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器与其制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73744阅读:18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器与其制法的制作方法
液晶显示器与其制法技术领域
本发明系有关于一种液晶显示器,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多区域配向的液晶显示器与其制法。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由于具有轻、低消耗功率、无福射等优点,目前已应用于各种个人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 PDA)、手机、电视等。
传统的液晶面板主要由一对基板与形成于基板之间的液晶层所组成,而基板的表面利用摩擦配向(rubbing alignment)方式,可使液晶分子朝特定方向倾斜,此种为单一区域配向的液晶显示器(monodomain LCD),然而,为了改善视角的问题,开始发展多区域配向的液晶显不器(multidomainalignment LCD)。
形成多区域配向的液晶显示器的方法可通过微摩擦配向(micro-rubbing)、堆栈配向层(stacked alignment layer)或辅助配向装置(例如突出物或蚀刻电极成特定图案)而达成。
然而上述配向方法仍会造成穿透率损失、开口率下降、色偏(colorwashout)与灰阶反转(grayscale inversion)的问题,因此,业界亟需发展一种多区域配向的液晶显示器与其制法,此显示器不但可提供高穿透率、高开口率,并解决色偏与灰阶反转的问题,且不需辅助配向装置,亦不需使用摩擦配向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 种液晶显不器,包括:一第一基板,其中该第一基板之上包括一第一平面电极(flat electrode);一第一配向层,形成于第一平面电极之上;一第二基板,其中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系相对设置,其中该第二基板之上包括一栅极线(gate line)、一数据线(data line)与一第二平面电极,其中该栅极线与该数据线定义出一画素区域,该画素区域包括至少一次画素电极区域,且该第二平面电极的面积小于该第一平面电极的面积;一第二配向层,形成于该第二平面电极之上;以及一液晶层,形成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其中该液晶层具有旋光(charility)性;其中该次画素电极区域中具有多区域预倾角(multidomain pretilt angle),且该次画素区内的液晶层具有连续区域的排列结构。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的制法,包括以下步骤:提供一第一基板与一第二基板,其中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系相对设置;形成一第一平面电极(flat electrode)于该第一基板之上;形成一第一配向层,形成于该第一平面电极之上;形成一栅极线(gateline)、一数据线(data line)与一第二平面电极于第二基板之上,其中该栅极线与该数据线定义出一画素区域,该画素区域包括至少一次画素电极区域,且该第二平面电极的面积小于第一平面电极的面积;形成一第二配向层于第二平面电极之上;组装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形成一液晶层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其中该液晶层包括一液晶分子与一旋旋光性物质;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的一第一区域进行一第一照光;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施加一第一电压;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进行一第二照光;以及移除该第一电压,其中该次画素电极区域中具有多区域预倾角(multidomain pretilt angle),且该次画素区内的液晶层具有连续区域的排列结构。
为让本发明之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出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作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一剖面图,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的结构。
图2为一俯视图,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的结构。
图3A-3D为一系列剖面图,用以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平面电极与第二平面电极结构。
