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沿着上述液晶层厚调整部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无间隙地配置。作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只要将这种结构要素作为必要结构要素来形成即可,不特别限定其它的结构要素。下面说明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优选的方式。上述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沿着上述液晶层厚调整部的台阶部的至少一部分无间隙地配置。优选上述突起部中的与上述侧面相邻的部分与上述液晶层厚调整部重叠。由此, 可以更可靠地实现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这样,上述突起部中的与上述台阶部相邻的部分可以与上述台阶部重叠。优选上述突起部的高度Hl和上述液晶层厚调整部的高度H2满足Hl 的关系。 当Hl和H2满足Hl < H2的关系时,有可能在突起部的配置部中的液晶的取向控制变得不充分且发生取向混乱。上述液晶层厚调整部可以包括用于使上述反射区域的液晶层厚小于上述透射区域的液晶层厚的液晶层厚调整层。这样,将液晶层厚调整层用作液晶层厚调整部,由此可以更容易地在希望的位置形成液晶层厚调整部。从相同的观点来看,上述台阶部可以是用于使上述反射区域的液晶层厚小于上述透射区域的液晶层厚的液晶层厚调整层的端部。上述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沿着上述侧面中的位于像素中央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无间隙地配置。由此,通常可以更容易地将配置在比液晶层厚调整部更靠像素中央侧的突起部和液晶层厚调节部设计为上述配置关系。这样,上述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沿着上述台阶部中的位于像素中央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无间隙地配置。上述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沿着上述侧面中的位于像素中央侧的整个部分无间隙地配置。由此,可以更有效地取得本发明的效果。另外,此时优选上述侧面中的与上述突起部不相邻的部分沿着像素间的边界线配置。由此,即使在上述液晶层厚调整部的台阶部中的与上述突起部不相邻的部分附近发生液晶的取向混乱,也可以抑制对显示带来不良影响。从相同的观点来看,上述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沿着上述台阶部中的位于像素中央侧的整个部分无间隙地配置,另外,此时优选上述台阶部中的与上述突起部不相邻的部分沿着像素间的边界线配置。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可以抑制发生液晶的取向混乱且发挥良好的VR特性。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a)是平面图,(b)是(a)中的 A-B线的截面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意图,(a)是平面图,(b)是(a)中的 C-D线的截面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或者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突起部和液晶层厚调整部附近的截面示意图。图4是示出实施方式1或者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突起部和液晶层厚调整部附近的截面示意图。图5是示出实施方式1或者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突起部和液晶层厚调整部附近的截面示意图。图6是示出实施方式1或者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突起部和液晶层厚调整部附近的截面示意图。图7是示出实施方式1或者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突起部和液晶层厚调整部附近的截面示意图。
