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状照明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26356阅读:126来源:国知局
面状照明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包含配置于导光板的射出面侧的光学片和至少用于定位导光板的框架的面状照明装置、以及使用该面状照明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如今,一般使用液晶显示装置作为个人计算机、移动电话等电子设备的显示设备。液晶不是自发光型的显示元件,所以作为照明机构的面状照明装置与液晶显示装置组合而广泛使用。

参照图4来说明,具备这样的面状照明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简要构造由液晶表示面板(LCD)110和配置于LCD110的里面侧的面状照明装置101构成。面状照明装置101包含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并将对置的一对主面的一方(表面)作为光的射出面的俯视呈矩形的导光板12、配置于导光板12的里面侧的反射片118、以及配置于LCD110与导光板12之间的多层(图4的例中为3层)光学片18这样的多个板状(或者片状)部件作为构成要素。而且,上述构成要素与相对于导光板12的连结一对主面的端缘的侧面(入光面)对置配置的白色LED等光源一起被收纳于图4的例子中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的框状的框架124的内部。这样,液晶显示装置100是将该面状照明装置101与LCD110组合为一体而构成。

在该液晶显示装置100中,以往,规定射出面的有效区域的遮光片20也作为相对于框架124固定光学片18、LCD110的机构来使用。在图4的例子中,遮光片20为双面粘着片,一面(下表面)跨越贴附于光学片18的上表面以及框架124的上表面。而且,另一面(上表面)贴附于LCD110。

此外,遮光片20根据要求规格未必一定要求遮光性,在不要求防止光漏的情况下,有时使用具有贴合功能而不具有遮光功能的粘着片(粘性胶带)来代替遮光片20。因此,在本说明中包含遮光片、粘着片(粘性胶带)等在内,也称为“粘着片”。

如上所述,液晶显示装置100具有利用配置于LCD110的里面侧的框架124将必要的构成部件保持为一体并且确保必要的强度的构造。然而,从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小型化这样的功能性的观点以及外观设计上的观点考虑,总是要求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窄边框化。为了促进其窄边框化,需要减薄框架124的厚度(图4的例子中用附图标记W1、W2表示的尺寸)。在该情况下,框架124的上表面的粘贴面积减少,所以作为用于充分确保遮光片20的粘贴量的方法,不仅将遮光片20的粘贴范围扩展到图4所示的框架124的上表面,还扩展至框架124的外侧面(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作为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窄边框化的方法,还开发了在框架124使用金属框架126(参照图5)的构造(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4357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045559号公报

于是,在为了应对如上述那样因框架的轻薄化引起的遮光片20相对于框架上表面的粘合面积的减少,而将遮光片20的粘贴范围扩展到框架的外侧面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如下的问题。图5的例子示出了在框架采用金属框架126并将遮光片20的粘贴范围扩展到其外侧面的具体例。在这种情况下,若光学片18相对于金属框架126的位置在尺寸的公差范围内沿图中的左右方向产生位置偏移,则会有光学片18与遮光片20的粘合面积极端减少的情况。其结果是,无法充分发挥遮光片20相对于光学片18的粘合力,而会从图中假想线所示的遮光片20的正常的粘合状态,如实线所示那样变为遮光片20从光学片18剥离的状态。

产生该遮光片20的剥离现象的原因是,使以薄壁的树脂片为基材的遮光片20以仿照金属框架126的外侧面和光学片18的上表面的方式弹性变形从而折弯并粘贴之后,遮光片20相对于光学片18的粘合力小于遮光片20的弹性恢复力,导致遮光片20以与金属框架126的外侧面粘合的部分为起点立起。

而且,若成为遮光片20从光学片18剥离的状态,则不仅遮光片20本身相对于面状照明装置101的固定不完全,经由遮光片20的面状照明装置101与LCD110的固定也会不充分,难以构成经由遮光片20使面状照明装置101与LCD110一体化的液晶显示装置100。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是促进面状照明装置和使用该面状照明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进一步窄边框化并且更可靠地固定粘着片。