图4为一剖面图,用以说明施加电压后,液晶分子受到斜向场作用(oblique fieldeffect)。
图5A-5B为一系列俯视图,用以说明施加电压后,液晶分子的排列情况。
图5C为一剖面图,用以说明施加电压后,液晶分子的排列情况。
图6A-6C为一系列俯视图,用以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各种光罩。
图7A-7D为一系列剖面图,用以说明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制法。
图8A-8F为一系列剖面图,用以说明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制法。
图9A-9F为一系列剖面图,用以说明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制法。
主要组件符号说明
100 液晶显示器
110 第一基板
112 第一平面电极
114 第一配向层
150 液晶层
151 液晶分子
210 第二基板
212 第二平面 电极
212a 第一次画素电极区域
212b 第二次画素电极区域
212c 第三次画素电极区域
214 第二配向层
216 栅极线(gate line)
218 数据线(data line)
250 连接电极
250a 第一连接电极
250b 第二连接电极
252 第一导通孔
254 第二导通孔
256 第三导通孔
Ml 第一光罩
M2A 第二光罩
M2B 第三光罩
610 第一开口
620 第二开口
630 遮光区域
632 曝光区域
710 第一区域
720 第二区域
810 第一区域
830 第三区域
840 第四区域
910 第一区域
940 第五区域
950 第六区域
Dl 第一开口的直径
D2 第二开口的直径
D3 遮光区域的直径
VO 前置电压
Vl 第一电压
V2 第二电压
V3 第三电压
UVl 第一照光
UV2 第二照光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见图1,此图显示本发明的液晶显示器100的剖面图,另外于图2中显示液晶显示器100的俯视图。
液晶显不器100包括第一基板110与相对设置的第二基板210,其中第一基板110之上依序形成第一平面电极112与第一配向层114,第二基板210之上依序形成第二平面电极212与第二配向层214,以及液晶层150形成于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210之间,其中液晶层150具有旋旋光性(charility),其可由向列型(nematic)液晶分子151与旋旋光性物质(chiraldopant)混合所组成一液晶混合物或由胆固醇型(cholesteric)液晶分子所构成的液晶层。由图1中可观察到第二平面电极212的面积小于第一平面电极112。
于一实施例中,第一基板110为彩色滤光片基板,第二基板210为薄膜晶体管基板,且液晶层150较佳为负介电异方性(dielectric anisotropy)的向列型(nematic)液晶分子与旋旋光性物质(chiral dopant)混合所组成的液晶混合物。
请参见图2,栅极线216与数据线218形成于第二基板210之上,其中栅极线216与数据线218彼此交叉以定义出画素区域,画素区域可为红色画素、绿色画素或蓝色画素。
此外,于图2中,画素区域的边界与第二平面电极212的边界之间的距离W大于或等于液晶层150的厚度d(液晶层150的厚度显示于图4中)。
于另一实施例中,画素区域包括至少一次画素电极区域,请参见图2及图3A-3D,这些图显示第一平面电极112、第二平面电极212与次画素电极区域的各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于图3A中,第二平面电极212的面积小于第一平面电极112,且第二平面电极212包括第一次画素电极区域212a与第二次画素电极区域212b,连接电极250(与第二平面电极212位于同一层)用以电性连接第一次画素电极区域212a与第二次画素电极区域212b。
请参见图3B,第二平面电极212的面积小于第一平面电极112,且第二平面电极212包括第一次画素电极区域212a与第二次画素电极区域212b,其中连接电极250与第一平面电极112、第二平面电极212位于不同层,且第一导通孔(via) 252电性连接第一次画素电极区域212a与连接电极250,而第二导通孔254电性连接第二次画素电极区域212b与连接电极250。
请参见图3C,第二平面电极212的面积小于第一平面电极112,且第二平面电极212包括第一次画素电极区域212a、第二次画素电极区域212b与第三次画素电极区域212c,其中第一连接电极250a(与第二平面电极212位于同一层)用以电性连接第一次画素电极区域212a与第二次画素电极区域212b,第二连接电极250b (与第二平面电极212位于同一层)用以电性连接第二次画素电极区域212b与第三次画素电极区域212c。
请参见图3D,第二平面电极212的面积小于第一平面电极112,且第二平面电极212包括第一次画素电极区域212a、第二次画素电极区域212b与第三次画素电极区域212c,连接电极250与第一平面电极112、第二平面电极212位于不同层,且通过位于第一次画素电极区域212a的第一导通孔(via) 252、位于第二次画素电极区域212b的第二导通孔254、位于第三次画素电极区域212c的第三导通孔256与连接电极250电性连接第一次画素电极区域212a、第二次画素电极区域212b与第三次画素电极区域212c。