图8是示出实施方式1或者2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在本说明书中,突起部的高度Hl是指突起部(但是,限定于沿着液晶层厚调整部无间隙地配置的突起部)相对于某基准面(例如,基板表面)的高度,液晶层厚调整部的高度H2是指液晶层厚调整部相对于该基准面的高度。下面,举出实施方式且参照附图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实施方式1)1.整体结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如图1所示,是按顺序具有背面侧的第一基板110、液晶层150以及观察面侧的第二基板130的垂直取向型的液晶显示装置。液晶层150包括被相对配置的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30夹持且介电常数各向异性为负的向列型液晶材料。另外,液晶层150的初期取向状态是垂直取向。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在一个像素(在单色显示的情况下,是一个像点(原日语为“画素”))内具有进行反射显示的反射区域R和进行透射显示的透射区域 T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此外,在第一基板110和第二基板130各自的与液晶层150相反的一侧(外侧), 配置有包括相位差层的圆偏光板(未图示)。在各个圆偏光板的外侧,配置有配置为正交尼科尔的一对线偏光板(未图示)。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是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另外,在配置于第一基板110侧的线偏光板的后方侧,设有背光源(未图示)。第二基板130按顺序具有玻璃基板131、形成在玻璃基板131上的着色层132和黑矩阵133、形成在着色层132和黑矩阵133上的液晶层厚调整层137(图1的(a)中用格子状影线所涂区域)、着色层132、形成在黑矩阵133和液晶层厚调整层137上的相对电极 134、形成在相对电极134上的纵长状突起部(凸状部)136 (136a、136b以及136c)以及覆盖这些部件的垂直取向膜(未图示)。着色层132和黑矩阵133是用包括颜料的丙烯酸树脂等形成的,液晶层厚调整层 137是由丙烯酸树脂等介电体(绝缘膜)形成的,相对电极134是为了驱动液晶而对各像素共同地设置的电极,是用ITO等透明导电膜形成的,突起部136是由酚醛(phenol novolac) 树脂等介电体(绝缘体)形成的,垂直取向膜是用聚酰亚胺树脂形成的。突起部(突起物)136是用于控制(限制)液晶的取向的构造物(控制取向用构造物),具备相对于基板110、130的平面(或者液晶的垂直取向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沿着该倾斜面的方向,限制液晶的取向,特别是垂直取向的液晶的倒向。更详细地说,突起部136 利用该倾斜面使突起部136附近的液晶在斜向(相对于倾斜面垂直的方向)上取向。另外, 当从正面看显示面时,突起部136包括在斜向上配置的、位于像素中央的大致“V”字状的突起部136a和位于像素的上下角的直线状的突起部136b、136c。液晶层厚调整层137利用本身的厚度形成部分地调节液晶层厚(液晶层150的厚度)的液晶层厚调整部138。另外,液晶层厚调整部138设于反射区域R内,使透射区域T 的液晶层厚(液晶层150的厚度)大于反射区域R的液晶层厚(液晶层150的厚度)。这样,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在透射区域T和反射区域R中液晶层厚(单元间距) 不同的多间距构造。而且,液晶层厚调整层137有选择地配置于由突起部136a和相邻的像素间的边界线(像素的外周端)划分的整个区域,突起部136a沿着液晶层厚调整层137的像素中央侧的外周(端部)无间隙地配置。即,在由突起部136a和相邻的像素间的边界线(像素的外周端)划分的整个区域有选择地设置液晶层厚调整部138,突起部136a沿着液晶层厚调整层137的像素中央侧的台阶部无间隙地配置。这样,突起部136a以不产生间隙的方式,沿着液晶层厚调整部138的侧面的、除了位于像素间的边界线上的部分之外的部分的纵长方向配置。