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49320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触控静电消除功能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液晶显示器(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包括下基板、与下基板相对设置的上基板、形成于上基板的彩色滤光层(诸如红色滤光片、绿色滤光片和蓝色滤光片)、以及密封于上下两基板间的空隙中的液晶层。通常,在下基板设有薄膜晶体管阵列,其作用相当于开关。从制程上看,首先在玻璃基板上制作半导体层,该半导体层的两端有与之相连接的源极(Source)和漏极(Drain),然后通过栅极绝缘层和半导体层相对设置有栅极(Gate),从而利用施加于栅极的电压控制源极和漏极之间的电流大小。

另一方面,当今市场上的触控面板可分为外挂式(on-cell)和内嵌式(in-cell)两种:外挂式是将触控感测器件制作于彩色滤光片的表面,将触控感应器件加上玻璃做成触控面板模组,然后再与液晶显示面板模组贴合。内嵌式是将触控感测器件制作于面板结构中,直接把触控感应器件置于液晶显示面板模组中,触控功能整合于显示器内,不必再外挂触控面板,因此其厚度也较外挂式触控面板轻而薄。以内嵌式触控面板为例,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在彩色滤光层的外侧往往设有一透明导电层(transparent conductive layer),此透明导电层的材料可为氧化铟锡(ITO)并且在正面进行了涂布或镀膜工艺,容易降低透光率。此外,针对该触控面板进行触控操作时,如何将黑色矩阵层上的触控静电传导并释放掉,也是业内相关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一项课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显示装置所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触控静电消除功能的显示装置。

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包含第一基板、遮光层、彩色滤光层、平坦层、第二基板和显示介质层。遮光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且遮光层具有网格结构与框体结构,框体结构连接于网格结构且位于网格结构周边。彩色滤光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且位于网格结构之间。平坦层设置于遮光层与彩色滤光层,使遮光层与彩色滤光层位于第一基板与平坦层之间。第二基板具有一金属线。显示介质层夹设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遮光层的电阻值为106~1010欧姆/平方米,且遮光层与金属线可电性连接。

在其中的一实施例,显示装置更包含一导电材料,其中导电材料夹设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且导电材料分别接触于框体结构与金属线。

在其中的一实施例,导电材料为银胶。

在其中的一实施例,显示装置更包含一框胶,夹设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且框胶围绕于显示介质层,其中框胶位于导电材料与显示介质层之间。

在其中的一实施例,框体结构可延伸至框胶外,使得框体结构于第二基板上的垂直投影面积完全重叠于框胶。

在其中的一实施例,显示装置更包含一框胶,夹设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且框胶围绕于显示介质层,其中导电材料设置于框胶内。

在其中的一实施例,遮光层的材料为树脂与金属添加物组成。

在其中的一实施例,显示装置更包含一电路板,设置于第二基板,且电路板具有一接地区,而金属线电性连接于接地区。

在其中的一实施例,第二基板更包含一金属层,而金属层为一薄膜晶体管之中的金属结构、一像素电极、一共享电极、一数据线或一栅极线。

在其中的一实施例,金属层与金属线为相同材料制成或同一道光罩所制成。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其包含第一基板、遮光层、彩色滤光层、平坦层、第二基板和显示介质层。遮光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且具有一网格结构与一框体结构,框体结构连接于网格结构且位于网格结构周边。彩色滤光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且位于网格结构之间。平坦层设置于遮光层与彩色滤光层,使遮光层与彩色滤光层位于第一基板与平坦层之间。第二基板具有一金属线,显示介质层夹设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遮光层的电阻值为106~1010欧姆/平方米且遮光层与金属线可电性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增加透光率,减少制程工艺的数目,还可将遮光层以架桥方式桥接至第二基板的金属线路,进而电性耦接至电路板上的接地电位以释放触控静电。在实务上,可将遮光层藉由银胶打点作为桥接电路至第二基板的金属线路,然后电性耦接至电路板的接地电位进行静电释放,或者用导电框胶将遮光层上的静电导通至第二基板的金属线路,然后电性耦接至电路板的接地电位完成静电释放。

附图说明

读者在参照附图阅读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以后,将会更清楚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其中,

图1示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具有触控静电消除功能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图1的显示装置在进行触控操作时,触控静电的释放路径示意图;

图3示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具有触控静电消除功能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以及

图4示出图3的显示装置在进行触控操作时,触控静电的释放路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更加详尽与完备,可参照附图以及本实用新型的下述各种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标记代表相同或相似的组件。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文中所提供的实施例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此外,附图仅仅用于示意性地加以说明,并未依照其原尺寸进行绘制。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个方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图1示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具有触控静电消除功能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示出图1的显示装置在进行触控操作时,触控静电的释放路径示意图。

参照图1,在该实施方式中,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10包括第一基板100、遮光层、彩色滤光层、平坦层104、第一取向层105、第二取向层107、第二基板110以及显示介质层106。