须注意的是,现有技术需要通过辅助配向装置(例如突出物或蚀刻电极成特定图案),以帮助形成液晶分子的配向。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第一平面电极112与第二平面电极212为平面电极,其不需将电极蚀刻成特定图案,只要第二平面电极212的面积小于第一平面电极112的面积时,对第一平面电极112与第二平面电极212施加电压时,可使液晶分子151受到斜向场(如图中虚线箭头所示)作用(oblique field effect),而使液晶分子151往中心倾倒,如图4所示(其中液晶层150的厚度为d)。
再者,由于液晶层150中添加旋旋光性物质,液晶分子依据加入的旋旋光性物质来决定为向左或向右扭转(twisted)。当施加电压时,液晶分子151形变(deformation)成一连续区域(continuous domain)的排列,所以使液晶显示器具有广视角效果,次画素电极区域内不会产生奇异点(singularpoint)。
此外,本发明利用有限元素法(finite element method)仿真液晶分子的排列结果,显示如图5A-5C,其中图5A-5B为俯视图,图5C为剖面图。图5A-5B显示施加电压时,次画素电极区域内的液晶分子151排列的剖面图。液晶层150的厚度d设定为4.6μπι。
图5Α显示当观察位置距离第二配向层214之间距Z为0.5d时的液晶分子151排列图,其呈现螺旋放射状。
于图5B中,当观察位置距离第二配向层214之间距Z为0.12d时的液晶分子151排列图,其内圈为同心圆,夕卜圈为放射状。
请参见图5C,由图中可知,当施加电压时,液晶层150中的液晶分子151形变(deformation)成连续区域的排列结构。
由于利用斜向场帮助液晶分子配向时,当驱动电压变化较大时,例如电压变化超过5V,容易使液晶分子排列不稳定,因此,尚可添加反应性单体(reactive monomer, RM)于液晶层中,通过照光使反应性单体聚合,以形成高分子稳定层,用以使液晶分子排列更为稳定。
另外,请再次参见图1,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的制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提供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210,依序形成第一平面电极112与第一配向层114于第一基板110之上,依序形成第二平面电极212与第二配向层214于第二基板210之上。
此外,形成栅极线216与数据线218 (请参见图2)于第二基板210之上,其中栅极线216与数据线218彼此交叉以定义出画素区域,且画素区域包括至少一次画素电极区域(次画素电极区域请参见图2及图3A-3D)。
之后,组装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210,并于第一基板110与第二基板210之间形成液晶层150,其中液晶层150包括液晶分子151与旋旋光性物质。
为简化说明,图6A-6C显不后续步骤所需的光罩。于图6A中,第一光罩Ml具有第一开口 610,第一开口 610的直径为D1。
于图6B中,第二光罩M2A具有第二开口 620,第二开口 620的直径为D2,其中D2大于D1。
于图6C中,第三光罩M2B具有遮光区域630与曝光区域632,其中遮光区域630的直径为D3,且D3大于D1。本说明书的光罩图案系以一次画素电极区域实施聚合反应的示意光罩图案,若画素内具有多个次画素电极区域,则光罩图案将依次画素电极区域数量复制成多个开口或遮光区域,其中光罩图案的各开口 610、620或遮光630区域较佳系对应于各次画素电极区域中央处。
此外,本发明后续步骤可分成不同实施例加以说明,其中图7A-7D显示第一实施例的制法,图8A-8F显示第二实施例的制法,图9A-9F显示第三实施例的制法。须注意的是,于第一 第三实施例中,可添加反应性单体(reactive monomer, RM)于第一配向层114或第二配向层214中,或可添加反应性单体于液晶层150中,反应性单体经过照光后,会发生聚合反应,而形成高分子稳定层,用以帮助液晶分子的配向。
请参见图7A-7D,这些图显示液晶显示器100中经过后续步骤后,其次画素电极区域内会具有多区域预倾角。
首先,请参见图7A,首先提供第一光罩Ml于液晶显示器100上。之后,对次画素电极区域的第一区域710进行第一照光UV1,其中位于第一开口 610下方的区域即为第一区域710,位于第一区域710的外的区域为第二区域720。
需注意的是,第一区域710位于次画素电极区域的中央,且第二区域720包围第一区域710。
再者,于照光之前,尚可对次画素电极区域内的第一平面电极112与第二平面电极212施加一前置电压(pre-voltage) V0,电压VO可以为OV(亦即不施加电压)或大于0V。当电压为OV时,液晶分子垂直于第一基板110或第二基板210,此时第一区域710内的液晶分子与基板的夹角近似于90度;当电压大于OV时,液晶分子与基板表面的夹角会小于90度,此时第一区域710内的液晶分子与基板的夹角小于90度。
由于照光之后,可使第一区域710的反应性单体产生聚合反应(polymerization),使聚合区域与未聚合区域具有不同的表面锚定能(anchoringenergy)。
经第一次照光后,先让前置电压VO降至0V,请参见图7B,此时第一区域710预倾角为Tla。