(发明的实施方式)

以下的发明的实施方式例示出本发明的结构,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多样结构而分项进行说明。各项并非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参考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优方式并且置换、削除各项构成要素的一部分或者再附加其它构成要素也可以包含在本申请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1)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包含:将对置的一对主面的一方作为光的射出面的导光板;配置于该导光板的将上述一对主面的端缘连结的侧面的光源;配置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射出面侧的光学片;以及用于至少定位上述导光板的框架,在上述面状照明装置中,上述框架具备沿上述导光板的侧面配置的侧壁,上述光学片与上述框架的上述侧壁形成重叠部,在该重叠部,上述光学片与上述框架的上述侧壁在俯视上述光学片时至少局部重叠,并且上述侧壁的上端面配置于比上述光学片的下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并至少局部被上述光学片覆盖,以跨越上述光学片的上表面以及上述侧壁的外侧面的方式粘贴有粘着片(技术方案1)。

本项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在框架的侧壁与光学片的重叠部,侧壁的上端面配置于比光学片的下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侧壁的上表面至少局部被光学片覆盖。因此,在重叠部,即使在侧壁的上表面无法充分确保粘着片(以下,为了方便而说明主要遮光片的情况)的粘贴量,也能在光学片侧充分确保跨越光学片的上表面以及侧壁的外侧面而配置的遮光片的粘贴量。因此,不管侧壁的厚度(侧壁的上端面的宽度)如何,能够避免因促进侧壁的轻薄化而导致的遮光片相对于光学片的粘合力小于遮光片的弹性恢复力而使遮光片以与框架的侧壁的外侧面的粘合部分为起点立起进而遮光片的固定不完全的不良情况。

另外,根据该结构,光学片的端面不被框架的侧壁覆盖而是位于侧壁的上端面的上方,从而成为向侧壁的外侧露出的状态,但露出的光学片的端面被跨越光学片的上表面以及侧壁的外侧面而配置的遮光片遮蔽。因此,不会从光学片的端面向外部产生光漏。

此外,光学片的俯视时的尺寸根据框架的尺寸来决定,以便即使产生光学片相对于侧壁的不可避免的位置偏移也一定能形成重叠部。

(2)在上述(1)项的面状照明装置中,上述侧壁沿着上述导光板的侧面中的将供上述光源配置的入光面、和与该入光面对置的侧面的端缘连结的一对侧面的各个而配置(技术方案2)。

本项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中,面状照明装置的构成要素中的至少定位导光板的框架的侧壁沿着导光板的侧面中的将供光源配置的入光面、和与入光面对置的侧面的端缘连结的一对侧面的各个而配置,所以在该一对侧面进行面状照明装置的窄边框化时,得到上述(1)项的作用。

(3)在上述(2)项的面状照明装置中,上述侧壁沿着上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以及与该入光面对置的侧面中的至少一方而配置(技术方案3)。

本项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中,侧壁沿着导光板的入光面以及与入光面对置的侧面中的至少一方而配置,从而与上述(2)的侧壁一起,利用侧壁将导光板、光源、光学片这样的构成要素沿导光板的3个乃至4个侧面保持。而且,在根据需要在导光板的入光面以及与入光面对置的侧面中的至少一方进行面状照明装置的窄边框化时,得到上述(1)项的作用。

(4)在上述(1)~(3)项的面状照明装置中,上述侧壁由板金构成(技术方案4)。

本项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中,利用板金构成侧壁,从而如将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型等得到的框架那样,从成型性的观点考虑轻薄化不受限制,能够促进框架的侧壁的轻薄化。

(5)在上述(4)项的面状照明装置中,上述框架在上述导光板的入光面以及与该入光面对置的侧面中的至少一方、与上述侧壁之间具备树脂部(技术方案5)。

本项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中,框架在导光板的入光面以及与入光面对置的侧面中的至少一方与侧壁之间具备树脂部,从而利用该树脂部,进行导光板、光学片这样的面状照明装置的构成要素的保持以及定位。