另外,液晶层厚调整层137具有大致为三角形的平面形状。因为存在该液晶层厚调整部138,可以使反射区域R的液晶层150的厚度小于透射区域T的液晶层150的厚度,可以使反射区域R的延迟与透射区域T的延迟充分地接近或者大致相等。因此,可以得到抑制灰度级反转的良好的VR特性。第一基板110按顺序具有玻璃基板111、形成在玻璃基板111的液晶层150侧的绝缘层(层间绝缘膜)112、形成在绝缘层112上的像素电极113、形成在像素电极113上的反射膜(反射电极)115以及覆盖这些部件的垂直取向膜(未图示)。绝缘层112是用丙烯酸树脂等介电体(未图示)形成的,像素电极113是为了驱动液晶而对每一像素设置的电极,是用ITO等透明导电膜形成的,反射膜115是由铝、银等反射率较高的金属膜形成的,垂直取向膜是用聚酰亚胺树脂形成的。当从垂直于显示面的方向看时,像素电极113具有形成在与突起部136平行的方向上的狭缝114(图1的(a)中虚线所示的区域)。此外,由狭缝114分割的像素电极113 的各部分通过在图1的(a)中的虚线所示区域内部分地设置的连接部(未图示)连接。另外,当从垂直于显示面的方向看时,像素电极113具备具有与突起部136a平行的边的大致三角形的切口 116(图1的(a)中的虚线示出的区域)。狭缝114和切口 116也是用于控制(限制)液晶的取向的构造物(控制取向用构造物),狭缝114和切口 116通过产生斜向电场,来限制处于垂直取向状态的液晶的施加电压时的倒向。通过该狭缝114、切口 116以及突起部136来规定液晶的取向。在此,可以替代在像素电极113中形成狭缝114和切口 116,而例如在像素电极 113上形成具有规定的倾斜面的树脂制突起部,由此,也可以限制液晶分子的倒向。此外,第一基板110在玻璃基板111和绝缘层112之间具有作为开关元件的 TFT(未图示)、连接到TFT的栅极配线(未图示)、源极配线(未图示)和漏极电极(未图示)以及辅助电容配线(未图示)等,像素电极113通过设于绝缘层112的接触孔(未图示)连接到TFT的漏极电极。绝缘层112在反射区域R的液晶层115侧的面中具有凹凸,该凹凸上的像素电极 113和反射膜115也具有相同的凹凸形状。反射膜115反射从液晶显示装置的观察面侧射入的光(外光等)。设有反射膜115 的区域相当于反射区域R。另一方面,未设有反射膜115的区域相当于透射区域T。另外,当从垂直于显示面的方向看时,反射膜115(反射区域R)被配置为与像素内的突起部136的整个区域重叠。因此,反射区域R至少包括不存在突起部136a且存在液晶层厚调整部138的第一区域、存在突起部136a的第二区域、存在突起部136b、136c的第三区域以及不存在突起部136(突起部136a、136b以及136c)和液晶层厚调整部138的第四区域。因此,反射区域R的VR特性是通过至少合成第一区域的VR特性、第二区域的VR 特性、第三区域的VR特性以及第四区域的VR特性来决定的。此外,不特别限定液晶层厚调整层137的膜厚,即液晶层厚调整部138的液晶层厚,可以进行适当设定,以得到良好的VR特性。另外,也不特别限定液晶层厚调整层137 (液晶层厚调整部138)的面积,可以进行适当设定,以得到良好的VR特性。2.结构上的要点(1)突起部136a是以与液晶层厚调整层137(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液晶层厚调整部138。下面相同)之间不出现间隙的方式,沿着与液晶层厚调整层137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液晶层厚调整部138的台阶部。下面相同)形成的。即,突起部136a是以与液晶层厚调整部138之间不出现间隙的方式,沿着液晶层厚调整部138的侧面形成的。(2)优选液晶层厚调整层137(液晶层厚调整部138)是沿着突起部136a形成的, 并且形成于被突起部136a和像素间的边界线(像素的外周端)所包围的反射区域R。(3)优选突起部136a是以跨于液晶层厚调整层137(液晶层厚调整部138)上的方式形成的。此外,与液晶层厚调整层137相邻的突起部136a和与液晶层厚调整层137不相邻的突起部136b、136c的高度不一定必须是相同的,在通过同一工序形成突起部136a和突起部136b、136c的情况下,突起部136a的高度比突起部136b、136c的高度高出跨于液晶层厚调整层137上的量。(4)当从垂直于显示面的方向看时,反射区域R包括突起部136的整个区域。艮口, 将与突起部136在平面上重叠的区域全部作为反射区域R来配置反射膜115。3.