接着,请参见图7C对次画素电极区域的两电极施加第一电压VI,电压施加速度为小于0.5V/秒,较佳为0.1V/秒,由于次画素电极四周斜向场的作用(oblique fieldeffect),使液晶分子朝向次画素电极区域的中心倾倒,且由于旋光物质的作用,使液晶分子固定往左或往右扭转,使液晶分子呈现一连续的形变排列结构(如图5A、5B所示)。
第一电压Vl可等于或不等于前置电压V0,较佳为不等于前置电压V0。此外,于施加第一电压Vl之后,第一区域710预倾角(液晶分子与基板之间的夹角)由Tla变为Tlb,而第二区域720的预倾角为T2b。
请再次参见图7C,接着对第一区域710与第二区域720进行第二照光UV2,此步骤是让第二区域720的单体进行聚合反应,以及让第一区域710未聚合完全的单体再次进行聚合反应。第二照光UV2的能量可等于或不等于第一照光UV1,可依实际应用的需求调整第一照光UVl或第二照光UV2的能量或时间。
之后,请参见图7D,于移除第一电压Vl与第二照光UV2之后,第一区域710预倾角变为Tlc,而第二区域720的预倾角变为T2c。
由于整个聚合过程中,液晶分子排列都维持一连续的形变排列结构,所以在第一区域710与第二区域720间过渡区的预倾角为第一预倾角Tlc渐变至第二预倾角T2c,这些现象并未显示于图中。
请参见图8A-8F,这些图显示本案第二实施例的制法。于图8A中,提供第一光罩Ml于液晶显示器100上。之后,对次画素电极区域的第一区域810进行第一照光UV1,其中位于第一开口 610下方的区域即为第一区域810。
照光之后,可使第一区域810的反应性单体产生聚合反应(polymerization),使聚合区域与未聚合区域具有不同的表面锚定能(anchoring energy)。
须注意的是,于照光之前,尚可对次画素电极区域内的第一平面电极112与第二平面电极212施加一前置电压(pre-voltage) V0,电压VO可以为OV(亦即不施加电压)或大于0V。
经第一次照光后,先让前置电压VO降至0V,请参见图SB,此时第一区域810预倾角为Tla。
接着,请参见图8C,对次画素电极区域的两电极施加第一电压VI,电压施加速度为小于0.5V/秒,较佳为0.1V/秒,由于画素电极四周斜向场的作用(oblique fieldeffect),使液晶分子朝向次画素电极区域的中心倾倒,且由于旋光物质的作用,使液晶分子固定往左或往右旋转,使液晶分子呈现一连续的形变排列结构(如图5A、5B所示)。
第一电压Vl可等于或不等于前置电压V0,较佳为不等于前置电压V0。此外,于施加第一电压Vl之后,第一区域810预倾角(液晶分子与基板之间的夹角)由Tla变为Tlb,而第一区域810以外的区域预倾角为T2b。
请再次参见图SC,提供第二光罩M2A于液晶显示器100上,以进行第二照光UV2,由于第二光罩M2A的第二开口 620直径D2大于第一光罩Ml的第一开口 610直径D1,因此,位于第二开口下方且位于第一区域810的外的区域定义为第三区域830,进行第二照光UV2,可使第三区域830的单体进行聚合反应,以及让第一区域810未聚合完全的单体再次进行聚合反应。第二照光UV2的能量可等于或不等于第一照光UV1,可依实际应用的需求调整第一照光UVl或第二照光UV2的能量或时间。
经过第二照光UV2之后,移除第一电压VI,请参见图8D,第一区域810预倾角变为Tlc,而第三区域830的预倾角变为T3c,位于第一区域810与第三区域830的外的区域为第四区域840,第四区域840具有预倾角T4c。
请参见图8E,在移除第一电压Vl之后,再重新施加第二电压V2。第二电压V2可等于或不等于第一电压VI,较佳为不等于第一电压VI。
经过第二电压V2之后,第一区域810预倾角为Tld,第三区域830预倾角为T3d,第四区域840预倾角为T4d。
于图SE中,对整个次画素电极区域进行第三照光UV3,使整个次画素电极区域内的单体进行聚合反应。第三照光UV3的能量可等于或不等于第二照光UV2,可依实际应用的需求调整第一照光UVl、第二照光UV2与第三照光UV3的能量或时间。
请参见图8F,于移除第二电压V2与第三照光UV3之后,使第一区域810预倾角为Tie,第三区域830预倾角为T3e,第四区域840预倾角为T4e。
请参见图9A-9F,这些图显示第三实施例。第三实施例的步骤类似于第二实施例,差别在于第二照光UV2步骤不同,于第三实施例中,将第二实施例所使用的第二光罩M2A改为第三光罩M2B,其中第三光罩具有遮光区域630与曝光区域632,且遮光区域630的直径D3大于第一开口 610的直径Dl。
图9A-9B类似于图8A-8B,在此不再赘述。
请参见图9C,进行第二照光UV2,位于曝光区域632下方的区域为第五区域950,位于第一区域910与第五区域950以外的区域为第六区域960。
经过第二照光UV2之后,移除第一电压VI,请参见第9D图,第一区域910预倾角变为Tlc,而第五区域950的预倾角变为T5c,第六区域960具有预倾角T6c。
图9E-9F类似于图8E-8F的步骤,差别仅在于图9E中的电压改为第三电压V3,其中第三电压V3可以等于或不等于图SE的第二电压V2。
须注意的是,本发明提供的液晶显示器的制法中,通过对电极施加电压,而使液晶分子受到斜向场作用而朝向次画素电极区域的中心倾倒。通过添加旋光物质,使液晶分子形变成连续区域的排列。且通过照光使反应性单体聚合,形成高分子稳定层,以帮助液晶分子配向,因此制法中搭配施加电压与照光步骤,可使次画素电极区域中具有多区域预倾角(multidomainpretilt angle),且使次画素区内的液晶层具有连续区域的排列结构,其中第一实施例可得具有不同预倾角的二个区域,第二与第三实施例可得具有不同预倾角的三个区域。
