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06066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液晶显示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行业的发展,对液晶显示装置的轻薄化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液晶显示面板本身不发光,需要借助背光模组提供的光源进行显示图像,因此,背光模组的厚度是影响液晶显示装置轻薄化的关键因素。背光模组根据光源的不同入射位置分为侧入式背光模组和直入式背光模组,侧入式背光模组是将光源设置于液晶显示面板的侧面,相比于将光源设置于液晶显示面板后面的直入式背光模组,可以减少液晶显示装置的厚度,因此,轻薄化要求较高的液晶显示装置大多采用侧入式背光模组。如图1所示,侧入式背光模组包括:光源(图中未绘示)、扩散片5、上棱镜4、下棱镜3、导光板2和反射片1,光源位于导光板2的一侧,导光板2用于将光源转换为面光源,反射片1用于将从导光板的远离出光侧的表面21出射的光线反射回导光板2,上棱镜4与下棱镜3用于会聚从导光板的出光侧的表面22出射的光线以提高正视角亮度,扩散片5用于发散光线以提高显示视角。因此,这种导光板加多层光学组件的侧入式背光模组厚度较厚,不利于液晶显示装置轻薄化。技术实现要素: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用以至少部分解决现有背光模组厚度较厚,不利于液晶显示装置轻薄化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和位于所述导光板侧面的光源,还包括用于反射光线的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形成在所述导光板的远离出光侧的表面上。优选的,所述导光板的远离出光侧的表面形成有用于均匀发光的多个导光点。优选的,所述导光点为凹点或凸点。优选的,所述反射层形成在所述导光点的表面上。优选的,所述反射层还形成在所述导光板的远离出光侧的水平表面上。优选的,在从邻近所述光源到远离所述光源的方向上,所述各导光点的直径由小到大。优选的,导光点的直径范围在10-50um之间取值。优选的,在从邻近所述光源到远离所述光源的方向上,相邻导光点之间的距离由大到小。优选的,所述导光板的出光侧的表面形成有用于会聚光线的条纹结构。优选的,所述条纹结构的横截面为锯齿形状或半圆形状。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所述背光模组通过在导光板的远离出光侧的表面形成反射层,用以反射光源发出的光线,以使所述光线全部从导光板的出光侧发出,从而可以不用额外设置反射片,进而减小背光模组自身的厚度,使液晶显示装置轻薄化。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一;图3为本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二;图4a为图1所示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出光侧的表面的出光分布示意图;图4b为图2所示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出光侧的表面的出光分布示意图。图例说明:1、反射片2、导光板3、下棱镜4、上棱镜5、扩散片6、导光点7、反射层8、光源10、条状结构21、导光板的远离出光侧的表面22、导光板的出光侧的表面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进行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如图2所示,所述背光模组包括:导光板2和光源8,光源8位于导光板2的侧面。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用于反射光线的反射层7,反射层7形成在导光板的远离出光侧的表面21上。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背光模组,通过在导光板的远离出光侧的表面21上形成反射层7,用以反射光源8发出的光线,使光线全部从导光板的出光侧的表面22发出,从而可以不用额外设置反射片,进而减小背光模组自身的厚度,使液晶显示装置轻薄化。需要说明的是,反射层7可以通过溅射工艺、蒸镀工艺或印刷工艺形成在导光板的远离出光侧的表面21上,以代替传统的反射片反射光线。为了保证导光板2的出光侧的出光亮度,反射层7的材料可以选用反射率为85%的铝,或者,反射率为90%的银。如图2所示,导光板的远离出光侧的表面21形成有用于均匀发光的多个导光点6。导光点6可以通过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形成,当光线在导光板2内传输时,光线照射到导光点6上,导光点6使光线发生散射,从而改变光线照射到导光板的出光侧的表面22的入射角度,避免光线产生全反射效应,使光线从导光板的出光侧的表面22发出。导光点6的直径范围在10-50um之间取值,当然不限于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试。导光点6可以为凹点或凸点,优选的,导光点6为凹点。在本实施例中,以导光点6为凹点为例进行说明。优选的,反射层7形成在导光点6的表面上,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反射层7仅形成在导光点6的弧形表面上。当光线照射到导光板的远离出光侧的水平表面(即非导光点的表面)上时,在全反射效应的作用下,光线继续向远离光源8的方向传输;当光线照射到导光点6的弧形表面上时,反射层7可以增加照射到导光点6的弧形表面上的光线的反射率,反射后的光线从导光板的出光侧的表面22发出。使得从导光板的出光侧的表面22发出的光线的光强更强,从而提升了导光板2的出光亮度。进一步的,反射层7还可以形成在导光板的远离出光侧的水平表面上,也就是说,反射层7形成在导光板的远离出光侧的整个表面(即包括弧形表面和水平表面)上。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仅在导光点6的表面上形成反射层7是最优方案,这样,可以避免部分光线被导光板的远离出光侧的水平表面吸收,从而增加发生全反射的光线的光强,保证导光板2上远离光源8的位置处的出光亮度。优选的,在邻近光源8到远离光源8的方向上,各导光点6的直径由小到大。在邻近光源8到远离光源8的方向上,相邻导光点6之间的距离由大到小。当光线在邻近光源8位置的导光板2内传输时,光强较强,而导光点6的直径较小,相邻导光点6之间的距离较大,这样,可以减少导光板2在该位置的出光量,并使光线能够由靠近光源8的一侧传播到远离光源8的一侧;当光线在远离光源8位置的导光板2内传输时,光强较弱,导光点6的直径较大,相邻导光点6之间的距离较小,这样,可以增加导光板2在该位置的出光量,从而提高导光板2出光亮度均匀性。如图3所示,进一步的,导光板的出光侧的表面22还形成有用于会聚光线的条纹结构10,以增加导光板2的出光侧的出光亮度。优选的,条纹结构10的横截面为锯齿形状或半圆形状。通过在导光板的出光侧的表面22设置条纹结构10,经导光点6的弧形表面上的反射层7反射后的光线照射到条状结构10上,条状结构10将光线向导光板2的中央折射,可以对光线起到会聚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导光板2的出光亮度。利用SPEOS光学模拟软件将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与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作为对比组,进行导光板的出光侧的表面的出光模拟试验。图4b为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出光侧的表面上光点的分布示意图,图4a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出光侧的表面上光点的分布示意图,结合图4a和图4b所示,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与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在导光板y轴方向上的出光分布相近似,即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与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视角水平相当。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出光侧的表面上光点的密度大于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出光侧的表面上光点的密度,即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的正视角平均亮度大于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的正视角平均亮度。正视角平均亮度的模拟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表1方案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正视角平均亮度1232nit1485nit通过表1可以看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的正视角平均亮度为1232nit,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的正视角平均亮度为1485nit,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相较于现有的背光模组,正视角平均亮度有较大提高。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的正视角平均亮度大于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的正视角平均亮度,进而在保证出光亮度和视角的前提下,可以不用额外设置上棱镜、下棱镜和扩散膜等光学组件,使液晶显示装置进一步轻薄化,而且,也可以解决因设置上棱镜、下棱镜和扩散膜带来的褶皱、牛顿环、摩尔纹和白斑不良,从而提升液晶显示装置的良率。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数码相框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