效果(1)根据上述2. (1)的结构,可以在突起部136a下配置液晶层厚调整层137(液晶层厚调整部138)的侧面(端部)。因此,通过突起部136a可以控制可能对液晶的取向带来不良影响的液晶层厚调整层137的侧面(端部)附近的液晶的取向。即,在具有多间距构造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可以抑制发生起因于液晶层厚调整部138的液晶的取向混乱。另外, 可以调节使反射区域R的液晶层厚小于透射区域T的液晶层厚的液晶层厚调整层137的膜厚。因此,可以设定反射区域R的液晶层厚,以实现良好的VR特性。(2)根据上述2. (2)的结构,可以在突起部136a下,或者像素的外周端配置液晶层厚调整层137(液晶层厚调整部138)的外周部。即,可以沿着液晶层厚调整层137(液晶层厚调整部138)的侧面(端部)中的位于像素中央侧的整个部分无间隙地配置突起部 136a,而且,可以沿着像素间的边界线配置液晶层厚调整层137(液晶层厚调整部138)的侧面(端部)中的不与突起部136a相邻的部分。因此,可以通过突起部136a更有效地控制液晶层厚调整层137(液晶层厚调整部138)的侧面(端部)中的位于像素中央侧的部分附近的液晶取向。另外,即使液晶层厚调整层137(液晶层厚调整部138)的侧面(端部)中的位于像素的外周侧部分附近的液晶的取向发生混乱,也可以将该液晶发生混乱的区域配置为非显示区域(被黑矩阵133、配线等遮挡的区域)。这样,可以不对显示区域的液晶的取向方向带来影响而形成液晶层厚调整层137(液晶层厚调整部138)。另外,在具有多间距构造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可以进一步抑制发生起因于液晶层厚调整部138(液晶层厚调整层137)的液晶的取向混乱。这样,沿着液晶层厚调整层137(液晶层厚调整部138)的侧面(端部)中的位于像素中央侧的部分无间隙地配置突起部136a。因此,可以将通常配置在像素中央侧的、除了像素的外周端之外的区域的突起部136和液晶层厚调整层137(液晶层厚调整部138)设计为更容易满足上述2. (1)的结构。(3)根据上述2. (3)的结构,可以以在突起部136a和液晶层厚调整层137(液晶层厚调整部138)之间不出现间隙的方式,沿着液晶层厚调整层137(液晶层厚调整部138)的侧面(端部)更可靠地形成突起部136a。(4)根据上述2. (4)的结构,可以抑制在透射区域T发生成为透射显示的对比度降低原因的在突起部136周边的漏光。因此,可以得到高透射显示的对比度。另外,同样地也可以在突起部136a下或者像素的外周端的非显示区域配置成为液晶的取向混乱的原因的液晶层厚调整层137(液晶层厚调整部138)的外周部(端部)。因此,可以得到更高的透射显示的对比度。此外,即使在反射区域R内配置突起部136的情况下,也会担心在突起部 136周边发生漏光,但是实际上,在反射区域R内配置突起部136的情况与在透射区域T内配置突起部136的情况不同,也可以将突起部136周边的区域有效地用于反射显示。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抑制发生液晶的取向混乱。另外,可以不牺牲透射对比度特性来调整VR特性。4.关于变形例(1)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由像素中央部附近的突起部136a和像素的外周端包围的反射区域R中形成液晶层厚调整层137,但是液晶层厚调整层137 (液晶层厚调整部138) 也可以设置在由像素的上下角等突起部136a以外的突起部(例如,突起部136b、136c)和像素的外周端包围的区域的反射区域R中。(2)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导电部件中的最上层(液晶层150侧)形成反射膜115, 但是反射膜115也可以形成在像素电极113的下侧(玻璃基板111侧)。(3)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反射光发生散射,在第一基板110的相当于反射区域 R的部分的绝缘层112中形成有凹凸形状,但是也可以不设置该凹凸形状而使配置在第二基板130的外侧的圆偏光板具备散射功能。(4)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突起部136仅设置了突起部136a、136b、136c,但是也可以设置除此以外的突起部。(实施方式2)2.