此外,本发明的液晶显不器于实际应用时,尚可包括第一偏光片,形成于第一基板110之上;或者再增加第二偏光片形成于第二基板210之下,其中第一偏光片或第二偏光片为线性偏光片。
本发明所提供的实施例不限应用于透射型(transmissive)液晶显示器,亦可应用于反射型与半透射半反射型液晶显示器。
上述的实施例中,反应性单体材料例如为光反应型单体材料。单体通过照光而进行聚合反应,本发明不限定以何种方式形成局部高分子聚合,虽然本发明举例以局部光照射形成局部分区聚合反应效果,使得不同区域中,液晶分子具有连续不同的预倾角排列的结构,但熟悉该技术者,可改成局部加热形成局部分区聚合反应效果,一样可达成本发明提出的效果。
上述的实施例中,液晶层亦可选择添加其它不同添加物,例如:除了反应性单体夕卜,可再添加染料分子。
虽然本发明已以数个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任意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器,包括: 一第一基板,其中该第一基板之上包括一第一平面电极(fIatelectrode); 一第一配向层,形成于第一平面电极之上; 一第二基板,其中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系相对设置,其中该第二基板之上包括多条栅极线(gate line)、多条数据线(data line)与一第二平面电极,其中该栅极线与该数据线定义出一画素区域,该画素区域包括至少一次画素电极区域,且该第二平面电极的面积小于该第一平面电极的面积; 一第二配向层,形成于该第二平面电极之上;以及 一液晶层,形成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其中该液晶层具有旋旋光性; 其中该次画素电极区域中具有多区域预倾角(multidomain pretiltangle)。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次画素电极区内的液晶层具有连续区域的排列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画素区域的边界与该第二平面电极的边界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液晶层的厚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液晶层包括一向列型液晶分子与一旋旋光性分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液晶层包括一胆固醇液晶分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尚包括: 一高分子稳定层形成于部份的该第一配向层或部份的该第二配向层之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次画素电极区域包括一第一区域与一第二区域,其中该第一区域的预倾角不同于该第二区域的预倾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区域的位置位于该次画素电极区域的中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第二区域包围该第一区域。
10.根据权利要 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器,其特征在于,该次画素电极区域尚包括一第三区域,其中该第一区域的预倾角不同于或相同于第三区域的预倾角。
11.一种液晶显示器的制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第一基板与一第二基板,其中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系相对设置; 形成一第一平面电极(flat electrode)于该第一基板之上; 形成一第一配向层,形成于该第一平面电极之上; 形成一栅极线(gate line)、一数据线(data line)与一第二平面电极于第二基板之上,其中该栅极线与该数据线定义出一画素区域,该画素区域包括至少一次画素电极区域,且该第二平面电极的面积小于第一平面电极的面积; 形成一第二配向层于第二平面电极之上; 组装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 形成一液晶层于该第一基板与该第二基板之间,其中该液晶层具有旋旋光性; 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的一第一区域进行一第一照光; 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施加一第一电压; 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进行一第二照光;以及移除该第一电压,其中该次画素电极区域中具有多区域预倾角(multidomain pretiltangle),且该次画素区内的液晶层具有连续区域的排列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的第一区域进行该第一照光之前,尚包括施加一前置电压(pre-voltage)。