另外,如上述(4)项所示,在框架的侧壁为板金部件的情况下,在树脂部也能确保遮光片的粘贴量。另外,在向框架组装并定位导光板等面状照明装置的构成要素时,减少因金属部分与导光板等接触而引起的在该部分的污染的产生。另外,确保金属部分与光源的布线基板的绝缘性。另外,在导光板的与入光面对置的侧面配置有树脂部的情况下,利用树脂部使来自该侧面的泄漏光向导光板反射,从而有助于提高光从导光板的主面的射出效率。

(6)在上述(1)~(5)项的面状照明装置中,上述框架包含底部(技术方案6)。

本项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中,框架除了包含侧壁之外还包含底部,从而导光板、光学片等面状照明装置的构成要素在被底部从下方支承的状态下,由侧壁完成侧方的定位。因此,光学片的上表面与侧壁的上端面的高度方向的位置由底部确定,跨越光学片的上表面以及侧壁的外侧面而配置的遮光片的高度方向的位置也能更准确地确定,由遮光片可靠地完成光学片与框架的固定。

(7)在上述(1)~(6)项的面状照明装置中,在上述侧壁的上端面形成有比上述光学片的下表面更朝上方突出的突起部,在上述光学片形成有呈与该突起部互补的形状的切口部(技术方案7)。

本项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中,利用形成于光学片的切口部来避开设置于侧壁的上端面的比光学片的下表面更朝上方突出的突起部,所以比光学片的下表面更朝上方突出的侧壁的突起部俯视时不与光学片重叠,因此在本特征部分不形成重叠部。另一方面,光学片相对于框架的面方向的定位由形成于侧壁的上端面的突起部和光学片的切口部完成,所以能够防止光学片相对于侧壁的位置偏移,在除了本特征部分之外的位置可靠地形成重叠部,而能够得到上述各项的作用。

此外,突起部以及切口部的位置任意,但从窄边框化的观点考虑,在俯视呈矩形的光学片中,本项的特征部分优选位于角部。另外,从提高定位功能的观点考虑,在俯视呈矩形的光学片中,本项的特征部分更优选位于对置的角部,进一步优选位于光学片的四个角。

(8)液晶显示装置具备上述(1)~(7)项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以及配置于上述导光板的射出面侧且经由上述粘着片固定于上述面状照明装置的液晶面板(技术方案8)。

本项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层叠于上述(1)~(7)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导光板的射出面侧的液晶面板被面状照明装置照射,从而构成所谓的背光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而且,在经由遮光片等粘着片固定液晶面板与面状照明装置的构造中,难以产生因粘着片的粘合不良引起的位置偏移,组装时的作业性也良好。

(9)面状照明装置包含:将对置的一对主面的一方作为光的射出面的导光板;配置于该导光板的将上述一对主面的端缘连结的侧面的光源;配置于上述导光板的上述射出面侧的光学片;以及用于至少定位上述导光板的框架,在上述面状照明装置中,上述框架具备沿上述导光板的侧面配置的侧壁,上述光学片与上述框架的上述侧壁形成重叠部,在该重叠部,上述光学片与上述框架的上述侧壁在俯视上述光学片时至少局部重叠,并且上述侧壁的上端面配置于比上述光学片的下表面更靠下方的位置并至少局部被上述光学片覆盖。

本发明这样构成,所以能够促进面状照明装置和使用该面状照明装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进一步窄边框化并且能够更可靠地固定粘着片。

附图说明

图1(a)~图1(c)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图1(a)是俯视图,图1(b)是图1(a)的A-A线的放大剖视图,图1(c)是图1(a)的B-B线的放大剖视图。