关于整体结构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如图2所示,是按顺序具有背面侧的第一基板210、与实施方式1的液晶层150相同的液晶层250以及观察面侧的第二基板230的垂直取向型液晶显示装置。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是具有反射区域R和透射区域T的半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是配置有一对圆偏光板(未图示)和线偏光板(未图示) 的常黑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而且,在配置于第一基板210侧的线偏光板的后方侧,设有背光源(未图示)。第二基板230按顺序具有玻璃基板231、形成在玻璃基板231上的着色层232和黑矩阵233、形成在着色层232和黑矩阵233上的相对电极234、以及覆盖这些部件的垂直取向膜(未图示)。着色层232和黑矩阵233是用包括颜料的丙烯酸树脂等形成的,相对电极234是为了驱动液晶而对各像素共同地设置的电极,是用ITO等透明导电膜形成的,垂直取向膜是用聚酰亚胺树脂形成的。当从垂直于显示面的方向看时,相对电极234具有在与后述的突起部236平行的方向上形成的狭缝214(图2的(a)中虚线所示的区域)。此外,由狭缝214分割的相对电极234的各部分通过部分地设置在图2的(a)中的虚线所示区域内的连接部(未图示)连接。另外,当从垂直于显示面的方向看时,相对电极234具备具有与后述的突起部236a平行的边的大致三角形的切口 216(图2的(a)中的虚线示出的区域)。狭缝214和切口 216也是用于控制(限制)液晶的取向的构造物(控制取向用构造物),狭缝214和切口 216通过产生斜向电场,来限制处于垂直取向状态的液晶的电压施加时的倒向。在此,也可以替代在相对电极234中形成狭缝214和切口 216,而例如在相对电极 234上形成具有规定的倾斜面的树脂制成的突起部,由此,也可以限制液晶分子的倒向。第一基板210按顺序具有玻璃基板211、形成在玻璃基板211的液晶层250侧的绝缘层(层间绝缘膜)212、形成在绝缘层212上的像素电极213、形成在像素电极213上的液晶层厚调整层237(图2的(a)中用格子状影线所涂的区域)、形成在像素电极213和液晶层厚调整层237上的反射膜(反射电极)215,形成在反射膜215上的突起部236 (236a, 236b以及236c)以及覆盖这些部件的垂直取向膜(未图示)。绝缘层212是用丙烯酸树脂等介电体(绝缘膜)形成的,像素电极213是为了驱动液晶而对每一像素设置的电极,是用ITO等透明导电膜形成的,液晶层厚调整层237是由丙烯酸树脂等介电体(绝缘膜)形成的,突起部236是由酚醛树脂等介电体(绝缘体)形成的,反射膜215是由铝、银等反射率较高的金属膜形成的,垂直取向膜是用聚酰亚胺树脂形成的。此外,第一基板210与实施方式1相同地,在玻璃基板211和绝缘层212之间具有 TFT(未图示)、栅极配线(未图示)、源极配线(未图示)、漏极电极(未图示)、辅助电容配线(未图示)等,像素电极213通过设于绝缘层212的接触孔(未图示)连接到TFT的漏极电极。突起部(突起物)236是用于控制(限制)液晶的取向的构造物(控制取向用构造物),具备相对于基板210、230的平面(或者液晶的垂直取向方向)倾斜的倾斜面,沿着该倾斜面的方向,限制液晶的取向,特别是进行了垂直取向的液晶的倒向。更详细地说,突起部236利用该倾斜面使突起部236附近的液晶在斜向(相对于倾斜面垂直的方向)上取向。另外,当从正面看显示面时,突起部236包括配置在斜向上的、位于像素中央的“V”字状的突起部236a和位于像素的上下角的直线状的突起部236b、236c。通过该突起部236、 狭缝214以及切口 216来规定液晶的取向。液晶层厚调整层237利用本身的厚度形成部分地调节液晶层厚(液晶层250的厚度)的液晶层厚调整部238。另外,液晶层厚调整部238设于反射区域R内,使透射区域T 的液晶层厚(液晶层250的厚度)大于反射区域R的液晶层厚(液晶层250的厚度)。这