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配向层与该第二配向层包括一反应性单体(reactive monomer, RM)。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该液晶层包括一反应性单体。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晶显示器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的第一区域进行该第一照光的步骤包括: 提供一第一光罩于该次画素电极区域之上,其中该第一光罩具有一第一开口 ; 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进行该第一照光,其中位于该第一开口下方的区域为该第一区域,其中位于该第一区域的外的为一第二区域,且该第一区域的预倾角不同于该第二区域的预倾角。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器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进行该第二照光的步骤包括: 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的第一区域与该第二区域进行该第二照光。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器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进行该第二照光的步骤包括: 提供一第二光罩,于该次画素电极区域之上,其中该第二光罩具有一第二开口,且该第二开口的直径大于该第一开口的直径;以及 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进行该第二照光,其中位于该第二开口下方且位于该第一区域以外的区域为一第三区域。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器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进行该第二照光之后,尚包括以下步骤: 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施加一第二电压; 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进行一第三照光,其中位于该第一区域与该第三区域以外的区域为一第四区域,其中该第一区域与该第三区域或该第四区域的预倾角不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 5所述的液晶显示器的制法,其特征在于,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进行该第二照光的步骤包括: 提供一第三光罩,于该次画素电极区域之上,其中该第三光罩具有一遮光区域与一曝光区域,且该遮光区域的直径大于该第一开口的直径;以及 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进行该第二照光,其中位于该曝光区域下方的区域为一第五区域。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晶显示器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进行该第二照光之后,尚包括以下步骤: 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施加一第三电压; 对该次画素电极区域进行一第三照光,其中位于该第一区域与该第五区域以外的区域为一第六区域。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晶显示器的制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区域与该第五区域或该第六区域 的预倾角不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括第一基板,其包括第一平面电极;第一配向层形成于第一平面电极之上;第二基板,其中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相对设置,其中第二基板之上包括栅极线、数据线与第二平面电极,其中栅极线与数据线以定义出画素区域,画素区域包括至少一次画素电极区域,且第二平面电极的面积小于第一平面电极的面积;第二配向层形成于第二平面电极之上;液晶层形成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其中液晶层包括液晶分子与旋旋光性物质;其中次画素电极区域中具有多区域预倾角,且次画素区内的液晶层具有连续区域的排列结构。
文档编号G02F1/1343GK103163692SQ20111040901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12月9日
发明者彭政忠, 范士鸿 申请人:群康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