图2是图1(a)~图1(c)所示的面状照明装置与LCD组合而构成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图3(a)以及图3(b)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应用例,其中,图3(a)是为了方便而省略了遮光片的俯视图,图3(b)是其侧视图。

图4是表示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部位的立体剖视图。

图5是表示现有的面状照明装置的主要部位剖视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0…面状照明装置,12…导光板,12a…射出面,12b…与射出面对置的主面,12c…入光面,12e…对置面,12F…第二突起部,14…光源,16…框架,16Ma…底部,16Mb…第一侧壁,16MbT…上端面,16Mc…第二侧壁,16Ra…树脂部,16Rb…树脂部,16MbP…突起部,18…光学片,181…第一片,182…第二片,183…第三层,18B…下表面,20…遮光片,201…第一面,202…第二面,OV…重叠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对与现有技术相同的部分或相当的部分适当地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说明。另外,以下的说明的“上”、“下”方向是指将本说明的面状照明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平置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另外,各部分的“外侧”是指将本说明的面状照明装置以及液晶显示装置平置的状态下的与装置中央部相反的一侧。

图1(a)~图1(c)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10。该面状照明装置10包含:具有俯视呈矩形并对置的一对主面12a、12b且将其中的一方12a作为光的射出面的导光板12;层叠配置于射出面12a的多个光学片18;规定射出面12a的有效区域的遮光片20(遮光带);与将一对主面12a、12b的端缘连结的侧面中的供光源14配置的一面即入光面12c对置配置的作为光源14的(点状光源)LED;以及用于定位上述构成要素的框架16。

在导光板12的射出面12a的从入光面12c起靠近中央部的规定宽度的范围形成有倾斜面12d,该倾斜面12d使对置的一对主面间的厚度朝导光板的中央部而变薄,比倾斜面12d更靠近中央部的范围保持恒定的厚度。

此外,在导光板12的与射出面12a对置的主面12b侧固定有反射片118。

由遮光片20规定的射出面12a的“有效区域”是将受到导光板12的侧面处的光的反射等的影响而使射出光的均匀性降低等在导光板12的射出面12a的端缘部附近不可避免地产生的“非有效区域”除去后的区域。本项记载的面状照明装置在俯视导光板12的射出面12a时,利用遮光片20遮蔽非有效区域,最大限度地有效利用来自有效区域的射出光。此外,为了便于说明,图1(a)中省略遮光片20来表示。

框架16是将铝合金、不锈钢等金属制板材进行板金成型而构成的,具备底部16Ma和沿导光板12的侧面12c、12e、12f配置的侧壁。作为上述侧壁,沿着将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c侧的侧面以及与入光面12c对置的侧面12e的端缘连结的一对侧面12f的各个而形成有从底部16Ma一体地立起的第一侧壁16Mb(参照图1(c))。另外,在框架16的底部16Ma上沿着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c以及与入光面12c对置的侧面12e的各个而形成有从底部16Ma一体地立起的第二侧壁16Mc(参照图1(b))。上述第一侧壁16Mb与第二侧壁16Mc的对接部在拉深成型的情况下连续,在拉弯成型的情况下分离。底部16Ma的厚度例如为0.1mm~0.2mm。另外,第一侧壁16Mb和第二侧壁16Mc的厚度也与底部16Ma相同(例如为0.1mm~0.2mm)。此外,也可以适当地在框架16的底部16Ma上仅沿着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c或者与入光面12c对置的侧面12e中的一方而形成有从底部16Ma一体地立起的第二侧壁16Mc(参照图1(b))。