10样,本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在透射区域T和反射区域R中液晶层厚(单元间距) 不同的多间距构造。而且,在由突起部236(突起部236a、236b、236c)和相邻的像素间的边界线(像素的外周端)划分的整个区域中有选择地配置液晶层厚调整层237,沿着液晶层厚调整层237 的像素中央侧的外周(端部)无间隙地配置突起部236。即,在由突起部236和相邻的像素间的边界线(像素的外周端)划分的整个区域中有选择地设置液晶层厚调整部238,沿着液晶层厚调整层237的像素中央侧的台阶部无间隙地配置突起部236。这样,以不产生间隙的方式,沿着液晶层厚调整部238的侧面的、除了位于像素间的边界线上的部分之外的部分的纵长方向,配置突起部236。另外,液晶层厚调整层237具有大致为三角形的平面形状,并且包括位于像素中央的液晶层厚调整层237a和位于像素的上下角的液晶层厚调整层237b、237c。另外,液晶层厚调整层237在液晶层250侧的面中具有凹凸,该凹凸上的反射膜215也具有相同的凹凸形状。因为存在该液晶层厚调整层237,可以使反射区域R的液晶层250的厚度小于透射区域T的液晶层150的厚度,可以使反射区域R的延迟与透射区域T的延迟充分地接近或者大致相等。因此,可以得到抑制灰度级反转的良好的VR特性。反射膜215反射从液晶显示装置的观察面侧射入的光(外光等)。设有反射膜215 的区域相当于反射区域R。反射膜215在无液晶层厚调整层237的区域中与像素电极213 接触,与像素电极213电连接。另一方面,未设有反射膜215的区域相当于透射区域T。另外,当从垂直于显示面的方向看时,反射膜215(反射区域R)配置为与像素内的突起部236的整个区域重叠。因此,反射区域R至少包括不存在突起部236且存在液晶层厚调整部238的第一区域、存在突起部236的第二区域以及不存在突起部236和液晶层厚调整部238的第三区域。因此,反射区域R的VR特性是通过至少合成第一区域的VR特性、 第二区域的VR特性、第三区域的VR特性来决定的。此外,不特别限定液晶层厚调整层237的膜厚即液晶层厚调整部238的液晶层厚, 可以进行适当设定,以得到良好的VR特性。另外,也不特别限定液晶层厚调整层237(液晶层厚调整部238)的面积,可以进行适当设定,以得到良好的VR特性。2.关于结构上的要点(1)与实施方式1不同,突起部236设于第一基板210,是以与设于第一基板210 的液晶层厚调整层237(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液晶层厚调整部238。下面相同)之间不出现间隙的方式沿着液晶层厚调整层237的端部(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当于液晶层厚调整部238的台阶部。下面相同)形成的。即,突起部236是以与液晶层厚调整部238之间不出现间隙的方式,沿着液晶层厚调整部238的侧面形成的。与此相随地,在第二基板230侧的相对电极234中设有狭缝214和切口 216。此外,本实施方式具有与实施方式1的上述2. (2) (4)相同的结构上的要点。但是,在对位于像素的上下角的突起部236b、236c也设有液晶层厚调整层237 (液晶层厚调整层237b、237c)这一点是不同的。3.效果(1)根据本实施方式的上述2. (1)的结构,可以在突起部236下配置液晶层厚调整层237的侧面(端部)。因此,通过突起部236可以控制可能对液晶的取向带来不良影响的液晶层厚调整层237的侧面(端部)附近的液晶的取向。即,在具有多间隙构造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可以抑制发生起因于液晶层厚调整部238的液晶的取向混乱。另外,可以调节使反射区域R的液晶层厚小于透射区域T的液晶层厚的液晶层厚调整层237的膜厚。因此, 可以设定反射区域R的液晶层厚,使得可以实现良好的VR特性。此外,本实施方式也可以得到与实施方式1的上述3.⑵ (4)相同的效果。但是,在像素的上下角也可以得到上述效果这一点是不同的。另外,沿着液晶层厚调整层237(液晶层厚调整部238)的侧面(端部)中的位于像素中央侧的部分无间隙地配置突起部236。因此,可以将通常配置在像素中央侧的、除了像素的外周端之外的区域的突起部236和液晶层厚调整层237 (液晶层厚调整部238)设计为更容易满足上述2. (1)的结构。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抑制发生液晶的取向混乱。另外,可以不牺牲透射对比度特性来调整VR特性。4.关于变形例(1)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反射光发生散射,在液晶层厚调整层237中形成有凹凸形状,但是也可以不设置该凹凸形状而使配置在第二基板230的外侧的圆偏光板具有散射功能。(2)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突起部236仅设置了突起部236a、236b、236c,但是也可以设置除此以外的突起部。