详细而言,遮光层设置于第一基板100。例如,遮光层的材料为树脂与金属添加物所组成。于本实施方式中,遮光层可为黑色矩阵层,但不以此为限。遮光层具有框体结构102B与网格结构102A,而框体结构102B连接于网格结构102A,且位于网格结构102A周边。举例说明,请参阅图2,于图2之实施方式中,框体结构102B为一封闭形状,诸如口字型,而网格结构102A则位于框体结构102B内,使得框体结构102B环绕网格结构102A。彩色滤光层设置于第一基板100且位于相邻的网格结构102A之间。详言之,彩色滤光层可包含红色滤光片R、绿色滤光片G和蓝色滤光片B,而不同颜色之滤光层之间则设有遮光层,使得网格结构102A之中的格状内设有滤光层,于不同实施方式中,彩色滤光层可为红、绿、蓝与白色而组成,亦或是黄色等。平坦层104设置于遮光层与彩色滤光层,使得遮光层与彩色滤光层位于第一基板100与平坦层104之间,具体而言,当遮光层与彩色滤光层形成于第一基板100时,为了使其表面能更为平整表面、非高低不同表面,因此会将平坦层104覆盖于遮光层与彩色滤光层上方,使得其位于平坦层104与第一基板100之间。此外,第一取向层105位于平坦层104与显示介质层106之间,第二取向层107位于显示介质层106与金属层108之间,用于显示介质的配向。

请参阅图1之实施方式,第二基板110具有金属层108与金属线118。举例而言,金属层108可为薄膜晶体管之中的一层金属结构,亦可为其它连接各薄膜晶体管之间的金属连接线、讯号传递线(如数据线与栅极线)、像素电极、共享电极、共享电极走线等,而金属线118则为非显示区的金属走线,且与金属层108为同一材料制成或同一道光罩所制成。显示介质层(诸如液晶层)106夹设于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110之间。于本实施方式中,当施加一特定电场于显示介质层106时,可控制显示介质层106的转动方向,进而改变光通过显示介质层106的情况,以形成不同穿透度。但本新型不限于此,显示介质层106可为液晶材料之外,亦可为其它可控制光通过之穿透度的材料所组成。

于本新型之实施方式中,遮光层(框体结构102B与网格结构102A)的电阻值为106~1010欧姆/平方米,且该遮光层(框体结构102B与网格结构102A)与金属线118可电性连接。在此,遮光层的导电特性是使用颜料、聚合物或是其他添加物达到阻值控制。显示装置10更包含电路板(诸如软性电路板)114,设置于第二基板110,且电路板114具有接地区(ground pad),而第二基板110上的金属线118电性连接于该接地区。

在一具体实施例,显示装置10更包含导电材料116(如图1所示),而导电材料116夹设于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110之间,且导电材料116分别接触于该框体结构102B与金属线118。例如,导电材料116为银胶(Ag)。于本实施方式中,导电材料116设于单一位置,如图2所示,于另一实施方式中,导电材料116可设于两个不同位置或封闭形状;而于另一变形实施方式中,导电材料116亦可为线段状而设置于第二基板110。

在一具体实施例,显示装置10更包含一框胶112,夹设于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110之间,且框胶112围绕于显示介质层106,其中框胶112位于导电材料116与显示介质层106之间。此外,框体结构102B可延伸至框胶112外,使得框体结构102B于第二基板110上的垂直投影面积完全重叠于框胶112。

由上述可知,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于彩色滤光基板的遮光层设计可导电材质,并且阻值范围控制在106~1010欧姆/平方米,由银胶材质的导电材料116打点作为桥接电路,经由第二基板110的金属线118耦接至电路板114的接地电位,以完成静电释放,其释放路径如图2所示。

图3示出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具有触控静电消除功能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4示出图3的显示装置在进行触控操作时,触控静电的释放路径示意图。

参照图3并将其与图1进行比较,其主要区别是在于,图3之显示装置20的导电材料位于框胶内部。亦即,框胶112夹设于第一基板100与第二基板110之间,且该框胶112围绕于显示介质层106,其中导电材料120设置于框胶112内。

由上述可知,在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于彩色滤光基板的遮光层设计可导电材质,并且阻值范围控制在106~1010欧姆/平方米,将导电材料120设置在框胶112的内部,利用具有导电材料之框胶将遮光层上的静电经由第二基板110的金属线118,再传导至电路板114上的接地电位完成静电释放,其释放路径如图4所示。于图3之实施方式中,金属线118为金属层108延伸之一部分,使得金属线118与金属层108相互连接,但本新型不限于此,金属线118可与金属层108不相连,亦即电性绝缘,仅是相同材料制成或同一道光罩所形成。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其包含第一基板、遮光层、彩色滤光层、平坦层、第二基板和显示介质层。遮光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且具有一网格结构与一框体结构,框体结构连接于网格结构且位于网格结构周边。彩色滤光层设置于第一基板且位于网格结构之间。平坦层设置于遮光层与彩色滤光层,使遮光层与彩色滤光层位于第一基板与平坦层之间。第二基板具有一金属线,显示介质层夹设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遮光层的电阻值为106~1010欧姆/平方米且遮光层与金属线可电性连接。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不仅可以增加透光率,减少制程工艺的数目,还可将遮光层以架桥方式桥接至第二基板的金属线路,进而电性耦接至电路板上的接地电位以释放触控静电。在实务上,可将遮光层藉由银胶打点作为桥接电路至第二基板的金属线路,然后电性耦接至电路板的接地电位进行静电释放,或者用导电框胶将遮光层上的静电导通至第二基板的金属线路,然后电性耦接至电路板的接地电位完成静电释放。

上文中,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各种变更和替换。这些变更和替换都落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