而且,在图示的例中,板金制的框架16组合使用分别与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c以及对置于入光面12c的侧面12e对置的一对树脂部16Ra、16Rb。树脂部16Ra、16Rb例如是矩形剖面的棒状部件。这些树脂部16Ra、16Rb优选由白色树脂成型,从而将来自与树脂部16Ra、16Rb对置的导光板12的侧面12c、12e的泄漏光高效地向导光板12反射,有助于提高光从导光板12的主面12a的射出效率。而且,框架16的底部16Ma、第一侧壁16Mb以及第二侧壁16Mc与树脂部16Ra、16Rb通过嵌件成型而一体化。此外,在框架16的底部16Ma上仅沿着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c或者与入光面12c对置的侧面12e中的一方形成有第二侧壁16Mc的情况下,在不存在第二侧壁16Mc的部分,仅树脂部16Ra或者16Rb作为侧壁而存在。另外,树脂部16Ra、16Rb并非必须的结构,可以适当地配置。

此外,如图1(c)所示,导光板12的将入光面12c和与入光面12c对置的侧面12e的端部彼此连结的一对侧面12f、与第二侧壁16Mb空开间隔地配置。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1(b)所示,导光板的侧面12e与树脂部16Rb空开间隔地配置。另一方面,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c基本紧贴于光源14,光源14与树脂部16Ra空开间隔地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光学片18包含从导光板12的射出面12a开始数的层叠层为第一层的第一片181、层叠于第一片181上的第二片182、以及层叠于第二片182上的第三层183。作为一个例子,第一片181为扩散片,第二片182为下棱镜片,第三层183为上棱镜片。而且,上述各光学片181、182、183形成为在与入光面12c对置的侧面12e侧的端缘部181b、182b、183b(参照图1(b))俯视时对齐的状态下,从导光板12的射出面12a开始数的层叠层越靠上层的光学片,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c侧的端缘部181a、182a、183a的位置越远离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c。

而且,如图1(c)、图2所示,形成有光学片18与框架16的第一侧壁16Mb在俯视光学片时至少局部重叠的重叠部OV。如图2的放大图所示,在该重叠部OV,第一侧壁16Mb的上端面16MbT配置于比光学片18的下表面18B(图示的例子中为第一片181的下表面,但不限定于此)更靠下方的位置,并至少局部被光学片18覆盖。此外,在图1(c)中,图示出面状照明装置10的框架16的第一侧壁16Mb间的宽度尺寸W16与光学片18的宽度尺寸一致的情况,但也可以如图2所示,形成光学片18的端部局部搭在第一侧壁16Mb的上端面16MbT的宽度尺寸。另外,在图1(c)、图2的例子中,第一片181、第二片182、第三层183的端缘部在俯视时对齐而形成同一宽度尺寸,但也可以是仅位于最上层的第三层183、或第三层183以及第二片182将第一侧壁16Mb的上端面16MbT的至少一部分覆盖的宽度尺寸。

而且,以跨越光学片18的上表面18T以及第一侧壁16Mb的外侧面16MbO的方式粘贴有遮光片20。此外,在图2中,遮光片20以折弯为直角的状态图示,但也可以以从第一侧壁16Mb的上端面16MbT的角部向光学片18的上表面18T的角部折弯而且在光学片18的上表面18T的角部仿照上表面18T折弯的方式,粘贴遮光片20。此外,也可以适当地采用不从光学片18的上表面18T到第一侧壁16Mb的外侧面16MbO(即,遮光片20跨越光学片18的上表面18T以及第一侧壁16Mb的上端面16MbT的范围)地粘贴遮光片20的方式。另外,也可以在遮光片20的折弯部设置用于容易折弯用的孔眼、槽等。

而且,在图1(b)的例子中,遮光片20以从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c侧的第二侧壁16Mc覆盖树脂部16Ra进而覆盖到最上层的光学片183的靠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c侧的各端缘部183a的附近为止的范围的方式延伸。另外,以从导光板12的与入光面12c对置的侧面12e侧的第二侧壁16Mc粘贴于树脂部16Rb进而覆盖到最上层的光学片183的端缘部183b的附近为止的范围的方式延伸。另外,与图1(a)~图1(c)的例子不同,在沿第二侧壁16Mc不具备树脂部16Ra、16Rb的情况下,如图2所示,在第二侧壁16Mc,也可以将遮光片20的粘贴范围扩展到第二侧壁16Mc的外侧面。