如上面所说明的,在实施方式1和2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反射区域中的被突起部和像素的外周端所包围的区域中形成有液晶层厚调整部。此时,沿着突起部以不出现缝隙的方式形成该调整部。此外,此时为了实现本方式,优选以覆盖液晶层厚调整部的方式形成突起部。这样形成液晶层厚调整部,由此,该调整部的侧面(端部、台阶部)位于对液晶的取向进行分割的部分。因此,可以在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两者中不会对液晶的取向方向带来影响地调整反射区域的液晶层厚,实现不产生灰度级反转的良好的VR特性。另外,在实施方式1和2中,沿着突起部而形成液晶层厚调整部。即,突起部不与液晶层厚调整部的侧面(侧面的纵长方向)交叉。因此,与专利文献1所述的技术不同,即使在形成了液晶层厚调整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透射区域和反射区域两者中,通过设于一方基板的突起物和设于另一方基板的控制取向构造物(例如,狭缝)来抑制液晶的取向方向混乱。另外,在即使设置液晶层厚调整部也可以实现与不形成液晶层厚调整部的情况下的液晶的取向方向同等(相同)的取向这一点也是不同的。而且,在实施方式1和2中,将突起部全部配置在反射区域这一点也是不同的。下面,说明实施方式1和2的突起部和液晶层厚调整部的位置关系的变化。在任一情况下均满足突起部(但是,仅限于沿着液晶层厚调整部无间隙地配置的情况。)的高度 Hl和液晶层厚调整部的高度H2至少满足Hl > H2。另外,在实施方式1和2中,突起部的厚度Tl和液晶层厚调整层的厚度Tl满足Tl > T2。此外,在实施方式1和2中,不特别限定突起部的锥形角,通常设定为15 30° 程度即可。另外,在实施方式1和2中,也不特别限定突起部的宽度,但是通常设定为5 20 μ m程度即可。如图3所示,突起部136、236可以覆盖液晶层厚调整部138、218(液晶层厚调整层137、237)。此时,可以不特别限定液晶层厚调整部138、238(液晶层厚调整层137、237)的锥形角而进行适当设定。另外,如图4所示,在突起部136、216和液晶层厚调整部138、238 (液晶层厚调整层137、237)之间也可以均无台阶。此时,可以不特别限定液晶层厚调整部138、238(液晶层厚调整层137、237)的锥形角而进行适当设定。而且,如图5所示,也可以在突起部136、216和液晶层厚调整部138、238(液晶层厚调整层137、237)之间均有台阶d,但是无间隙。此时,台阶d的大小,从突起部对液晶的取向控制的观点来看,优选小于0.2μπι。但是,当液晶层厚调整部138、238(液晶层厚调整层137、237)的锥形角θ小于20°时,可以不特别限定台阶d的值而进行适当设定。如上所述,液晶层厚调整部138、238(液晶层厚调整层137、237)的侧面也可以是倾斜面。另外,在实施方式1和2中,突起部136、236和液晶层厚调整部138、238(液晶层厚调整层137、237)是作为不同的部件而分别形成的,但是两者也可以一体形成。而且,在实施方式1和2中,沿着液晶层厚调整部138、238(液晶层厚调整层137、
237)的侧面(端部)形成突起部136、236,但是,如图6所示,液晶层厚调整部138、238也可以是绝缘膜141的膜厚较厚的部分(厚膜部14 ,所述绝缘膜141具有膜厚不同的部分,也可以沿着厚膜部142的侧面(端部)形成突起部136、236。另外,液晶层厚调整部138、238 如图7所示,也可以包括配线等的下层图案143和形成在下层图案143上的绝缘膜144。无论是哪种情况,只要沿着液晶层厚调整部138、238的侧面(台阶部)无间隙地配置突起部 136,236即可。此外,在图6和图7的方式中,例如,可以将形成于第一基板的绝缘层(层间绝缘膜)用作液晶层厚调整部。另外,在实施方式1和2中,沿着液晶层厚调整层137、237a(液晶层厚调整部138、