此外,光源14的布线基板132通过双面胶带130固定于框架16的树脂部16Ra的上表面。

然而,遮光片20一般广泛使用在与LCD110对置的第一面201和与导光板12对置的第二面202双方设置有粘着剂层的呈所谓的双面胶带的样子的结构。在图2的例子中,使用用于遮蔽遮光片20的在第一侧壁16Mb的外侧面16MbO配置的部分的外侧表面(第一面201)的粘着层的膜片30。在利用该膜片30将遮光片20固定于第一侧壁16Mb的外侧面16MbO的状态下,遮蔽阻碍面状照明装置10的搬运(携带)的遮光片20的粘着层,确保必要的搬运性。

此外,虽然图示省略,但若在图2的粘贴有膜片30的范围,即在遮光片20的第一表面201中的在第一侧壁16Mb的外侧面16MbO配置的部分的表面使用不具备粘着剂层的遮光片,则不使用膜片30也能够确保与图2的例子相同的搬运性。

另外,如图3(a)以及图3(b)所示,也可以使用在第一侧壁16Mb的上端面16MbT形成有比光学片18的下表面18B更向上方突出的突起部16MbP并在光学片18形成有呈与突起部16MbP互补的形状的切口部18H的结构。图3(a)以及图3(b)的例中的突起部16MbP形成为使第一侧壁16Mb的与第二侧壁16Mc连接的部分的高度和第二侧壁16Mc一起增加到与光学片18的上表面18T相同的高度的方式,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圆柱状、棱柱状的突起形状。

于是,根据形成上述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能够得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即,在框架16的第一侧壁16Mb与光学片18的重叠部OV,第一侧壁16Mb的上端面16MbT配置于比光学片18的下表面18B更靠下方的位置,第一侧壁16Mb的上表面16MbT至少局部被光学片18覆盖。因此,在重叠部OV,即使在第一侧壁16Mb的上表面16MbT无法充分确保遮光片20的粘贴量,也能在光学片18侧充分确保跨越光学片18的上表面18T以及第一侧壁16Mb的外侧面16MbO而配置的遮光片20的粘贴量。因此,不管第一侧壁16Mb的厚度(上端面16MbT的宽度)如何,都能够避免因促进第一侧壁16Mb的轻薄化而导致的遮光片20相对于光学片18的粘合力小于遮光片20的弹性恢复力而使遮光片20以与框架16的第一侧壁16Mb的外侧面16MbO的粘合部分为起点立起进而遮光片20的固定不完全的不良情况(参照图5)。

此外,根据该结构,形成光学片18的端面不被框架16的第一侧壁16Mb覆盖而是位于第一侧壁16Mb的上端面16MbT的上方并向第一侧壁16Mb的外侧露出的状态,但露出的光学片18的端面被跨越光学片18的上表面18T以及第一侧壁16Mb的外侧面16MbO而配置的遮光片20遮蔽。因此,不会从光学片18的端面向外部产生光漏。

另外,定位面状照明装置10的构成要素的框架16的第一侧壁16Mb沿着导光板12的侧面中的将供光源14配置的入光面12c与和入光面12c配置的侧面12e的端缘连结的一对侧面12f的各个而配置,所以在该一对侧面12f进行面状照明装置的窄边框化时,能够得到上述作用效果。

而且,第二侧壁16Mc沿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c以及与入光面12c对置的侧面12e中的至少一方配置,从而与第一侧壁16Mb一起,利用上述第一侧壁16Mb、第二侧壁16Mc,能够将导光板12、光源14、光学片18这样的构成要素沿导光板12的3个侧面(12c或者12e、12f、12f)乃至4个侧面(12c、12e、12f、12f的全部)可靠地保持。而且,在根据需要在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c以及与入光面12c对置的侧面12e中的至少一方进行面状照明装置10的窄边框化时,也能够得到上述作用效果。特别是能应对面状照明装置10的沿着与入光面12c对置的侧面12e的窄边框化的要求。