238)的侧面(端部或者台阶部)中的位于像素中央侧的整个部分配置突起部136a、236a。 但是,如图8所示,突起部136a、236a也可以沿着液晶层厚调整层137、237a(液晶层厚调整部138、238)的侧面(端部或者台阶部)中的位于像素中央侧的部分的一部分配置。而且,在实施方式1和2中,沿着液晶层厚调整层137、237a(液晶层厚调整部138、 238)的侧面(端部或者台阶部)配置突起部136a、236a的整个部分,但是也可以沿着液晶层厚调整层137、237a(液晶层厚调整部138、238)的侧面(端部或者台阶部)仅配置突起部136a、236a的一部分。例如,可以沿着液晶层厚调整层137、237a(液晶层厚调整部138、 238)的侧面(端部)仅配置突起部136a、236a的除了两个顶端部之外的部分,突起部136a、 236a可以还具有不与液晶层厚调整层137、237a(液晶层厚调整部138、238)的侧面(端部) 接触的辅助突起部。本申请以2009年3月23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09-070895号为基础,主张基于巴黎公约乃至进入国的法规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内容整体作为参照被写入本申请中。附图标记说明110、210:第一基板111,211 玻璃基板112、212:绝缘层113、213:像素电极0128]
0129]
0130]
0131]
0132]
0133]
0134]
0135]
0136]
0137]
0138]
0139]
0140]
0141]
0142]
0143]
0144]
114.214
115.215
116.216
130.230
131.231
132.232
133.233
134.234
136.236
137.237
138.238 141,144
142厚膜部
143下层图案 150,250 液晶层
狭缝
反射膜
切口
第二基板玻璃基板着色层黑矩阵相对电极突起部
液晶层厚调整层液晶层厚调整部绝缘膜透射区域 反射区域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一对基板和在上述一对基板间所夹持的液晶层,并且具有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 上述一对基板的一方具有用于使上述反射区域的液晶层厚小于上述透射区域的液晶层厚的液晶层厚调整部和纵长状的突起部,上述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沿着上述液晶层厚调整部的侧面的至少一部分无间隙地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部中的与上述侧面相邻的部分与上述液晶层厚调整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者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部的高度Hl和上述液晶层厚调整部的高度H2满足Hl ^ H2的关系。
4.根据权利要求1 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液晶层厚调整部包括用于使上述反射区域的液晶层厚小于上述透射区域的液晶层厚的液晶层厚调整层。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沿着上述侧面中的位于像素中央侧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无间隙地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沿着上述侧面中的位于像素中央侧的整个部分无间隙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侧面中的与上述突起部不相邻的部分沿着像素间的边界线配置。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可以抑制发生液晶的取向混乱且发挥良好的VR特性的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是具备一对基板和在上述一对基板间所夹持的液晶层,并且具有反射区域和透射区域的液晶显示装置,上述一对基板的一方具有用于使上述反射区域的液晶层厚小于上述透射区域的液晶层厚的液晶层厚调整部和纵长状的突起部,上述突起部的至少一部分沿着上述液晶层厚调整部的台阶部的至少一部分无间隙地配置。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02341746SQ20098015776
公开日2012年2月1日 申请日期2009年10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3月23日
发明者古川智朗, 小川胜也, 斋藤全亮, 藤冈和巧 申请人:夏普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