另外,如图1(a)~图1(c)的例示,由板金构成第一侧壁16Mb,从而如将合成树脂材料进行注塑成型等而得到的框架那样,从成型性的观点考虑轻薄化不受限制,能够促进框架16的第一侧壁16Mb、第二侧壁16Mc的轻薄化并且得到上述作用效果。

另外,在图1(a)~图1(c)的例子中,框架16在导光板12的入光面12c以及对置于入光面12c的侧面12e、与第二侧壁16Mc之间具备树脂部16Ra、16Rb,从而能够利用该树脂部16Ra、16Rb,进行导光板12、光学片18这样的面状照明装置10的构成要素的保持以及定位。而且,在框架16的侧壁16Mb、16Mc为板金部件的情况下,能够如图1(b)所示那样在树脂部16Rb也确保遮光片的粘贴量。另外,在框架16组装并定位导光板12等面状照明装置10的构成要素时(假定树脂部16Ra、16Rb不存在的情况),能够减少由于第二侧壁16Mc与导光板12等接触而引起的在该部分的污染的产生。另外,特别是树脂部16Ra确保金属部分与光源14的布线基板的绝缘性。另外,在导光板12的与入光面12c对置的侧面12e配置树脂部16Rb的情况下,利用与该侧面12e对置的树脂部16Rb向导光板12反射来自该侧面12e的泄漏光,从而有助于提高光从导光板12的主面12a的射出效率。

而且,框架16除了包含第一侧壁16Mb、第二侧壁16Mc之外还包含底部16Ma,从而导光板12、光学片18等面状照明装置10的构成要素被底部16Ma从下方支承的状态下,侧方的定位由第一侧壁16Mb、第二侧壁16Mc完成。即,光学片18的上表面18T和第一侧壁16Mb的上端面16MbT的高度方向的位置由底部16Ma确定,跨越光学片18的上表面18T以及第一侧壁16Mb的外侧面16MbO而配置的遮光片20的高度方向的位置也被准确地确定,利用遮光片20可靠地固定光学片18与框架16。

此外,在图3(a)以及图3(b)的例子中,利用形成于光学片18的切口部18H来避开设置于第一侧壁16Mb的上端面16MbT的比光学片18的下表面18B更朝上方突出的突起部16MbP,所以比光学片18的下表面18B更朝上方突出的第一侧壁16Mb的突起部16MbP在俯视时不与光学片18重叠。因此,在该特征部分(即,在第一侧壁16Mb的上端面16MbT形成有比光学片18的下表面18B更朝上方突出的突起部16MbP,在光学片18形成有呈与突起部16MbP互补的形状的切口部18H的部分)中,不形成重叠部OV。另一方面,光学片18相对于框架16的面方向的定位由形成于第一侧壁16Mb的上端面16MbT的突起部16MbP、和光学片18的切口部18H来完成,所以防止光学片18相对于第一侧壁16Mb的位置偏移,在除了该特征部分之外的位置可靠地形成重叠部OV,而能够可靠地得到上述作用效果。

而且,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参照图2)中,层叠于面状照明装置10的导光板12的射出面12a侧的液晶面板110被面状照明装置10照射,从而构成所谓的背光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并且,在经由遮光片20固定液晶面板110与面状照明装置10的构造中,难以产生因遮光片20的粘合不良引起的位置偏移,组装时的作业性也良好。

此外,虽然省略了详细说明,但应明白在将框架16例如应用于具备仅由树脂构成、仅由板金(金属)构成的不具有底部的框状结构等的面状照明装置时也能起到相同的作用效果。

另外,为了提高从导光板的射出效率,也可以在板金框架的内侧面(面朝导光板的面)表面涂敷白色油墨、银等。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